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用”背景下的略读课教学例谈

2019-02-04方明

考试周刊 2019年94期

摘 要:如何利用略读课文的教学实现让学生学习、吸收,甚至融合诸作者的写作方法于自己的习作练笔中的目的?以《蒙娜丽莎之约》为例,可以从三个步骤进行——精筛细选,定位教学点;反复揣摩,感悟精妙处,即如何引导学生读懂、读好、读出作者怎么写画的内容,尤其是有序观察写人物外形和融入想象写面部表情的写法;拓展迁移,巧设练习点,从而实现从学到写的目的。做好上述三步是以“语用”为背景下的略读课文的正确实施教学方法,是学生能力的提升有效途徑。

关键词:语用;略读教学;教学定位;内容感悟;方法迁移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此话可以解读为三点,即一是学好一篇文章最终还是为了写好一篇文章;二是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学习、吸收,甚至融合诸作者的写作方法于自己的习作练笔中;三是要把“写作指导”贯穿于平时的“课文教学”之中,使写作指导与课文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属于小学阶段的绝大多数略读课文,都是名家名作,它们文质兼美,是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绝佳范例。结合执教过的《蒙娜丽莎之约》一文,谈如何在语言运用这个背景下实施略读课教学。

一、 精筛细选,定位教学点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从叶圣陶老先生说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发现,精读教学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而略读课文则是实践这阅读方法的最好实验地了。作为精读课文的有效学习延伸,略读课文的任务应当是将精读课文当中学习到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恰当的运用。为什么一定要精筛细选,定位略读课文的教学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种课型只安排一个短短四十分钟的课时,它的教学时间决定抓住一点,课程得有一定的目标。略读课的教学点定位的依据可以是:一,略读课文前的阅读链接,它是学生的学习本课任务的重要提示,更是教师的教学选择点的根据。二,根据文本独有的特征进行教学点的选择,这是教师课前必须完成的重要功课,而这一点也只能依据教师的水平而定,所以较前者要难,需要课前细致、认真的研读。不论哪种,要课有所得,收放自如,所以,这个教学点的选择至关重大。

《蒙娜丽莎之约》做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它承担的任务主要是在全册课文,尤其是精读课文教学所学到的方法之后,以此文为实践,做综合性的练习。因此,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除了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再现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完成口语交际和习作要求,让学生学会感受艺术的魅力,最终能够写好自己身边熟悉的艺术。

《蒙娜丽莎之约》行文独具特色,表达深具魅力,无论是文章的开头,还是对画作描写的角度、运用的方法等都值得学习,可以训练的内容有很多,是一篇很好的介绍艺术品的课例。正因如此,作为略读课文,如果做到面面俱到,有什么教什么,什么都练,必将“蜻蜓点水”,到头来反而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我们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更要抓住要点,忽略枝节。在教学《蒙娜丽莎之约》时,本人针对班上学生平时写观察类作文写作无序,表达不具体、不生动之现象,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有序观察,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描写画面的写作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中介绍蒙娜丽莎肖像描写内容的深入地感悟式的学习,迁移写法进行课堂小练笔训练。做到这一点,既能充分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又习得如何介绍一幅画,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一举两得,真正落实了本节略读课教学的任务。

二、 反复揣摩,感悟精妙处

因为有了前期的精筛细选,做好了教学点的准确定位,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就以感受作者如何欣赏画面并完美化为文字,表现出艺术的独特魅力来为教学的切入点,进而进行了如何有序观察,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深入指导与训练。此为本课的教学点,也是需要感悟的精妙处。学生的任务是从作者的描写中感受这幅画的魅力,明白画家达·芬奇美妙的画作除了眼观欣赏,还可以阅读欣赏,艺术欣赏活动可以把看到的加上自己感受及其想象到的,再加上自己的精彩评论,将之完美地诠释出来。

(一) 学习如何读好一幅画

如何读好一幅画是学习本文的基础步骤,方法有:图文对照读,先看画,想想自己会怎么介绍画,再读读文字,看看作者如何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的画像。通过教师的引导,再进一步地把文字当中的蒙娜丽莎梦幻般的神秘莫测微笑以及动人的神韵和妩媚感受出来。而这一切的感受皆不能离开教师的引导,即要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坐姿、双手和背景等的具体描写中体会画作主人公以及名画本身的魅力。

(二) 明了如何介绍一幅画

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管是这幅画的尺寸大小还是人物外形,也不管是其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还是人物的身姿、双手及背景,这三者虽是按顺序进行介绍,但都是作者看到的,而第六自然段除了看还有作者的想象,正因为这样的描写,这部分才是作者写得最详细的文字,是重要笔墨的涉及。

(三) 探究如何写好一幅画

1. 有序观察写人物外形

“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近你……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是《蒙娜丽莎之约》第5自然段描写肖像画主体内容的语句,这是进行有序观察人物外形描写的重要语段,让学生把握内容之后,再引导学生发现:做为全文的重要段落,作者在描写人物外形时,抓住了什么,按照怎么的顺序进行描写?学生自然发现从脸色到头发到眼神到嘴唇到颈项的描写内容及顺序。作为比较学习的内容,再出示第7自然段的描写,学生会发现看似相同内容的描写及手法,却因为观察的视角的不一致,产生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它介绍人物的身姿、双手及背景,是由整体到局部介绍,而观察顺序也不一样:是从远到近观察的。借此告诉学生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介绍时要先整体再局部。这样学生就能明白有序的介绍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融入想象写面部表情

在此基础上,聚焦第6自然段,出示句子:

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不仅写出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自己的丰富想象。然后告诉学生蒙娜丽莎这幅画最出彩的就是她的微笑了,所以作者在文中也描写得最详细生动。接着补充关于蒙娜丽莎神秘微笑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次欣赏画像,发挥想象,“你能从这神秘的微笑中看到什么呢?”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畅所欲言:“那微笑,有时觉得好像在鼓励我要自信”“那微笑,有时觉得好像在批评我”……

最后小结:想象能让平面变得立体,使静止变得鲜活起来,这样的描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名画的魅力,还能使自己的文章更吸引人。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能在写作时加以运用。

三、 拓展迁移,巧设练习点

“光说不练假把式”,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即完全依靠一周的两节作文课是不可取的,利用阅读课教学实践,充分挖掘课文中可供练笔的训练点,适当地安排小练笔,才是教学略读课文的动因。因为这种随着课文教学而产生的短时间、小范围、段落式的训练,因为动笔时间短,教师能够及时做好适当的评价,让大多数的学生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练习获得感的快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习作兴趣,又减缓了教师作文教学的坡度。在安排小练笔时可侧重放在略读课上进行,每一单元都有安排略读课文,可以把它当作练兵场,对本单元的课文进行整合,进行练笔训练。所以在学生掌握介绍一幅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写一写《鲁迅画像》,适当的做法是,可以先让学生按顺序观察画像,先指导观察画像的几种有序方法——如,可以是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法,看画像的最印象,再到局部的炯炯有神的眼睛、大大的鼻子、浓浓的眉毛,还有那个标志性的一字胡……再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这一点最难,难在学生很难捕捉自己内心的想法,以及不知道怎么样把这种转瞬即逝的感觉表达出来。这个时间,教师还是带领学生回到文本,重读《蒙娜丽莎之约》一文的经典描写,通过对比画像内容的不同,产生感受的不同,形成文字的不同,完成这个部分的创作。做到这一点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学以致用。不仅表达有顺序,融入了想象后内容也生动具体了,鲁迅先生的形象从纸上走到了孩子们的心中,最后变成了文字流出笔尖。总之,要充分发挥略读课文的实践作用,从阅读技能的巩固运用着眼,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自主的言语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达到有机延伸精读课文之效果。

《蒙娜丽莎之约》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本单元还有《伯牙绝弦》《月光曲》《我的舞台》,单元导读也明确要求学习本组课文不仅要感受艺术的魅力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而《蒙娜丽莎之约》这篇略读课文的作者以他高超的写法再现了蒙娜丽莎的肖像画,尤其是她那神秘的面部表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这篇课文进行语用教学是指导学生进行习作的很好范例。在略读教学中,我们做到了从精读课文的细节理解转向线索引领;从精读课文的语言积累转向语言运用;从课内阅读引向课外阅读。这样,我们就为学生架起了一座通往阅读人生的桥梁,我们的功夫则不是一半,而是事半功倍。

如果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把略读教学定位在指導写作这个层面,让学生在研读文本的同时,既品味了文本的语言,悟出了作者组织语言的用意,又学习到了文本所运用的写作技巧,进而练笔巩固,就能为提高学习水平打下奠基性的工程,习作之难,不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吗?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仁增.课文细读:指向文本秘妙[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3]施茂枝.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有机教育”思想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4]刘仁增.我的语用教学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方明,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池园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