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澳门地水南音传承研究
——问卷与访谈的方法

2019-02-09刘小婷吴昊天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南音曲艺澳门

刘小婷, 吴昊天

(澳门城市大学 a.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b. 城市管理学院, 中国 澳门 999078)

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同时也是“西乐东传”和“东乐西传”的重要基地,地水南音则是澳门重要的音乐类文化遗产和澳门居民的集体记忆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间,当时清政府仅留广州一个口岸对外通商,因此也促进了广州及周边地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由于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粤澳贸易往来频繁,地水南音成为澳门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民众日常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1]。杜焕、刘就、银娇、黄德森、招锦成、区均祥、周刚、杨焯光、杜瑞华、潘玉霞、周淑仪等众多南音名家都曾在澳门长期生活演出。自晚清以来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地水南音在粤港澳之间十分盛行,艺人主要的表演场所是茶楼,当时的茶楼老板为招揽顾客,皆争相邀请艺人演唱,后来渐渐变成乐曲歌坛,其间培养了一批瞽师和女伶。地水南音作为当时的流行音乐流传在澳门的大街小巷,在茶馆、凉茶铺都能听到如泣如诉、荡气回肠的地水南音[2]。到了20世纪60年代,广播电台的流行,改变了听众往茶楼的模式,而电台广播转而迎合年轻人口味,以播放西方流行曲为主,社会风气转变,且无后人承继,传统演出场所亦逐渐消失,地水南音随之衰落。澳门回归以后,中央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高度重视澳门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澳门地水南音得到了重视与保护。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确定澳门南音说唱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6年4月13日,文化部向包括“地水南音”传承人在内的澳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颁发传习经费。

目前,地水南音的研究者,主要以传承人与从业者为主,学界目前对澳门地水南音的研究与关注较少。澳门出版协会出版的《黄德森瞽师留下的七分钟——澳门地水南音》一书认为:“澳门地水南音是澳门人的集体记忆,而现今正在被人们忘记。正宗广东粤曲民谣地水南音重现在眼前,使人缅怀过去,和睦乡邻, 要想让地水南音更好的传承下去,就要将其推广到更多的群体社团当中,改变以往只是口传的传承方式,让人们认识了解地水南音,知道其是一种不同的高级古典唱腔艺术”[3]。新加坡湘灵音乐社丁宏海先生认为,南音表现形式需要多样化,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南音、了解南音,使南音更好地得到保护传承。沈秉和先生在《澳门与南音》一书中对澳门地水南音的历史概述、乐器形态、演奏和演唱方式及传承发展作了系统的阐述;通过实地考察,梳理了地水南音的文化传承与变迁历程,分析了地水南音在不同时期的传承发展规律与特点,总结了不同时期地水南音传承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同时,在研究澳门地水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地水南音传承的理念与战略[4]。

本研究采取文献法、深度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在对地水南音文献资料分析整理的基础上,于2017年3—5月对澳门地水南音的传承人和从业者进行6次访谈和回访,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行为心理。针对研究的问题与受访者面对面沟通,得到较为详细的文献资料。进而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现场和互联网向居民与游客派发问卷的方式,收集问卷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受访者对地水南音的认知情况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澳门地水南音传承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澳门地水南音传承的要素分析

1.南音社

曲艺社是澳门地水南音固有的传统模式,是地水南音能够得以延续的重要传承方式。南音曲艺社的学生们大都是地水南音的业余爱好者。正是因为澳门有着这些完整的组织与社团和传承模式,再加上热爱南音的人士的执著追求的精神,才使得南音这一古老乐种至今仍然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并能更好地传承下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南音的模式与过去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性质与传承体制与过去也有很大不同。过去曲艺社是地水南音保护传承的重要场所,其性质属于业余的,乐师师傅、学生都是业余而并非专业的,徒弟尊敬师傅,甚至把师傅当作亲生父母一样看待和尊敬。现在到曲艺社学习唱曲的学生是消费者,师傅则是具有职业性质的。其中的性质及专业程度与以前有着很大不同。现在本地玩音乐的人变少了,加入了不少外地人。

在曲艺社里参加南音组织的人叫作南音子弟,可以组成南音社团,这种社团组织的曲艺社,每周一次“聚会”,学生们的传承完全依靠老师的口传心授,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跟随老师,从熟念曲词到逐句跟唱,并熟悉正确的拍子和节奏,一人唱一遍,然后换人。其他学生可以在一旁聆听。针对不同的人,老师都会换不同的曲子来教授,虽然每个学生只学习一首曲子,但在一旁聆听的时候,已经对不同曲子有了深刻的印象,有些记忆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同时学习到多首曲子。

在学习中,只要声音条件不错,老师都会让学生以唱曲为主;如果声音不行但却具有乐器天赋,才会转为乐器学习。只要声音条件好就只练唱曲不用花太多时间练习乐器,只有这样曲才能唱得好、记得牢。老师传授给学生的方式都是一对一的教授,一首接着一首由不同的人来轮接,一轮一轮的轮流唱曲;老师的教学通常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为主的指导方式,如咬字发音的错误、韵律节奏的错误,等等,但很少给予总结归纳的理论指导,学生偶尔会向老师请教这样唱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地水南音的学习,多在于练,练得多了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技巧。由此可见各类南音曲艺社对澳门地水南音的表演教学传承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呈现出传习模式单一、宣传传播有待提升、产品创新力度不够等问题。

2.政策支持

区均祥粤剧曲艺社是在政府及社会组织的支持下,于1990年成立的澳门民间团体,是一个旨在拯救、整理、传承南音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为了不让这种传统音乐就此失传,更希望告诉人们什么是真正的地水南音、说唱南音。曲艺社的主要职能就是表演和教学,而且每年都会制定年度计划。如2015年由澳门文化局主办、区均祥粤剧曲艺社及澳门茶艺协会协办的“品茗·南音”系列活动,2016年澳门文化局资助区均祥粤剧曲艺社的“南音说唱薪传音乐会”,2016年举办的“世遗南音会知音区均祥师生演唱会”,等等。在几十年中,区均祥粤剧曲艺社举办了许多次公益性的演唱会,给人们带来了精彩绝伦回归经典的体验,将地水南音以演唱会的形式传承给观众。

澳门粤韵南音社是由政府及社会机构资助,于2014年成立的非营利艺术社团。其宗旨是开展南音说唱研究、演出和培训,以促进交流及提高。该社团会不定期开展公益性的演出供市民欣赏。近年由澳门文化局、澳门旅游局、澳门基金会、澳门霍英东基金会等相关组织资助的有“首届澳门南音节·悠悠粤韵南音情晚会”“南音薪传·纪念吴咏梅博士南音专场”等活动。由此可见,澳门政府与各社会组织对地水南音专业组织支持力度较大,但也呈现出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延伸产品开发后劲不足等情况。

3.传承人

由于地水南音瞽师的相继离世,民间的地水南音也几近绝迹,在澳门只有区均祥瞽师。区均祥瞽师,1944年生于澳门,天生弱视。年幼时对粤曲曲艺非常感兴趣,七八岁时已开始学习粤曲,向多位老师学习了唱法、乐理及一些管弦乐器的弹、吹、奏法。10岁便加入了历史悠久的“半闲音乐社”,并到香港戏班工作。在刘就、王德森、杜焕等瞽师的帮助及自我努力下,成就了今天地水南音正宗传承人的美誉。区先生从20世纪70年代起唱习南音,20世纪90代初,区均祥创办了自己的区均祥粤剧曲艺社,一直持续至今。本人的唱片有《客途秋恨》《大闹梅知府》《长生殿》《浪子回头》《南音精选》(与人合作)。区均祥先生认为地水南音的演唱可能与他们辛酸的生活境遇有关,所以歌声里有种沧桑感,而所唱曲词也有一份别样的美感。目前,针对传承人相关资料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展。

二、澳门地水南音传承现状的调查分析

笔者利用互联网问卷与发放纸质问卷的方式,共收到有效问卷250份,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1.受访人群特性分析

(1) 性别。在受访者中,男性有114位,占45.6%;女性有136位,占54.4%。女性比男性高出8.8%。

(2) 年龄。受访者年龄主要集中在中青年阶段,其中15~25岁年龄段占31.6%,26~35岁年龄段占46.8%,36~45岁年龄段占15.6%,46~55岁占4.4%,56岁以上的占1.6%。从总体上看,45岁以下的人群占据了所有被调查人群总数的94%。

(3) 职业。受访者职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餐饮人员/司机/售货员等)和自由职业(作家/艺术家/摄影师/导游等), 二者分别占了被调查人群的21.2%和20.8%。学生占比也较高,为被调查人群的19.9%,专业人士(律师、医生、教师等)占13.0%,事业单位人士占10.2%。其他职业占比14.9%。

2.受访者对地水南音的认知

(1) 地水南音目前普及度较低。调查发现,将近一半的受访者听过一两首地水南音,接近三成的受访者听过一部分地水南音,仅有一成左右的受访者听过较多首地水南音。这表明,地水南音作为传统音乐目前普及程度较低。

(2) 年长观众关注较多,年轻观众了解较少。在受访者中,15~25岁年龄段的受访者完全没听过的人数最多,占总受访人数的9.6%,较其他年龄段的要多;26~35岁年龄段听过一两首和听过一部分的较多, 占总受访人数的18.4%和14.4%,所占“听过一两首”和“听过一部分”的比例最大; 而“基本上听过”的较其他年龄段都多, 占比4.8%; 36~45岁年龄段听过一两首和听过一部分的人数较多; 46~55岁的受访者中听过一部分的最多; 由此表明, 15~25岁的受访者对地水南音的认知情况比较差, 没怎么接触过地水南音。

(3) 观演场地以街边和戏院为主。据调查,受访者中在街边听过地水南音的人数最多,占比42.8%,说明现在地水南音受到了重视,在街边有地水南音说唱表演可以观看;32.8%的受访者表示在露天戏台听过地水南音,这表明地水南音现在有户外戏台表演;有25.3%的受访者在戏院听过地水南音说唱表演,说明政府对地水南音的传承给予了许多支持,提供了专业场地供人们欣赏地水南音。

(4) 弘扬传统音乐文化为主要喜爱原因。通过调查,有接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喜欢地水南音的原因是为了弘扬传统音乐文化,41.2%的受访者表示喜欢地水南音的原因是地水南音可以陶冶情操;22.8%受访者表示喜欢地水南音是受家人影响;16.4%受访者表示喜欢地水南音是因为兴趣爱好;16.0%的受访者表示喜欢地水南音是因为听地水南音可以打发时间。

(5) 受访者对传承方式的建议较为多样。在地水南音的传承方式上,受访者的意见较为多元,主要有加强媒体宣传、融入现代元素、举办展演活动、开办培训班、与专业社团合作、纳入学校教育课程等,以便加强对地水南音的传承与保护。

三、建议与对策

1.加强南音艺人保护

2011年5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澳门南音说唱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地水南音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反映着南音艺人的真实情感,作为人们陶冶情操、业余娱乐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它与粤港澳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师承相传是地水南音最传统的传承方式,因为老师教学生这样的传承方式是最直接的传承方法。三五成群以曲会友,定期教学,是地水南音得以薪火相传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加强对南音艺人的保护对于南音的传承十分重要,政府应对南音艺人收入待遇提供必要支持,对于南音艺人长期积累的宝贵记忆与文献资料,可与相关组织合作以口述历史等形式予以保存记录。

2.开办南音培训班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原有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年轻人更愿意接受新的价值观念,而难以形成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这使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遭遇了困境。地水南音传承的最大难题就是只有一个传承人而没有继承人,而现今年轻人对地水南音古乐的了解程度普遍不高。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有56.0%的受调查人士支持地水南音纳入学校基础课程。作为传承及整理记录地水南音的重点场所,学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传承并且弘扬传统音乐文化,通过精彩生动的教学方式,既能保护传统文化不让其失传,还可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地水南音,了解地水南音的乐学理论、音乐流布、音乐的构成及唱法等。

3.地水南音的“综合创新”

在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品味和兴趣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地水南音应该在传承方式上进行创新,这需要有南音人士、社会组织及政府的互动合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①南音社可与现代剧场合作,寻求更多的合作演出的机会,如可以和澳门百老汇大剧场进行合作,并且在传统南音说唱的基础上,加入流行音乐元素,如摇滚系列的曲子和摇滚吉他手一起合作同台演出。只有在保留、继承艺术的基础上,探寻适合这个时代的艺术形式,才能给艺术注入新的活力。还可与澳门娱乐场及周边娱乐设施合作,进行融入现代舞的表演。②融入科技元素,进行南音旅游文创产品开发。可整合周边的旅游资源,融入科技元素,开发相关产品。如可开发地水南音实景体验、AR产品、ARG游戏。③增加地水南音公益表演数量,使更多居民和游客有更多接触地水南音的机会[5]。

四、结 语

地水南音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政府和专业社团的合作与互动,政府在提供资金保障的同时,还应扩大传播,鼓励青年群体的参与,促进其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专业社团应与现代剧场合作,举办普及活动,开展学术研究,融入科技元素,进行综合创新,开发文创产品,增加地水南音的魅力,促进澳门地水南音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南音曲艺澳门
弦管南音“固首”体系研究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李进杰的南音情
FATE, PLAY, LOVE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澳门回归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