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企业外汇避险模式及创新研究

2019-01-28刘智凯

时代金融 2019年24期
关键词:融汇衍生品外汇

● 刘智凯 陈 璐

一、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各大经济实体的联系愈发密切,文化在碰撞中趋于不断融合态势,在这种情况下,汇率波动性不断加大的风险逐渐成为企业的“头号天敌”,制约着企业进一步发展。汇丰近期发布的一项面向全球近三百位跨国企业财资主管的调查结果显示,外汇风险正逐步成为企业最关注的财务风险之一。超半数(53%)受访企业预期认为,未来三年外汇监管变化或将成为制约企业风险管理策略的关键因素。在汇丰进行调查的同时,FT Remark也面向全国全球近二百名跨国企业财务总监进行有关访问调查。结果显示,受访人士认为,近些年来部分国家的极端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中东政局动荡不安,英国“脱欧”迟迟未决,加之朝鲜半岛和平进程等因素不断阻碍,货币走势扑朔迷离难以把握,这些地缘政治引发的货币风险令企业难以把控。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态势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走向社会经济舞台,成为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主力军,汇率波动则极大制约着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但真正采用相应避险措施的企业却屈指可数。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的产品多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优势在于价格,获利模式主要是薄利多销、以量取胜,因而利润空间狭窄。面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风险,中小企业缺乏避险意识,缺乏相关方面人才,存在避险难、避险贵等问题。

二、中小企业传统外汇避险方式

(一)非金融途径避险

非金融途径又称为自然避险法,即中小企业通过预测人民币汇率的涨幅,相应抬高售价,尽量将外汇风险转嫁给交易对方。该方法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首先是中小企业对汇率的涨幅是否准确,其次是交易对方是否同意产品提价。

(二)金融途径避险

1.非衍生品金融途径避险。中小企业可借助一些银行的非衍生品金融产品从技术上进行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如进口押汇、限额内透支、进口代付、出口托收押汇、出口保理押汇、进口托收押汇等,这些方法是目前银行中最常见的帮助外贸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的技术型方法,但未能根本解决外汇风险,实用性弱。

2.金融衍生品途径避险。近几年来,随着衍生品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利用衍生品金融工具规避外汇风险的方式逐渐流行起来。衍生品合约的基本种类包括远期、期货、掉期(互换)和期权,还包括具有远期、期货、掉期(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多种特征的结构化金融工具。外汇金融衍生品工具是一种表外的风险管理方法,可以更准确更及时的对风险进行动态管理。

三、中小企业外汇避险的困难与问题

(一)专业人才缺乏,外汇避险意识不强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资源稀缺,在外汇风险管理方面,无专业部门和专业人才,缺乏外汇避险意识。但人民币汇率改革至今,受汇率波动影响,许多没有采取汇率风险管理措施的企业在涉及外币收支时蒙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大多数企业的外汇风险规避态度在不断增强,正在积极寻找有效的措施来防范汇率风险。但光加强避险意识是不够的,在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下,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专业的风控人员,而财务人员对国际金融市场动向不敏感,对外汇工具不甚了解,妨碍了企业的风险规避。

(二)外汇避险途径有限,实现避险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规避外贸风险的途径非常有限,运用外汇衍生品规避汇率风险的比例很低,银行一般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避险服务。我国只有12%的中小企业采用了外汇避险措施,小微外贸企业的避险比例更低,面临“避险难”问题。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对山东外贸企业的调研数据,年收入超过10亿元的大型企业,其中62%的企业采用外汇衍生品规避汇率风险;而年收入不足1000万元的中小企业,只有12%的企业使用外汇衍生品;更多规模更小的小微外贸企业没有采取避险措施。根据深圳一达通企业服务公司对近千家小微企业的调研,30%的小微企业对外汇避险有需求,但这些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外汇避险服务。

(三)外汇衍生品避险成本高

中小企业的避险成本明显高于大型企业,面临“避险贵”的问题。以远期结售汇为例,据调研的统计数据,我国大企业1年期的远期结售汇价差可以控制在10个点以内,而中小企业与银行订立6个月期限的人民币外汇远期合约,买卖价差平均高达250个点,约占汇率的0.4%,5年期的远期合约价差甚至高达1200个点,约占汇率的2%。交叉汇率衍生品的买卖价差也类似,中小企业欧元兑美元远期的买卖价差高达40点(约0.4%),而大型企业的买卖价差可以小于2个点。据调研,我国使用外汇衍生品避险的企业中,约45.5%的企业认为交易成本过高;那些有外汇风险敞口的却未采用外汇衍生品工具进行避险的企业,绝大多数反馈原因是交易成本过高。

四、中小企业外汇避险新尝试

欲解决中小企业使用金融途径规避外汇风险困难的问题,需搭建一款汇集中小企业外汇衍生品避险需求的中间服务平台,形成议价能力强的“大企业”,“大企业”与银行协商,购买避险产品。综合衍生品避险效果和可操作性等因素,主要为企业提供外汇远期和期权两款金融衍生品实现外汇避险,下面这款平台以“融汇”代称。

(一)“融汇”功能

融汇平台主要作为中间结构,其连接的主体为银行以及对外汇避险有需求的中小企业。实现了两大主体间更好的合作,很好的满足了不同主体的需求。

1.中小企业外汇衍生品避险成为可能。不再存在使用银行外汇衍生品避险产品 “门槛高”的问题。就目前而言,尽管大部分银行都开展了外汇避险业务,但对于中小企业与个人用户,由于外汇交易发生笔数、金额都较少,因而银行对这类用户热情不高,使之在现下汇率与利率动荡变化的情况下,不得不承受急剧提升的外汇风险,因此平台的出现,使用户能够在低成本的情况下实现更好的外汇避险。

2.实时掌握市场情况。平台及时显示外汇市场波动情况,以及影响汇率的基本因素的变化情况,及能够影响汇率的突发事件。为中小企业与个人用户提供充足有效的信息,最大限度地使用户了解外汇市场波动情况并且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外汇风险。

融汇平台的设计使中小企业用户在当今汇率变化不确定所导致的外汇风险情况下,实现了自身的外汇避险需求。同时通过平台提供的市场行情信息,使中小企业用户能够对宏观信息及时充分的掌握,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3.“融汇”流程。首先,中小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在符合平台相关规定之后,提交购买外汇衍生品的申请并进行交易。接着平台进行合约汇集及磋商,凑成大额外汇衍生品订单。然后平台代表中小企业与银行协商洽谈,从银行购买期权或者远期结售汇。最后平台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购买符合自身的产品,进而达到外汇避险目的。

4.“融汇”优势。其一,议价能力强。融汇平台的目标对象是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这类用户的外汇需求小,额度小,因而在进行外汇避险时,与银行的议价能力弱,从而使他们在线下外汇风险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的环境下,蒙受过多的损失。因此平台聚合这些小用户的外汇避险需求,凑成大单,与银行磋商,议价能力大大增强。用户在平台申购,平台将这些小额需求汇集形成大额外汇产品,进而与银行洽谈,形成自己产品优势,同时满足用户与银行各自的需求。

其二,多样性。在目前大多数银行只开设门槛较高的个人外汇避险的情况下,平台对中小企业也开设了外汇避险的渠道。并且针对中小企业用户不同的需求,平台提供了外汇期权和远期结售汇两类在避险方面的优质产品,并且对于用户不同需求,在两种产品中设计了不同类型,进而达到中小企业外汇避险的目的,营造灵活性更高以及更加专业化的服务。

其三,便利性。融汇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7*24小时网上交易,使用户无需亲自到银行进行交易,方便快捷。并且可以了解外汇市场实时行情,操作便捷快速。

5.“融汇”可行性。从产品角度讲,我国对金融衍生品的探索已持续多年,向成熟的方向发展,银行远期、期权产品齐全,配套措施完善,为实现企业外汇衍生品避险提供了基础。从市场需求角度,非金融衍生品避险途径避险效果差,多依赖于人为判断因素,为避险效果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从而为企业增加了其他方面的风险,而外汇衍生品避险工具具有更好的避险效果,而我国诸多中小企业未能使用合适的衍生品工具进行避险,存在很大的市场潜力。从法律角度讲,金融衍生品交易属于商事合同,奉行平等自愿、协商一致、依约履行的原则,融汇平台只是将力量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集聚形成具有强议价能力的“大企业”,本质上并未改变商事交易中平等主体地位性质,更相反,在原先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存在议价能力差异、中小企业市场信息收集能力不足等因素存在,实际上银行处于较为强势一方,而融汇平台出现,则是更好的平衡双方差异,使真正实现交易主体平等。另外金融衍生品在监管上有层层阻力,由于金融衍生品具备高流动性、高杠杆性、虚拟性、高风险性等特征,该平台建设还有助于实行统一金融监管,进一步调控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降低风险。

6.“融汇”局限性。目前,“融汇”仍主要停留在概念层次,没有得到市场的检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五、结束语

中小企业进行外汇避险的根本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而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吸引中小企业利用市场提供的平台和工具进行外汇风险管理,增大交易量;而交易量的加大会增加市场上金融产品的流动性,从而产生良性循环的局面。外汇衍生品相较于传统避险途径而言,是效果显著的避险工具,可以更准确及时地帮助企业降低汇率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渐趋完善,中小企业利用外汇衍生品避险存在很大的市场潜力。

猜你喜欢

融汇衍生品外汇
给漫威、DC做衍生品一天赚1485万元 Funko是怎么做到的?
经常项下境内外汇划转相关业务
不辱使命的中国外汇人
祛魅金融衍生品
外汇套利 稳赚不亏
外汇套利 稳赚不亏
大健康催生眼健康衍生品市场的繁荣
传统孝道与现代社会的融汇
艺术融汇与民族屹立——盛杨先生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