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82例临床分析

2019-02-12韩新顺

实用临床医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乙状听神经面肌

韩新顺

(淮阳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河南 淮阳 466700)

听神经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其发病数量占颅内肿瘤的7%~12%,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平衡障碍及听力障碍等,且随着病情的发展,肿瘤组织不断增加,可导致脑干、小脑及颅神经受到压迫,严重时可导致死亡,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1-2]。目前手术治疗是临床常用方法,其目的为保留神经功能的基础上将肿瘤尽可能的全部切除,从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但因肿瘤周围解剖较为复杂,术后易发生神经功能障碍,不利于患者预后[3-4]。近年来,随着显微技术及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不断的提升,听神经瘤治疗效果显著提升。淮阳县人民医院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对82例听神经瘤患者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2例听神经瘤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其中男48例,女34例;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46.52±4.21)岁;病程0.4~5年,平均病程(2.34±0.47)年。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咽反射消失或减退、饮水呛咳8例,耳聋、耳鸣49例,面部感觉障碍5例,共济失调20例,行走困难10例,面瘫8例;术前面神经功能分级(按House-Brackmann分级标准[5]):Ⅰ级72例,Ⅱ级3例,Ⅲ级5例,Ⅳ级1例,Ⅴ级1例。

1.2 影像学表现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颅底薄层MRI和CT检查,MRI检查在T2上为高信号,T1上为等信号,增强后均匀强化,肿瘤呈不均匀强化或囊性退变,且囊变区不强化;CT平扫显示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后呈均匀强化,边界清晰,瘤内伴有部分囊性。肿瘤直径≥3 cm的大型肿瘤20例(24.39%),直径2.1~2.9 cm的中型肿瘤27例(32.93%),直径≤2 cm的小型肿瘤35例(42.68%);可见肿瘤囊性变8例,伴有不同程度脑积水5例。

1.3 术中检测

术中电生理监测采用TE8000Y型电生理监测仪,将记录电极分别安置在咀嚼肌、口轮匝肌、眼轮匝肌处,地线将电极针刺入术侧三角肌内。参数设置:刺激频率1~6 Hz、刺激强度0.05~0.5 mA,刺激间期0.1~0.2 ms,放大器参数灵敏度为50 μV。

1.4 手术治疗

所有患者均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患者呈仰卧位,头部偏向健侧,抬高10°左右,于乳突处做一“S”型切口,骨窗约4 cm,外侧显露乙状窦,上侧显露横窦,下侧因尽量显露至颈静脉球;“Y”型切开硬脑膜并悬吊,将小脑半球向内侧牵开,确认枕大池后,打开枕大池使脑脊液释放进行充分减压,牵开小脑后并进行固定,使小脑角区肿瘤充分显露,安置显微镜,观察周围神经血管与肿瘤上下界的关系,若肿瘤较大者,可先将小脑半球外侧1/3组织切除,在电生理监测下使用显微剪刀和显微剥离子,从肿瘤内侧面沿着耳蜗神经和面神经进行解剖,由内向外分离肿瘤;对于内听道内肿瘤,首先使用磨钻磨除内听道后壁骨质,使内听道开放,然后从面神经表面将肿瘤轻轻剥离,刮除内听道内肿瘤,最大程度保留听神经、面神经,完全切除肿瘤后行严密止血,缝合硬膜,乳突气房开放处使用骨蜡封闭,还纳骨瓣后,分层关闭颅脑。

1.5 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手术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面神经功能保护情况。面神经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标准[5]进行评估,评估分级标准为:各区面肌运动正常为Ⅰ级;面肌运动轻度异常为Ⅱ级;面肌运动中度异常为Ⅲ级;面肌运动重度异常为Ⅳ级;面肌无法运动,完全麻痹为Ⅴ级。

1.6 预后

1.6.1 手术情况

本组82例患者,显微镜下全切70例(85.37%),次全切12例(14.63%)。无死亡病例,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67例(81.71%),面神经功能保留47例(57.32%)。术后12个月随访,经MRI、CT检查未见肿瘤复发病例。

1.6.2 面神经功能分级

术后12个月随访, 82例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Ⅰ级23例(28.05%),Ⅱ级26例(31.71%),Ⅲ级16例(19.51%),Ⅳ级13例(15.85%),Ⅴ级4例(4.88%)。

1.6.3 术后并发症

82例患者术后颅内感染1例,下呼吸道感染3例,颅神经损伤1例,表现为呛咳,但对自行饮食无影响,均经对症治疗后治愈。

2 讨论

听神经瘤是临床常见的肿瘤疾病,具有较高的患病率,由于早期病情较为隐匿,且肿瘤生长速度缓慢,往往不被患者察觉,随着疾病不断的进展,肿瘤体积不断增大,从而压迫周围重要神经组织,严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因此探索如何给予患者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6-7]。

目前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是临床治疗听神经瘤首选方法,而术中肿瘤能否完全切除主要取决于肿瘤质地、大小、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手术入路方式较多,其中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临床常用的手术入路方式,该入路方式在保护面、听神经和处理肿瘤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分析原因在于其通过利用颅腔内部的自然缝隙直接达到小脑角区,充分显露肿瘤和周围血管神经,且骨窗较小,最大程度减少不必要的脑组织暴露[8]。但该术式存在对脑干和小脑的过度牵拉,易引起小脑半球水肿、出血、挫伤等危险,因此在肿瘤切除前,需释放枕大池脑脊液进行充分减压,使脑组织回缩,且术中操作要轻柔,从而降低因小脑过度牵拉诱发的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9]。本研究采取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82例,结果显示,术后出现1例颅内感染、3例下呼吸道感染、1例颅神经损伤,可见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高。听神经瘤治疗中如何保留面神经功能是临床一大难题,术中保留面神经不代表术后功能就可恢复,既往临床术中保留了面神经,但术后面神经功能无法完全恢复,且面瘫不能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81.71%,面神经功能保留57.32%,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Ⅰ、Ⅱ级59.76%,Ⅲ、Ⅳ级35.36%,Ⅴ级4.88%,结果提示显微手术术中结合电生理监测可保护面神经功能。分析原因在于术中采用电生理监测,可协助术者定位面神经,并确定其走向及完整性,对术中危险操作进行及时的反馈,从而提高面神经功能的保留率和解剖率,最大程度地保留面神经功能[10]。

综上所述,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可有效治疗听神经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结合电生理监测的使用可提升面神经保护率,利于预后。

猜你喜欢

乙状听神经面肌
患了听神经瘤该怎么办?
乙状窦骨壁缺失/憩室致他觉性搏动性耳鸣两例△
磁共振在听神经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中不同探查方向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支架孔率对模拟乙状窦憩室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听力下降、耳鸣原来是患了听神经瘤
面肌痉挛最常见的问题
乙状窦憩室一例
面肌痉挛,试试微血管减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