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孩子的“泛灵心理”与父母同行

2019-02-11闵保华靳艳妮

启蒙(3-7岁) 2019年10期
关键词:布娃娃宝宝心理

文/闵保华 靳艳妮

“幼儿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在许多成人看来,这只是幼儿的想象;但在幼儿看来,万物都有灵性与生命,都有情绪与情感。这是幼儿特有的思维与逻辑,也就是心理学中讲的幼儿的泛灵心理。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时期的“泛灵心理”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即把物体生命化。这是幼儿期的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心理现象。“泛灵心理”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是不可逾越的阶段,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家长、教师懂得并充分利用幼儿这一审美特点,许多“头疼”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化解偏食问题

孩子偏食是家长极为头疼的问题。家长不妨“换换口味”,把烹调好的饭菜与幼儿置于同一游戏中,赋予它们灵性即拟人化。分配角色,幼儿是演员,你是导演,家庭其他成员是助演,大家齐心配合让幼儿在有生命、有灵性的进食游戏中吃完饭。比如:面条宝宝打着滑梯进入小朋友的肚子里,菜花姑娘要给小朋友的胃做检查……

家长还要做好如下功课:1.减少孩子的零食摄入,尤其正餐前1小时;2.食物色彩、营养搭配;3.合理安排进餐时间;4.营造温馨的进餐环境。

培养爱心 养成好习惯

小女孩弄脏了布娃娃,家长模拟布娃娃做出夸张的伤心表情,促使小女孩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妥,启发她给布娃娃做清理工作,并为布娃娃换上漂亮的衣裳。孩子使劲儿拖拽座椅,家长模拟椅子大声喊“疼”。睡前孩子还在大声喊叫,家长模拟熊宝宝打哈欠,说“好困呀,是谁在打扰我睡觉呀”……生活中有很多场景,家长和老师都可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培养幼儿爱护公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提高认识能力

利用“灵化”了的事物对幼儿进行教育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灵化”了的事物主要是指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等。例如:妈妈引导宝宝认识早上和晚上时,若能用“太阳公公起床了”“太阳公公要下山了”等这类泛灵色彩的话语来解释,宝宝更容易理解什么是“日出”和“日落”。比起向宝宝讲解深刻的大道理,这种教育方式宝宝接受起来效果好得多。

当然,幼儿的“泛灵心理”是一种意识发展不充分的表现。当我们利用“泛灵心理”进行教育时,还应指导宝宝学会人物辨识、事物辨识,促进宝宝从本质上去认识世界。

丰富想象力

幼儿的“泛灵心理”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心理,家长和老师要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幼儿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的非凡想象力。比如:在幼儿绘画中凶猛的动物和蔼可亲,渺小的昆虫高大无比,冰冷的机械充满人情味……这些看似简单的线条,可是凝结着幼儿的智慧和语言,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特点促进幼儿绘画、语言、制作等能力的发展,充分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进行表现和创造,切忌用成人的模式要求幼儿,不要急于让幼儿学会写实的方法和技能,但也不排除在幼儿需要时教给他们一些知识、造型艺术、表演技能,以便更好地丰富创作活动。

渗透社会行为

幼儿期是社会认知去自我中心化的敏感期,即从自我中心化道德向社会化道德转化的过程。及时抓住幼儿的这一审美心理特征,进行适时而有针对性的教育,可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建立。

对此,家长和老师应渗透以帮助、慷慨、同情与分享等行为,多开展一些富有主题的游戏,让幼儿在玩耍中感受到相互合作、友好相处的乐趣。也可开展一些种植花草、喂养小动物等活动,集聚爱心,构建环保意识,提高幼儿的社会理解能力,减少和约束其攻击行为。

“泛灵心理”是三四岁幼儿特定阶段特有的心理。随着幼儿心理发育的不断完善,对大千世界的认知不断增加,这种泛灵现象逐步淡化乃至消失。如果老师、家长在幼儿“泛灵心理”时期积极引导,将会帮助幼儿初步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未来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布娃娃宝宝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布娃娃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可爱宝宝超级秀
布娃娃脏了
可爱的布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