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追问”

2019-01-31

中学语文 2019年27期
关键词:机智祥林嫂预设

杨 苗

“追问”,就是追究根本地查问,反复多次的问。 对于这一教学策略想必教师都较为熟悉。 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和解读知识文本,教师通常会采取追问的教学形式,引领学生在有效“追问”的带领下,生成对文本的独特深刻见解。 追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机智,更是一门行为艺术。 笔者在此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追问”。

一、追问需有“着眼点”,寸积铢累

追问,是将问题聚集在某一内容,通过一个问题的创设,穷追猛打,找出正确理解的过程。 追问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延展,从而生成正确理解的过程。 不过,现今的语文课堂中的“追问”可谓是毫无章法可言,其最基本特质就是“紊乱无章”。 因此,追问需与前一个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才能称之为追问。 下面,笔者就课文《祝福》的教学示例,简单进行讲述。

1.层层推进的关系

层层推进就是从点到点,沿着直线逐步深入,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处, 直至找到问题的答案为止。 比如,教学“祥林嫂嫁给贺老六”这一情节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师:此处哪一字可以囊括这一情节呢?

生:闹。

师:结合全文可以体会到,事实上嫁给贺老六的祥林嫂一生也是极其幸福的,那此处她为什么要闹呢? ……

如此创设追问的过程,一步步探究文章的主旨,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由浅入深进行思考,解答出彩。

2.相互对比的关系

问题之间可以是相互对比的关系, 可以先抛出正面的那个问题,也可以先抛出反面的问题,通过对比或者比照来阐明观点,并揭露问题实质。 比如,笔者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中的“闹”字,在教学“祥林嫂嫁给贺老六”这一情节时,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民间谚语中“一哭二闹三上吊”中的“闹”与课文中的“闹”一样是在闹,此处的闹是何意呢? 它与文中的“闹”有何分歧? 有何相似? 在对比中,学生逐步感悟出两种“闹”的实质。 前者是弱者的武器,是女方抗争的一种手段。 文中主要是受封建制度所胁迫,祥林嫂才会在抗婚的路上闹得如此“出格”。

3.互为补充的关系

问题之间亦可以是补充关系, 可以采用 “顾而言他”的策略,通过外围问题来引出本质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感悟文中定语后置的手法,相补充已学课文《荷塘月色》中的句子“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再看文中句子“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有一个破碗,空的……”前者中的“蓊蓊郁郁”与文中的“空的”皆为定语后置。 将它们后置又说明了什么呢? 通过细细品悟, 其作用是为了突显和强调,在韵味上有了霄壤之别。

4.逐步延伸的关系

追问可以是从点到点直线性追问, 亦可以由点及面覆盖式追问,将问题延伸和拓展,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引导学生构建思维跳板,活跃思维,突破教学重难点,激发思维火花,提升思维的广度、深度、强度。

因此,教师需把握好追问的“着眼点”,发挥自身精湛的教学机智和高超的教学敏锐, 独具慧眼适时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资源,采用适宜的追问方法,及时、适时地进行追问。

二、追问需“机智”,讲“适时”

追问是教师预设问题之后的延伸,是无法预设的。因此,精湛的教学机智是促进追问良好展开的基础。 追问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机智, 掌握好追问的时机和把握好追问的方法,适时、果断、合理追问。

1.在思维混沌时追问,对症下药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追问应立足于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而教师课堂中教学环节的成功与否,在于教师在学生思维混沌之时,能否伸出援手,对症下药,充分深化学生思维,给予处于“青山缭绕疑无路”这种状况之下的学生一丝惊喜,创设出“忽见千帆隐映来”的教学效果。 教师把握追问的良机,创设追问情境,适时点拨,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在思维困惑处追问,彰显本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追问应立足于预设,教师需有着对其全面深刻的见解。 教师应把握好追问的时机,在学生思维困惑之时“济困解危”,适时引导,及时点拨。 此时若是袖手旁观,必将给予学生思维致命一击,从而无法生成。 因此,当学生的思维停滞之时,教师施以援手,引导学生在思维困惑之紧要关头顿悟,从而生成感悟。

3.在思维僵持处追问,一气呵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无法做到径情直遂,总会有些许停滞不前、踌躇不前的时候,尤其是当问题的难度已超过其思维高度之时。 此时,教师若能发挥教学机智,把握时机追问,冲破思维僵持的阻碍,便能轻松自如地将学生的思维深化。

总之,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追问,追问的时机非常重要。 只有当学生充分思考,思维逐步提升,却未入佳境之时追问,才能达到最佳预设效果。 教师的教学机智与时机的合理选择,让学生打开思维之门,让课堂精彩不期而至。

猜你喜欢

机智祥林嫂预设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机智闯关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机智的斑马线
机智的警察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机智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