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作技能发展对学前儿童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

2019-02-07蔺梦科庞静怡马丹丹王晓艳

体育科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手部测试动作

马 瑞,蔺梦科,宋 珩,庞静怡,马丹丹,张 黎,王晓艳

(1.上海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上海 200234;2.上海市嘉定区马陆小学,上海 201801;3.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东方绿舟,上海 201700;4.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上海 200234)

0 前言

3~6岁学前阶段是人生重要的发展时期,很多对终身成就具有决定作用的能力素养在此阶段构建。根据运动技能终身发展的高峰理论,7岁之前的动作技能发展对青少年时期,乃至其终身运动习惯及身体健康都具有积极影响。当前,学前教育及家庭教育并不重视幼儿运动能力的培养。绝大多数幼儿园重智、重艺、轻体,家庭教育也普遍更看重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在幼儿阶段就积极安排课余益智类学习,挤占幼儿运动时间。这不仅影响幼儿动作技能及运动能力发展,更容易导致儿童体质下降及肥胖率的上升。

家庭教育与学前教育“重智轻体”与整个社会对体育多元价值的认识不足有关。尽管在经验层面,“好动的孩子更聪明”这一观点一定程度上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但在实证层面,由于运动与认知能力及学业水平关系的研究不够丰富,难以为体育多元价值的社会宣传提供支撑,致使原本对儿童青少年多领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体育得不到大众的重视。

从学前阶段起,儿童逐步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安静地坐下来听教师讲话,跟随指令变换自己的活动,控制自己在课堂上做小动作的企图等。这些技能群被称为行为自我调节能力(behavioral self-regulation)。行为自我调节能力源自脑执行功能,又高于执行功能,是儿童整合注意力、工作记忆和控制抑制等执行功能的认知要素,将执行功能转化为外显行为(Becker et al.,2014),从而在具体情境中选择适当行为的能力(Matthews et al.,2009;McClelland et al.,2012)。自我调节能力是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最高成就(Eisenberg,2004)。行为自我调节能力水平高的儿童,能够更好地运用社会规则和标准作为其行为的指导方针(Von Suchodoletz et al.,2013)。近年来,国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行为自我调节能力是儿童学校学习准备的关键(Gunzenhauser et al.,2015)。缺乏足够的行为自我调节能力,儿童很难从结构化课堂教学中受益,也将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Schmitt et al.,2014)。并且,行为自我调节能力对儿童学业表现和未来学业成就具有强烈的预测价值(Blair et al.,2007;Matthews et al.,2009;Von Suchodoletz et al.,2013)。4 岁儿童的行为自我调节能力,能够预测其整个小学阶段,甚至大学时期的学业成就(McClelland et al.2003;Mischel,et al.,2011)。鉴于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作用,国外研究者尝试对儿童行为自我调节能力进行干预,包括以个人电脑为基础以及基于课堂小游戏的干预方案,被证实具有一定的效果(Tominey,2010)。但这些干预活动无疑会占用儿童的额外时间,并具有一定的认知负担。儿童天生喜欢运动,如果能够证实运动技能对儿童行为自我调节能力具有积极影响,不仅可以丰富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干预手段,更可以为体育运动多元价值提供有力的证明,促进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智体融合”。

在学前阶段,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动作技能上。由于动作技能不会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发育自动产生,需通过传授和练习才能获得。因而,动作技能发展水平本质上是儿童运动学习与实践的积累成果。对儿童动作技能发展的测量,目前有很多成熟的测评方法,其中,Henderson等(1992)开发的儿童动作发展评价量表(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MABC)设有专门针对3~6岁儿童的测试方法,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较为客观,被世界各国学前儿童运动技能发展相关研究者所运用。国内研究者花静等(2010)对苏州市区15个幼儿园共1 823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测试,确认其在国内应用的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评价中国学龄前儿童动作发展的评测工具。MABC测试包括MABC Test和MABC Checklist 2个独立的评价系统。MABC Test用以评价儿童动作发展水平,MABC Checklist对动作发育迟缓儿童的日常活动和运动做进一步的检查。根据研究内容,本文选用MABC Test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评价,测试内容包括代表精细动作的手部灵活性、代表粗大动作的物体操控动作技能(抛接动作)以及稳定性动作技能(静态平衡、动态平衡)三大类,与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的动作技能类别基本一致。

对儿童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测量,国外研究者最早采用教师报告量表对儿童进行主观评价,它简明易用,但无法避免教师的个人偏见。之后,又有研究者采用录像观察,对儿童行为进行编码计量,它相对客观,但过程过于繁杂。近10年来,对儿童行为自我调节直接测量的方法逐渐兴起。其中,美国学者McClelland研制的HTKS(Head-Toe-Knee-Shoulder),以儿童常见的“头、脚、膝、肩”游戏为基础,创设一个学习情境,通过测试者与被试儿童模仿互动进行记分评价。该方法被证实与教师报告及录像观察等方法的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跨文化背景下能够较好地评价4~8岁儿童的行为自我调节能力(Cameron et al.,2007)。目前,已成为评价儿童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主流工具(王元,2010),且已有中文版本。因此,本研究采用HTKS来评价儿童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水平,以期通过对儿童行为自我调节能力与动作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为运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价值提供佐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测试对象

2017年9—10 月,对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4~6岁大中班儿童进行整群抽样测试。全部完成测试项目儿童149名,其中男童69人,女童80人。年龄分布为49~72个月,平均月龄61.16±6.95。

1.2 测试工具

1.2.1 儿童动作技能发展评价量表(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 Test,MABC Test)

测试内容包含手部精细动作、抛接动作、平衡动作。手部精细动作包括放置硬币、串珠子和画路径3个内容,以完成时间记录原始分;抛接动作中,对于抛的动作,儿童依次将10个12×12 cm豆袋抛向直线距离1.8 m之外的目标地垫,以成功击中目标次数记录原始分;对于接的动作,要求儿童双手依次抓取直线距离1.8 m之外抛过来的豆袋10次,以成功抓取豆袋次数记录原始分。平衡动作包括单脚支撑站立、提踵走直线和双脚连续跳3个内容。单脚支撑站立要求儿童分别以左右腿进行静立支撑,记录持续时间为原始分;提踵走直线,要求儿童脚跟轻微抬起,走过一条长4.5 m、宽0.25 m的直线,记录走在线上的步数;双脚跳,要求儿童在6块颜色间隔的垫子上做连续双脚并步跳,记录准确落在垫子上的步数。

1.2.2 头-脚-膝-肩测试(HTKS)

测试包括HTT和HTKS 2个部分。HTT相对简单,HTKS更加复杂。HTT为“头脚测试”,儿童被要求做出与测试者发出指令相反的动作(听到“摸你的头”做出“摸脚趾”的反应,听到“摸你的脚趾”做出“摸头”的反应)。HTKS为“头脚膝肩”测试,在HTT“头脚测试”的基础上,增加听到“摸你的肩”做出“摸膝”的反应,听到“摸你的膝”,做出“摸肩”的反应。任务难度增加,也提高了幼儿认知的复杂性。HTKS共由26个无规律的动作指令组成,儿童做出正确动作得2分,做出错误动作得0分;做出错误动作后,立刻改变为正确动作得1分。HTT部分有16个指令,满分为32分;HTKS部分有10个指令,满分为20分。HTKS总分为HTT与HTKS两部分相加,满分为52分。测试重测信度为0.8(Cameron et al.,2008)。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

1.3.1 数据处理

1.3.1 .1 MABC Test动作技能标准分转化

动作技能原始分记录完毕后,根据针对年龄细分的标准分转化表,将各项原始分转化为0~19的标准分,以便对不同年龄儿童动作发展进行横向对比。

1.3.1 .2动作技能高低分组

根据统计学高低分组经验值,取前27%以上和后27%以下样本的原则,将73百分位对应分数以上儿童划分为高动作技能组,将27百分位对应得分以下儿童划分为低动作技能组。

1.3.1 .3 HTKS求和

HTKS测试分别对HTT、HTKS进行累加求和,并将两部分得分相加得出总分。

1.3.2 数理统计

用SPSS 24.0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

2 研究结果

2.1 受试儿童动作技能和行为自我调节能力描述

动作技能测试得分方面,受试儿童各项得分总体上呈现正态分布。在手部精细、抛接、平衡3个动作大类中,儿童平衡能力得分最高,手部精细动作得分居中,抛接动作得分最低,表明儿童不同类别动作的发展并不均衡。特别是抛接动作,被试儿童平均分与常模满分相差近10分。在不同年龄上,4岁0月~4岁11月、5岁0月~5岁11月、6岁0月~6岁11月3个组别儿童在精细动作、平衡动作各项指标上并不具有统计学差异。这是因为MABC Test根据年龄常模转化后的标准分,从方法上消除了年龄、生长发育对动作产生的潜在影响。但受试儿童在抛接动作得分上,在不同年龄段仍差异显著(P<0.01),说明抛接动作的发展尤其不均衡。不同性别儿童的动作技能发展上,女童手部精细动作得分高于男童,男童抛接动作得分高于女童,但二者的差异在统计学意义上并不显著。在平衡动作方面,无论是平衡动作总分、单脚支撑代表的静态平衡,还是踮脚走线、双脚跳代表的动态平衡,女童得分均高于男童,并在统计学意义上差异显著。这一结果与国外研究认为的“女童的静态平衡能力和动态平衡能力在7~9岁之前领先于男童”的观点相符(Payne et al.,2016)。

行为自我调节能力HTKS测试上,在简单的HTT部分,儿童最低得分为8分,最高为满分32分;在更复杂的HTKS测试部分,儿童最低得分为0分,最高为满分20分(表1)。得分总体上呈现正态分布。从年龄上看,3个组别儿童HTKS得分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增多的趋势,表明行为自我调节能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加强。但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年龄组别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从性别的角度看,测试对象中,男童的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略高于女童,但在统计学意义上差异不显著。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对儿童父母的学历、儿童是否为独生子女、儿童抚养方式对HTKS得分的影响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均显示无显著差异。

表1 受试儿童动作技能及行为自我调节能力得分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Behavioral Self-Regulation and Movement Skills

2.2 学前儿童动作技能水平与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相关性

HTKS与MABC Test得分的相关关系上,HTKS3项得分与手部精细动作、抛接动作、平衡动作3类技能总分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低相关。从各类动作的分项技能看,抛接类动作中,双手接的动作与HTKS得分呈正相关,单手抛的动作技能与HTKS不具显著相关;在平衡动作中,只有静立支撑动作与HTKS呈显著正相关,而踮脚走线、双脚跳等动态平衡与HTKS得分不具显著相关(表2)。这表明,不同动作技能与学前儿童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相关性具有差异。

除此之外,在所测试的3类动作——手部精细动作、抛接动作、平衡动作之间,除了抛的动作与手部精细动作不相关外,其他各项动作测试得分之间均显示出正相关,说明儿童不同类别动作技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协同性。

2.3 高低动作技能水平分组儿童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差异

研究运动技能对儿童青少年认知影响的现有成果中,有国外研究者提出,运动技能与认知的关系应针对不同运动技能水平儿童进行深入研究(Irene et al.,2015)。为此,本研究特将受试儿童按动作技能得分进行高低水平分组。除平衡动作中“双脚跳”一项儿童得分比较接近,难以分出高低组之外,其他5个单个技能得分及3类动作总分按27百分位和73百分位分别被划分为8个高低组。

从均数上看,各项动作技能的高水平组儿童的HTT得分、HTKS得分以及HTKS总分全面领先于同一技能低水平动作组儿童(表3)。但均数检验统计结果显示,并不是所有动作技能高低组儿童均呈现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显著差异。

表2 学前儿童动作技能得分与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相关性Table 2 Bivariate Correlation between Behavioral Self-Regulation and Movement Skills

表3 动作技能水平高低组学前儿童行为自我调节能力得分差异Table 3 Difference of Behavioral Self-Regulation between High and Low Movement Skill Groups Children

精细动作方面,高水平技能组儿童在HTKS测试得分上与低水平儿童差异显著,即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越好的儿童,其行为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平衡动作方面,单脚静立支撑这一单项技能上,高低得分组儿童在HTKS3项得分上显示出显著差异。说明静态平衡好的学前儿童,无论在简单学习环境还是复杂学习环境下,其行为自我调节能力都更优。

值得注意的是抛接动作。抛接动作总分高分组儿童在HTT、HTKS、HTK总分上全面领先于低分组儿童,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如果将抛接动作分开看,双手接的动作高分组儿童在复杂的HTKS(头脚膝肩)部分得分与低水平儿童具有显著差异,而单手抛动作高、低得分组儿童在HTT、HTKS、HTKS总分3项得分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总体上,动作技能高低组儿童HTKS差异结果与“动作技能得分与HTKS得分相关检验”结果大致相符。基于以上统计分析,本研究认为,动作技能水平对学前儿童行为自我调节能力具有积极影响。但不同动作技能的影响各不相同,手部精细动作技能、静态平衡动作技能、抛接动作特别是双手接的动作技能对学前儿童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更为突出。

3 讨论

3.1 动作技能与儿童认知发展

近年来,“体育运动对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促进”这一主题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研究者通过对儿童青少年实施不同运动强度、不同运动项目的中短期运动干预,探讨了身体活动对儿童认知水平的影响。例如,全明辉(2015)论证了7天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对学龄前儿童智商和注意力水平的影响;殷恒婵等(2014,2015)就不同形式的跳绳、不同强度短时篮球运球训练对小学生脑执行功能进行了研究,表明以运动项目为载体的锻炼干预对儿童脑执行功能具有积极的影响,但不同运动项目在改善执行功能的各个子功能效果上各不相同。这些研究实现了我国儿童青少年运动与认知发展研究的突破,同时研究结果也提示,与体力活动强度和时间相比,也许运动技能对儿童认知水平的影响更为突出。

在欧美国家,相比身体活动时间和强度,研究者更加关心运动技能水平与儿童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基础而言,运动技能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身体、运动技能、认知与社会性四位一体协同发展”(Payne et al.,2016),为运动技能与认知发展关系研究提供了起点。就研究逻辑而言,由于运动技能的获得不会随着年龄自动产生,必须通过传授和练习才能获得,因此,运动技能与认知水平关系的探讨,本质上是对儿童长期运动学习累积结果与认知能力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

有关运动技能与认知相关性的研究,最初源于问题儿童。那些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儿童,不仅学习精细和粗大动作困难,一定程度上还具有认知能力的缺陷,包括注意力以及执行功能各子功能的困难。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儿童,不仅在执行认知任务时面临问题,或多或少也面临严重的运动协调问题,从而引发人们对运动与认知功能相互重叠的关注。随后,研究者开始关注发育正常儿童的运动技能与认知水平的关系,其中一些研究证实了特定的运动技能与不同认知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Irene等(2015)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述了21篇有关4~16岁发育正常儿童青少年运动技能与认知能力关系研究的高质量期刊文献,梳理出比较一致的观点,包括精细动作与短期记忆存在低到中度相关;精细动作与流体智力存在低到中度相关;粗大运动技能与晶体智力存在低度相关;物体操控动作技能与流体智力、工作记忆、视觉空间记忆存在低度相关,与学业能力存在低度到中度相关;两侧肢体运动协调与流体智力存在低到中度相关。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研究分别证实了脑执行功能与粗大动作技能、精细动作技能、物体操控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总得分之间存在低度相关,个别研究证实了中度相关。这些研究成果表明,特定运动技能与不同认知能力之间具有线性关系。神经心理学的观点认为,这是由于在完成相应任务时,小脑和大脑前额叶皮质共同激活的结果。但由于运动和认知分别由大脑不同功能区支配,有着不同的技能发展的神经基础,相对独立,在本质上并不具有非常强的关联性,因此决定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强度多为低度到中度相关。

3.2 以认知为基础的行为自我调节与动作技能水平的联系

在课堂上注意听讲,跟随教师的指令,不做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这些被认为是好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在发展心理学家看来,这些是儿童行为自我调节能力优异的表现。

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脑执行功能,包括注意、工作记忆和控制抑制等认知能力。本研究采用的HTKS测试反映了儿童在学习情境下的行为自我调节过程:记住测试者讲解的规则,注意测试者发出的具体指令,克制听到指令后的第一反应,分别对应了工作记忆、注意灵活性和控制抑制3个认知要素。在具体学习环境中,注意力能够帮助儿童在接收多种信息刺激时分辨出重要信息;工作记忆有助于儿童记住单步和多步指令,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控制抑制则是儿童有意识地对优势的、自动的、具有支配性的反应的抑制,如防止注意力分散,抵制不适当的反应或活动(McClelland et al.,2010)。因而,儿童在课堂上的不注意听讲,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也许并不仅仅是习惯养成的问题,也是源于认知能力的不足。

本研究运用MABC Test评价学前儿童动作技能发展水平,涉及精细动作和粗大动作。其中,粗大动作按功能分,又涉及稳定性动作技能(动态静态平衡)、操控性动作技能(抛接)。统计结果显示,以上动作技能与受试学前儿童行为自我调节能力之间的相关具有显著性,相关强度为低度相关,这与当前大部分运动技能与认知相关研究结果一致。排除了年龄、性别对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之后,本研究进一步对儿童动作技能进行高低水平分组,通过对比发现,不同动作技能水平儿童的行为自我调节能力具有显著差异,动作技能水平越高,行为自我调节能力越好,更加肯定了本研究中4~6岁学前儿童动作技能发展与行为自我调节能力之间的线性关系。

关于行为自我调节能力与动作技能水平关系的机制,目前未见研究进行深入探讨。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认知能力。近20年来,科学家发现“人的认知和运动能力并不是相对独立、各自发展的,而是共同发育、相互缠绕”。在人脑中,大脑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对应高级认知技能,小脑负责运动能力。小脑皮质外半球后叶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比小脑其他区域成熟得晚,并与大脑皮层相连,被称为“新小脑”。“新小脑”不仅对运动功能重要,对认知功能也同样重要,大多数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认知任务需要“新小脑”的参与。在完成复杂的、新异的、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动作任务时,大脑皮质和“新小脑”同时被激活(Diamond,2000)。这一原理为本文探究行为自我调节能力与儿童动作技能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起点和支撑。

行为自我调节能力一定程度上依赖大脑前额叶皮层功能的成熟(Gunzenhauser,2015)。儿童从3岁开始,前额叶皮质开始发育,行为自我调节功能开始发展。由于儿童早期运动与玩耍较多,大脑皮质也会相应地受到刺激,促进行为自我调节能力和动作技能的共同发展。但并不是所有的运动技能都与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积极相关。本研究发现,手部精细动作、双手接的动作,以及静态平衡动作技能与学前儿童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相关。为什么特定的动作技能与儿童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相关,这是本研究特别关注的问题。

3.3 手部精细动作与学前儿童行为自我调节能力

精细动作指个体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分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进行的运动(Payne et al.,2016)。本研究测试结果显示,儿童手部精细动作水平越高,行为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美国学者Becker等(2014)就4~6岁儿童行为自我调节能力与手部精细动作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将手部精细动作技能等同于“视觉—运动技能”,认为该技能综合了视觉空间处理、小肌肉系统运动和手眼协调能力。研究结果发现,手部精细动作代表的“视觉—运动技能”与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认知基础要素之一“工作记忆”中度相关,与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认知基础要素之二“控制抑制”也中度相关。

本研究测试手部精细动作技能的3个内容:放置硬币、穿珠子和画路径,均要求被试儿童正确感知目标物体的位置,通过手眼协调合作,将线或划线穿过目标物体,体现了“视觉—运动技能”的本质。通过测试对比,本研究发现受试儿童整体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较好,这与幼儿较多的手部精细相关活动参与有关。国外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在幼儿园期间大约有66%的活动运用到精细动作(Marr et al.,2003),而我国学前教育对儿童认知能力和艺术素养的培育更加系统。儿童在园期间有更多的绘画、书写及手工活动。通过这些精细动作技能活动,儿童发展了空间感知能力、手眼协调能力,从而使工作记忆、控制抑制能力得到提升,为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4 抛接动作技能与学前儿童行为自我调节能力

抛和接属大肌肉群、物体操控性的动作技能,是儿童未来参与各种球类运动的技能基础。本研究对学前儿童双手接、单手抛的运动技能进行测试。通过对比发现,抛接技能总分高分组儿童,无论在简单学习环境还是复杂学习环境下,均有更好的行为自我调节能力。

澳大利亚学者Daniela等(2012)运用MABC Test测量12~16岁青少年的精细、抛接、平衡动作,探究青少年粗大动作与执行功能的关系。结果发现,只有抛接动作技能能够预测工作记忆(包括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和言语工作记忆)。其原因之一在于,小脑外侧区域(“新小脑”)对抛接这样快速的瞄准类动作十分重要,而小脑也与工作记忆密切关联。20世纪90代的多个研究证实,当记忆负荷增大时,“新小脑”与大脑前额叶皮层会被同时激活(Braver et al.,1997;Diamond,1997)。工作记忆是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它帮助儿童在HTKS测试中记住行动规则并执行,在未来课堂环境中记住教师的指令,有效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抛接动作总分对儿童行为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如果把抛、接两个动作分开看,双手接的动作技能对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更显著,双手接动作技能高分组儿童在复杂学习条件下的行为自我调节能力更好。为什么同属大肌肉群运动,都是依靠上肢及手眼协调能力完成的技能,抛和接的动作对学前儿童行为自我调节的影响却不尽相同呢?在本研究采用的MABC Test测试中,抛、接动作测试的区别之一,在于接豆袋测试更需要儿童快速反应,儿童要连续接住1.8 m外飞来的豆袋,必须快速判断,合理应答,持续时间较短。而抛豆袋测试没有时间限制,动作持续时间较长,部分儿童甚至会尝试瞄准多次后才抛出豆袋。Diamond(2000)提出,当完成必须快速反应的任务时,小脑和前额皮质作为神经回路的关键部分共同参与。据此,需要快速反应的抛接动作,对学前儿童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更大。

当前,我国儿童抛接动作技能的发展并不乐观。从受试儿童的技能表现看,抛、接动作得分均值与常模标准相差较多,在所测试的3类动作中发展最差。这与当前学前教育阶段缺乏针对抛、接等物体操作技能的练习有关。与跑、跳、翻滚等位移动作技能相比,抛、接、踢、拍等操控动作技能,在游戏设计、教学组织、控班管理、运动安全等方面更为复杂,也使得很多幼儿教师望而却步,造成儿童抛接等操控动作技能水平较差。这一结果不仅影响儿童早期球类相关技能的发展,影响儿童未来球类运动相关项目参与的积极性,更错失了促进儿童行为自我调节能力发展的良好契机。

3.5 静态平衡动作与学前儿童行为自我调节能力

平衡能力是我国3~6岁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强调的一个重要的动作发展内容,也是学前体育教育实践比较重视的内容。幼儿园户外大型运动器材都以发展平衡能力为中心,一些教师甚至把静立支撑作为控班手段,经常使用。因而,受试对象的总体平衡能力在所测试的3类动作中发展最好。

就平衡动作技能与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而言,本研究测试的3个平衡项目中,只有单脚支撑动作与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积极相关。单脚支撑能力突出的儿童,具有较高的行为自我调节能力。单脚支撑能力考查的是儿童静态平衡能力,要求儿童在30 s内以单足支撑的姿势控制身体平衡。Woollacott等(2002)指出,姿势控制需要有效的注意力。依据这一观点,静立支撑突出的受试儿童应该有更高的注意力水平。在测试过程中,本研究发现有正在接受视力矫正的受试对象。由于视力不良影响注意力,他们单脚静立支撑时难以控制身体平衡,左右摆晃幅度过大,成绩较差,证实了注意力对平衡能力的影响。Rueda等(2005)认为,在自我调节能力表现中,执行性注意力起到重要的作用。注意力不仅使儿童能够捕捉有效信息,促进工作记忆,更在抑制控制环节帮助儿童忽略掉无关信息。可以说,静态平衡能力以注意力为中介,影响儿童行为自我调节能力。

除单脚支撑的静态平衡外,本研究还测试了踮脚走线、双足跳两个动态平衡的内容,均显示与儿童行为自我调节能力不相关。为什么静态平衡与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相关,而动态平衡与行为自我调节能力不相关,其背后有哪些不一样的机制,还需要认知神经科学的进一步探索。

4 结论

有关体育运动对儿童青少年成长效用的讨论,长期以来,一直集中在健体的范畴。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健体,更有益智功能。本研究通过测试分析证实,学前儿童动作技能发展水平对其行为自我调节能力具有积极影响,特别是手部精细动作、抛接动作、双手接的动作、静态平衡等动作技能,对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突出。其机制在于,与行为自我调节功能相对应的大脑皮质与主管动作控制的小脑的协同作用。鉴于行为自我调节能力对儿童幼小衔接入学乃至未来学习行为与学习成绩的影响,建议对学前儿童进行相关动作技能的练习与干预,促进儿童动作技能与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

目前,我国儿童动作技能发展还不够均衡,操控性动作技能发展不足。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重新思考运动技能积累促进儿童多领域发展的综合作用,合理设置幼儿园运动课程中动作技能的内容与活动,重视家庭亲子体育活动中相关运动技能的培养,促进学前儿童体质健康与认知能力的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手部测试动作
下一个动作
高通联手Ultraleap 为XR2提供手部交互解决方案
心理测试
厨房料理小妙招——山药去皮手不痒的窍门
心理小测试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测试
小测试:你对电子邮件上瘾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