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经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2019-01-29施嘉健潘晓华许金森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针刺穴位有效率

施嘉健 潘晓华 许金森*

(1 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经络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3 福建省经络感传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003)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以下的井、荥、输、经、合5个特定穴的统称。由于五输穴取穴简便,操作安全,适应症广,疗效显著,故在全身腧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深受古今医家的推崇。五输穴不仅可以用于病位表浅的外经病变治疗,亦可用于深居于内的脏腑疾患的治疗。目前临床上,诸多学者选取胃经五输穴“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中一穴或多穴为主穴,治疗多种疾病,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证明了五输穴独特的作用。

本文以“五输穴”之“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和“针灸”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取 2003年—2017年CNKI(中国知网)、FMRS中有关胃经五输穴临床治疗胃痛及相关疾病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如下。

1 厉兑穴临床应用

厉兑穴是胃经五输穴之井穴,具有开窍醒神、清热和胃、通经活络之功效;能沟通胃经体表与体内经脉及交换气血物质。早年间已经有学者研究证明了厉兑穴在治疗失眠方面的疗效[1-2]。韩丹[3]的临床研究中厉兑穴作为治疗失眠多梦的主要取穴。唐华生等[4]采用输荥配穴治疗牙痛,胃火炽盛型牙痛应加用厉兑、曲池以清热止痛。

此外,厉兑穴在治疗面瘫急性期也具有良好的疗效。刘涛等[5]除了采用常规面部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瘫,辨证为风热型者加取患侧穴厉兑刺络放血,结果35例患者中痊愈25例,显效5例,好转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100%,且痊愈患者其疗程多在1~2周,而未加厉兑穴刺络放血治疗的对照组疗程多在 2~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明了厉兑穴在治疗风热型急性面瘫的优势。杨文斌[6]治疗小儿面瘫患者208例,独取患侧厉兑穴,点刺出血,配合局部黄鳝血外敷,2 d治疗1次,10 d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184例,显效19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到99.04%,在减轻操作步骤,减少患者疼痛和降低医疗成本的基础上,证明了独取厉兑穴在治疗面瘫方面的独特疗效。同样在治疗小儿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中,艾诗奇等[7]也是独取患侧厉兑穴点刺放血,配合脸上局部手法推拿治疗,最终总有效率亦达到 92%。李冬梅[8]研究急性期井穴刺血对Bell's面瘫临床疗效的影响,刺血穴位为商阳、厉兑,两侧穴位交替使用,结果提示患者的面部症状包括鼓腮、鼻唇沟和微笑等表情均明显改善,治愈时间也明显缩短。张文捷[9]在治疗恢复期Bell palsy面瘫的疗效观察的研究中,治疗组在常规针灸治疗基础上加用麦粒灸双侧厉兑、商阳,1周3次,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治疗组痊愈率12.90%,愈显率70.97%,有效率93.55%。姜高赟等[10]临床观察商阳、厉兑刺血疗法对面瘫急性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治疗组与对照组总体疗效相当,但治疗组的痊愈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提示治疗组商阳、厉兑刺血疗法有优于对照组的趋势。

2 内庭穴临床应用

内庭穴是胃经五输穴之荥穴,具有清降胃火、通涤腑气的功效。古代医学典籍中记载内庭穴常用于治疗齿痛、咽喉肿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背肿痛等病症[11],近年也有学者报道该穴位还可以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胃瘫,白细胞减少症,急性乳腺炎,急慢性肠炎,肠疝痛,脚气等。

按揉内庭穴具有良好的清胃火祛热的效果,能治疗因胃火灼热而引起的胃痛(急慢性胃炎)、牙痛、口臭、便秘等[4,12-13]疾病。马朝阳等[14]在研究辨证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治疗过程中,除常规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取穴外,辨证分型为湿热滞胃型时配内庭穴与阴陵泉穴,治疗结果辨证针刺组有效率为87.5%,有效率明显好于普通针刺组和非穴位针刺组,另外,在SF-36、NDI、证候总分等方面也表现为辨证针刺组治疗效果明显较其余2组好。王佳佳等[15]循经取穴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针刺足三里和内关穴为主穴,实证患者配合太冲穴和内庭穴,泻法操作;4周后总有效率为82.35%,随访8、12、16、20、24周有效率分别为 85.29%、70.59%、79.41%、82.35%、76.47%,在腹胀、纳差等症状及生活质量方面也明显改善。汪洋等[16]应用董氏奇穴中“倒马针法”针刺门金、内庭配合麦粒灸足三里、上巨虚、中脘、气海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总有效率达 92.31%。徐丹等[17]在研究针刺治疗功能性烧心的临床试验中采用针刺体表穴位(膻中、内关、足三里、太冲、内庭),治疗组总有效率84.4%,明显好于对照组的59.4%,并且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学积分、HAMA评分、HAMD评分、SF-36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近年来内庭穴也已经作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用处方穴位之一,临床疗效令人满意。宁晓娟等[18]研究体表穴位电刺激法防治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XELOX)方案化疗所致白细胞下降,治疗组应用SPWA型白细胞增长仪对患者双下肢足三里及内庭穴进行电刺激,对照组无电刺激,试验结果治疗组白细胞低于正常值者占28.57%,对照组占47.62%,说明治疗组防治白细胞下降有明显疗效。王桂玲等[19]报道一则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医案,先用中粗火针速刺局部肿块处,不留针,而后针刺内庭、曲池、合谷、太冲、足临泣等穴位,每3 d治疗1次,每周治疗2次,治疗 20余次后,症状已大体好转,后复查乳腺B超提示基本痊愈。王涣群等[20]在治疗急性脑出血头痛时予以双侧内庭穴和解溪穴三菱针点刺放血处理,其中1例患者右侧丘脑出血12 mL,西医常规治疗及连续三棱针点刺放血,并于入院第1、2、3 d双侧内庭、解溪点刺放血,1次/d,每穴挤出血液约8~10滴,病情好转,未出现病情加重。杨兴杜等[21]针刺联合整脊治疗中风后遗症,针刺常规取穴治疗外,辨证痰热腑实加用内庭、曲池、丰隆穴,结果总有效率为96.67%,疗效满意。

3 陷谷穴临床应用

陷谷穴是胃经五输穴之输穴,古文献中指出其主治水液输布失常性疾患,足背肿痛,肠鸣,腹痛等[22-23]。目前临床上该穴常用于治疗身体困重之水肿、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及本经所过之各种疼痛等症,疗效确切。

安琪等[24]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 (f MRI)探寻针刺陷谷穴引起脑部血氧水平依赖信号改变与其产生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针刺14名志愿者右侧陷谷穴,收集相关数据,结果针刺陷谷穴引起脑部正激活区域包括左侧脑干、小脑、中脑、角回;右侧颞叶;双侧额叶、中央前回、岛叶(Ba13、Ba22)、缘上回(Ba40),证明激活脑区与针刺陷谷穴产生的临床疗效关系密切。文绍敦等[25]针药结合治疗痛风病,针刺主穴选用行间、太冲、内庭、陷谷等穴位,配合局部阿是穴,以火针放血治疗,具有良好的温通经络、活血祛瘀、化湿除痹、消肿止痛功效。

林廷樾[26]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中,治疗组取患侧行间、太白、陷谷进行点刺放血并加中药内服治疗,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和别嘌呤醇,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和血清尿酸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消肿止痛的效果最快最好,同时降血尿酸效果也明显好于对照组,证明刺血结合中药内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效果好,其机制与抑制血尿酸的合成和促进血尿酸的排泄密切相关。姚军[27]研究发现所有网球肘患者在陷谷穴、三间穴处出现按压痛、明显酸胀感等阳性反应,故采用腕踝针配合针刺陷谷穴和三间穴,同时嘱患者活动患肢治疗108例研究对象,轻症1个疗程,中重症2个疗程后,所有患者均有效,愈显率96.4%。

4 解溪穴临床应用

解溪穴是胃经五输穴之经穴,具有舒筋活络,清胃化痰,镇惊安神的作用。主治疾病包括精神神经系统相关疾病、运动系统相关疾病及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等。该穴在现代临床中也常用于治疗足下垂、神经性头痛、胃肠炎、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杨东梅[28]观察针刺解溪穴配合 Bobath法治疗痉挛型脑瘫尖足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组在采用Bobath法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刺解溪穴,进针后捻转法行针,同时非持针手抓握患儿患足,配合被动活动踝关节约1 min,快速出针。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儿左右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增大。龚曼俐[29]也研究针刺解溪穴对小儿脑瘫尖足步态的临床疗效,治疗组在针刺解溪穴基础上,配合基础治疗,对照组针刺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基础上配合基础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足背屈角测量及踝关节活动度测量即时效应及3个疗程后效应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综合痉孪量表评分即时效果及3个疗程后效果均优于对照组,证明选用单穴解溪穴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步态。在治疗各种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足下垂方面,解溪穴也是常用穴位,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马娟春等[30]观察关刺解溪、斜刺八风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临床治疗效果,治疗组在太阴阳明平衡刺法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解溪、八风穴,解溪采用针尖向上关刺法、八风向上斜刺补法,2个疗程后治疗组患者踝背屈角度、患足的恢复阶段等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了关刺解溪、斜刺八风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疗效显著。刘兆平等[31]比较张力平衡针法与常规针刺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影响的差异,张力平衡针法组先取伸肌侧穴位三阴交、太溪,行弱化手法,再取屈肌侧穴位解溪、申脉、阳陵泉,行强化手法;常规针法组穴取足三里、三阴交、悬钟等行常规针刺;治疗 3个疗程后,张力平衡针法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较常规针刺组增加明显,且疗程更短,这也说明了解溪穴在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方面的良好疗效,是常用选穴。

周佳华等[32]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技术探究针刺解溪穴引起的脑补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改变的临床意义。针刺 12位健康志愿者右侧解溪穴,应用SPM12进行图像数据处理,结果表明针刺解溪穴引起脑部正激活区域包括:左侧垂体前叶、脑干、中脑、颞叶,颞横回,枕叶(Ba19)、楔状叶、额中回,右侧边缘叶、扣带回(Ba24)、顶叶(Ba7)、楔前叶、额叶、中央旁小叶;引起脑部负激活区域包括:左侧小脑后叶、枕叶、枕中回、岛叶(Ba13)、额叶、额下回,右侧额叶、额中回(Ba46)、额下回、额上回。这也证明了针刺解溪穴治疗临床相关疾病如胃部疾病、胃肠道疾病、止痛、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机制可能与刺激解溪穴可以调节脑干、调控边缘系统、刺激中脑区域、调节额颞区活动功能密切相关。钟峰等[33]研究针刺对于陈旧性外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针刺 31例陈旧性外踝扭伤患者患侧解溪穴透申脉、阳陵泉,留针30 min,针刺1次。结果31例患者均只在1次治疗后即痊愈,随访1个月未复发,证明了解溪穴、申脉穴、阳陵泉等穴位在治疗陈旧性外踝关节扭伤疗效显著。也有多位学者临床上采用解溪穴、昆仑穴、太溪穴、申脉穴、照海穴等为主穴治疗急慢性踝关节扭伤[34-37],疗效均令人满意。史绪博等[38]的动物研究关节六经围刺法配合指(趾)端放血疗法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及下肢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其中针刺组取双侧太溪、昆仑、解溪穴,每日针刺1次,配合大鼠足趾端放血,隔日1次,治疗8周后,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提高,说明关节六经围刺配合指(趾)端放血疗法能够提高糖尿病模型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下肢微循环。李星等[39]取穴条口穴、解溪穴、陷谷穴,行强刺激手法 1 min,留针 30 min,治疗20次,期间配合自主锻炼治疗 24例肩周炎患者,结果治愈15例,好转7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1.7%。

5 足三里穴临床应用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五输穴之合穴,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效。足三里穴自古可用于治疗胃痛、腹胀、呕吐、吐血、肠鸣、泄泻、纳呆、食积不化等脾胃病;黄疸、呃逆、吞酸等肝胆病;风痹、膝肿、下肢麻木、半身不遂等经络痹阻病;另外还可治疗虚劳、失眠等疾病。而现代医学也常于临床中应用该穴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急性肠梗阻、膈肌痉挛、功能性消化不良、肝炎、高血压、化疗后不良反应等疾病。

余芝等[40]针刺“足三里”对下丘脑外侧区-小脑顶核(LHA-FN) 环路胃扩张(gastric distention,GD) 敏感性神经元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提示胃扩张信号和针刺信号能在LHA和FN汇聚,针刺对不同核团同类型GD敏感性神经元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LHA-FN环路可能参与针刺调节胃功能的中枢整合机制。蓝旭等[41]探讨快针刺激足三里对腹部非胃肠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治疗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比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术后患者腹胀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说明快针刺激足三里穴可促进腹部非胃肠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轻术后腹胀程度。李凤鸣[42]取穴足三里与中脘,采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对照组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88.10%,对照组总有效率78.57%,证明了足三里穴在治疗该病方面的良好疗效。沈金石[43]采用黄芪建中汤联合艾灸双侧足三里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87.50%高于对照组的 79.69%。在治疗小儿腹泻、成人腹泻的疾病,足三里也常被作为特效穴使用,常用的治疗包括常规针刺、电针、艾灸、穴位注射、激光照射、穴位按摩及联合治疗,最终疗效均令人满意。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44];在神经系统方面,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45];在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率[46],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47-48];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49]。

6 小结

五输穴是临床常用之腧穴,具有调整脏腑功能,清热祛邪,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等作用,治疗范围广泛,疗效显著。又因其分布均位于四肢肘膝以下,所以取穴方便,针刺安全。古代文献对五输穴最重要的论述当属《难经·六十八难》,该篇明确指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井穴”厉兑穴多采用刺络放血操作,在治疗胃火牙痛、实热证失眠及风热型周围性面瘫方面,具有不错的临床效果。“荥穴”内庭常用于治疗胃火胃痛、牙痛、口臭、便秘等,以及消化不良、中风后遗症、术后胃瘫综合征,并且现代医学中,其在治疗功能性烧心、三叉神经痛、白细胞下降、浆细胞性乳腺炎、急性脑出血头痛等疾病也有良好的疗效。“输穴”陷谷穴多治疗水肿、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以及痛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网球肘等。“经穴”解溪穴用于治疗踝关节扭伤或各种原因引起的踝关节疾病,如中风后或脑瘫后出现的足下垂症状。“合穴”足三里穴临床应用十分广泛,除外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相关疾病治疗,对呼吸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等多种疾病的临床疗效也很显著。

胃经五输穴,包括“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五个穴位,临床应用广泛,在治疗多种疾病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因其隶属足阳明胃经,除治疗脾胃相关疾病外,还可以治疗晕厥、癫狂等神志病,胃热引起的牙痛、头痛等热性疾病,踝膝关节功能障碍等。

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胃经五输穴临床应用相关情况,表明其临床疗效稳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针刺穴位有效率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张务锋:着力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很有效率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
穴位埋药线治疗心悸40例
My Fa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