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二年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养

2019-02-06李保安

神州·上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法治精神培养学生

李保安

摘要:培养二年级学生法治精神的途径与方法,在于课堂教学实践(情境教学)与学生社会生活(积极体验)的有机结合,设计自主性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实现。

关键词:学生;法治精神;培养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小学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2017年,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冀教版)首次出版使用。

新要求、新教材、新内容、新挑战,如何在充分把握二年级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整合课程资源,通过课堂主阵地,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与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悟法治精神,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本文拟以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冀教版)为样本,浅谈二年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养。

法治精神,体现为法治意识、法治知识与法治行为的三位一体;培养二年级学生法治精神,是指教师通过相关的途径和方法,使二年级学生了解、掌握教材及生活所涉及的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践行法治行为。

1、“国家观念”和“规则意识”是二年级学生法治精神的主要内容。

认真分析《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1-2年级)与教材的对应关系,可以确认:《大纲》所指“认知国家象征及标志;初步建立国家、国籍、公民的概念”对应第四课“向祖国问好”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所指“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对应第七课“爱护环境卫生”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第九课“节约水和电”;所指“了解消防安全知识、基本交通规则,知晓常用公共服务电话”对应第十课“交通安全记心中”之《中华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第十一课“远离危险”和第十二课“在灾害面前”。简单概括,二年级学生法治精神的内容,就是“国家观念”和“规则意识”。

2、课堂教学实践与学生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是培养二年级学生法治精神的主要途径。

如教学第四课(国家观念):国庆前最后一课时做了如下安排:A、预习第四课。B、利用国庆假期,通过图书、电视、互联网等学习伙伴,了解国庆节由来、国徽、国旗、国歌、版图、毛泽东、邓小平等相关知识。C、庆祝国庆节,办一张手抄报(画一画、说一说你眼中的国庆节);国庆后第一课时,交流学习了国庆节由来、国徽、国旗、国歌、版图、毛泽东、邓小平等相关知识,第二课时交流评议了手抄报,初步达成了预定重点——认知国家象征及标志,培养国家观念。

再如教学第十课(规则意识):以图片、视频等展现学生身边的交通现象(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尝试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学校大门口-有人行横道,无交通信号灯;学校东十字路口-有人行横道,有交通信号灯),让课堂与社会有机衔接,增强学生对于现实问题的理解和感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与公共精神。

3、情境教学法与积极体验法的有机结合,是培养二年级学生法治精神的主要方法。

从可控性的角度,方法更多预设于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于课堂教学实践,完善于课后教学反思,提高于新的课堂教学实践,如此螺旋式上升,直至形成一个相对高效的、稳定的、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模式:“情境(从生活中来)、思考——讨论、交流——学习、体验——拓展、运用(到生活中去)”四大环节,力争实现课堂教学实践(情境教学)与学生社会生活(积极体验)的有机结合,达成预定学习目标。

以教学第四课第二课时(国家观念)为例:

一、情境、思考

(一)情境

1、播放“天安门升旗”视频。

2、回忆“周一升旗仪式”。

(二)思考

1、升的什么旗?唱的什么歌?

2、人们的表现是怎样的?为什么?

二、讨论、交流

1、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

2、唱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3、人们的表现——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同唱国歌。

4、为什么——国旗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

(1)人们自觉自愿尊重和爱护国旗;

(2)法律规定,人们必须尊重和爱护国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三、学习、体验

(一)学习

1、教师朗读《国旗法》;

2、学生跟读;

3、学生齐读。

(二)体验

1、你守法了吗》

2、你周围的人守法了吗?

3、之后你打算怎样做?

四、拓展、提升

同升一面旗

同唱一首歌

同过一个节

同在一个国

——我是中国人,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

反思:作为预设的教学模式,本次教学还是成功的。成功的基础,在于学生对升旗及其要求有较强的体会和自觉,这也印证了情境教学对于本学科(综合类、生活类)及二年级学生(注重自身情感体验)的适应性和重要性。

总之,培养二年级学生法治精神的途径与方法,在于课堂教学实践(情境教学)与学生社会生活(积极体验)的有机结合,设计自主性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实现。

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尝试让小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让课堂与社会有机衔接,通过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探究问题,使学习更加立体化、综合化;在与实践碰撞、与社会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增强小学生对于现实问题的理解和感知,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与公共精神。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

[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6年6月)

[3]《儿童心理学》(皮亚杰)

[4]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法治精神培养学生
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教育途径探析
学生写话
高等学校以法治精神管理学生的实践思考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依法立言循法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