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矛盾交织造华章
——用矛盾法开掘议论文的深度

2019-01-31

中学语文 2019年27期
关键词:范文矛盾文章

蔡 黎

近年来, 各地高考作文呈现出命题立意的范围广阔,写作指向明晰,审题难度下降的趋势。 学生动笔不难,但写作容易陷入流俗,无法且无力展示文章和思想的深刻度与新颖度。 笔者认为如果能多方有效地运用矛盾法, 则可以拓展文章的深刻度, 凸显个体的新颖度,造就出众的华章。

矛盾技术植根于唯物主义哲学辩证法, 强调矛与盾的对立和统一,如:大与小、多与少、过去与未来、个体与群体等。 矛盾双方彼此对立,或大相迥异,不可交融;或彼此转化,逐步统一。 这区别于逻辑矛盾,逻辑矛盾本身是违反思维规律的混乱错误, 不具备现实意义的。 逻辑矛盾反映的是思想观念上的错误与无序,需要指正修订,完全没有推广的价值和意义,但辩证法中的矛盾技术是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的。 毛泽东曾指出“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情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 ”问题即矛盾,矛盾即问题,有矛盾即有改进与发展的突破口。 如果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不可统一的, 那么对于矛盾不同方面的认识能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倾向,从而坚固了情感倾向;如果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相对的可以统一的, 那么在从对立到统一的过程中,展示出对矛盾的解决办法,培养了包容博爱的情怀。 无论矛盾双方是否和解统一,矛盾都能从不同侧面完整地展示事物的全貌, 加深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知。

在历经千年积累的成语宝库中, 人们灵活地运用了矛盾技术,创造出许多表意精准,含义丰富的成语,如:悲欢离合、功败垂成、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等。 在常见的熟语中,矛盾技术也大有用武之地,如:饱汉不知饿汉饥;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等。 自古以来,人们在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时,离不开矛盾技术,矛盾技术包含着辩证色彩,在对比中深化认知,明确取舍。 笔者认为在议论文写作中,我们可以从标题、结构和警句三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用矛盾技术创造华章。

一、矛盾技术点亮明眸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唯有精准、 新颖而深刻的标题,才能使文章顾盼生辉,让读者一见钟情。 当写作材料涉及对立面时,我们不妨运用矛盾技术,通过标题将矛盾对立的写作双方直接引入到读者眼前, 告知读者写作的对象,体现写作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众多杂文大家在拟题时运用了矛盾技术,如:林默涵先生的《讽刺和歌颂》、马南邨先生的《王道和霸道》、胡适先生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和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可惨与可笑》及《“醉眼”中的朦胧》等。 不少高考范文的标题也运用了矛盾技术,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的范文标题 《那些重要却不紧急的事儿》《看到看不到的》和《从浅薄的真相中活出真理》等;2018年高考上海卷的范文标题 《己所欲是否一定施加于人》;2018年高考浙江卷的范文标题 《丢弃佛系扬儒系》;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的范文标题 《渺小与不朽》;2019年高考上海卷的范文标题 《重要与否, 只关乎内心》;2019年高考江苏卷的范文标题《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烧肉? 》等。

上述标题善用相对概念,这些概念大多是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实词。 在形式上分为直陈式和嵌入式,直陈式把两个矛盾的词语直接陈述出来,中间加上连词衔接, 如:《贫穷与富裕》《丝瓜与肉豆, 形式与内涵》及《车里车外》等。 倘若写作者能从材料中提炼出关乎中心的一对矛盾词,那么用直陈式拟题是比较便捷、简洁而明晰的。 嵌入式则要造一个或两个言简意赅的单句,把两个矛盾的词语镶嵌进去,词语语义相对,又形成深刻含义, 如:《贫穷的富人》《富裕的穷人》《喧嚣不走,亦堪优雅独舞》及《不深不浅种荷花》等。 如果运用矛盾技术, 那么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可以拟题为直陈式《勤劳与懒惰》或嵌入式《兴复于劳,衰始于惰》《以勤之光驱惰之霾》和《你我倾勤,何惧于惰》等。相对而言,嵌入式拟题虽然不及直陈式迅捷,但可以形成完整的语句,在传情达意的同时,体现语言色彩和韵味。 无论何种形式,标题中运用矛盾技术预示着正文部分会有辩证色彩,矛盾对照彰显成因。

二、矛盾技术建构骨架

结构是文章的主体骨架, 匀称而清晰的结构如同文章曼妙的身段。 结构包括整体的全文结构和局部的段落内部结构, 矛盾技术的运用能使上述结构层次清晰,观点明确,态度鲜明。 从全文结构上看,矛盾技术适用于常规议论文、时评材料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作文等,具体操作是先陈述评论其中一个写作对象, 先肯定其合理性,后用另一个写作对象来否定其缺憾处,反之亦然,这样形成了两种相反的写作方向。 相对而言,驳论文或先驳后立,或先立后驳,从而达到驳与立的目的。矛盾技术在构思时不以驳倒一方、树立另一方为目的,重在以辩证客观地评论写作对象为目的, 更便于一分为二地认知事物。

如: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的整体结构上运用了矛盾技术,文章开篇写到“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随后写到“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中国一改往日的闭关锁国为大倾泻般的送去,虽然在送去的程度上有些过度, 但在矛盾对立的转换中我们依稀看到了中国的点滴进步,进步中有肯定,也有嘲讽与不满。 送去主义的对立矛盾方面为被动的“送来主义”和主动的“拿来主义”,文章便顺理成章地过渡到对“怎么拿”和“拿来怎么办”的论述。 全文形成“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拿来主义”的写作思路,各个环节之间用矛盾技术作为转换枢纽。

又如: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好个“友邦人士”! 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 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 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本段中“友邦人士”对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国民党两方所作所为的不惊诧, 与对学生请愿行为的惊诧之间构成矛盾,这个矛盾表明了“友邦人士”遇事不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友邦人士”。 作者透过矛盾的表象看清了“友邦人士”伪友好的本质,愤怒地发出了“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 是些什么东西! ”的心声。

再如:俞平伯先生的《读书的意义》一文中这样写道:

讲到读书的真意义, 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泳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 即为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的减少了。 读书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先提出了矛盾的正面,即读书的真意义,然后指出了矛盾的反面,不少人读书的意义是“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 这种矛盾的反面本身是错误的,作者指出在当时的情形之下,为了功名富贵还有其他的捷径,人们的错误更进一步,而读书这样一件正确的事情却可能会让人陷入困境, 从而可知当时的社会风气并非风清气正, 缺少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真理的追求。 矛盾双方的相对照应引出了对主题思想的探究与反思。

在文章结构方面, 矛盾技术既可以完全或部分地否定推倒前文,彰显后文的正确性,也可以肯定前文,补充强调后文。 通过对内外矛盾的分析,引导读者探究矛盾的成因,启迪对写作背景、主题和意图的思索,矛盾技术铸造出的结构方式对认知事物的完整性和客观性大有裨益。

三、矛盾技术丰满血肉

一篇文章有了明眸与骨架之后, 还需要大量的血肉来使之鲜活。 不同类型的语句正是议论文的血肉,语句的成色直接影响文章的气色, 矛盾技术有助于写出深刻而发人深思的警句。 在《毛泽东选集》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矛盾技术创造的结晶,如:

我们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 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 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 ”“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很大的群众。

在造警句时, 我们可以根据写作内容提炼出相对应的几组矛盾词, 如上述句子中的 “进退”“驻扰”“疲打”和“退追”,给这些动词加上主语,紧凑相连,环环相衔,则成为主语行为的准则策略,体现了战术的灵活性和语言的紧凑性。 “很短”与“很好”“很大”之间相互矛盾,语义的反差带来了语言的张力,展示了我军游击战术的重大成效,这样有较强的表现力。

又如:“作战时选择突击方向和突击点, 要按照当前的敌情、地形和自己兵力的情况去规定。 在给养丰富的地方要注意不使战士吃得太饱, 在给养不足的地方却要注意不使战士饿肚。 ”

这个句子的矛盾技术体现在逆向思维上, 给养丰富的地方和给养不足的地方两种违背常规的做法既合情合理,符合作战需求,又发人警醒。 所以,我们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寻找出事物矛盾对立面,然后将对立面相连,如果语言顺畅,语义通达,那么这样的句子往往超越常规,引人深思。

矛盾技术的背后是人们对事物认知方法的完善,思维方式的健全。 从议论文的标题、结构到警句等诸多方面,矛盾技术都大有用武之地,表现矛盾,探知矛盾,化解矛盾,唯有熟知技术,熟用技术,才能在写作时,于矛盾中生巧造华章。

猜你喜欢

范文矛盾文章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范文引路 习得方法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春色几许(简谱)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