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D法的寻乌黄岗山公园景观评价

2019-02-07彭逸宁古新仁

绿色科技 2019年23期

彭逸宁 古新仁

摘要:以寻乌黄岗山公园为研究地点,利用SD法对公园景观进行了游客评价。问卷设计20个评价因子,5个评价等级。随机发放50份调查问卷,让游客对公园景观进行评价打分,然后回收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黄岗山公园在植被覆盖率、舒适感、愉悦感和环境安全性方面评价较高,在景观丰富度、景观活力度、色彩感、变化感和特色感方面评价较低。基于评价结果反映出的黄岗山公园景观的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景观提升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黄岗山公园;公园景观;SD法;景观评价

中国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7-0115-03

1 引言

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普通群众开放的,主要功能为游憩,并具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具有生态维护、环境美化和减灾避难等作用的绿化用地。公园绿地不仅是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居民生活水平和城市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保观念的推荐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公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喜爱。对公园景观进行评价,有利于量化游客对公园景观的主观感受,突出公园景观中的优点与缺点,为后续的改进和类似的公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景观评价

在20世纪60年代,与景观评价相关的研究开始迅速的发展,延伸到不同领域,慢慢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目前,在景观评价领域有4个学派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分别是经验学派、心理物理学派、专家学派和认知学派。心理物理学派有2个主要的优点,一是由公众直接参与评价,能直接反映景观的质量。其次,突破形式美和生态美原则的局限,转向客观的景观物理特性评价。本文选用的SD法正是出自心理物理学派[1]。

2.2 SD法

SD法(语义差异法)足由C.E.奥斯顾德(C.E.Os—good)在1957年提出的一种测量心理感受的方法Se-mantic Differential法的简称。SD法实际上是心理物理学派的一个分支,也称为感受记录法。SD法通过语言尺度来对心理感受进行测量,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获得被调查者感受的量化数据。SD法最开始是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应用于心理学实验中,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淡出心理学等相关领域,而更多地运用于其它领域。

SD法首先需要建立客观的形容词对于评价尺度,组成渊查问卷。然后,被调查者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感受对问卷选定的景观对象进行评价。问卷回收之后,可以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定量分析[2,7]。

3 研究地点选择

寻乌县,江西省赣州市辖县,万历四4年(1576)建县,取名长宁县,民国3年(1914)改为寻邬县。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寻邬县改为寻乌县。寻乌位于江西东南部,赣、闽、粤三省交界处。截至2017年,寻乌县总面积2351 km2,辖15个乡镇.173个行政村、11个居委会,总人口 33万人。

黄岗山公园位于县城的西北部,东与新东新区相望,南与行政中心相邻,两与长举南路相接,北与长举村相连,设汁面积16.17 hm2,绿地率为88.45%(图1)。园内包括橘文化广场、农耕风情图、品种展示园和休闲景观亭。公园以保留原有的丰硕橘园和生态山林为基础,以完善的交通设汁和服务设施为平台,科学布置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场所,充分展现山水园林的城市风貌。自从黄冈山公园建成开放以来,已经成为了当地人喜爱的休闲娱乐场所。对黄冈山公园进行客观的景观评价,可以分析游客对于黄冈山公同的心理感受,為未来类似的公园景观建设以及黄冈山公园自身的景观提升提供借鉴。

4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心理物理学派中的语义差异法(SD法)进行研究。通过获得游客的心理感受,来对研究地点进行量化评价。SD法要使用客观的形容词对和适当的评价尺度来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经过查阅园林景观评价常用的形容词对,结合实地调查与综合考虑,本文选取了20个评价因子,延伸出20个形容词对(表1),并将评价尺度设为5级。每个形容词分为5个等级评价,对应“很差、差、一般、好、很好”,赋值“-2、- 1、0、1、2”,以此进行量化分析。最后统计被调查者针对黄冈山公园的20个评价因子的评分情况。

5统计结果分析

问卷有结构式和非结构式两种,非结构式问卷经常会因为被调査者表达能力不足而对评价结果造成影响。景观的评价属于个人对于景观属性的心理感受,采取非结构式问卷会需要被调查者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所以本文为了方便调查,问卷采取结构式的问卷格式[8]。

本文调査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问卷说明,对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进行简单介绍,并对被调查者参与本次调查表示感谢。第二个部分是景观评价,被调查者需要对本文选取的20个评价因子进行评价。

为了避免由于照片的拍摄技巧和拍摄角度对评价结果造成影响,选择亲身游览过黄岗山公园的本地人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55份,回收55份,回收率100%。其中无效问卷5份,有效问卷50份,问卷有效率为91 %。问卷M收后使用Excel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计算出20个评价因子的各项平均得分(图2)。

从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整体来看,20项评价因子的平均值均为正数,表明黄岗山公园在游客们的总体印象中还是好的.满足了游客的基本游览需求。但20项评价因子的平均值大多数在0(—般)和1(好)之间,说明游客们普遍认为黄岗山公园的景观设计并没有十分出色。

从单个评价因子来看,平均值最高的一项是植被覆盖率.达到了 1.24.已经超过了 1(好)的级別,接近于满分2(很好),说明黄冈山公园的植被覆盖率比较高,已经达到了游客的预期。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评价项目舒适感的平均分值1.04超过了 1(好),说明黄冈山公园的景观设计让游客感觉到比较舒适。愉悦感和环境安全性这两个评价项目的平均分值都是0.96,游客们在公园内游览感觉是比较开心和安全的。

从评价分值较低的评价项目来看,分值最低且分数相同的两项为景观丰富度和景观活力度,都是0.4.仅比0(—般)偏高。游客们认为黄岗山公园的景观不够丰富,缺乏活力。色彩感和变化感这两项是另外两项分数明显较低的评价项目,分别为0.56和0.52,也只比0(一般)高一点.说明黄岗山公园的色彩比较单一,场景变化也较少。此外特色感的评分也较低.只有0.6.说明黄岗山公园的景观设计缺乏特色。

6 研究结论

通过实地考察,结合设计资料及问卷调查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黄岗山公园设计区原本就是一片原始山林和当地人种植的柑橘园,植被茂密旺盛。公园设计采用生态环保的设计原则,以保留原有的丰硕果园和生态山林为基础,进行景观的布置。现在建成之后绿化率达到88.45%,园内人工种植的苗木和自然生长的植被都长势茂密,给游客一种植被茂密的感觉。

黄岗山公园由于是寻乌县最新的综合公园,一期于2013年建成,二期至今仍在建造当中,总体的景观质量与规模都远超县内原有的各类公园,这与让当地游客感到比较开心的原因。舒适感的评价高是由于在公园中,设置了足够的休息节点,各类亭子坐凳,长势良好的乔木和灌木又为休息节点提供了足够的遮蔽和私密性,游客们可以简单地得到良好的休息。此外黄岗山公园是一座山地公园,园内有着较大的高差变化和大量的台阶,这些台阶经过设计,坡度都较平缓,正常游览下来并不吃力。在坏境安全性方面黄山山公园主要园路与次级园路都较宽.分别为3 m和2.5 m.游客视野开阔,空间宽裕,安全感高。此外.由于黄岗山公园是县内公园,外地游客少,本地游客较多。平时来游览的游客几乎都是本地人,这样的游客构成也提高了本地游客的心理安全感。

从评价不高的项目来看,黄岗山公园在设计上的核心为登山游步道,现有的几个节点为观花林地、桂花广场、山顶休息亭、木质观景平台、橘仙子雕塑等,景观节点较少,游客游览的大部分时间都会花费在登山游步道上,这导致了游客们感受到的景观变化较少,缺乏变化感,景观丰富度不够,缺乏活力。在色彩感方面,公园的人工构筑物颜色以朴素风格为主,使用的景观植被也以常绿植物为主,缺少彩色植物。这让游客难以看到色彩变化,感觉到平淡无奇。在特色感方面,黄岗山公园结合本地文化的景观节点只有橘仙子广场和连接橘仙子广场的一条园路上的文化铺装。在山顶休息亭旁绿地上早期设置有特色植物雕塑,现因保养维护不当已经失去了形状。桂花广场是一个标志性的节点,但是这并不能扭转公园景观的整体印象。

7建议

黄岗山公园的景观设计现已基本满足了游客的游览需求,在节假日 ,黄岗山公园的游客量还是比较多的。针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日后进行景观提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增加景观节点。黄岗山公园面积较大,还有相当大的景观设计空间。现有的景观节点较少,布置分散。可以设计增加更多的.更有特色的景观节点来连接全园的游览路线,提升变化。

(2)增加色彩变化。在人工构筑物上,总体颜色以朴素风格为主是符合当地的客家文化的,但是在一些特色景观节点上,可以使用一些更加鲜艳夺目的颜色,吸引游客的眼球,增加变化感。在种植设计上可以使用彩叶植物,观花植物营造植物景观区,并且考虑季相变化,以增加色彩感和变化感,达到一年四季有景可赏。

(3)深度结合当地文化。寻乌县是一个文化蕴涵丰富的地方,有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底蕴。论红色文化,毛主席曾经在寻乌居住过,写出了《寻乌调查》,“没有调査就没有发言权”就出自这本著作。而寻乌县位于客家文化区的中心,是纯客家县,客家文化丰富。结合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可以创造出具有当地特色和认同感的景观。

参考文献:

[1]白晓丹.基于SD法的天河山风景区就观评价与优化研究[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9.

[2]章俊华.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分析法16—— SD法[J].中国园林,2004(10):54?58.

[3]李晨晨,李志英,刘叶舟,等.基于SD法和空间句法的校园开放景观空间质量评价研究[J].山西建筑,2019,45( 11): 15~17.

[4]王昭雨,庄惟敏.点评数据驱动下的感性评价SD法使用后评估研以城乡历史街区为例新建筑,2019(4):38?42.

[5]贺慧,林小武,余艳微.基于SD法的绿道骑行环境感知评价研究——以武汉市东湖绿道一期为例[J].新建筑,2019(4):33~37.

[6]林军,魏雯.基于SD法的昆明翠湖公园冬季景观评价[J].广东园林,2019(3):84~87.

[7]周建东,赵雅南.基于SD法的古典园林假山艺术评价研究——以扬州个园为例扬州大学学报,2018,39(2): 118?122.

[8李诗洋,许大为.基于SD法的沈阳南湖公园植物景观评价[J].现代园艺,2018(8):28 ?29.

[9]彭逸宇,吴伟坤.古新仁.基于景观偏好理论的江西农业大学校园景观分析[J].山西建筑,2018,44( 19):182-183.

收稿日期:2019-10一09

作者簡介:彭逸宁(1994-).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园林设计与大地景观规划。

通信作者:古新仁(1963-).男,教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