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教育途径探析

2017-01-14樊秀荣

法制与社会 2016年34期
关键词:法治精神法治教育大学生

摘 要 法律是治国之本,在依法治国不断深化落实的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观念逐渐完善,但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发展任重道远。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至关重要。法治精神培养是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个复杂工程,需要与社会各方面有机结合。基于以上,本文从加强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的紧迫性分析入手,明确了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基础途径,旨在为新时期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法治精神 大学生 法治教育

作者简介:樊秀荣,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116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法治意识,树立法治精神。当前,大学生犯罪事件屡见不鲜,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件等一系列大学生犯罪案件震惊全国,近来一些大学生受电信诈骗而自杀事件让人们扼腕叹息,这些案件和事件给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敲响了警钟。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与教育途径的相关问题。

一、法治精神培养对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重要性的分析

法律必须成为国民的信仰,其价值才能体现,这也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法律成为信仰,也就是法治必须上升到精神层面。法治精神是法治的核心,是自由、人权、公正、和谐、平等、善治等众多精神要素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 。我国已经把法治精神培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法治建设不仅应当从制度建设着手,同时也需要注重精神层面建设,通过法治精神培养来指引法治的实现。从本质上来讲,法治精神属于文化形态的范畴,而要想将其转变为依法治国的实践,则需要依赖于法律制度的教育,即让全民接受现实的法律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全面推行依法治国,将法治作为了治国理政的基础,同时应当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提升法治意识,以此来保证立法的科学性、执法的严格性和司法的公正性,建立全民守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起步较早,从上世纪开展第一个全民“五年普法”教育就将大学生纳入法治教育的重点对象。而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国情的变化和世界形势的改变,在新时期,有必要重新认识加强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我国大学生数量相当大,他们必将成为新形势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中国的主力军。加强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不仅是促进高校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符合我国公民法治教育的要求,对于加快我国法治进程有着积极的意义。高校教育强调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高校是把法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法治教育的专业技术方面来看,法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广义概念,其不仅包含对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更要求大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同时包含社会组织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涵盖了所有针对大学生的树立法律信仰、培养法治精神、提升法律意识等方面教育活动。

二、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相关法治教育课程,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对我国基本法律制度形成了一定了解,形成了一定的法治意识。但受到历史和现实的相关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难以满足大学生对法律学习的进一步需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代大学生只简单掌握一些法律常识

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是衡量法治教育的重要依据,就目前来看,当代大学生虽然对法律知识有着初步了解,但理解程度较低,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法律体系中蕴含的法治精神,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一些法律知识 。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法律法规调整的领域不断拓展,法治的内涵也不断扩展,对社会各层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当代的大学生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他们学习的方法就是记住教育者提供的教材内容。但法律偏偏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法治的描述是非常广泛的,但其篇幅又非常有限,所以基本上是一个知识提纲,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只能机械化的记住几个提纲,而对法律制度的基本内涵不能深究,造成学生掌握的法律知识空泛而不具体、肤浅而不深入。

(二)当代大学生对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缺乏认识

我们国家依法治国的实践包括方方面面。而我们学校教育、管理的基础模式是相对封闭的。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要是书本知识,而缺乏社会实践感知。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我国传统法治和法家的所谓“法治”本质上是人治,这是中国法治的“原罪”,它始终宣扬的是以人民为治理的对象,被统治者只要安分守己国家就太平。在此种价值观下,统治阶层清廉是人们的期望,一旦统治阶层清廉出现问题,人们的价值观就会被颠覆。由于判断能力有限,当下大学生受到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影响,容易形成“权大于法”的不良观念,不相信法院、检察院等法律机构的公正性,看到互联网上的一些冤假错案就片面的怀疑法律,对我国法治建设缺乏信心, 这必须引起重视。

(三)大学生权益意识淡薄,守法意识不强

我们的教育一直缺乏公民意识的教育。传统上道德教育注重礼让谦虚,“孔融让梨”乃“圣人”,孔融可敬却很难学,必须对民众施以普通公民应该具备的素养教育,但我们的教育恰恰缺乏树立“公平公正”精神的引导。此种教育改变不了孩子为了争抢食物又哭又闹的现实,反而是“跑官要官拼低保,你欺我骗好坑人”之风盛行。当代大学生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择手段、明知故犯,对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不屑一顾,权利义务观念存在偏差。

三、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途径探讨

(一)加强高校法治教育阵地建设

高校是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主体,因此应当积极提升高校法治教育的有效性,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重新认识加强高校对法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作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的法治意识,有作自己的特征:其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他们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全面,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但存在极大的可塑性。法治意识素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对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具有重大意义。高校教育者应该反思原有法治教育中存在的观念滞后、内容僵化、方法简单等问题,真正将法治教育纳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工程。

2.努力强化对高校法治教育的保障:

首先,必须重视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法制教育效果。高校引进专业人才和培训现有教师同等重要。其次,必须保证法治教育课时的落实。法治知识内容多而广,学校不能随意缩减和占用法治教育课的时间。再次,必须加大对法治教育的有效投入,努力保证法律图书数量和质量、保证法学理论和法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经费足额。

3.积极创新高校法治教育的方法:

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法治社会要求高校的法制教育在主体、客体、内容以及方法上有所创新。教师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法律问题辩论、组织模拟法庭和调解庭、我有法律问题问老师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法治教育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法律知识学习与服务的社团,并积极当好社团学生学法用法的参谋。

4.注重研究对学生国家公民意识的教育:

有一个故事说:一位母亲,以前经常给儿子分蛋糕,但两个儿子似乎都不太满意,都抱怨母亲偏心。聪明的母亲制定了一个规则:由大儿子切蛋糕,由小儿子先选择蛋糕。这样一来,大儿子在切蛋糕时就惟恐切得不公平了。文明之邦,礼让是必须的,学会依法表达自己的诉求也是必须的。我国传统封建思想不利于公民法治精神的形成,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尊重历史并客观评价历史,结合法治精神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甄别意识,对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高校应当积极创新培养理念,将法治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相结合,通过二者的结合与互补来促进大学生法制观念与道德水准的共同提升。

(二)让大学生融入社会法治

1.将社会法治氛围融入高校教育氛围:

完善的法律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必须加强立法,特别是让广大社会群众参与到立法和律法修改中。应当积极规范行政机关行为,实现依法行政,让当代大学生切身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效 。这对于大学生法治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2.积极推进高校管理法治化:

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既有行政的内容,又有民事的成分,学校应该研究符合法治的制度,明确学校、教师及学生三方权力和义务关系,在让学生参与制定规则、实施规则,使学生感受到民主管理和管理民主,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以此来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法律、理解法治精神。

3.注重学校、学生和家庭之间的法治互动:

家庭的法治意识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影响作用,同样大学生的宣传带动对家庭树立法治意识同样作用不可忽视。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这个互动关系,可以鼓励学生向父母宣传法律知识,实现“带法回家”;家长可以就热点法律问题与子女沟通,这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

(三)注重法治实践,提升法治意识,树立法治精神

意识决定行为,将法治精神转化为引导行动指南,提升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1.增加学生参加法治实践机会:

学校要想方设法组织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习、见习来感受法治的力量,来培养大学生对法律学习的兴趣,改变学法无用的观念。

2.鼓励学生课外研习法律知识:

大学生自身应当加强对法律理论的研习,理解法律条文和相关规定含义,挖掘内在法治精神所在 。对兴趣浓厚的学生重点引导,使他们成为校园内以自由、公平、诚信等原则为价值取向的带动者。教学中加强引导学生学习法学基础知识、学习国家法治的基本原则,通过对深层次法律知识和理论的研习来理解整个法律体系中蕴含和追求的法治精神。

四、结论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至关重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法治精神为核心,探讨了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途径,旨在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做出贡献。

注释:

张宏宇、包国祥.法治精神与大学生法治教育问题初探.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6).50-54.

魏丽婷.大学生法治意识及教育途径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123-125.

彭榆琴.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新路径——法治教育范式主体间性转向.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4).59-63.

董升太.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菏泽学院学报.2011(1).109-111.

苏贺新、魏连俊.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的困境及解决对策.法制博览.2016(5).53+43.

周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2).73-74+77.

顾丹颖.试论当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学理论.2014(12).268-269.

猜你喜欢

法治精神法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依法立言循法执论
法治视域下的爱国主义教学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