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失误原因分析及启示

2019-01-29张新苗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跨文化交际

张新苗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 321004)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为了使国际交流沟通顺畅,人们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更要深入了解世界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但是由于交际双方或一方深受本族文化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等影响而忽视对方文化习俗而导致跨文化交际中障碍重重、误解不断。也就是说,如果出访人员缺乏目的地背景知识,不了解当地人民的价值观念以及历史文化等均会引起社交语用失误[1]。跨文化交际学着重研究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如语言与非言语手段、社交准则、社会组织、价值观念等。语言包括词语的文化内涵、篇章结构、逻辑思维以及翻译等值等;非言语手段指手势、身势、服饰、音调高低、微笑,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社会组织指家庭成员的关系、同事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师生关系等;价值观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宗教观念、道德标准、人生观、世界观等[2-3]。国内学者的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着重语言与非语言交际方面,较少涉及思想观念、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方面[4]。本文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方面入手,分析各种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误的原因,拟为跨文化交际实践提供一些可行建议。

二、跨文化交际失误原因分析

(一)价值观念差异

东西方国家在价值观念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中国文化推崇集体主义,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保障个人正当利益,追求两种利益高度统一;而西方国家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集体只不过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价值观念差异通常体现于人们不同的行事风格之中,中国人相处注重谦逊;西方人喜欢张扬个性,突出个人的能力。如果不了解两者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产生误会。

例1:马路瑶是一位在俄罗斯工作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在任期间她负责汉语水平考试的报名、缴费信息统计和修改等工作。她工作积极、认真。由于她的出色表现,这一次的汉语考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庆功会上,外方院长和执行院长拿着酒杯来到马路瑶面前,对她表示感谢,还用了特别隆重、华丽的词语赞美她的出色工作,马路瑶立刻感觉害羞,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连连说这是自己的工作和职责,是自己应该做的。和马路瑶一起工作的还有一位美国同事,当两位院长赞美他的时候,他只是骄傲地说了声谢谢。[5]238

这个例子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会话准则以及礼貌原则的遵守程度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应该为他人和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受到别人表扬要保持谦虚谨慎,承认个人力量的有限,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大家的努力、集体的智慧。因此,面对赞扬不能居功自傲、沾沾自喜,上述回答虽然违背会话准则,但是在中国人眼里这样回答显得谦虚和客气,并无不妥。然而,在个人主义文化里,上级的表扬是对个人能力的肯定,自己应该感到自豪,人们通常大方接受夸赞并表示感谢,过于谦虚的回答反而显得不礼貌。

有些会话类型对参与者讲话的内容和范围有社会或法律上的制约和限制。会话参与者遵守、违反格赖斯会话准则(分量准则informativeness、质量准则honesty、相关准则relevance 和方式准则clarity)的程度和侧重点具有文化差异性和文化相对性[6]。何兆熊认为礼貌原则及其准则的遵守或违反不仅受制于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还受制于会话参与者的交际目标和意图,例如中国文化注重谦虚[6]16。社会语言学的一个研究常项“面子”(face)问题,就深刻集中地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最大差异是东方国家将个人的价值取向定位在实现集体主义的社会价值中,而西方国家则将社会活动看作是个人价值观念体现和个性发挥的实践场所[7]。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对待表扬要表现出谦卑,而在西方社会,人们喜欢表扬别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夸赞。如果对方对中国文化、价值观不甚了解,听到中国人太过谦虚的回答,反而容易产生误解、感到不适应。

(二)情感表达方式差异

东西方国家在情感表达上也有明显的差别: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比较含蓄委婉,对爱意的表达更多付诸行动而不喜欢挂在嘴边;中国人交往在意“面子”,既注重维护自己的面子又避免鲁莽的话语和行为伤及他人面子。西方人心直口快,表达更直接,认为爱要大声说出来;喜欢直接给别人提建议,不会认为这样做会伤害别人的面子。

例2:周菲菲是一名派往美国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一天早晨她突然觉得嗓子不舒服,又有点儿头晕,用体温计一测,发烧。但是今天她有汉语课,临时又找不到老师代课,只好自己坚持,拖着难受的身体去上课。整节课不温不火地上完,回到办公室,周菲菲的好朋友莉莉,一位美国老师,看到周菲菲的脸色不好,立刻严肃地要求周菲菲去看医生,然后转身离开了。周菲菲一下感觉好难过!如果在中国,好朋友一定会端来热水,嘘寒问暖。[5]237

这个例子当中的周菲菲生病发烧没有告诉同事,希望朋友端茶倒水也不好意思开口。中国文化讲究含蓄委婉,自己生病也不明说,希望朋友能够从其难受的表情发现异常,还希望朋友多关心、照顾自己;美国文化却注重直接明了,虽然莉莉发现菲菲生病,可她毕竟是美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不知道含蓄表达背后蕴含的意义,觉得生病就得找专业的医生治疗。这个例子虽然不是语言使用引起的跨文化交际失误,但还是由于双方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差异而产生的跨文化交际中的信息差。换言之,信息接收者不理解信息发出者用意而引起的失落。中国文化注重“他人取向”,在心理上希望在他人心目中留下良好印象,在积极方面要尽量获得他人的赞同、接受、帮助及欣赏,以维持自己人际关系的和谐;在消极方面要尽量避免他人的责罚、讥笑、拒绝、尴尬及冲突[5]234。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为了得到他人的好感经常会主动为他人提供关心和帮助。而美国人注重“自我取向”,强调个人理性功能的发挥,认为诚实地表达个人的偏好、感受和需求是人际关系的基础[5]234。所以,美国人认为治病的工作应该交给专业的医生,朋友没有必要客套地嘘寒问暖,他们也不会刻意通过关心朋友而获得好感、认同。如果不明白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交际中就会像李菲菲一样对美国朋友失望。

例3:上世纪80年代一位中国留美学生说美国室友曾要求他:“做完饭,把操作台上的菜叶和鸡蛋壳清理干净”。他当时不以为意,二十多年后回到国内,看到多数国人也很讲究生活质量,回忆往事才承认室友的提醒不无道理。“可是,”这位先生在文章的结尾写道“他们为什么不能委婉地提醒我,而要用这么直接的方式呢。这让我感觉很不舒服。”[8]38

这个例子中,中国留学生因为当时国内生活条件不够好不注重生活质量而不理解室友的劝告。即使他回国以后,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承认室友的提醒不无道理,但仍然不能接受室友太过直接的命令方式。因为命令的口气有损留学生的面子,让他难以接受。Brown&Levinson的礼貌策略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关于正值脸(positive face)和负值脸(neg⁃ative face)的阐述。正值脸是指人的言行渴望得到别人认可和接受,实质上是鼓励言行的高度参与;负值脸则是指人的言行自由度受到充分尊重[7]64。在留学生看来,命令的口气大大损害了他的正值脸和负值脸,感觉自己的行为没有得到室友认可,他的言行自由没有受到充分尊重。所以即使现在,如果室友没有学会以委婉的方式提醒,他还是难以接受更不会心甘情愿清理操作台。

(三)社会禁忌差异

东西方国家在社会禁忌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人“隐私”概念淡薄,邻里之间几乎没什么秘密,对年龄、婚姻状况、外出去向等提问习以为常,不但不反感还会被认为是表示亲切和关心;而西方人往往很看重“隐私权”,对诸如年龄多大、是否已婚、收入多少等问题非常敏感,交往中不宜过问这类问题,否则会被认为是侵犯别人隐私,除非对方表示不介意。

例4:外籍雇员帕米拉在谈到中国人时说总是被问到两个问题:“你结婚了吗?今年多大年纪?”曾任《洛杉矶时报》记者的兰姆说越南人经常抛给陌生人的问题是:“你从哪里来?你多大年纪?你结婚了吗?”有一次他在火车上遇到一个年轻人,在兰姆回答自己60 岁以后又问他:“你有几个小孩?”兰姆回答:“没有孩子。”年轻人再问:“没结婚吗?”回答:“结婚了,但没孩子。”一丝哀怜的神情掠过年轻人的脸庞:“很抱歉,这太不幸了,怎么会这样呢?你一定很孤独吧?”后来再碰到类似的情况兰姆就虚构了一个家庭,编了两个孩子,而且一儿一女。没想到这样的回答竟会让问询者非常愉悦:“啊,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太美满了。你真太幸运了。”[8]121-122

外籍雇员帕米拉的烦恼来自旁人关于年龄和婚姻状况的提问,因为这些问题在西方文化里尤其对女性来说属于隐私范畴,初次见面都要避免询问。然而在中国人们见面很自然会问到诸如年龄、婚姻状况的问题,就像英国人见面谈论天气一样常见,提问者并没有恶意。比如,第一次上课让同学自我介绍或者介绍同伴,出现的高频词汇便是年龄、家乡、爱好之类。对于适婚青年,热心的大妈也会问其年龄、是否结婚等问题,如果知道对方单身甚至会帮忙介绍对象。要是能促成一段姻缘,她们还会非常开心,认为自己帮了别人一个大忙。(尽管现在一些大龄青年也不喜欢这类问题,提问者也不会觉得特别不礼貌。)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将关于年龄、婚姻状况等问题纳入隐私,它们不是社交禁忌,所以没有意识到提问年龄和婚姻状况会对外籍人员造成困扰。个人奋斗、独立性、隐私是西方人肯定的价值观,如果了解这一点就可以避免在初次交际时询问有关年龄、收入、家庭婚姻、健康状况这一类问题[3]40。

例4 说明询问者不太了解西方文化,不知道这类问题属于隐私,还特别关心对方的家庭状况问兰姆有没有小孩。得知兰姆没有小孩还认为他很不幸并深表同情。其实,在西方国家(如今在中国也一样),要不要小孩可能是夫妻的选择,不一定因为不能生养,选择丁克的家庭也可以过得非常快乐,所以人家不需要这种同情。“多子多福”“儿女双全”中国这种传统观念也随着时代变化而有所改变。庄恩平认为有效交际时交际双方必须理解对方发出的信息,必须领悟言语涵义、非语言涵义和信息涵义[9]。Verschueren 指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因为语言具有可变性、协商性和顺应性[9]15。人们在使用语言时要兼顾交际对方对于话语的理解和反应,这时,顺应过程就是对话语做出调整和协商的自我监控过程[9]16。兰姆编造儿女双全的情节也许出于无奈,因为不想别人认为自己没孩子是一种不幸。换言之,兰姆是为了配合越南人的反应而有意违反质量原则,对自己的话语适度调整而避免双方尴尬。

(四)词汇文化内涵差异

在汉语和英语里有些词汇虽然字面意思相近,但是在特定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比如,中国人有尊老爱幼的传统,长者是智慧的化身,威望的象征,称谓前加一“老”字并无伤害之意。但是西方国家认为年老意味着没用,提及老人喜欢使用委婉语。有时在同一种文化里,一些词汇在特定的时期也会有特别的含义,一些职业比如政治家和主流媒体等对于词汇的选择要非常慎重。

例5:二十多年前,一位50岁左右面相稍老的女士如果被人称作“奶奶”,会激动地对人说“已经有人喊我奶奶了!”

新中国成立后男女平等,妻子被称作“爱人”,以至于有外国人不解地问:为什么中国男人都有“爱人”?女子出嫁很多地方要喊丈夫的父母“爸妈”。

“民工”在官方文件及主流媒体上改为“外来务工人员”。

美国一家报纸的新闻标题“老奶奶赢得森特勒利亚市长一职”。媒体专家分析这个标题的这个问题在于“老奶奶”一词,触及到两个敏感话题:性别和年龄。。[8]125-126

八九十年代,上了年纪的大妈被人称“奶奶”会感到激动,因为那个年代,“早生贵子”、早点当奶奶是值得开心的事情。中国文化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奶奶是长辈理应受到尊敬(现在人们注重保养,希望自己外表显年轻又该另当别论)。解放后丈夫改称妻子“爱人”,而不是以前的“贱内”“拙荆”,说明了妇女地位的提高,而老外却把它直译,理解成“lover”(情人),误会就在所难免了。中国很多地方女子出嫁后为了表示和夫家关系融洽、亲密改口叫公婆“爸妈”。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和谐,想办法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称谓也是一种方式。可见,中文中不少词汇在特定的时期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外籍人士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就可能产生误解或交际失误。在外语教学与研究领域,学者首先感兴趣的是词汇的文化内涵研究,比如,胡文仲就注重词汇的文化差异[4]88。语用语言迁移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言规则的掌握,社会语用迁移则是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准则及社会价值的认识[10]。

中国主流媒体上“民工”一词、美国新闻报道里“老奶奶”一词均会触及敏感话题,两者所指均为弱势群体。“民工”指进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作非常辛苦,生活没有保障。“老奶奶”在西方社会从性别的角度违背男女平等的口号,从年龄的角度具有讽刺意味,因为在西方文化里老年被认为是“没用”的代名词,所以提及老人西方社会喜欢用“senior citizen”之类的委婉语。由此可见,即使在同一文化范围内,直接与间接表述的使用也不尽相同,比如政治家在许多场合下必须言辞谨慎[7]64。

三、对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上述跨文化交际失误原因分析可以为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精通中外文化

外语教师大多英语专业毕业,虽然在校期间选修过英美概况之类的课程,对西方文化有所了解,但是由于好多学校没有开设系统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对西方文化及其他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在外语教学中主要关注语言形式而较少传授文化知识。而且,由于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读,不少外语教师自身中外文化功底不够深厚,对中华文化的译介感觉力不从心。然而,目前的教师培训主要侧重教学理论学习和教学策略提高,因此很有必要为一线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提供中外文化素养培训的课程。通过不断进修,外语教师可以提高自身跨文化意识,在外语教学中不仅重视学生语言形式的习得,而且能够深入挖掘语言蕴含的文化意义,不仅为学生传授精彩纷呈的文化现象,而且可以揭示其反映的各民族思想观念差异。

(二)培养学生语用能力,明晰词汇内涵

外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对词汇的文化内涵要有清楚的了解,这样才能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学习者对词汇的掌握不应停留在对单词字面意思的理解上,更应了解词汇的文化差异,因为在不同的文化里同一个词也会有不同的涵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语言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场合和目的选择符合语境的表达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学生的语用能力不一定会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而自然提高,因此外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还要有意识地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外语教师可以作词汇不同风格的比较(比如正式、非正式、口语、俚语等)以及词汇褒贬色彩的分析,以帮助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词汇。此外,教师也可以进行中西方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比如人名、地名、颜色词、动物、数字等),多了解词汇的文化差异,给学生进行实例分析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词汇的文化内涵,在交际中避免失误。

(三)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了解异国文化

在对外交往过程中仅仅具备高超的语言技能还远远不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对象进行交流,除了掌握对方使用的语言还要了解、包容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背景知识。因为跨文化交际障碍和失误的产生不仅源于语言层面还源自文化层面,包括历史传统、社会准则、价值观念等。如果交际双方文化迥异,一味地遵守自己的价值观及社会准则与他国人士交流容易产生摩擦,造成误会。外语教师不仅自己具备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要将这种能力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学不仅重视语言教学也要重视文化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中西方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比如了解西方社会注重隐私的习俗可以避免初次见面问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以避免尴尬),归纳西方社会的交际规则(比如了解西方人更喜欢直接的表达方式可以避免过于含蓄的表达方式使交际更加高效)。教师结合实例研究文化差异,分析、归纳社交规律可以从宏观上帮助学生减少交际失误。

(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增强文化自信

学生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离不开中英文本的大量输入,阅读英语文学艺术、故事童谣、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等各类作品有助于学生多方面了解其他民族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对目标语国家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的了解不仅有助于外语习得还有利于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但是,外语学习者不能忽视中国文化读本的阅读,不仅对中华文化的精髓了如指掌,还要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做充分的准备。在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助于加深对异国文化的理解,从而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学习异国文化,尊重不同的风俗习惯。但是,学习他国文化不等于盲目推崇西洋文化而忽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外语学习者可以首先推广西方社会容易认同、接受的中华文化部分,对于其他国家目前难以理解的部分最好能用他们社会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阐释,以便消除误解、以负责任的态度担任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如今国际社会形势复杂多变,有时外媒对某些事件的评论抱有成见、有失偏颇,外语学习者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独具慧眼、明辨是非、保持正确立场。

通过对上述例子的分析,发现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或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价值观念、情感表达方式、社会禁忌、词汇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差异。与世界各国人士交流的过程也是各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作为中国人,应当有文化自信,不仅要对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以减少交际失误,更应利用各种机会向国际友人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使他们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从而真正喜欢上中国文化。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