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简答题解题思维探析
——以2017、2018 全国卷Ⅰ为例

2019-01-31陆子君

中学语文 2019年27期
关键词:潘建伟连续性量子

陆子君

自2017年起,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由考查人物传记转为考查新闻、报告、学术论文等文体,所使用的文本组合形式是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是以间断性内容信息符号所组成的一组综合性阅读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实质是信息阅读, 其选文打破了单一文本的线性结构,缺少连贯性,增加了文本的复杂度。此外,从2017、2018年两套全国卷Ⅰ的实用类文本试题的命制来看,高考不仅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更侧重考查学生碎片化的阅读能力,即提取信息、整合信息、比较信息、加工信息、推断信息等能力。

基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选用、考题特点,及部分考生的精准阅读和精准答题的能力还有所欠缺的现状,我们在备考时应采取与其他文本阅读不同的策略, 转变以文体为主线的复习方法,淡化文体特征,重新构建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备考策略: 利用信息阅读理论指导备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信息思维”是指“把符号传递出来的内容与含意读懂的思维过程”, 信息阅读思维的推进过程如下:提取信息—梳理信息—整合信息—判断有效信息。 进入高考二轮复习, 我们可以把信息阅读思维贯穿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复习中, 以提高学生做题的效率与准确率,该文本简答题解题思维流程如下:提取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转述信息。

一、提取信息

提取信息即正式进入文本阅读前先提取材料的标题和出处, 进入文本后提取每则材料中每句话的关键词(句),以达到快速梳理文本,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目的。

提取标题和出处, 有助于学生更准确理解把握写作对象。 如2018年全国卷Ⅰ选取三则材料:材料一摘编自《人民日报》吴月辉的《“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材料二摘编自《自然》伊丽莎白·吉布尼的《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材料三摘编自《读卖新闻》的报道:中国实验室设施瞄准一流。 归纳三则材料写作对象为:材料一,墨子号、量子科技创新;材料二,量子通信、物理学家;材料三,中国实验室设施。 由出处把握到写作对象是:量子通信科技、物理学家、实验室设施。

阅读文本要梳理结构、把握主要内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更需要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快速梳理结构内容。 提取关键词(句)即在阅读过程中,给每则材料的每一个完整句子提取出能概括内容的关键词(句)。

提取材料一信息:

1.事件:“墨子号”卫星实现科学目标;

意义:继续引领世界;

2.追求:通信安全;

3.可能性:经典密码被破译;

4.意义:量子通信突破经典技术的瓶颈;

5.主要研究内容:量子密钥;

6.意义:唯一、已知、无条件安全;

7.重要内容:量子隐形传态。

提取材料二信息:

1.对象:潘建伟团队;

地位:量子互联网的领先地位;

2.内涵:量子互联网;

3.意义:全球加密成为可能,开展新的量子联系实验;

4.现状: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进行相关实验;

5.展望:丰富成果、新时代到来;

6.评价:潘建伟是乐观主义者;

7.展望:中国的宏伟计划与欧洲项目。

提取材料三信息:

1.事件:“中国散列中子源”建成;

2.费用:23亿人民币;时间:3月正式投入运营;

3.地位:世界第四个;

4.评价:发展快,亚洲中心正向中国转移;

5.推进:类似大型工程;

6.评价:对象:潘建伟及其研究团队;

成就: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最具影响力人物;

7.现状:欧洲和日本在犹豫不决;

8.评价:中国领先世界。

2018年全国卷Ⅰ选取的是纯文本材料, 提取信息可按上述方法进行。 2017年全国卷Ⅰ还有材料二的图表信息,我们可作如下提取:

1.调查对象、范围、内容;

2.调查来源;

3.解释“观众构成”;

4.解释“集中度”;

5.解释“集中度比值大于100%的含义”。

除了提取图表的文字信息, 还要注意提取图表中的最值和趋势。 最值即最高值和最低值,最好能将这些值在图表内圈划标记。 有些图标会呈现某种趋势,关注趋势走向的同时,更要关注趋势中是否出现了逆向,如2017年全国卷Ⅰ材料二中,集中度的比值整体呈上升趋势,但观众年龄在64岁以后,集中度的比值开始下降。

通过提取材料的信息, 我们可以弄清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几则材料报道的中心话题(事件、人物),二是几则材料的不同报道角度(方向)。 弄清这两个基本问题,答题的基本方向就不会出错。

二、筛选、整合信息

筛选信息即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筛选掉次要信息,整合信息即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和设定的语境,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粗略概括。

我们可采用“高频词法”来对已提取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把提取出来的关键词(句)进行合并同类项,把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或三个关键词聚集在一起,整合提炼出它们的共同主概念,并以此构成答题的要点。

从全国卷非连续性文本命题来看, 简答题有两种命题方向:一是对比型概括,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9题,题目要求概括说明央视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 即要求学生提取、筛选原文信息,通过比对信息,用简练的语言形成答案;二是分角度型概括,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9题,题目要求分析三则报道的侧重点有何及为何不同,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寻找答题角度, 从已提取的信息以及题目的要求,我们可作如下筛选整合:材料一的重点在“意义”,再结合文本出处《人民日报》,我们不难看出本则材料重在介绍中国量子科技的发展意义; 材料二的重点“潘建伟(团队)”“现状”和“展望”,结合出处《自然》, 可以看出本则材料重在肯定潘建伟团队的贡献;材料三的重点在“中国”“评价”,评价内容重在评价中国的大型工程及发展速度。 要解决这类涉及多则文本材料间的异同比较类题目,学会提取、筛选、整合关键词显得尤为重要,毕竟材料的主体对象、内容的侧重点和表达方式都会存在不同,只有抓住单则材料的“同”,才能比较出多则材料间的“异”。

三、转述信息

非连续性文本的简答题难度不大, 但仍存在部分学生答题时写得很满,得分不高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答案离题较远或只是单纯照抄原文, 不会转述相关信息。 因此,我们在备考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分点、分层、分角度转述相关信息。

转述即学生通过筛选整合有效信息后, 能运用准确的文字将原文信息转换表述成答案。 转述时有两大原则:一是不可照抄原文,但要注意材料主体对象要完整保留,不要擅自更改;二是作答的语言要精练。

以2018年全国卷Ⅰ第9题为例,经过提取、筛选、整合信息后,我们已经得出三则材料的报道重点,我们可以把某类词如“意义”“评价”等细化或转化以解决第一问,材料一可把“发展意义”细化为“巨大成就”,答案转述为“侧重介绍中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和中国创造”;材料二可把潘建伟团队在何领域达到何程度的贡献细化, 以及外界对未来展望的依据,答案转述为“侧重介绍潘建伟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突出贡献, 强调个人能力和国家的经费投入”;材料三明确评价对象及评价内容,答案转述为“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的先进, 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 第二问要回到解题的起点——提取信息来入手,提取材料的来源,对比信息来源中的三家媒体,从它们的来源国、该媒体在来源国的地位(三家媒体均在本国享有盛誉,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一国立场)等信息,我们可以得出答案:因为这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 所以导致了它们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另外,作答要注意看清题目是一问还是两问,如果是两问,则要写清是回答哪一问的内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完全不考虑题目要求,就着一点蒙头大写。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学生从丰富的信息中去粗取精并通过加工处理为己所用的能力, 它强调阅读的速度和学生自己的判断。 在日常训练、复习备考中,我们利用好信息阅读理论来指导该文本的阅读,强化“提取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转述信息” 的做题流程,那么要攻克实用类文本阅读将变得更容易。

猜你喜欢

潘建伟连续性量子
《量子电子学报》征稿简则
《量子电子学报》征稿简则
决定未来的量子计算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量子之父”潘建伟的拳拳孝心
“量子之父”潘建伟的拳拳孝心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新量子通信线路保障网络安全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量子力学催生第三次产业变革
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