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灵活高效课堂 感悟解决问题策略
——浅谈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019-01-30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30期
关键词:分母正方体长方体

(德州市陵城区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

一、巧布情境,让激情在问题生成中流淌

1.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

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学“方位——东西南北”时,教师先出示一个拟人化的太阳,学生觉得很新奇,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在教室里,面对虚拟的太阳,指出东南西北。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面对实际的太阳,指出学校的一些建筑物的方位,使学生从有趣的问题情境中自然地过渡到现实情境。

2.创建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比较4305和4053的大小”变为“4、3、5、0这四个数字所组成的四位数中,最大和最小的数分别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富有挑战性,学生也愿意去做、去探索。

二、自主探索,让问题在体验感悟中解决

1.在观察思考中发现

比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些分数,如1/2,5/6,7/25,7/15……然后判断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此时引导学生讨论:这个规律是存在于分子中?还是存在于分母中?让学生观察得到:7/25与7/15,分子相同,但7/25能化成有限小数,而7/15不能。学生首先发现规律存在于分母中。接着进一步讨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最后教师启发学生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从而发现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

2.在大胆猜想中尝试

在《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提问:猜一猜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根据什么猜到的?学生在已经掌握的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联系长方形与直角三角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提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同等条件下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这一猜想。学生在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后,尝试解决问题,同化新知。

3.在操作实践中感悟

思维从动作开始,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和领悟。例如,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可以先让学生将12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排成一个长方体,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排法:即小正方体的总个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分别是多少,引导学生得出小正方体的总个数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拓展变化,让智慧在问题解决中升华

1.算法多样化,激发灵感

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比如,计算下面一段《三字经》的字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生1:每句3字。3×8=24(个)

生2:每节6字。6×4=24(个)

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开放性问题,发散思维

一个数学问题,如果它的条件是多余或不足的,解法多样化,答案不唯一,这种问题就称为开放题。它可分为:①条件性开放题:妈妈买了相同价格的糖,付了40元钱,找回4元,你知道妈妈买了几盒糖吗?②结论性开放题:在6、7、8、12这四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因为6、8、12都是双数,所以说7与众不同;因为6、7、8都是一位数,所以12与众不同。

四、反思提升,让策略在交流评价中生成

1.在问题情境中反思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反思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促使他们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比如,在教学中可经常启发学生:“你还有其他解法吗?”“你的想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这样有助于诱发学生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

2.在探究过程中反思

在探究新知识中,反思是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方法、操作程序以及获得的结论等。没有学生的自我反思,就难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在探索过程中或探索结束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能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猜你喜欢

分母正方体长方体
“去括号与去分母”能力起航
拆拼长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拼正方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