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防干预校园欺凌 构建初中和谐校园

2019-01-30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9年5期
关键词:围观者校园班级

李 远

(厦门市金尚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9)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屡见媒体,也引起社会高度关注。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6〕22号),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16〕6号),为解决校园欺凌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落实到学校层面则必须以预防为主,善于发现并及时进行干预,才能构建和谐校园。

一、初中校园欺凌的特点

2.隐蔽性。由于害怕被报复,很多受欺凌者在受到欺凌时都选择沉默不敢声张,致使校园欺凌常常很难被发现。在各种类型的校园欺凌中,社交欺凌隐蔽性最强,也最不容易被发现和重视。女生小B,因为在背后说了班上女生小A闲话,眼线告诉小A后,在小A 秘密指使下,班上几个跟小A 关系好的同学开始不指名道姓对小B 进行谩骂,让周围同学都不准和她来往,更可怕的是连平时跟自己关系还好的朋友也像躲瘟神一样躲着自己。女生的校园欺凌具有比较强的隐蔽性。孤立、威胁警告、造谣、嘲笑等形式欺凌比肢体欺凌更隐蔽。欺凌发生地点也往往比较隐蔽,学生认为最容易发生校园欺凌的场所,依次是小树林(32.27%)、厕所(24.4%)、路上(17.51%)、教室(9.37%)、其他(8.75%)、篮球场(7.69%)。由于现在很多教室都安装了监控,所以最容易发生校园欺凌的地方不是教室而是监控外的地方。

3.反复性。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初二瘦小内向的阿文经常被同班的小龙无缘无故踹一脚或打一拳,胆小的他每次都默默地忍受,不敢告诉父母。班主任对小龙处理过,警告过,但是小龙只是表面收敛,背地里依然欺负阿文。阿文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赶快毕业,早日离开这个地方。欺凌行为一旦开始就反复发生是校园欺凌的一个特点。

4.群体性。校园欺凌过程中,往往都有围观者。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是集体欺负一人。只要一个人带头欺凌,容易引来一群人跟从欺凌。小强人际关系不好,讲话容易得罪人,班级小杰经常欺负他。有一次劳技课,小强和小杰分一组坐在大圆桌边,小杰在桌下不断踢小强,小强还击反被打,这时班上几个男生居然起哄“打得好!”甚至还有人跑过去打了小强一拳。在校园欺凌中,往往有个领头人带着一群人进行欺凌。这个领头人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控能力差、冲动,缺乏同情和怜悯心,得到部分同学的认同,行为上比其他同学突出且存在侥幸、报复、寻求新鲜快感的心理。那些跟随的人不少是怀着凑热闹或讨好领头人的心理,很可能产生破窗效应式的群体欺凌。

5.容易被忽视。长久以来,很多校园欺凌现象被当作同学之间正常打闹玩笑,没有引起教师和家长足够的重视。女生小林,因为长相不好,成绩差,行为表现和卫生习惯不好,经常害班级被扣分。班干部男生小黄经常带头辱骂她,给她取侮辱性绰号,班级不好的事情经常栽赃于她。久而久之,连女生也看不起她不和她玩了。小黄学习成绩好,在学生中又很有号召力,班主任很信任他重用他,认为这只是小黄开玩笑过了头而已,口头提醒小黄后不了了之。小林的爸爸妈妈也只劝她要做好自己,不要计较同学之间的小事。时间久了,小林什么都不和家长、班主任说了,被欺负时只会忍气吞声。欺凌者不一定是所谓的差生,班干部也可能以班级管理或为班级除害的名义进行欺凌,被欺凌者一般自身存在各种不招人喜欢的因素,所以欺凌行为很容易被教师和家长忽视。

二、校园欺凌的危害

校园欺凌不仅严重危害班风、校风,影响学习,扰乱正常的教育教学进程,影响学校的发展和声誉,同时还对受欺凌者造成身心伤害,也对欺凌者、围观者等造成伤害。

1.给被欺凌者造成身心伤害。校园欺凌不仅给被欺凌者带来肉体上的伤害,更是造成永久心理阴影。82.32%学生认为,遭受校园欺凌会产生心理阴影。很多时候甚至成为一辈子挥之不去的噩梦。经常受欺凌会导致青少年情绪抑郁、紧张、焦虑、恐惧、孤独等消极心理,造成厌学、逃学等行为,容易形成胆怯、畏缩、内向、孤僻、自卑、低自尊、低成就感和低自我价值感等消极的人格特征。[1]

2.容易引爆恶性事件。若是求助无门和过于自我压抑,容易导致受欺凌者自我伤害和伤害他人,如自伤自残自杀,或者愤而反抗的杀人事件,这种事屡见报端。被欺凌后,被欺凌女生容易倾向自我攻击,男生压抑到一定程度后容易倾向攻击他人。

由上述仿真结果可知,无限幅机构作用时,钻杆的最大变形为14.0 mm,钻杆与钻头间连接处的局部最大应力为247 MPa,应力集中比较严重。在钻杆的中部挠度最大区域增加限幅约束后,钻杆的最大变形减小到1 mm,局部最大应力减小到69.4 MPa,结果表明在钻杆中部添加支撑机构可以有效提高钻具支撑刚度,改善钻具受力状态。因此有必要对钻具进行辅助支撑,防止钻具形变。

3.助长欺凌行为。欺凌者容易养成骄横跋扈、恃强凌弱、偏执易怒、攻击型人格特征,在人际关系中不受欢迎。经常欺负他人可能是日后暴力犯罪和行为失调的征兆,成为成年后犯罪的高危人群。有研究发现,经常欺负他人的青少年成年后的犯罪率是正常人的四倍。

4.对围观者造成消极影响。在校园欺凌环境中,你可能的角色是什么?85%学生觉得自己的角色是围观者。在面对校园欺凌行为时,大多数学生扮演的是围观者的角色。目睹校园欺凌行为,围观者可能会起哄参与,也可能会从中汲取错误的经验教训,日后模仿欺凌行为,有些人会对自己所处环境产生担忧和恐惧心理,这些都对围观者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三、校园欺凌的预防、发现与干预

(一)预防为主

校园欺凌要以预防为主。首先平时要教导学生友善相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感受,营造和谐环境是很重要的。本次调查中承认有过欺凌他人经历的有124 名学生,回答欺凌他人时心情,排第一位的是“没什么,捉弄别人,开玩笑而已(37.9%)”,排第二位的是“很开心(26.61%)”;可见,过半欺凌者不懂得尊重理解他人,甚至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所以,引导学生善待他人,尤其是善待弱者很有必要。

其次,要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对法律的敬畏心理。在承认有过欺凌他人经历的124 名学生中,回答欺凌他人时心情,“后悔不该这样对待同学(17.74%)”;“害怕被处分(10.48%)”;“跟着别人欺负对方的, 怕自己不从众也会被欺负(7.26%)”。一些学生一再欺凌他人,主要是缺少对法律的敬畏感,认为自己年纪小,法律没有办法对自己怎样,所以敢于为所欲为。学校可以利用海报、班会课、心理课、法制专题讲座等进行宣讲。比如,2016年,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加州欺凌同胞同学,三名涉案高中生分别判13年、10年、6年等有期徒刑。[2]这个案例不仅给我国司法一个启示,也可以作为教育青少年的一个很好的契机。

(二)善于发现

整治校园欺凌,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发现欺凌行为以及如何有效干预。

1.家长反馈。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情绪低落及反常行为,跟学校说明和报告,并尽量保护孩子的自尊和隐私。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具有反常行为和现象,如身体上的伤痕、经常性要钱、突然变得害怕恐惧,无法入睡,或者半夜惊醒,需要家长陪伴,不愿意去学校上学、逃学等,或者诉说同学对自己不友善言行等,这些都可能提示校园欺凌的存在,除了对孩子表示关心,保障安全外,了解是否受到欺凌,如果孩子不愿意说,需要及时跟学校反馈,了解情况。

2.教师观察。教师通过平时观察学生的行为,可以发现校园欺凌的迹象或苗头。比如,某班每次音乐课必须到专用教室上课,专用教室座位没有固定,但是当A 同学坐在某个位置时,B 同学就来驱赶,理由是那是他的专座,A 同学不同意,B 同学就拼命踹椅子并准备打A 同学。这可能就是校园欺凌的前奏,也可能B 同学平时就对A 同学有欺凌行为。平时学校的心理咨询也是发现校园欺凌的一个有效线索。某心理教师在咨询中发现,C 同学经常逃学不是因为贪玩,而是害怕到学校,由此挖掘发现C 同学在学校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凌和警告,为了躲避,才会发生逃学行为。

3.学生举报。在欺凌中,由于被欺凌者害怕被报复,或者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往往被欺凌时不敢举报,所以,首先要鼓励被欺凌者放下包袱勇敢举报。另外,绝大部分欺凌都会有围观或者被同学知道,可以鼓励学生多渠道多种方式举报。

首先,在学生中,一般女生能比较主动举报男生的欺凌行为,但对女生的欺凌行为比较不敢举报。男生的举报相对于女生往往比较被动,常常是因为某件事情被老师抓住把柄,这时不得不被动或主动供出自己或他人的欺凌行为,一些有经验的班主任,通过找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谈话,经常就能套出学生中的欺凌状况。

其次,学校心理教师通过班级心理委员每周定期汇报制度,也是发现校园欺凌的有效渠道。如今很多初中学校,都有专职心理教师,也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这些心理委员必须人缘好,沟通能力强,影响力大,必须定期向心理教师汇报班级各种情况,包括班级各种心理隐患及校园欺凌等情况。当然,心理教师会妥善处理信息保护好心理委员。

最后,通过无记名问卷调查。通过发动对全校学生的无记名问卷调查,可以说是拉网式调查,校园欺凌行为几乎无所遁逃。某初中校德育处每学期都要摸底调查,通过设计好的问卷,学生上信息课时用5—10 分钟时间完成网络无记名问卷调查,此调查除了调查学生对校园欺凌的看法外,要写出自己知道的包括自己经历的校园欺凌事件,包括欺凌者及被欺凌者基本信息、时间、大致事情等。这种匿名排查的方式,使很多学生放心写出来,学校在处理举报信息时,不会只根据某人的一面之词,会经过多方比对核实。根据调查情况也会对一些潜在欺凌者进行针对性防范和教育,对被欺凌者进行跟踪辅导。

4.校园监控。如今很多学校都安装了闭路监控。针对校园欺凌容易爆发的场所,如走廊、教室等,安装和查看监控可以起到震慑作用,杜绝部分欺凌行为。

(三)多方干预

校园欺凌发生后,应该及时对各方进行有效干预。

1.学校主导,家校社三位一体参与干预

发现校园欺凌事件后,要及时进行干预。校园欺凌干预,要以学校为主导。[3]要保证受欺凌学生的安全,保证欺凌不再发生;要确定问题和解决方案,与双方父母联系,让双方父母参与进来解决。

首先,在欺凌发生时,学校态度很重要,尤其是班主任在处理校园欺凌时是最直接的关键人。不管什么理由的欺凌,关心抚慰被欺凌者、对校园欺凌零容忍很重要。女生小林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经常对同班女生小丽施暴,学校屡次教育无效。进入中学后,两人分在不同楼层,有一次小林跑到小丽班上警告小丽:“看你来中学好滋润,好久没打你了。”此事被监控拍下,班主任直接把小林和家长拉到德育处谈话警告:学校绝不容许欺凌行为,再有任何警告或欺凌同学行为,学校警告处分,直至移交公安机关处理等。小林和家长在德育处签下保证书,之后老实安分很多,不敢再打小丽。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在校园欺凌中,学校的零容忍和分层惩戒态度可以起到震慑作用。

其次,被欺凌者父母首先要关心抚慰孩子,鼓励孩子说出被欺负的情况。家长要和孩子共情,必要的时候分享自己的经历或感受,教导孩子有效自我保护以及反击、应对的策略。

最后,欺凌者父母要尽教育教导责任。很多欺凌者之所以会有欺凌行为,跟家庭教育方式有关,如过于溺爱,或者父母暴力教育等,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需求和感受,不懂得与人为善,尤其缺少同情关怀,所以欺凌者父母要对孩子加强这方面教育,尤其要进行约束和管教。[4]

2.被欺凌者为主,欺凌者、围观者接受心理辅导

学校要对被欺凌者进行心理干预,减少心理伤害,促进心理健康。第一,要了解被欺凌者有没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第二,对被欺凌者进行心灵抚慰,无条件接纳和支持很重要。第三,引导进行宣泄疏导,恢复自信和自我价值感。可以通过绘画、沙盘等方法表达宣泄愤怒情绪。第四,教导有效应对方法。比如多交朋友,对一些欺凌者敬而远之等。在学校管理中,一般不允许教导被欺凌者反击,但在各种方法失效情况下,有效反击也是很重要的。比如,遇到肢体欺凌时不要被吓倒,要先保持镇静,眼睛正视对方,大声警告,忽然猛烈反击等,这些都比空讲道理有用。

学校还要及时了解欺凌者的动机与心态,对欺凌者进行教育,引导欺凌者学会换位思考。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感受,引发欺凌者深层次的思考。创造条件让欺凌者和被欺凌者面对面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最后,对围观者的干预也是必需的,围观者有冷漠型、煽风点火型、挺身而出制止型、爱莫能助型等,可以对围观者进行团体辅导。例如某校开展“围观心态”主题班会教育,探讨漠视和起哄的危害,同时告知围观者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和对欺凌行为的处罚态度,可以起到教育作用。

3.长期跟踪跟进,杜绝后患

校园欺凌发生并处理后,还要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进行长期跟踪跟进,可以有效监督,防止再次发生欺凌行为。如果学校和教师对欺凌双方持续跟进的话,除非是冥顽不化或者结怨很深,一般都能够有效化解或减少欺凌行为。

初中是校园欺凌高发期,要以预防为主,多渠道发现校园欺凌,并对欺凌者、受欺凌者、旁观者进行及时有效干预,以学校为主导,对校园欺凌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

猜你喜欢

围观者校园班级
现实(外一首)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室内冲浪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伤者的儿子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