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腺样体切除联合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鼓膜穿刺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比较

2019-02-11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471000张勇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17期
关键词:腺样体中耳鼓膜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471000)张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的132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2017年1月~2018年6月),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66例,男37例,女29例,患者的年龄范围在2~9岁之间,平均年龄(4.86±0.77)岁。观察组66例,男34例,女32例,患者的年龄范围年龄在2~10岁之间,平均年龄(4.94±0.81)岁。通过比较两组临床研究小组之间的一般资料可知,其数据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本次研究的所有患儿家属均充分、全面了解本研究相关情况,并且本研究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与认可。纳入标准:①结合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确诊分泌性中耳炎;②接受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者。排除标准:①慢性中耳炎并发症者;②合并各种先天性疾病、血液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鼓膜置管治疗: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帮助患儿调整好手术体位后,完成手术麻醉,纵形切开患者鼓膜前下方位置的鼓膜,于耳内镜辅助下对鼓膜紧张部的前下象限位置使用鼓膜切开刀做一个放射状的切口,将鼓室内的所有分泌物清除干净后,使用糜蛋白酶、地塞米松进行冲洗,置入鼓室通气管,使用干棉球轻轻塞入耳道。

观察组在对照组采用鼓膜置管治疗的同时合并腺样体切除:将直径为1.14mm的硅胶中耳气管置入,在耳内镜直视下将腺样体切除,手术过程中注意做好对圆枕、咽隐窝等的保护,做好止血。术后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痊愈:患儿临床症状、相关体征消失,听力恢复正常,鼓室到抗图恢复至A型;有效:患儿临床症状、相关体征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相关指标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共纳入的132例研究对象所有相关临床资料全部录入到SPSS19.0统计软件中,其中(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组内相关资料的比较应用X2检验方式,计量资料应用(),组间比较检验方式为t,P小于0.05则差异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8.79%(52/66)明显低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94%(62/66),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导致儿童听力下降的主要疾病,如果未及时得到治疗导致永久性的听力下降,后期治疗十分困难。目前临床上针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主要以积极治疗原发病、手术治疗为主,一般针对病情迁延不愈超过3个月或者反复发作的患儿建议行手术治疗[1]。

手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目的在于将中耳中的积液清除,恢复中耳的通气功能,有效恢复鼓室黏膜上皮纤毛的运动能力。

鼓膜置管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一种常用治疗手段,通过手术可有效促进鼓室内空气压力的恢复,有效提高听力水平[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8.79%,明显低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94%,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腺样体肥大是导致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一个主要因素[3],由于未将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完全去除,单纯开展鼓膜置管术治疗其临床疗效一般。

针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目前临床上更加倾向于采用腺样体切除术联合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利用鼓膜置管将中耳积液和分泌物及时排出,切除腺样体可有效缓解咽鼓管阻塞[4],从而调整咽鼓管及中耳引流,有效保证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针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采用腺样体切除联合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临床疗效良好,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猜你喜欢

腺样体中耳鼓膜
腺样体肥大如何用药
分析比较经耳内镜鼓膜切开与耳内镜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效果及鼓膜愈合率观察
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护理效果
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36例临床分析
腺样体肥大,用药还是手术?
儿童腺样体肥大手术切除临床疗效观察
先天性中耳畸形的临床分型及其与耳聋的相关性研究
核消散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30例
间接性鼓膜裂伤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