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进序曲》主题历史背景辨误

2019-01-29孙明杰

枣庄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序曲渡江主力

孙明杰

(泰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泰安 271021)

电影《东进序曲》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于1962年摄制,1963年获总政治部“优秀影片奖”。电影讲述的是江南新四军主力渡江北上后,东进抗日及其序曲发生的时间是1940年,这在电影《东进序曲》片头解说词中介绍得非常清楚。从新四军完整战史来考察,东进及其序曲发生的时间是1938年而不是1940年。依据郭村保卫战纪念馆馆藏史料及新四军史文献,本文对此进行了厘清。

《东进序曲》中人物讲述的敌我形势:

黄秉光:国民党顽固派冷欣的部队已经向江南指挥部发起了进攻,企图配合日寇和汉奸汪精卫把我们的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南……为了粉碎敌人的反共投降阴谋,指挥部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决定继续贯彻“渡江北上,东进抗日,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根据可靠消息,苏北的顽固派韩德勤正在策动江州的地方势力派刘世仪和刘大麻子,①来阻拦我军渡江北上。

孟器宇:只有把桥头镇从鬼子手里夺回来,这样,可以作为我们江南主力渡江的跳板。

黄秉光:指挥部也是这个意图。……

蒋参议(国民党顽固派):现在皖东、皖南、鄂中、鄂东以及淮北方面的反共军事部署都已大体就绪,至于江南方面,冷欣总指挥也向新四军军部开刀了。至于苏北这沿江地区向属苏鲁皖的管辖……何况,江南新四军的主力就要过江。形势迫在眉睫。

……黄秉光(与刘大麻子谈判时):我军不久即将深入敌后,东进抗日。目前在桥头只是暂作休整。

……新华急电(国民党顽固派):江南新四军的主力,打败了冷欣之后,现在人马集结江边,企图渡江。韩主席②命令,务必于新四军主力过江之前,拿下桥头。

影片中所提及的新四军东进部队是江南主力,指挥部是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序曲”是新四军渡江部队与国民党顽固派争夺“桥头”控制权所发生的战斗,“东进”是江南新四军主力渡江后经过“桥头”东进沿海地区,创建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征程。影片所描述的主题历史背景是:“序曲”即“桥头”之战是1940年7月份新四军挺进纵队取得的郭村保卫战的战斗组成,“东进”是江南新四军主力渡江后经郭村东进敌后的征程。通过查阅郭村保卫战纪念馆馆藏史料及新四军文献,历史背景是,新四军组建后,主力即展开了东进,东进及序曲发生的时间全然不是影片中所讲的1940年,而是1938年。本文试从新四军组建及其征程考证新四军主力东进及序曲发生的时间、地点。

一、新四军主力组建

1938年1月,项英等军部领导人对新四军编制方案又做局部调整,健全了领导机构,调整后各支队建制如下:一支队陈毅为司令员,傅秋涛为副司令员,共2300余人;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共2100余人;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副司令员谭震林,共2200余人;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后)副司令员杜平,共3100余人。另外编成新四军军部特务营近600人。到1938年4月,全军共有10329人,枪6200枝。③

2月6日,蒋介石通过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向项英命令:新四军于2月20日前集中于皖南歙县岩寺一带。同时,中共中央电示新四军军部,江南的部队可向东开进,高敬亭率领的江北第四支队暂留江北。

这样长江以南的新四军有1、2、3支队及军部特务营,近7000人。

影片所反映的“序曲”是新四军挺进纵队所“演奏”,渡江北上东进的是江南新四军主力。那么,江南新四军主力在渡江北上东进前是否曾有过东进征程?

二、长江以南新四军主力东进江南

1937年12月14日,毛泽东、项英就新四军编制等问题致电叶挺:“丙、长江以南各支队可向东开,长江以北高敬亭支队暂留江北,不必北开,以便在该地准备沿江游击”。④这份电报说明,向东开进的新四军部队是长江以南各支队,不包括长江以北的高敬亭四支队。

1938年4月24日毛泽东致电项英:新四军主力开泾县、南陵一带。先派支队去溧水一带侦察甚妥;惟须派电台及一有军事知识之人随去。⑤

据此,军部组成400人的先遣支队,于4月28日由粟裕率领,⑥从皖南歙县潜口出发,越宣城、芜湖公路封锁线,向苏南敌后挺进,实施战略侦察。5月4日,毛泽东致电项英:“在侦察部队出去若干天之后,主力就可准备跟进,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广大地区创建根据地,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组织民众武装,发展新的游击队,是完全有希望的。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分渡江进入江北地区。”⑦

这个指示是明确地向长江以南新四军主力发出的,要求其紧跟“侦察部队”向东挺进建立茅山抗日根据地。随后,在1938年6月和7月,第一支队在陈毅率领下,第二支队在张鼎丞率领下分别向东挺进苏南。⑧

三、江南新四军主力渡江北上与东进

(一)重组江南新四军主力

1938年7月上旬,陈毅在丹阳延陵附近接见管文蔚,主要是通过谈心,解决管文蔚思想上存在的“左”倾错误。中旬,陈毅派第一支队政治部主任刘炎到管部,将丹阳“抗日自卫总团”更名为“丹阳游击纵队”,由管文蔚为司令⑨,编入游击队战斗序列。9月中旬,陈毅又决定由张福前、郭猛等20余名军政骨干组成的工作队,在刘炎带领下来到丹北,帮助管文蔚整训、整编部队。经过整训、整编,新四军第一支队决定,在管文蔚所部丹阳游击纵队基础上组建“新四军挺进纵队”,正式编入新四军序列。管文蔚、张震东、郭猛分别担任司令员、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辖四个支队。⑩对外仍沿用丹阳游击纵队或江南抗日义勇军(“江抗”)游击纵队名称,目的是能够独立作战,不受国民党限制。

1938年10月1日,新四军军部调三支队六团(两个营,团长叶飞)由皖南赴苏南茅山地区,归一支队建制。10月,何克希受中共江苏省委委派,到澄(江阴)锡(无锡)地区与新四军第一支队接上。随后,地方武装梅光迪、朱松寿率部在何克希带领下到茅山整训,陈毅授予该部“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军”(简称“江抗”三路)番号,任命梅光迪为司令,何克希为副司令,下辖3个连。

1939年1月,按照陈毅指示,管文蔚率部再度攻打并占领扬中,不久,挺纵一部北渡长江,控制江都仙女庙以东地区。至此,从丹北到扬中,跨江到江都大桥一带,打通了新四军主力北渡长江的通道。叶飞率6团于5月5日向澄(江阴)锡(无锡)地区东进,并在武南戴溪桥与梅光迪率领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会合,并迅速建立“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梅光迪任总指挥,叶飞、何克希为副总指挥,乔信民(汪明)、刘飞分别担任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叶飞率领的第六团改为“江抗”二路。“江抗”建立之初只有1000余人,到1939年8月,迅猛发展到5000余人,武器装备也大为改善。

根据中央部署的发展苏北的战略任务,陈毅于1939年10月初抵达“江抗”驻地,将“江抗”撤至扬中整训、整编以待时机,组建“江抗”一团(“江抗”二路和五路合编)和“江抗”二团(由“江抗”三路和四路合编)。新四军丹阳挺进纵队与一团合编为新的“新四军挺进纵队”,分别由管文蔚、叶飞担任正、副司令。

1939年11月7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溧阳县水西村成立。统一领导第一支队、第二支队、挺进纵队、“江抗”及苏南地方武装。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成立,标志着新四军江南主力形成。

(二)江南新四军主力渡江北上

1939年11月7日,博古、叶挺致电毛泽东并转项英,建议江南新四军以一部坚持江南现地区,主力向江北发展,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江北地区。

为彻底实现共产党对“挺进纵队”的绝对领导,执行向北发展的战略任务,1939年11月,将撤往扬中休整的“江抗”与“挺纵”整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管文蔚任司令员,叶飞副之。下辖4个团:“江抗”二路改编为1团,“江抗”三路改编为2团,“挺纵”一、四支队合编为3团,“挺纵”二、三支队合编为4团。整编后,1团、4团于1940年1月渡过长江,到达江都吴家桥地区。

为争取泰州“二李”(李明扬、李长江)保持中立,陈毅到泰州与“二李”会晤,“二李”答应届时可接济新四军经其防地东进到启东、海门、如皋、东台一线。这个方向,就是影片中所描述的东进方向。

12月27日,中共中央就华中及江南工作致电刘少奇、项英及北方局,指出“陈毅方面抽有力部队过江,发展扬州以东。”在1940年1月1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指出“江南陈毅同志处应努力向苏北发展”。

1939年1月下旬,国民党在其召开的五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共方针,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军事摩擦日益尖锐。为贯彻其反共意志,1940年1月30日,蒋介石亲自批定的《剿办异党指导方案》规定:“将异党压迫于大江以南,或相机剿灭”。这种严峻的形势使江南新四军主力渡江北上任务迫在眉睫。2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目前时局和党的任务的决定》,据此,中共中央一是在2月10日,对全军作了明确具体的指示,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应将整个华北、皖南、江南连成一片,开辟民主的抗日根据地,明确指示陈毅“猛烈发展苏北,坚决肃清反动,建立政权,扩大军队2万至3万,巩固根据地”。当时陈毅所属部队足跨长江两岸,“猛烈”一语足见中共中央发展江北意志力之坚定和形势之紧迫。二是在3月5日,对新四军提出江南部队北调,以粉碎蒋介石妄图迫使新四军南调聚而歼之的阴谋。陈毅立即向支队传达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在华中军事摩擦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于3月29日再次指示,陈毅部队应当立即向苏北发展。

1940年4月5日,中共中央致电朱德、彭德怀慎重指出:“……蒋介石亦有停止军事冲突,与我谈判,条件是欲把八路军、新四军统统纳入黄河以北、划定黄河以北为我两军防区之企图……在可能的全国性突变时,我军绝不能限死黄河以北不入中原,故华中为我党我军最重要的生命线”。在蒋介石阴谋将新四军南置长江以南、又欲将八路军、新四军北置黄河以北之死地的形势下,更加明确指出了江南新四军渡江北上发展华中从而实现将华北、华中连成一片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那么,新四军渡江北上发展华中的战略区域在哪里?1940年5月4日,中共中央致电东南局指示:《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指出:“西起南京,东至海边,南至杭州,北至徐州,尽可能迅速地并有步骤地将一切可能控制的区域控制在我们手中……”此即第二个“五四指示”。据此,中共中央明确指示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主力的主要发展方向是长江以北地区,并要求项英、陈毅按此方针布署兵力,配备指挥人员。陈毅于5月13日传达了“五四指示”,决心放手打开局面,猛烈发展,立即部署了苏南的工作。

6月上旬,为使将新四军掐死于江南的阴谋得逞,冷欣的第63师开至高淳,与40师对新四军形成大包围,已着手剿灭苏南新四军。这也就是影片中蒋参议所讲“……至于江南方面,冷欣总指挥也向新四军军部开刀了。”15日,陈毅在接应皖南新四军军部东移苏南未果而又“一切应付已到穷尽之时”的情势下致电中共中央:“……在你们(中共中央)未指示前,决心布置移往苏北”移往苏北,也符合中共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

6月,新四军挺进纵队与泰州二李为争夺郭村(即影片中的桥头所在地),派政治部副主任陈同生与调查科长舟山同去泰州与二李谈判,说明新四军待休整完毕后即撤离郭村。李长江将陈、刘扣留,并发动13个团的兵力进逼郭村。影片中刘大麻子扣留新四军谈判代表黄秉光并派兵偷袭桥头的情节即是以此为原型。

1940年7月8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二团、新六团在粟裕率领下渡过长江,在江都县的吴家桥、塘头一带与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合;此时,挺纵二团亦渡江北上至江都县境内。在苏南坚持对敌的斗争的只有二支队、苏皖区党委。至此新四军江南主力完成了渡江北上任务。

(三)江南新四军主力东进

1940年7月2日,新四军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歼灭李明扬部3个团,取得郭村战役胜利,使李部丧失进攻能力。在二李兵败城危之际,陈毅派朱克靖进泰州同二李谈判,愿与二李重归旧好,并释放2000余被俘人员,发还被缴枪支,二李保证一定严守中立,协助新四军东进。这即是影片所反映的江南新四军主力渡江之后东进的序曲。

新四军主力渡江后,1940年7月14日,陈毅与粟裕召开会议,讨论渡江后的新四军发展方向问题。最后会议决定,将8000人主力在江都经过一周的休整后即向东挺进,以黄桥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包括泰兴、靖江、南通、如皋四县。这即是影片所反映的江南新四军主力渡江之后的东进。

“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地驰骋”“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新四军军歌创作于1939年2月,袁国平主持起草。纵横驰骋于扬子江头的新四军健儿,正是挺进江南的新四军第一、二支队和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游击队。这说明创作新四军军歌之前,江南新四军主力已经开始了东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江南新四军主力东进及序曲发生的时间可以做出如下判断:一是江南新四军主力东进的时间是在1938年6月和7月,即是陈毅与张鼎丞分别率领新四军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由皖南挺进苏南的时间,而不是影片中所描述的新四军主力渡江北上后向黄桥方向的东进;二是新四军主力东进的序曲是1938年4月,即是新四军先遣支队在支队司令员粟裕率领下从皖南歙县出发,向苏南挺进执行战略侦察任务,也不是影片中所描述的江州桥头之战(实为郭村之战);三是就新四军主力发展完整战史来讲,影片中桥头之战所反映的郭村之战历史,仅是新四军贯彻中共中央发展华中战略过程中的一次经典战例而已,不是新四军东进的序曲。

新四军的东进序曲,发生在苏南,这是陈毅同志对当年历史的正确评述。

注释

①剧中刘世仪和刘玉坤(刘大麻子),国民党苏鲁皖游击总指挥、副总指挥.

②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鲁苏战区副总司令.

③刘树发,《陈毅年谱(上)》,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页.

④王人广.《新四军军部设在皖南是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吗》.《炎黄春秋》.2005年第4期.

⑤经盛鸿.《抗战期间新四军在南京周边农村开展游击战争述论》.《抗战史料研究》.2018年第1辑,第5页.

⑥陈加胜,《新四军军史》,2007年版,第129页.

⑦曹景文,张士引,《试析新四军东进江南战略的确立、实施及其重要意义》,《新四军研究》第二辑,第31页.

⑧欧阳惠林,《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斗争记事》,江苏省革命斗争史编纂委员会编,第2页.

⑨刘树发,《陈毅年谱(上)》,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7页.

⑩《新四军挺进纵队传奇》https://www.xzbu.com/1/view-5315158.htm.

猜你喜欢

序曲渡江主力
走进课本里的春天
性感序曲
湄窖现有主力产品
电影《渡江侦察记》与聂凤智
吕蒙白衣渡江
命题小品——一苇渡江
春之序曲:创新聚力谱新章
春节序曲
细品日本海自主力战舰
“渡江第一船”的光荣与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