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福建工业设计发展与促进策略研究

2019-02-11曾祥远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年6期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福建工业

曾祥远

(福建工程学院 设计学院,福州 350118)

“经济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状态的重大判断,其主要特征之一表现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将由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未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指引中国“经济新常态”时期的五大发展理念①。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以产业升级和提高效率为导向”,发展“工业设计和创意”②。由此可见,工业设计将成为“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关键因素。

从区域发展看,福建省当前处在“海丝核心区”“自贸试验区”“福州新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六区叠加“的战略机遇期,在“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中居于核心地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福建工业设计加快发展已是刻不容缓。

一、促进策略下福建工业设计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自2010年国家工信部等11部委联合出台《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2010〕390号)以来,福建省政府、省经信委、厦门市政府以及其他地市有关部门出台了系列政策大力促进工业设计的发展。较为典型的有:《福建省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闽经信政法〔2018〕99号)、《福建省工业设计发展行动方案(2016年-2020年)》(闽经信〔2016〕535号)、《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意见》(厦府〔2014〕254号)、《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促进全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九条措施的通知》(泉政文〔2014〕28号),等等③。这些政策为全省发展工业设计提出了思路,明确了目标,强化了措施。到2018年8月底,福建已有省级工业设计中心66家(其中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3家)④。总体而言,在政府系列促进策略支持下,福建工业设计发展现状与趋势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区优势效应明显,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上述被认定为省级以上的工业设计中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和漳州市,表明这些地区的工业设计产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以厦门、泉州为例,厦门市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有7家(金牌橱柜、松霖科技、冠捷科技、拙雅科技、立达信照明、盈趣科技、建霖家居),占全省半数以上。泉州市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有5家(福建恒安、迪特设计、九牧厨卫、三六一度、七匹狼实业),占全省三成以上。此外,省经信委连年举办“海峡杯”工业设计大赛、“八闽杯”设计工作坊,组织企业参加中国红星奖评定等一系列活动;泉州市经信委遴选规模企业承办“两岸大学生设计工作坊”;漳州市政府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为主题,举办海峡两岸工业设计创新大赛,等等。在各级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福厦泉漳工业设计产业得到优先发展,部分企业高度重视产品研发并产出了极多创新成果。另一方面,福州、厦门、泉州及平潭综合实验区已建成的工业设计园区,正成为产业聚集的载体,吸引了大量设计公司和创新创业团队进驻,群体创意活力激发工业设计产业蓬勃发展,态势良好。

(二)制造型企业设计创新能力增强,专业设计公司发展壮大

基于政府对工业设计促进策略的响应和制造型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部分企业率先运用工业设计创新方法开拓市场,运营品牌,引领企业转型升级。厦门金牌橱柜股份有限公司高度重视工业设计,不仅选派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参加工信部工业设计领军人才高研培训班,还聘请了意大利知名设计师Mattia Pareschi担任首席产品设计师,德国专家Erwin Wacker出任首席技术顾问,尤其在设计策略环节中对中国厨房生活方式的研究,委托给清华大学柳冠中教授主持的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将本土化、国际化、专业化的设计理念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在产品系统设计、产业链资源整合、商务模式设计、品牌战略管理等领域运用工业设计思维统领全局,迈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道路,获批为中国橱柜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拙雅科技是一家发展较快的工业设计公司,在短暂的十多年,公司在智能硬件、信息消费、移动互联终端应用与服务领域获得了诸多项目成果,能提供智能信息消费领域的高端工业设计服务,不仅打造从概念创意、设计研发到制造全过程的产品化服务,而且能进行自研定制(原创多样化定制、产品市场差异化、品牌属性内在化)、设计产业化(产品细分可持续设计、产品迭代创新、产品线规划)、前瞻创新项目(海峡杯、中国好设计、德国IF等国内外设计大奖、设计学术前沿探索),以及市场营销、品牌推广、供应链管理等综合服务。

(三)工业设计对外开放程度提高,人才汇聚推动工业设计教育快速发展

在省经信委和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境外设计公司、设计机构、设计专家在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进驻合作、开展活动或受聘职位,工业设计对外日益开放。如厦门市政府自2014年起,联合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和德国红点设计大奖机构,举办“国际设计周——红点在中国”大型展会活动,营造全民设计文化氛围,促进设计产业发展;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泉州市工业设计协会、福建工程学院设计学院等组织机构邀请德国设计大师Mathis Heller莅临福建巡回演讲;2017年韩国设计团队设立的益乐思鞋服设计有限公司入驻晋江国际工业设计园区,等等。此外,福建省出台系列惠台政策吸引台湾工业设计人才来闽工作,仅福建工程学院设计学院,近二年来就有超过20名台籍教师应聘教职。台籍工业设计人才汇聚福建,推动了工业设计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人才培养层次的提高。如福建工程学院、福建农林大学2018年获批新增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均设置了工业设计或产品设计学科方向。

二、经济新常态下福建工业设计发展的主要问题

在政府部门工业设计促进策略下,福建省电子信息、厨卫家居、日用品消费、服装鞋帽、钟表陶瓷等行业的工业设计部门发展日趋成熟,正朝向设计服务的高端价值转化。然而,课题组深入走访部分已获批市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的企业后发现,工业设计在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几下方面:

(一)区域和产业发展不平衡,设计创新服务领域少,层次低

当前福建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较快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福厦泉漳四个地区,尤其以厦门和泉州两地发展最好。相比之下,龙岩、莆田、南平、三明、宁德等地由于产业门类差异和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工业设计发展相对迟缓。比如以冶金、建材、机械、煤炭、卷烟为工业体系的龙岩地区,工业设计的应用程度明显较低,迄今仅有3家省级工业中心,有些地市甚至还没有开展工业设计中心认定工作。在省会福州市辖区,课题组对申报市级工业设计中心企业的考察过程中,发现企业的工业设计部门多是以技术研发为主,工业设计只是作为产品开发中美化外观的辅助手段,研发团队成员大多没有工业设计知识背景,工业设计创新活动的层次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即外观层面和功能层面的创新,还没有进入到原理层面的创新和集成整合层面的创新⑤。

(二)设计创新顶层策略缺乏,创新价值显现不多

意大利创新管理专家Robert Verganti(2009)指出,设计驱动创新是超越于市场拉动型创新和技术推动型创新之外的第三种创新模式,是一种“通过深刻理解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基础上,整合管理、经济、美学、品牌等产品全新意义和语言的价值诉求”⑥。调查发现,全省还有许多制造型企业尚未看到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方向,没有组建专门的工业设计组织(如工业设计中心),进而难以从企业战略的层面理解工业设计所具有的产品系统创新、运营模式设计、供应链整合、资本管理等高端服务价值。由于工业设计在企业内部的应用缺乏顶层设计策略,导致工业设计价值和作用十分有限,工业设计对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拉动上下游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集成创新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显现。

(三)设计创新体制机制不足,创新人才培养滞后

目前,社会、政府和企业对设计创新风险分担机制不够健全,行业垄断和分割在一定范围内仍然突出。政府亟待建立开放共享的设计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并从宏观上规划调控;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运用、保护和环境有待完善与优化;财政金融和税收制度对设计创新激励力度不够等等。调研发现,即使获批为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的企业,其工业设计团队成员80%以上都是以机械、电子、化工等技术背景的人才为主,少数成员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不久的新秀。高校设计专业的毕业生由于缺少设计实践而与产业设计创新人才的能力要求差距较大,这对于工业设计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和限制。

三、经济新常态下促进福建工业设计发展的策略

创新驱动是“经济新常态”时期的国家发展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重塑制造业的技术体系、生产模式、产业形态和价值链”⑦,在这项重大的战略任务中,具有集成创新功能的工业设计正是一味“良药”。面对“新常态”时期福建工业设计现有的促进政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趋势,提出如下策略建议:

(一)加强设计学科与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增进政府智库服务

传统的工业设计学科研究多专注于产品设计(Product Design)的程序与方法、技术与美学等方面,较少研究产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的相关内容,如产业路线与资源配置、价值链与供应链、产业法规与商业模式、产业文化与消费引导等等。但国内已有优秀的设计企业在产业设计领域硕果累累,如深圳浪尖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践行“全产业链设计创新”的工业设计价值理念,成为国内工业设计服务的领军企业。上海木马工业设计公司的创始人丁伟在《放大的设计:设计思维驱动产业创新》一书所提出的“设计立县”的十大模式⑧,正是于设计学科创新理论研究基础上的产业设计实践成果。就福建省而言,不仅在高等院校集聚了一批专门从事设计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而且拥有13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具有开展工业设计学科和产业融合研究的基础和条件。当前,高校学术机构应立足福建省的产业发展实际,调整工业设计学科研究的方向、内容和方法,主动聚焦产业设计领域;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应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将设计创新实践上升为理论创新成果,积极推动设计学科前沿。二者的结合将建构起适合福建产业经济发展的工业设计价值观、工业设计创新服务模式,从而打造设计学术高地,增进政府智库服务效用,完善工业设计促进策略。

(二)强化设计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培育新的创新机制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是从以引进设备和技术为主的加工型制造起步的,技术进步一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工业设计在工程技术面前表现为“羞羞答答的臣服”,加上“功能决定形式”设计观念的根深蒂固,设计常常处于依从技术的边缘。虽然今天产学两界的设计专家都强调以用户研究的“以人文本”的设计思维与方法,但是,美国著名设计心理学家Donald Arthur Norman在研究企业产品设计创新模式时发现,突破性的产品设计创新是由“技术革新“与“意义创造”双重驱动的,其往往是借助技术进步的力量,设计师获得灵感,为产品设计研发注入新的意义⑨。典型的案例就是iPhone手机的迭代开发——苹果公司并没有研发手势界面触控技术,而是通过设计创新将这一早已存在的技术整合运用,不断赋予产品全新的交互体验品质(新意义)。可见,技术创新在工业设计创新活动中会起到关键作用。福建设计产业创新活动的主体应当积极导入工业设计思维与方法,辩证看待设计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密切关系,注重二者的共同驱动作用,尤其应着力于对影响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重大工程技术创新(如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与工业设计创新的高度整合,培育新的创新机制,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条件。

(三)提升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推进工业设计职业化

尽管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逐年递增,企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强烈,但长期以来工业设计教育体制机制的局限,使得毕业生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和设计方法的应用能力,因而很难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教学机构和行业企业只有在积极开放的体制机制支持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才可能落到实处。其一,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行业协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具备人才培养职能的产学研设计组织联盟,保证设计人才培养双轨道、双导师的运行机制,促进高校与制造型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把教育教学和创新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其二,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工业设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切实从福建设计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工业设计跨学科本质,以整合性设计创新能力作为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其三,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快推进工业设计职业化的步伐,制定工业设计职业标准,出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设计职业规范政策体系,优化企业对工业设计人才聘用和考核的机制,引导高校对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标准的定位。

(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设计产业创新体系,完善设计产业公共平台

目前,福建设计产业体系创新体系的建设与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如科技厅、经信委、工业局、发改委等),常常出现多头管理,战略不明,责权不清,松散无序,效能低下,服务不足的状况。应当以建设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为抓手,依托资本纽带,采取“企业+平台”的模式,成立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分级工业设计研究院,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设计产业创新体系。通过广泛吸纳工业设计专业服务机构、制造型企业设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设计与智力资源,引导建立省—市—县(区)分级工业设计研究中心暨设计产业公共平台。各级中心(平台)可开展工业设计基础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成果转化、设计咨询与人才培养等设计产业创新体系化服务。如建立工业设计数据资源库,推广设计创新理念与方法,提供专业性、前沿性和针对性的进步技术,组织行业监管、人力培训、学术论坛、设计工作坊、专利申请与保护等等。同时,加强与各地市现有工业设计创新组织的合作,如工业设计协会、设计创意园区、设计网络平台等机构的联系,进一步完善对工业设计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与管理,助推工业设计创新资源的配置与流动,营造良好的设计产业生态环境,提高工业设计产业的创新能力,促进新常态时期福建工业设计产业的蓬勃发展。

四、结语

在经济新常态下,创新政策是政府推动经济产业发展的基本手段,工业设计成为我国创新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以前,福建工业设计相关政策虽然大力促进了工业设计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它离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在总结现况并探讨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本文揭示了新常态下福建工业设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趋势,并提出了新的促进策略,希望以此增进政府智库服务,深化工业设计发展的顶层部署,优化工业设计促进政策,改善创新发展环境,这对全省各类创新主体,特别是制造型企业、设计机构组织、高等院校制定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注释:

①人民网-理论频道.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DB/OL].(2017-02-13).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213/c148980-29076745.html.

②新华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B/OL].(2016-03-1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lh/2016-03/17/c_1118366322_11.htm#.

③福建工程学院科协.福建省工业设计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 海峡科学,2017(8):62-68.

④福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网.信息要闻[DB/OL].(2018-08-08)http://jxw.fujian.gov.cn/.

⑤柳冠中.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结构机制思考[J].设计,2013(10):158-163

⑥Roberto Verganti. Design Driven Innovation[M].U.S.A:Harvard Business Press.2009

⑦人民网-时政.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DB/OL].(2016-05-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20/c1001-28364693.html.

⑧丁伟.放大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09.

⑨Donald A.Norman ﹠ Roberto Verganti.Incremental and Radical Innovation:Design Research vs. Technology and Meaning Change[J] Design Issues. Winter 2014.p.78-96.

猜你喜欢

经济新常态福建工业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工业人
福建医改新在哪?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