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会计专业国际化方向英语能力的需求与对策

2019-02-13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会计人员国际化校企

李 莉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基础教学部,天津 300069)

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 (以下简称《方案》),就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设想,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方案》提出了到2022 年职业教育完成三大转变的目标,一是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二是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三是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建设30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方案》也进一步赋予职业教育“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定位[1]。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

新形势、新政策迫使传统的职教模式必须做出改革与调整,有关职教改革的话题必将成为新一轮的研究热点。很长时间以来,人才培养方和企业岗位群人才需求方就出现供需失衡“两头难”现象,一方面,学生毕业后找工作难,找到能胜任的、专业对口的工作更难;另一方面,企业用人难,找到符合专业岗位需求的优秀国际化人才更难。从英语能力培养和需求看,一方面,学生对学习英语缺乏兴趣,课堂出勤率、抬头率和教学效果都不令人满意[2],传统的课堂教学已无法吸引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另一方面,企业岗位群对英语能力的需求又无法得到满足,国际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稀缺[3]。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大形势和国家经济大战略发展要求下,学校、企业深度融合,联手打造“语言+专业+国际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大势所趋。本文以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导向,针对高职院校英语能力培养的不足,结合会计专业国际化方向教学及就业需求,在天津市主城区和滨海新区开展了国际化会计岗位群英语能力需求市场调研,据此为后续的高职英语能力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调查对象包括两部分,一是学院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单位23 家;二是天津市主城区和滨海新区,包括南开区、和平区、河西区、红桥区、河北区、塘沽等地的外贸企业、外资企业、会计事务所、合资银行在内的70家企业。对上述93家企业的会计、人力资源等部门主管、经理进行走访,共收回有效访问数据82份,有效回收率为88.17%。

2.方法

(1)文案法。查阅资料提前了解企业信息,准备调查文案,设计问题,为后续访问做好充足准备。

(2)访问法。根据事先拟定的调查方案,通过面谈、网络、电话等方式访问被调查者,获取所需要的调查资料。

(3)统计法。收集调查样本收集并进行有效筛选后,采用Excel 201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在岗会计人员素养和能力的认可度不高

受访企业对在岗会计人员工作能力的认可度普遍不高(见表1)。50家被采访企业对在岗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表示不满意(占60.98%),只有7家被采访企业(占8.54%)对现有在岗会计人员工作能力表示满意,25家被采访企业(占30.48%)对在岗会计人员工作能力表示比较满意。显然,目前在岗会计人员素养和能力普遍低于国际化会计岗位要求。同时,众多企业表示:目前国际化会计人员匮乏,招聘具备岗位综合能力的国际化会计人员很难;多数从业人员只具备传统的会计知识基础和技能,综合素质和能力单一,缺乏企业管理、金融保险等经济全球化必备的专业知识,缺乏国际化视野和思维,不懂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缺乏跨文化操作能力,不能适应国际经济发展新形势的需求。

表1 企业对在岗会计人员工作能力的认可度

会计被视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在经济往来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很强的职业和专业代表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对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会计语言的规范和统一,实行全球统一的会计标准,降低跨国企业财务成本。随着新一轮产业大调整,我国具有国际背景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多,企业对国际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2.英语能力在会计国际化岗位能力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

传统的会计岗位多只注重两方面,即会计工作经验和会计执业资格。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岗位对会计电算化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现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英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助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参与国际事务、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关键要素,会计国际化岗位工作性质对英语的应用能力,特别对英语听说和写作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熟练的英语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具备国际化视野,从眼界到思维都能跟上国际化的发展和标准,了解国际经济“游戏规则”,具备跨文化操作能力,掌握经济全球化必备的专业知识。

分析调研结果发现,会计国际化岗位必须具备的五大工作能力如图1所示,具体为:会计工作经验、会计执业资格证、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流利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国际化视野和思维。高职院校对于会计专业国际化方向教学,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的同时,应加强学生的英语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

图1 会计专业五大岗位能力需求

3.听说和写作能力在会计国际化岗位英语能力需求中位居前列

企业对会计国际化具体英语能力需求的重要度有较为清醒的认识(见表2)。在英语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中,82 家被采访企业都认为会计国际化岗位要求中写作能力很重要,即要具备英语书面表达能力,能熟练地使用英语完成常用会计账户、报表填制以及日常往来邮件、传真、信件等书面材料的写作。63家企业(占76.83%)认为听说能力很重要,即要求具备英语听说及口语表达能力,能流利地使用英语进行日常基础口语以及专业会计口语表达,如电话会议、口头汇报等。45家企业(占54.88%)认为阅读能力很重要,即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准确看懂并理解会计往来中的各类会计资料。25家企业(占30.49%)认为翻译能力即中英文互译能力很重要。通过调研分析,会计国际化岗位对英语能力的需求,按重要度排序为:写作能力、听说能力、阅读能力、翻译能力。

表2 企业对英语能力需求重要度排序

4.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是提升国际化视野的最佳途径

企业对会计国际化视野的培养途径认知呈现多样化(见表3)。37家企业(占45.12%)认为招聘具有海外工作经验或具有留学经历的会计人员,是提升国际化视野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这类就业者具有较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和思维能力,但是工资待遇成本高,人才流动性大。34家企业(占41.46%)认为对于初级会计岗位而言,与学校深度合作,通过共同打造教学体系培养和提升国际化视野是最佳途径,具有稳定性较强、性价比高等优点。8 家企业(占9.76%)认为委派骨干员工出国接受系统培训是长久之计,培养“自己人”稳定性最强,但是存在培训成本高,时间较长等问题。3家公企业(占3.66%)认为自学可以达到和实现员工的国际化视野。

表3 国际化视野培养途径选择

通过访谈进一步得知,企业希望会计国际化岗位就业者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商务礼仪、法律制度、宗教信仰等,熟悉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掌握文化差异,避免在国际往来业务中出现困境。据此,学校有必要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将文化、商务礼仪、法律、政治、财务、经济、金融、管理、宗教等多方位、多元化信息融入教学中,开阔、拓展、积累、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5.优秀高职毕业生应聘企业初级会计岗位有较好的竞争力

企业招聘不同类型会计国际化毕业生有较为明显的倾向性(见表4)。数据显示,优秀高职毕业生应聘企业初级会计岗位有较好的竞争力,在初级会计岗位的招聘环节,本科生与高职学生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优秀的高职毕业生反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高职学生工资成本相对于本科生更低,更适合做初级岗位的基础会计工作。在应届毕业生中,27 家被采访企业(占32.93%)表示愿意聘用优秀高职毕业生;38家被采访企业(占46.34%)表示不愿意聘用高职学生,他们认为本科生具有学历优先权;17 家被采访企业(占20.73%)表示不愿意聘用大学生,只愿意聘用有工作经验的员工。

表4 企业招聘学生倾向性

通过访谈进一步得知,虽然本科生在学历上比高职生有优势,但高职学生具有动手实操能力强的优势。对于初级会计岗位,许多用人单位愿意给高职学生工作机会,因为高职学生在校接受过更多的实训实操课程,特别是一些企业订单班,其课程更是涵盖了企业入门培训和上岗实习的全部环节,可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高职教师首先应具有足够的信心,并将这份信心传递给高职学生,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摒弃自卑自弃的消极态度,在学习、应聘和工作中取得成功。

三、建议与措施

1.校企深度融合,联手打造“语言+专业+国际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借职业教育改革东风,社会、学校、企业三方联手深度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诉求,也是企业国际化发展和人才贮备的需要,还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和服务目标。作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和管理者,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出面为学校和企业搭建桥梁,实现校企对接,引入行业协会进行指导和关注,促进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方案》鼓励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还可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为校企深度融合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通过会计岗位群的访谈发现,优秀技能型人才的匮乏促使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的积极性逐步提升,企业已经从校企合作的观望者变成了积极参与者。因此,高职院校应发展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方式,如订单班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共建众创空间、引入第三方联合培养等,借助行业和企业的实力将校企合作持续细化和深化下去。一方面“请进来”,邀请行业专家对专业的前沿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指导和引领,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入校,结合岗位群工作标准调整教学目标和内容,编制辅助教材,修订考核评估方案,确保培养出符合行业和企业发展和需求的合格毕业生。此外,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技师担任核心课程的实训兼职教师,并参与备课、教研、培训等环节,开设专业讲座和辅导,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水平,优化高职教师结构。另一方面“走出去”,采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第三方联合”等模式外派专业教师和合格毕业生到企业进行真实岗位实操和锻炼,接受企业的培训、考核和评价,还可赋予企业优先录取优秀毕业生的权益。校企深度合作,可有效解决学生就业和企业人才储备问题,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

2.创建与职业英语相连接的高职英语课堂 教学

职业英语是以职业发展为导向,针对某种特定的职业所进行的英语教学。职业英语教学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将英语语言学习和职业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内容强调从典型的职业工作环节或情境出发,更加接近职业的实际,确保语言输入和产出的一体化[4]。职业英语在我国起步较晚,高职院校对职业英语的教学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目前,天津市高职院校已全部开设基础英语课程,大部分院校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而知晓并开设职业英语课程的院校却很少。大部分院校的英语老师认为职业英语就是专业英语,只是名字不同,实质上没有区别,缺乏对职业英语的概念和重要性的了解。因此,将职业英语引入高职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考试,忽略了与专业岗位工作能力的对接,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较低。而专业英语教学又因为专业性强、难度太大、枯燥乏味,学生存在畏惧心理,加之词汇量大、句子难于理解,导致学习成绩差,挂科率高[5]。因此,职业英语作为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过渡和桥梁,既是基础英语的后续和延伸,又是专业英语的前奏和基础,更加注重课堂教学与岗位工作能力的衔接,强调教学与岗位的一致性。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将职业英语引入到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中,使基础英语通过职业英语这一桥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过渡到专业英语,使学生在掌握基础语言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融入职业情景和实操训练,合理自然地转入专业英语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对未来岗位的英语能力职业需求不再觉得抽象和迷茫。

3.探索和构建新形势下国际化高职英语能力培养模式

传统的高职英语能力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经济形势下企业对专业国际化人才英语能力的更高要求。因此,探索和构建新形势下国际化高职英语能力培养模式,从教学内容岗位模拟化、授课方式多元化、教材差异化、师资队伍双师化、考评系统模块化等方面,对传统的高职英语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探索出一套立足于本土专业特色,满足国际化企业岗位群需求,顺应国际发展趋势的国际化高职英语能力培养模式,这是《方案》出台的初衷,也是新世纪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

《方案》开启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国家出台政策、搭建平台、提供渠道,学校和企业在教学、实训、科研等多方面深度合作,三方联手打造“语言+专业+国际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国际化企业专业岗位群的需求,符合中国特色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更是高职高专院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猜你喜欢

会计人员国际化校企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财政部:严重失信会计人员将被列入“黑名单”
会计人员信用档案建设酝酿启动
我国将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关于基层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探讨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