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的系统演化与创新对策

2019-02-10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要素价值观系统

吴 欢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19)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首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旗帜鲜明地要求“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继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2]的价值观教育总体纲领。如何因应习总书记要求,创新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当代大学生价值理性与行为自觉的有效转化,是当前培养时代新人的紧迫任务。

新时代高校价值观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围绕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价值知识习得、情感培育、价值意识引导、价值理性塑造、价值行为践行等全方位的人格塑造与价值规范体系建设。近年来,有关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集中讨论于价值观教育模式类型及模式构建等问题:覃勇(2014)具体介绍了价值观教育的四大类模式,即思想感悟教育模式、理论灌输教育模式、引导选择教育模式和组织参与教育模式[3]。高云(2016)探讨了如何创新教育模式的具体教育内容结构[4]。赵本纲等(2016)从知、情、意、行等具体方面提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践行模式优化建议[5]。王玮等(2017)针对当代微时代信息多元特点提出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改进措施[6]。可见,既有文献大多从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某个环节或某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定性分析与泛泛对策讨论,研究普遍局限于某一个阶段或某一具体层面,呈现出碎片化研究状况,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考察。而从文献中发现,教育系统论是将“教育看作是一种系统,从科学系统论出发来探讨教育的本质”[7],认为教育系统是“因一定的教育目的,由一定的要素构成一定的组织形式来实现一定教育功能且不断动态演化的有机整体。”[8]从教育系统论视角看,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也是一种典型的动态演化有机系统,积极探索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结构与演化机制,并据此提出其优化策略,对弥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研究碎片化局限,推动新时代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的结构特征

按照教育系统论思想,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作为一种针对知、情、意、理、行等价值规范体系培育塑造的复杂系统工程,包括教育活动主体(即主体要素),教育技术性手段(客体要素)以及教育功能应用(即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互动关联发挥作用的关系型功能要素)等几大类具有不同属性的系统要素,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1高校价值观教育系统要素结构与演化机制

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第一,整体性特征。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是统一的结构化有机系统,不是若干教育要素之间机械式的简单相加,而是由价值观教育主体性要素、技术性要素、关系性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的存在以各个教育要素的存在为前提,没有各个教育要素构成,就无所谓教育系统,教育要素之所以能成为要素,关键在于它隶属于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这些要素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有机统一的系统结构,从而发挥整体功能[9]。

第二,多层次多要素特征。层次指的是系统的有序分层,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具有知识学习、情感育化、意识塑造、理性引导和行为训练等从基础到高级逐层递进的教育系统层次结构,人的主体性要素、物的技术性要素和人与技术融合协同作用的功能性要素等各类型要素在不同层次上发挥着相互联系又逐层升级的系统功能。其中,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包括了教育者、受教育者等要素,保证了人作为主体性要素参与教育活动;运用教育技术手段的客体包括了教育载体、教育方法、教材内容、教学设备等要素,保证了物的客体性要素作用于教育主体的教育活动展开;知识学习、情感互动、意识塑造、理性引导、行为练习、教学反馈、教育评价等由各主体性要素与技术性要素相互耦合协同作用形成的功能要件,构成高校价值观模式教化育人的功能要素。高校价值观教育主体性要素、技术性要素和关系性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衔接,构成一个具有关联性的协同组织。

第三,开放式动态演化特征。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总是存在于教育环境中,具有开放性特征。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存在于整个教育系统的大环境中,并与其他知识教育系统、科学教育系统等进行知识交换,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变化发展。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不断变化、演进、发展,具有动态性特征。动态性是指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永远处于动态变化发展中,随着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变迁,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随之发生结构性变化。

二、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的动态演化机制

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这一系统演化发展是结构耗散机制、要素协同机制与系统突变机制三者循环递进不断运动发展的结果,如图1所示。

1.结构耗散机制

结构耗散论者认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外在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阀值时,该系统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过程中,能自动产生一种自组织现象,系统各个要素能够协同通过能量耗散和内部非线性动力学机制,系统自身可能由原来的无序混沌状态转变为一种维持宏观的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系统,需要不断输入外部的教育人才和技术要素,比如思想政治理论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先进信息技术设备的配备、价值观教育信息内容的不断丰富,促进价值观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教育环境的结构互动,在相互作用中发挥教育功能,促使知、情、意、理、行等价值观培育功能不断完善和进化,由混沌的、脆弱的、无序的低层面无序价值体系向高层次的、有序的规范价值体系平衡状态发展,使价值观教育模式由低效率教育系统逐渐成为高效率的教育系统。耗散机制主要体现在高校价值观教育系统不断成长“发育”的过程中。通过耗散机制的作用,价值观教育模式的主体性要素分工越来越明确,功能越来越清晰,内容、手段逐步走向成熟,内外交互越来越畅通,促进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的稳定运行。

2.要素协同机制

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需要各个要素协同推进,通过协同,使得价值观教育模式得以成为有机整体,发挥各个要素和系统结构的整体功能。协同理论强调开放的复杂系统在相互作用中由原有的结构转变为新的结构,遵循着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混沌不断演化的规律,而这都归结于系统组织内各个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协调一致。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作为一种复杂的教育系统,其协同机制是模式系统内部教育主体性要素(大学生、教育者、学校、社会)与教育技术性要素(技术、内容、方法、设备)在知、情、意、理、行等价值关联(功能性要素)的基础上,通过教育主体性要素与教育技术性要素的主体联动、技术集成、功能聚合,协同一致形成合力,充分满足大学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发展需求,促进教育要素协同、功能扩张、生态发育。协同机制主要体现在价值观教育模式演化升级。

3.系统突变机制

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作为社会子系统,需要随着时代的根本性变化发生根本性的质变,也就是所谓的突变。突变机制来源于系统突变理论,即指复杂系统在自组织变化中,当到达某一临界点的状态下多种物质结构以及社会活动的非连续性突然变化现象,表明了该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揭示了复杂系统质变的突变式过程。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突变机制,是指随着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内外部人员、价值观教育内容、技术管理、载体设备的不断相互作用和进行信息、能量与资源交换,教育主体、教育方法、教育载体等要素逐渐发生变化,学生价值规范体系也从知识习得、情感培育、意识塑造、理性育化、行为养成等层面逐层递进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价值观规范体系质变和固化成理性自觉与行为自觉,促使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通过功能分化与结构演进,最终完成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组织变革与系统跃升。因而,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突变机制主要体现在价值观教育模式不断“跃升”、“质变”的运行过程中。

三、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的实践演进与阶段比较

马克思在《1957-1958年经济学手稿》中总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10]。一方面,马克思关于“人的依赖性”、“物的依赖性”、“人的全面发展”等人类社会发展三种形态的唯物史观与教育系统论所揭示的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人的主体性要素、物的技术性要素与知、情、意、理、行等价值培育与教育管理功能要素之间具有高度的理论逻辑内在契合性。另一方面,在经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信息社会的猛烈冲击,在以大数据技术及相关网络技术为主要代表的信息科技变革推动下,价值观教育系统在实践中也相应的进行着系统结构重构与动态演化。以马克思人类社会“三种形态”理论视角和教育系统论三要素实践视角审视,与人类社会经历了传统社会、网络时代、大数据时代的阶段性演变相对应的,我国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也经历了主体性被动依赖式模式、网络技术依附式模式和价值关联式模式的三阶段系统演进路径,三大模式演进阶段特征比较见表1。

1.主体被动接受模式

1948年建国后,我国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在相当长时期呈现学习主体被动接受的特征,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基本上运用课本、教案的传统载体,采用传统讲授的教育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道德的价值观理论。学生处在价值观教育的被动地位,价值观教育目标取单一,总体上表现为以理论灌输和被动习得为特征的人育特征。

2.网络技术依附模式

“1994年4月20日,中国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第一条TCP/IP全功能链接”,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促使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逐渐从以课堂灌输为中心的传统阶段向以来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网络技术依附阶段过渡,高校价值观教育手段由显性走向隐性,教育方式从强硬走向“软化”,教育目标由单纯理论灌输走向知情意理行多元目标导向,多媒体课堂、实践锻炼、基地参观、网络宣传、网络咨询等等教育手段革新成为这一模式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3.大数据价值关联模式

2013年被许多专家和学者称为“数据元年”,大数据得到迅速发展,并积极应用于教育行业。以数据平台、在线课程、智慧搜索、智能推送、手机公众号为载体的新型教育模式创新频出,更加突显了对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全面人文关怀和价值规范体系的教化引导,利用大数据网络社区和智能教育平台,以移动手机教学、智能方法、自主社区等的价值观教育手段,激起了大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探索出了慕课在线学习、翻转课堂、微课等高校价值观教育新模式。

表1 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演进阶段特征比较

续表1

要素类别主体被动接受模式网络技术依附模式大数据价值关联模式教育管理人工管理信息管理平台化管理行为反馈考试反馈网络反馈自主反馈效果评价学习成绩互动表现智能评价

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演进路径与不同时代背景密切关联,是我国社会发展形态在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演进中的具体表现。由于传统社会呈现人与人之间的直线性关系,依附人的主体性发挥,因而传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强调教育主体性要素之间的关联,尤其是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组织者的主体地位,可称为主体性被动依赖式的价值观教育模式。由于网络时代呈现了人与物(互联网)之间形成的网状关系,依附和强调网络技术的作用发挥,因而网络时代高校价值观教育凸显网络技术的特征,重视网络作为技术性要素进行网络互动的价值观教育活动开展,可被称为网络技术依附式价值观教育模式。大数据时代是继传统社会、网络时代发展的新阶段,反映现阶段社会的基本特征。由于大数据时代呈现了人与人(社交)、人与物(互联)、物与物(物联)相互关系产生的立体化、智能化、网格状的关系特点,因而,大数据时代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集中了传统社会和网络时代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有利要素,更加注重主体性要素与技术性要素结合的功能性要素发挥,强调人的教育主体性要素、物的技术性要素的相互关联,具体表现为教育主体与教育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价值关联性、智能化、平台化特点。虽然三者有着明显区别,但三者之间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呈现出了不断发展、演变的渐进式、阶梯式递进关系。

四、新时代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创新策略

“新时代的教育必将肩负新的使命、面对新的挑战、获得新的机遇”[11],新时代应遵循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运行规律,加强教育模式系统要素整合,促进教育模式系统功能要素发挥,实现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针对性、合理性、创新性优化创新。

1.遵循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演化规律

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作为教育系统,应该遵循该系统的运行规律,依照结构耗散机制、要素协同机制、系统突变机制不断运行。根据开放系统的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教育信息技术,不断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升高校价值观教育者的信息素养,引进先进的智能设备,利用数字信息技术促进价值观教育内容集聚开放,学习交互共享,教育技术、教育人才、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的智能输送,等等,实现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内部与系统外部环境的双轨运行,促使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教育主体、教育技术、教育功能的突变,实现其模式系统跃升。进而,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主体性要素、技术性要素、功能性要素的三大要素要协同一致齐发力,各个要素功能协同扩张,促进价值观教育模式的生态发育,最终实现模式系统由低层次、低效率向高层次、高效率的升级发展。

2.促进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要素整合

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是在高校价值观教育实践中各教育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形成的具有特定系统结构特征和系统发展特征的综合性组合方式构成的教育系统。因而,新时代应该针对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各个具体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特征,通过基于知识习得、情感育化、意识塑造、理性引导和行为训练等价值关联的主体组织管理、教育技术开发、教育功能模块建设,形成一条完整的高校价值观模式生态系统链条,各个要素共同完成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而在这个生态链条上,大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的四大主体不断与数据方法、各种教育设备、价值观教育资源以及教育人才产生作用,促进网络虚拟线上学习社区和线下学习体验网点相结合,以整合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各方要素,协同一致,助推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要素系统自组织演化升级,最终促进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可持续性、动态性发展。

3.强化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功能要素建设

高校价值观教育发展模式正在向大数据时代模式逐步演进,而大数据时代价值观教育模式更加注重主体性要素与技术性要素结合的功能性要素发挥。因此,应着力加强教育模式系统的功能要素建设,逐步构建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大数据价值关联新模式。整合教育主体、数据技术的各方要素,建设技术平台,利用技术平台集聚各类名师讲堂、在线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网站等丰富的价值观教育资源,针对不同大学生群体合理安排价值观教育资源,实现价值观教育的资源共享,同时,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平台随时访问学习网站内容、移动课堂、校园微信等,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自适应学习的创新性学习能力,真正达到大学生乐于学习、喜爱学习的效果;利用线上交互、线下体验的开放使教育平台,形成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多主体要素协同,影音视频与行为数据等各种教育资源与技术集聚,围绕终身学习平台实现社会价值提升、自我价值发展、自我能力生长,促进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

猜你喜欢

要素价值观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WJ-700无人机系统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