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阅读浸润中职语文课堂

2019-02-07吴秀珍

职业·下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浸润阅读语文课堂

吴秀珍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中职语文教学实践,分别从聆听花开的声音、腹有诗书“课”自华、名师导引辟蹊径、“节外生枝”亦精彩、点燃生命的激情五个方面就阅读浸润语文课堂举例加以阐述。

关键词:阅读 浸润 语文课堂

《成长·路径》是一本记录江苏省徐州市名特优老师专业发展之路的书。拿到该书时,笔者按照固有的读书习惯先浏览了一下该书目录。

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惟有读书“高”

阅读,开窗放入大江去

三十读书犹未晚

……

当笔者如饥似渴地读完《成长·路径》时,发现书中的每位老师都是“读书达人”,他们坚信“读书,悄悄地改变自己”,他们“坐拥书城滋味香”,他们认为“阅读是一种生活态度”,阅读就像呼吸一样自然。阅读,让他们站在一块高地上,站到高峰上。“读书—教学—反思”,这是老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和一般模式,也是名特优老师专业成长的密码,而读书毫无疑问是基础。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40~45分钟的语文课,主要靠什么成就它的精彩呢?书中12位名师有7位是语文老师,他们课堂教学成功的经验告诉笔者,靠的是深厚的学养。而深厚的学养又从哪里来呢?当然是阅读,是广博的阅读。阅读浸润了他们的语文课堂,阅读点亮了他们的语文教学之路,阅读助力他们快速成长为语文名师。其实何止他们,全国语文名师王崧舟、窦桂梅、吴非等人成长的路径无不是受益于阅读的。正是长期的阅读积累,铸就了他们的成功。正如语文特级老师闫学所说,“老师读书将最终成为改善自身课堂教学现状的主要依赖”。当下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老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痛苦”。面对如此不堪的现状,笔者要大声疾呼:让阅读浸润中职语文课堂!

一、聆听花开的声音

读过李镇西的《走进心灵》《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后,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与学生心灵相通的重要性。一天上午,笔者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揉着朦胧的双眼走进教室。细心的学生发现了笔者的异样。面对他们探询的目光,笔者忽然想起该班男学生特别爱踢足球,于是灵机一动,实言相告:昨晚熬夜看“世青赛”,没能睡好觉。学生们一听来了兴致,希望笔者能讲讲中青队的比赛情况。笔者于是详细讲述了比赛中的几个细节,当听到笔者夸赞中青队队员与他们年龄相仿却个个骁勇善战时,不爱学习的陈可在下面小声说:“我们踢得也不赖。”他们很感谢笔者的讲述,再三请求笔者坐下来讲课。印象中那堂课学生们情绪激昂,听讲特别认真,发言特别踊跃。那堂课以后,笔者好像得到了他们别样的尊重,学生们对笔者是一脸的信赖,对笔者的语文课也充满了期待,笔者的语文课上得越来越顺畅,越来越精彩。感谢阅读,它启迪了笔者的教育智慧,帮助笔者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感谢阅读,它点燃了笔者的语文教学激情,帮助笔者找到打开中职语文教学之门的钥匙;感谢阅读,它让笔者在中职语文课堂上聆听到花开的声音。

二、腹有诗书“课”自华

《再别康桥》这篇课文是传统名篇,如果讲不出新意,是难以吸引学生的。笔者独出心裁,不再纠缠于徐志摩、林徽因的爱情故事,而是紧紧围绕诗歌“离别”这一主题,引领学生徜徉于诗歌的国度。由“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带领学生由清明节插柳习俗,联想到“柳”“留”谐音,在传统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惜别之情,并一起吟诵起了咏柳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阳关三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结合诗句“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中 “草”这一意象,让学生知晓在古典诗词中,写到离别远行、抒发离愁别恨,常用青草来做寄托或映衬,有诗为证:“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由“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制造的“沉默”意境更让我们联想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十年生死两茫茫,……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让学生拓展了知识视野,了解到“箫”是一种悲情较浓的乐器,多用来表现离别、相思之苦,常出现在抒写离别或思念之情的作品中。有诗为证:“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李白《忆秦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箫声远,波心摇乱,绮怀如梦悠悠。”(秦观《梦扬州·六日与楼主游扬州瘦西湖》)……在优美的吟诵声中,一堂课上完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丰富的诗词知识让这堂课有温度、有厚度、有深度,更有浓浓的语文味。整堂课,师生涵泳在诗歌的溪流中,共同经历了一次别样的精神洗礼。

三、名师导引辟蹊径

为了备战省级评优课,执教好《豆腐颂》一文,筆者在博库书城整整泡了一个星期,翻阅了相关的名师授课录、语文教学专著,还有林海音的文集,记了3万多字的教学笔记。十多位语文名家的教学思路启迪着笔者,作家林海音的音容笑貌也渐渐地在眼前“活”了起来,让笔者领悟出一个教学思想: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笔者大胆地把学生提出与探究问题这一环节设计进了一课时的教案中,在省级赛课时深受好评。记得著名语文特级老师窦桂梅说过:“大家总赞赏笔者的课都能独辟蹊径,却不知道笔者为了讲《秋天的怀念》,把史铁生全部的著作都通读了。为了讲《圆明园的毁灭》,对清末历史著作,尤其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有着不同评价的论著都读过。”20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无论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技巧,都必须和丰富的阅读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真正的语文教学智慧。

四、“节外生枝”亦精彩

执教《窦娥冤》时,曾遇到过这样的尴尬:笔者根据教参预设的“窦娥是善良的”这一论断,有位学生提出了疑问:窦娥善良吗?她善良为何忍心“三年亢旱”,让老百姓的庄稼颗粒无收?研读过三遍之多的《走进语文新课程》一书告诉笔者:语文课堂是开放的、生成的。在阅读教学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于是笔者首先肯定这位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然后引领学生们深入讨论“窦娥到底善良不善良”这一问题。找到答案或者说得出结论是次要的,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一起享受到了探究的乐趣,提升了思维能力,收获了课堂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的美妙,笔者还就此撰写了一篇教学随笔《“节外生枝”亦精彩》发表在《现代语文》上。

五、点燃生命的激情

读熊芳芳老师的《生命语文》让笔者明白了这样的道理: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清醒地意识到,他的存在就是这世界的一个奇迹。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珍爱自身生命的同时,既怀揣着敬畏去珍爱他者的生命,又竭尽所能让自身和他人的生命之光迸发出最大的光芒和热量。执教张中行先生的《自我》一文,当讲授到如何面对我们“不应当负责却不得不承受”的生命中的“得天独薄”时,爱打扮、重形象的旅游专业的女学生就笔者抛出的“不是双眼皮怎么办”这一问题,异口同声地说出了“割(双眼皮)”,不行就“贴(双眼皮)”的答案。笔者首先肯定了她们的爱美之心及面对“得天独薄”时的不甘、奋争,然后因势利导,结合课文下节内容“珍重自我”,做出了“我很丑,该怎么办?”这一假设。面对笔者的发问:难道我们像整容而死的超女王贝一样,为了美丽的外貌而不惜一切代价吗?学生们纷纷摇头予以否认。最后,我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女人为什么一定要做以美貌来动人的美女?为什么不能做优雅迷人的淑女?更甚者可以做以才华感人的才女。无论何时,无论何种境遇,我们都不能迷失了自我,这一点最重要。笔者又结合课文中出现的王昭君形象,让学生们明白一个女人存在的价值不在于其美貌,而在于其对这个社会的贡献。正是在这堂课上,学生们生命的激情被点燃,开始以别样的方式来理解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是的,“每一位学生,都是一朵绽放的花,都是一只飞翔的鸟。”只有真实而自由的成长,才是生命的最好体现。

怎样让中职语文课“出彩”呢?中职语文老师又该怎样准备呢? 还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些优秀老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换言之,阅读的旅程就是老师自身的成长旅程。就提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来说,阅读就是一把钥匙、一扇窗口、一条明路。“问渠哪得清如许,為有源头活水来”,让阅读浸润中职语文课堂,用阅读打造精彩的中职语文课堂,将是笔者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郑飞.成长·路径[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江苏省铜山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浸润阅读语文课堂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让数形结合浸润数学课堂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