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四十年《红楼梦》脂评研究综述

2019-02-11高明月

关键词:脂砚斋红学评点

高明月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邓遂夫先生在《走出象牙之塔——〈红楼梦脂评校本丛书〉导论》中指出:“过去谁都赞叹《红楼梦》是一部奇书,谁都觉得这部巨著气象恢弘,意境深远,奥妙无穷;却很少有人充分认识到:可以通过对脂批的深入研究,较为准确地揭示这部‘奇书’的诸多奥秘——包括作者真相,创作过程,素材来源,时代背景,表现手法,以及透过这些手法所传达的思想艺术内涵,等等。尤其最后两项,即通过脂批去揭示此书的独特表现手法和潜在的思想艺术内涵,我以为是脂评本研究的重中之重。”[1]自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等早期抄本发现以来,脂本及脂评受到学界的重视,脂评本与后来的评点本最大的不同在于评点几乎与作者创作同时产生,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作者的创作及删改。脂砚斋对书中情节人物熟知,以当事人的身份来点评,虽然在思想观念上与作者有部分差异,但评点中所透露的基本立场与作者是保持一致的,通过脂评可以揭示出作者的创作主旨。这些都与后来的跟随者东观阁、王希廉、张新之等数家不同。脂砚斋与曹雪芹及原稿的关系,脂砚斋的身份之谜,其评点的写作年代及脂本的成书过程,脂砚斋关于作者创作思想的论述等问题,无论对考证派、索隐派、探佚学、评点派等都是极具价值的选题。正如冯其庸先生所言:“于是红学的版本学(主要是抄本)、曹雪芹家世学、脂评(包括畸笏等同时人的评)学,遂成了20世纪红学的三大热点,而《红楼梦》探佚学,也从胡适时代就开始了。”[2]民国初年至1949年,胡适对甲戌本的发掘引发学界对脂评本价值的讨论,成为《红楼梦》脂评研究的发端,建国后脂评研究作为《红楼梦》作品及版本、作者考证的重要依据,俞平伯、周汝昌、吴世昌、吴恩裕、冯其庸等红学先驱致力于脂评的细致勘校和各版本间的评语位置出入和字词讹误,对底本的来源关系的辨别,为后来脂评理论研究的材料准备作出了巨大贡献,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自新时期40年来关于《红楼梦》脂评的理论研究渐渐成为热潮。下面拟分为几个方面来重点论述。

一、对脂评的考证研究

脂评具有史料价值和艺术理论价值,对脂评的研究向两个方向展开,对小说的考证也逐渐由历史考证走向文学考证的方向。对脂砚斋是谁,脂砚斋与畸笏叟是否同一人,脂砚斋与曹雪芹的亲属关系,以及由脂批考订《红楼梦》的著作者、小说的版本、成书年代等问题的研究在这个阶段继续进行,并有大量的著作和研究文章,以下仅列举一两例,以窥全豹。关于著作权问题,如戴不凡《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3],《石兄与曹雪芹——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第二篇》[4],运用脂批等其他材料,论证作者不是曹雪芹,雪芹只是小说的改作者。此说受到多篇文章批驳,如邓遂夫《脂批就是铁证——关于〈红楼梦〉作者问题与戴不凡同志商榷》[5],蔡义江《脂评说〈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6]等,以脂批为据肯定作者是曹雪芹。关于脂砚斋的身份问题,如郝延霖《“脂砚斋”考辨》认为脂砚斋与雪芹既是亲属又有着深厚的友谊[7]。孙逊《曹雪芹、脂砚斋、畸笏叟三者关系之探寻》假设畸笏叟是曹頫的化名,雪芹为曹颙遗腹子,脂砚为曹頫之子。或者脂砚为曹颙遗腹子,雪芹为曹頫之子[8]。丁淦《脂砚斋辨》认为脂砚斋不是曹家子侄,而是外戚兄长[9]。杨光汉《脂砚斋与畸笏叟考》认为脂砚是雪芹的兄弟,畸笏叟是雪芹的长辈,比雪芹约年长二十岁。用脂砚的名字主要是从政治意义上考虑,有“补天”之意[10]。宛情有关于脂砚斋的系列不同论断,见《脂砚斋不是曹雪芹的合作者》[11]、《脂砚斋批书远在作者身后》[12]等。对于脂评的考证越来越深入,曹雪芹、脂砚斋、畸笏叟三者关系的探寻是基点,由此衍生出版本及成书年代的考据。近十年来脂评考证继续深入,视角上大开大阖,乔福锦《〈石头记〉三期“脂评”考》将脂评分为“初评”、“重评”至“四评”及脂砚斋身后评三个时期,考证三个时期的评点起始时间、评点人,评点本,畸笏叟“后评”的底本与形式、时间段及佚稿的问题[13]。此文对脂评分段、发展面貌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描画。此外还有张义春《论甲戌本脂批所谓之“正文”》[14],张昊苏、沈立岩《〈红楼梦〉涉“旧时真本”脂批考证》[15],杨莹莹《〈蒙古王府本石头记〉中的“脂批”考辨》[16]等众多考证之作,从各版本的比照、版本特色、批语的时段等多方面将脂批考证推向更为深刻细致的层次。

二、对脂评的价值的研究

脂本、脂评是80年代以来红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对于脂评的价值高低和真伪,在80年代初学界爆发出一场论争,并一直延续至今。

(一)否定说。郝延霖认为脂砚斋站在曹雪芹的反面,“以形而上学的观点和唯心主义的思想对伟大的《石头记》评论”[17],批驳脂砚斋的唯心主义。徐迟《如何对待脂砚斋》一文,对脂批持否定态度[18]。吴国柱《论脂批形成的年代》认为脂本晚于程本[19]。在这方面著作论述最多的是欧阳健先生,他的红学辨伪名作《红楼新辨》《红学辨伪论》《还原脂砚斋》等在学界反响很大,欧阳健先生开创的红学辩伪派震撼了新红学,也得到了一部分研究者的支持。欧阳健先生《红学辨伪论》一文谈到:“一句话:脂本、脂批以及其他史料,是‘被红学界普遍接受的’、‘没有疑问的’,因而是绝对可靠的;怀疑这一点,就是不懂‘红学的ABC’。这就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一致公认’的东西,是否一定是真实的可靠的东西?换言之,红学究竟有没有‘伪’可辨?应该怎样辨伪?”提出在辨伪上依据两个原则:第一从书的来源上辨别,第二从文义内容上辨别。其对甲戌本、庚辰本、己卯本的真实性存疑,力图正本清源,将辨伪引入《红楼梦》的版本研究。文末曰:“通过我和曲沐、陈年希等同志对程甲本的校注,特别是经历了《红楼梦学刊》这场‘全面批驳’的洗礼,我对自己辨脂本之假而认程本之真的观点益加坚信不疑。”[20]欧阳健先生的观点在学界受到了激烈的批驳,对脂批真伪的论争一度成为热点。实际上面对现有数量庞大的脂批,持脂批伪托论的学者,还需要更有力的证据和周密的论证。笔者认为这是学术研讨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学术争鸣,如这些学者提出的能为学界共同接受的确凿的证据和可贵的推测,也可作为脂批研究更加深入的参考意见。

(二)肯定说。从红学研究大师胡适、俞平伯、吴世昌、周汝昌、冯其庸等到当代学者叶朗、孙逊、蔡义江、郭豫适等,都高度肯定脂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干朝端《应该如何评价脂砚斋》针对徐迟先生的文章“不敢苟同”,认为“脂评对《红楼梦》的创作以及传播、评论,都是有贡献的”[21]。叶朗发文对徐迟、郝延霖等同志的观点进行了批驳,最后总结出“脂砚斋对《红楼梦》的生活基础、创作方法、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语言、细节描写,进行了全面的评论和探讨。这些评论和探讨,是对于《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艺术经验进行理论概括的第一次尝试。这个尝试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无论成功的地方或失败的地方,都不是毫无意义的,都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22]叶朗先生用他严谨的学术的态度,对脂评的艺术理论价值进行了客观评价。

孙逊先生《脂批和我国古典小说评点派》论述了脂砚斋的“亲历”说对古代现实主义小说理论的深化,肯定脂评在人物个性塑造方面的创新精神及理论贡献[23]。冯其庸先生曾明确提出:“这是因为不同意把程本拔高到《红楼梦》的最早的本子的说法,也不同意说脂本都是伪本,只有程甲本才是真本的说法而写的。全盘否定程本和全盘否定脂本只承认程本,这两种态度都是片面的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至于说脂本是伪本,只有程甲本才是《红楼梦》的最早的真本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他们不知道程甲本的底本就是脂本,至今程甲本里还残留着五条脂砚斋的批语,被混入正文把它当作了正文看待,这就是历史的证明。”[24]郭豫适先生著有《红楼研究小史稿》《红楼研究小史续稿》等著作,其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古代小说,并不是一部学术著作,更不是一件出土文物,譬方说它并非一件古鼎。”[25]强调要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的观点,要对红学作科学的考证,并且能取得统一的认识。

三、对脂评的理论研究

美国斯坦福大学王靖宇教授指出:“其实脂评只有一小部分涉及作者和其他有关问题,而大多确实与诸如作者的创作意图、《红楼梦》的艺术成就等纯系文学批评的问题有关。”[26]与王教授观点一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者约翰·C·Y·WANG曾在文中归纳脂评中的一系列艺术手法,如“不写之写”“烘云托月”“横云断岭”“草蛇灰线”“错综”“避难”等共34条[27]。认为自从胡适发现甲戌本并公之于世之后,脂评对于《红楼梦》的价值得到充分重视,并产生了大量的红学专著。但“这些讨论大都是围绕着脂批对于曹雪芹生平的介绍、作者原来对全书的写作计划、脂砚斋的所属问题、各种版本的年限和相互联系等方面提出新的见解,而从文学的观点精心考察脂砚斋评注的却很少,这是令人遗憾的。”两位汉学家目光犀利,直指国内的脂评研究现状令人担忧,强调对脂批的研究应该转到文学研究的视角,希望更多研究者参与进来,而不是把注意力都放在考证版本和成书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脂评的研究大有改观,逐渐转向文学理论研究的重心。总的来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脂砚斋的创作论。在历史小说和英雄演义小说风行的通俗小说发展初期,艺术的真实理论并未彰显,小说与历史的关系紧密,世情小说发展之后,艺术与生活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特性显露出来,张竹坡点评《金瓶梅》已经提出“依山点石,借海扬波”(《金瓶梅寓意说》),金圣叹也曾提出小说是“因文生事”,至脂砚斋时期,世情才子佳人小说流行,脂砚斋非常敏锐地认识到艺术真实性的问题。李沛《脂砚斋的艺术真实观》认为:“脂砚斋把‘至情至理’即艺术真实性作为评价《红楼梦》的价值的根本尺度。并因此而对艺术真实的审美特质、艺术真实的创造与鉴赏规律等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艺术真实的理论系统”[28]。白岚玲认为脂砚斋“非经历过,如何写得出”之论“不是针对《红楼梦》全部内容而论”,而是对作者“根据自己经过见过之事实笔直录或变形处理的那部分特殊内容的概括和赞叹”,并“针对当时充斥文坛的诸多模式化的世情小说而发,带有明显的纠偏救弊之意”[29]。此外还有郝延霖《脂砚斋的创作论(一)——继承优秀传统》[30]、《脂砚斋的创作论(二)抛弃陈腐旧套》[31]、《脂砚斋的创作论(三)贵在艺术创新》[32]等文章对脂砚斋的创作论进行分析。近十年研究脂评技法论出现了许多新角度、新思考。胡薇、杨志平《〈红楼梦〉脂评本技法论价值之探讨》用比较的角度,将脂评本技法与脂砚斋之前的小说评点本进行比照,分析了脂评本技法论对前人成果的继承和发扬,认为脂评追求反俗套、求新的小说观念,并总结出符合世情小说叙事风格的若干技法[33]。刘琳《浅析脂砚斋反俗套的小说观》从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情节模式叙事表达、场景器物描写三方面探讨脂砚斋突破历来才子佳人小说俗套的创新之处[34]。白岚玲《从“诗中有画”到“稗中有画”——脂砚斋小说评点的新变》分析了脂砚斋本人痴迷画艺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是其援画论稗的主观前提,曹雪芹善画工,《红楼梦》文本具有鲜活的画面感是援画入稗的客观基础,总结了脂砚斋对“诗画一律”的意境理论与古代小说评点的有机融合[35]。

(二)脂砚斋的情理论。“情理论”是明清小说批评中的重要概念。脂砚斋谈到情理的批语涉及到人物形象、细节描写、语言描写、情节结构等诸多方面。孟昭连指出“如果说《金瓶梅》是一部真正完全写实的小说的话,那么《红楼梦》除了写实之外,确实又多了一层‘此等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的描写,这也是《红楼梦》超越《金瓶梅》的地方之一”[36]。文中还论述了脂砚斋评点人物心理、人物语言等方面“真正情理之文”。张同胜《论脂评的情理真实观》一文论述了脂评的情理真实观是建立在“亲历”说的基础上,但“情理真实不是历史真实,而是建立在生活真实基础之上的艺术真实”。该文分析了从金圣叹的“声情”“神理”“因文生事”到张竹坡关于“情理”的评点,再到脂砚斋、畸笏叟的“情理论”,关于小说的情理论逐渐深化发展。总结出“脂评‘事之所无,理之必有’的情理真实也就是文学艺术的‘本质的真实’,它以生活真实为基础,要求小说的叙述合乎人情物理的真实性,由此塑造出鲜活生动的典型性人物形象。脂评所谓的‘情理’真实,既不排斥幻笔,不反对建立在合乎情理逻辑基础上的想像和虚构;又不拘泥于毛宗岗父子的历史真实观。脂评的情理真实观要求艺术形象与社会生活内在规律和内在逻辑的真实性吻合,即小说文本的叙述应该具有人情物理的‘本质的真实’”[37]。其他如吴明东《“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谈脂砚斋对《红楼梦》“情”主题的揭示》[38]等都在“情理论”方面作出了探讨,王凤靖的硕士论文《脂砚斋〈红楼梦〉评点中的“神理”》[39]也是作为此问题的综合研究的成果。

(三)脂砚斋的读者论。左健《〈红楼梦〉脂评的文学鉴赏观》提出从现代批评眼光来看脂评值得发掘的见解,如“辩证的艺术眼光、细读的方式、掩卷合目法、比较的方法”等[40]。郝延霖《脂砚斋论评者和作者、读者的关系》认为评者应该“具备较广泛的生活基础和较高的文化水平”,有“严谨的文风和细究的精神”,秉“刀斧之笔和菩提之心”[41]。评者揭示作者主旨、反映创作过程,更重要的是著作权的维护,评者又从对比、设身处地、前后照应、隐语等多方面指导读者来阅读体会。冯其庸先生曾说:“我敢断言,现在如果有哪一位红学大家,他确实具有很高的鉴赏力和很高的文字功夫,他对《红楼梦》具备了评批的条件,如果能由他来评批一部《红楼梦》,那末,这部《红楼梦》肯定会受到人们的极大欢迎。”[42]可见脂砚斋作为《红楼梦》最早的评点者,无疑应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才能给我们留下宝贵的小说批评理论。

(四)脂砚斋的人物论。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关于脂评中人物和典型两个主题的讨论。如杨星映《脂砚斋论人物塑造管窥》从人物形象的生动性、真实性、丰富性、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的多样性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43]。李燃青《脂砚斋论典型艺术》以贾宝玉、贾雨村、贾政等人物塑造为例,分析了脂评中对于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美学见解[44]。郑红枫《脂砚斋论典型塑造特色》提出脂评虽然讲究情理兼具,但实际上是重情而侧理,并且塑造人物讲究“善恶并书”的观点[45]。周钧韬《论脂砚斋的美丑观》论述了脂砚斋的美丑观的内含的辩证因素,“脂砚斋认为,美人的‘一陋处’非但不会破坏美人的美,反而会增加其美。”该文还对脂砚斋的美丑观的形成进行了理论溯源[46]。胡晴硕士论文《〈红楼梦〉评点中人物塑造理论的考察与研究》运用脂评材料分析其人物塑造理论方面的贡献[47]。

四、对脂评的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

1.脂评的语言修辞研究

郑红枫《“囫囵语”与“模糊语”——兼论脂评的审美意蕴》就脂评中的“囫囵语”这一命题,从人物语言发生的特定情境和人物感情关系的两个角度来进行具体的分析,指出这种以人物性格发展逻辑为基础的模糊化处理手段,揭示出人物的细腻幽微的心理世界,并产生丰富的审美体验[48]。此外几部硕士论文专门就脂砚斋评点的修辞进行文学修辞学研究,如左云成《脂砚斋评点〈石头记〉修辞阐释》讨论脂砚斋言语修辞论、接受修辞思想、双重维度的修辞形态,以修辞形态为核心阐释评点与小说文本之间的互动的艺术效果[49]。尚暘《脂砚斋评点语言的修辞研究》则从传统修辞学语境来阐释脂评的修辞境界和修辞原则,从小说修辞学角度分析脂评在叙事层面上的修辞技巧,以及时间、视点、结构等的展示解读[50]。刘佳、樊庆彦《一切妙在“不解”中——语言学视角下的〈红楼梦〉脂评“囫囵语”解读》从语言学的视域下对“囫囵语”进行界定,认为在小说人物交际过程中,“囫囵语”具有修辞功能,提高了表达效果,分析了“囫囵语”修辞之妙的生成机制包括社会文化机制、话语传播机制、话语接受机制、心理情感机制四个方面[51]。可见脂评理论在语言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揭示出小说语言艺术的精湛及丰富的蕴含。

2.脂评的叙事学研究

21世纪以来叙事理论的发达以及对各学科的渗透,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小说批评就成为叙事学的重要阵地,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的角度来研究脂砚斋评点的文章增多。如郑铁生《〈红楼梦〉脂评的叙事结构思想》一文从叙事结构、叙事时空、叙事方法与技巧等方面来探讨“实与虚、常与变、密与疏”这三组范畴的对立和互通,以见之中国叙事学内中和而外两极的潜在原则[52]。王慧《评脂砚斋的叙事理论》运用当代叙事学理论,从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结构、叙述逻辑等方面来对脂砚斋叙事理论进行分析[53]。高静的硕士论文《脂砚斋叙事思想研究》从叙事结构、叙事时空、叙事视角、叙事节奏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指出:“脂砚斋叙事思想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他提出了‘真幻交织’的朦胧说法,对传统‘虚实互立’观念的突破,更在于他把这种突破始终与具体的文本分析紧密结合。”[54]韩珊硕士论文《〈红楼梦〉脂评中小说写作技巧研究》运用现代小说写作理论探讨脂评中的叙事技巧[55]。王凌《〈红楼梦〉脂评中的“互文”阐释策略》认为互文性长久地存在于古代小说评点中,就脂评本评点者与作者、人物、读者的对话,跨越文本的“对看”原则与充满结构意识的“合看”理念来研究脂评本中的互文阐释策略[56]。这是在西方互文性理论的背景下反思本土理论的积极思考。任竞泽《曹雪芹的文体学思想——兼及脂评本〈红楼梦〉的文体文献学价值》是曹雪芹文体理论的一篇力作,将以往零散的关于诗词曲赋骈文等个案研究统筹于系统的文体思想研究,全文从辩体与尊体、得体与失体、破体与变体、传统与俗套四个方面探究曹雪芹的文体思想,认为“脂砚斋批语中的大量文体言论是对曹雪芹文体学思想的补充、印证和完善,具有很高的文体文献学价值”[57]。车瑞《脂批〈红楼梦〉与反讽手法探析》结合脂批和英美新批评理论,探究作者以语言反讽、命运反讽、情节反讽等诸多反讽艺术手法[58]。段江丽《红楼梦早期脂批的阐释学意义——以阐释旨趣为中心》从阐释学的角度,以“阐释旨趣为中心”,探讨脂批对小说虚构性质的认识,文类的判断,作者意图与读者接受等问题[59]。

3.脂评的综合研究

近二十年对脂评进行整体学术研究或运用脂评材料研究《红楼梦》评点的硕博论文大增。迄今为止,中国知网博士论文文库中以“红楼梦评点”为研究对象的有3部:何红梅的《〈红楼梦〉评点理论研究——以脂砚斋等10家评点为中心》[60],吴晓风的《〈红楼梦〉评点研究》[61]和刘继保的《〈红楼梦〉评点研究》[62]。其中刘继保一文以东观阁、王希廉、张新之、姚夑等(不含脂砚斋)15家评点本为研究对象。以上3部博士论文都运用到脂评的材料,其资料丰富、论述详尽、具有理论深度,论述了《红楼梦》评点的崛起、《红楼梦》评点本的形态和特征,并从主题、人物、语言、情节、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富有价值的探索,为红楼梦评点研究积累了新的理论成果。杨志平《中国古代小说技法论研究》[63]、陈心浩《明清小说评点范畴研究》[64]都涉及到脂评,两部博士论文对小说技法、范畴作出了系统的研究和理论贡献。硕士论文约数十篇①,主要从小说观念论、创作论、结构论、辞章论、修辞论、鉴赏观、人物论、技法论等方面深入研究脂评的小说批评思想。从主题来看,研究重点由脂评的传统批评思想、技法理论,逐渐走向具体的核心概念,并探讨脂评与画论、戏曲、文章学等渊源,评者对作品的接受等,对脂评的研究不断深入而细化。

对目今12种脂本评语进行校勘辑录的著作主要有4种,对于脂评的整理辑录工作,开山之祖应是俞平伯先生。俞平伯于1954年出版《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上海古籍出版社),采用了甲戌、己卯、庚辰、甲辰、有正五个代表性的本子的评语加以校勘。1972年法国陈庆浩先生《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蒙府本、舒序本、列藏本、靖藏本、杨藏本、程甲本的整理和评语校订,增订本于1987年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1986年朱一玄编辑出版《红楼梦脂评校录》(齐鲁书社),所依据的底本为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戚序本、蒙府本、列藏本、靖藏本、甲辰本等8个版本。2006年郑红枫、郑庆山辑校本《红楼梦脂评辑校》(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在前三本的基础上,收集现存所有脂评本系列版本,以甲戌本、庚辰本、己卯本的批语为主,编者在辑校体例上说明“辑入脂砚斋、畸笏、棠村、松斋、梅溪的批语。剔除各本中的他人批语,如立松轩、高兰墅、孙桐生、鉴堂、绮园及列藏本、杨藏本、舒序本没署名的批语”。除了俞平伯先生辑录的脂评没有列入靖藏本的评语外,后来的辑校本都有靖本批语。这些辑录本为当代学术研究者、爱好者进一步阅读、探索、思考、研究奠定了基础。

较早对脂评进行理论研究的专著是孙逊先生的《红楼梦脂评初探》[65]。该书对脂本、脂评和评点者的身份进行了概述。孙逊先生认为评语暗示了小说隐去的政治斗争“真事”,透露出小说写封建家族衰亡史的讯息。虽整本书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但是不能肤浅地认为作者之意只寄兴于一个“情”字。评语揭示出小说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倾向,反映了小说成书过程中修改增删的点滴情况。孙逊先生重力在描述评语透露出的小说80回之后情节发展的大致轮廓,并归纳出脂评可贵的艺术见解,包括小说与以往才子佳人旧小说不同的笔法,讨论人物的个性塑造、外貌描写、人物名号及精炼的语言艺术等方面的理论成就。

郭豫适《红楼梦研究小史稿》有专门的章节对脂评的概况、内容、价值等方面做出分析[66]。韩进廉《红学史稿》介绍了脂本的系统、脂评者的身份探索,肯定了脂评在红学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67]。冯其庸先生的《〈石头记〉脂本研究》主要收集了冯其庸先生关于庚辰本、甲戌本、己卯本、列藏本、梦序本等脂本的版本特点、评语对照、版本的年代、情节的对比等方面的论文,是一本重要的脂本文献考证专著,给研究者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68]。石麟《中国古代小说评点派研究》专辟一节谈“脂砚斋评点《红楼梦》”,从“真正情理之文”、“一支笔作千百支用”、“非纯化工夫之笔不能”、“此因事而命名”、“作者与余实实经过”五条批语的不同角度来阐述脂评的情理观、情节结构、语言艺术、谐音取名、亲历说等理论内涵[69]。此外叶朗《中国小说美学》[70]、陈谦豫《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71]、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72]、孙琴安《中国评点文学史》[73]、王汝梅《中国小说理论史》[74]、林岗《明清小说评点》[75]等理论著作都对脂评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的地位和美学价值做出认真的探讨和客观的评价。

五、港台及海外对脂评的研究

胡文彬、周雷主编了三本台湾及海外红学论文选,其中《台湾红学论文选》[76]收录了潘重规、刘广定、王三庆等二十几位研究者的四十多篇论文,论文分两辑,第一辑主要是关于《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喜剧意识、戏剧史料、写作技巧、语言艺术、人物、出世精神、成书过程等主题探讨。第二辑主要是红楼梦的版本研究。对甲戌本、梦稿本、列藏本等版本及六十四、六十七回、脂砚斋身份考辨等问题探讨,其中潘重规先生的《论列宁格勒藏抄本〈红楼梦〉的批语》和《列宁格勒藏抄本〈红楼梦〉中的双行批》以及张寿平《〈红楼梦〉脂批平议》、翁同文《漫谈脂砚斋批语引诗》、严冬阳《〈红楼梦〉的批语和批书人》是5篇专门谈脂批的文章,但仅是对列举批语或分类,对故事情节进行推测,并未对脂批的文艺理论价值进行探讨。附录《台湾省〈红楼梦〉研究资料索引》分版本、论著、红学研究论文三类。《香港红学论文选》收录了马力、宋淇、梅节、陈庆浩、王锡龄等研究者的23篇论文,关涉到《红楼梦》中的诗词曲、人物、翻译等问题[77]。书后也列出了《香港刊行〈红楼梦〉研究资料索引》。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于1966年创立了“《红楼梦》研究小组”,并于1967年编辑出版《红楼梦研究专刊》,一直致力于红学研究事业的发展。《海外红学论集》收录了部分海外华裔学者和旅居海外的中国学者的中文红学论著,主要作者有余英时、赵冈、夏志清、周策纵等。其中赵冈的《脂砚斋与〈红楼梦〉》,皮述民《脂砚斋与〈红楼梦〉的关系》两篇专门谈到脂砚斋,从脂批中探究脂砚斋的身份、脂砚斋与作者、作品内容及成书过程的密切关联等[78]。这三本集子是较早较全面的一套书。

近年来,关于海外红学研究的著作增多②。美国的红学研究从20世纪初的版本、作者、成书年代的传统汉学到学科交叉研究,再到后来的多种西方文艺批评方法的运用,越来越注重文本自身的阐释生成空间,作者及评者的研究让位于文本。关于脂评的研究在此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汉学家浦安迪编辑的《红楼梦批语偏全》,该著以“通、奇、深”三个关键词为选取标准,从《红楼梦》诸多旧抄本、程刻本批语进行整理,既有平凡通行的批语,又酌选出深刻、个性、尖锐的评语,以此来将各评点家批语进行对照,全面俯瞰《红楼梦》诸多批评家对小说的阐释历程。

总的看来,港台及海外的红学研究主要从3个方面入手,一是已有的《红楼梦》版本的整理出版,二是脂评辑录的出版,三是《红楼梦》文本研究。这一方面又涵盖了作品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人物分析、版本、作者、评点者、成书及续书研究等。三者均涉及到脂评的材料运用和考评,脂评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红学研究者的重视。

综观40年来的脂批研究期刊论文,最初发现脂本到陆续影印或校点排印问世后,对于脂评本的版本、成书、脂评真伪的讨论较为热烈。80年代开始转向脂评的艺术价值研究,从读脂批札记开始,探讨人物、性格、典型的理论。90年代受接受美学的影响,重视脂批的美学研究,比如从“情”与“文”的关系、读者鉴赏、审美等角度,关于人物刻画的技法在这一阶段继续深入。从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由于叙事理论的兴起,脂批研究也很快进入以叙事研究为主体的新的阶段,探讨脂批的叙事理论、诗学观。脂批研究的关键词为“情理观”“艺术真实观”“互文”“叙事结构”“技法论”“画论术语”等,借助英美新批评理论、互文性理论、阐释学理论、文体学理论等,脂评研究视角越来越新颖,立足文学研究,理论依据上博采众家,呈现开放多元化的趋势。

六、脂评研究发展现状反思

红学发展至今,脂评学的研究主要在考证方面的成果较多,对于脂评的文艺理论研究较少,虽然俞平伯、冯其庸、孙逊、郝延霖等学者发表过一系列脂评理论研究相关论文或著作,但数量有限。迄今已有两部关于红楼梦评点的博士论文和多篇硕士论文运用了脂批的材料,对于脂评进行叙事学、美学、诗学研究的期刊文章趋向繁荣,但与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等评点家的小说批评理论研究成果比较起来,相对较弱,在数量和广度深度上的开掘还有着广阔的空间。究其原因:

(一)脂评的史料价值更为前研究者所看重。对脂砚斋的考辨、脂本真伪的考辨、曹雪芹家世的考证都要用到脂评的材料,学者在进行正本清源的工作时,更多的把精力用在石头记抄本与程刻本版本的文字校勘方面,力图还原最接近曹雪芹的真本《红楼梦》的原貌。冯其庸先生在《石头记脂本研究》一书中对各个抄本尤其是己卯本、庚辰本、甲戌本这3种主要版本评语的位置、条目、文字,正文的差异,卷首凡例的作者等做了大量细致严谨的考证工作,论断周密[68]。冯先生一生用力在曹学、版本学、脂评的考证、石头记的汇校工作等方面,主编《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用12种脂本进行排列校勘,倾注冯老一生心血[79]。冯先生为《石头记》的研究立下了开山之功。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对小说产生前后的政治背景、曹雪芹家世研究方面举证详尽,材料丰富,堪为专家。俞平伯、周汝昌、冯其庸等红学先驱为石头记脂本研究的文献整理和考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后来研究者对脂评的文艺理论价值探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脂评本身的复杂性。甲戌、己卯、庚辰等《石头记》早期抄本上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标题,甲戌本第一回还署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己卯本每回卷端题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卷之”的字样,庚辰本的抄写款式基本同于己卯本,每回首行顶格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卷之”字样,此外,本子上还有大量的署名脂砚斋、脂砚的落款,据孙逊《红楼梦脂评初探》书中统计现存脂本上署名脂砚斋的有35条,另有单系年可考为脂砚斋所评的有23条,署名畸笏叟的评语55条,另有单系年可考为畸笏叟所评的有38条,另有常村1条,梅溪1条,松斋2条,玉蓝坡1条,立松轩1条,鉴堂17条,绮园8条,左绵痴道人1条。鉴于脂本上评语落款有10人之多,还有大量的批语没有署名,而且有落款时间的批语有丙子(乾隆二十一年,1756)、丁丑(乾隆二十二年,1757)、己卯(乾隆二十四年,1759)、庚辰(乾隆二十五年,1760)、壬午(乾隆二十七年,1762)、乙酉(乾隆三十年,1765)、丁亥(乾隆三十二年,1767)、戊子(乾隆三十三年,1768)、辛卯(乾隆三十六年,1771)、甲午(乾隆三十九年,1774)不等,给研究者进行评语的年代、评者的归属造成了很多困难。对于脂评的范围的界定也有不同的说法。而各抄本来历复杂,所经历的收藏者甚多,收藏者进行加工校改的痕迹也很多,比如近人陶洙的过录就是例子。随着各抄本的影印本、校注本的公布于世,胡适、俞平伯、吴世昌、吴恩裕、周汝昌、冯其庸等先驱为脂本的考证付出的艰辛努力,还有几种珍贵的脂评辑校本的出版,脂评的重要学术价值在学界已得到公认。

(三)脂批的零散。各手抄本批语脱漏、讹误之处不能避免,另外脂批多是点滴感悟,即兴发挥为多,回前回后批中作长篇大论的较少,比较而言,没有三家评等后来的评点家有系统的读法、总评、评论的大幅文字。如王希廉《红楼梦批序》《红楼梦总评》、张新之《石头记读法》、姚夑《读红楼梦纲领》等,这些文字均对《红楼梦》的主旨、结构段落、人物性格、写作技巧作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表达了评者的批评观念,对读者领悟全书主旨、分析小说的情节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也便于后来的研究者对其批评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脂砚斋作为评点者在作者每一次增删之后进行阅评,而且作为亲友可能参与作者的创作,处处以“过来人”的身份,立场与作者基本上是一致的,然而脂砚斋作为评者也有自己的评点立场。所以要探究脂评的小说批评理论必须将散落在各回的批语反复对照,并结合文本,弄清楚评者和作者的思想差异,分析属于脂评独有的宝贵的小说批评见解。

就《红楼梦》整部作品而言,小说文本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而其小说评点研究相对较薄弱,作为一部伟大的具有现代性和传统小说美学相结合的一部作品,可以发掘的角度非常丰富。《红楼梦》在小说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脂砚斋作为这一艺术成就的揭示者、阐述者,是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的。可以从小说本体论、创作论、文体论、批评鉴赏论等多个角度对脂评中的艺术手法和艺术规律进行深刻的分析,对脂评作叙事学、诗学、美学等理论的研究,并借助脂评更加深入地研究小说文本的文艺理论。分析脂砚斋评点对前人的继承和创新,以及脂评中超越时代的现代小说观念的发掘与总结。对脂砚斋《红楼梦》评点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不仅能弥补《红楼梦》评点的小说理论的不足,更能使这部独特艺术魅力的小说充分地展示它在实践和理论上的双重价值,推进《红楼梦》研究的发展,最终丰富古代小说理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促进当代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注 释:

① 这方面的硕士论文主要有:孙眉《〈红楼梦〉脂批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2),杨慧《〈红楼梦〉古今评点谫论》(辽宁师范大学,2003),阿如罕《脂砚斋与哈斯宝〈红楼梦〉评点比较研究》(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张丽《论〈蒙古王府本石头记〉行侧墨批的特点——“蒙府本侧批”与“脂评”比较》(新疆师范大学,2005年),刘琳《〈红楼梦〉脂评评者的文化素养述略》(上海师范大学,2011),王伦《〈红楼梦〉脂评文学思想研究》(青海师范大学,2012),元彩红《〈红楼梦〉脂评小说批评研究》(青海师范大学,2014),曹红霞《论脂评对〈红楼梦〉的接受》(安徽师范大学,2014),蒋晶晶《红楼梦评点话语之核心概念探究》(中南民族大学,2014),周丽《从脂评看〈红楼梦〉的诗学思想》(中国海洋大学,2015)等。

② 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胡文彬先生《〈红楼梦〉在国外》(中华书局,1993),姜其煌《欧美红学》(大象出版社,2005),张惠《〈红楼梦〉研究在美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邹颖的《美国明清小说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海外学者浦安迪《红楼梦批语偏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红楼梦〉的原型与寓意》(三联书店,2018)陆续出版。

猜你喜欢

脂砚斋红学评点
吴宓档案中的“红学”资料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新中国红学第一人——追忆李希凡老师
脂砚斋是曹雪芹的什么人
脂砚斋是曹雪芹的什么人
红学研究溯源
让自由评点与专题评点“比翼齐飞”
金圣叹、张竹坡、脂砚斋点评中“犯”概念的探讨
红楼茶馆·脂砚斋
翻译擂台(116)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