APP下载

魄力雄强 气象浑穆

2019-02-14陶子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 2019年1期
关键词:包世臣北碑帖学

陶子

The Bei school of studying stele inscriptions refers to the study of the origins and time of the inscriptions, which identifies the type, time, authenticity of the rubbings and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on the engraved stone or stele. The calligraphy on the stele, which often reveals a majestic, strong and robust style, is also the aesthetic spirit we pursue and need today.

“碑”的原意是没有文字的竖石。碑与文字刻石,本是两事。古人为了纪事传后,通常是把所记载之事凿铸于鐘、鼎、彝器之上,亦有刻于玉质材料之上,然而为数甚少。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以石代替钟鼎以纪事的现象。人们再把石刻文字统称为“碑”。纪事文字的载体逐渐由金银铜转变成了石。

碑学,指研究考证碑刻源流、时代,鉴别碑刻拓本的种类、年代、真伪和考证识别刻石中古文字结体的一门学问。清代阮元倡导南北书派论,把妍美潇洒的古代墨迹归为南派“帖学”,把古拙、朴厚、粗犷的碑刻纳入北派“碑学”范畴。

国人自古有习书之风,早期多描摹临帖,发展到清中期以后,一变临帖之风,改研习碑碣之文,并从中脱胎换骨成就碑学,而与帖学相对。清中期,阮元著《南北书论派》指出,“是故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至此,北碑南帖之说正式提出。而包世臣在其《艺舟双楫》中进一步发展了北碑的说法,使北碑得到进一步推崇,实现了清代碑学思想的自觉。包世臣还创造了专属北碑风格美的概念词汇,例如“跌宕”“茂密”“萧散峻逸”等,引起众人的讨论。碑学在人们习厌了帖学的传统环境中,展示了一种富有魅力的新风采;在帖学走向靡弱和薄俗时,碑学开始兴盛。与清中期相比,后期的碑派理论家已经普遍不再满足于对北碑和秦汉石刻的模仿,而是开始在此基础进一步追求个人风格特点,碑派书法开始了由技进道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人格修养的显示。

总体来说,碑学经郑燮、金农发其机,在碑学思想的开初阶段,人们对北碑的评价往往用语多砭,发展至包世臣而大褒。碑学乘帖学之流弊而兴起,及至清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尊崇碑学至无以复加,推向极致,甚至说达到了以谈碑学碑为荣、对谈帖学帖不屑一顾的地步。

碑学书法,主要展现出一种雄强朴茂、逸宕浑穆、方厚峻拔的风格和美感。综其大致,体庄茂而宕以逸气,力沉着而出以涩笔,要以茂密为宗。正如康有为在《十六宗第十六》中写到南碑与魏碑有“十美”:“论南碑、魏碑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碑学与当时其他各门艺术一样,共同展示了清代爱好古雅的审美风尚和善汲古更新的时代精神。时至今日,临碑仍是许多书法爱好者习书的首选。碑派书法所展示出来的厚重、粗犷、刚强和自信的古典之美,仍是我们今天所追求和所需要的审美精神。

猜你喜欢

包世臣北碑帖学
清四家书法作品赏析
心与形:帖学与碑学
甲骨文
包世臣碑帖理论的重新审视
——以《艺舟双楫》为中心
孤独的先行者
品读
论龙开胜的帖学创作
包世臣的官治思想
新帖学价值范式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