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支付在我国普惠金融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2019-01-28陈天伊

时代金融 2019年24期
关键词:金融公司普惠贷款

● 陈天伊

一、引言

移动支付是指用户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对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2018年我国共发生移动支付业务5911.41亿笔,金额485.4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2.29%和40.22%;其中非银行支付机构发生网络支付业务5306.10亿笔,金额208.0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05%和45.23%。我国的移动支付业务伴随着互联网金融而生,紧跟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成长,依托二维码这个超级入口从线上拓展到线下,已经成为一个“国民级”的超级应用,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目前我国的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已达美国的90倍,是当之无愧的移动支付第一大国。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城乡二元割裂的格局在支付领域同样存在,在城镇地区已进入“无现金社会”的同时,农村地区的移动支付发展却非常缓慢。弥合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移动支付等普惠金融的发展已成为当前政府与学术界的关注热点。

为此,本文立足当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梳理了国内外移动支付在普惠金融实践中的经验,经过系统思考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国内外利用移动支付推进普惠金融的实践经验

(一)国内互联网金融公司在服务城镇地区长尾客户方面的有益实践

蚂蚁金服、财付通等互联网金融公司依托移动支付大数据,重点服务银行难以涉及的城镇地区长尾客户,为其发放线上小额贷款,贷款办理流程完全线上化,效率高、坏账率低、客户体验好,同时兼顾了普惠性和盈利性,有效满足了他们的资金需求。

蚂蚁金服将淘宝平台的电商交易数据转化为客户信用数据,每位客户都有“芝麻信用分”,根据芝麻信用分为客户授信,进而衍生出“花呗”“蚂蚁小贷”等线上小额贷款,是一种基于电商平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而财付通旗下的微众银行定位为服务个人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客户。互联网金融公司因此积累了海量的小额高频交易数据,特别是在城镇地区,其线下扫码支付渗透率已达82.23%。这些交易数据的经过大数据分析后就形成了能精准反映用户的交易行为和交易习惯用户画像,补齐了人行征信系统对长尾用户画像不够清晰的短板。互联网金融公司通过移动支付积累用户交易数据,然后对交易数据分析形成清晰的用户画像,再根据用户画像对客户进行评级授信,最后依据评级授信结果结合人行征信查询情况发放贷款,整个流程通过系统后台自动运行,实现了对客户贷款申请的秒批、秒放,城镇地区长尾客户因此特别受益,微粒贷、蚂蚁小贷也成为他们获取小额信贷资金的首选。

(二)国外低端移动支付工具值得借鉴

国外移动支付业务的普及程度及发展高度都远低于国内,因此他们在利用移动支付推进普惠金融方面还仅限于为无银行账户的贫困人口提供汇款、取现等最低层面的金融需求,其中以肯尼亚M-PESA最为典型。

M-PESA是肯尼亚电信运营商Safaricom基于SMS(短信)的移动支付产品,从技术层面上说就是使用短信作为支付指令载体的第三方支付工具。M-PESA最大的亮点是用落后2G移动网络、10美元级的功能手机、20年前的手机短信方式实现了堪用的移动支付,完成了对肯尼亚大部分贫困人口的金融服务覆盖。2013年肯尼亚只有670万人有银行账户,而M-PESA用户就有1710万;到2018年底,M-PESA月度活跃用户数达到2264万,覆盖了54%的肯尼亚人口,解决了人们最基本的金融需求。但M-PESA手续费过高的问题非常为人诟病,人们在使用M-PESA汇款、取现时要支付1%-10%的手续费;Safaricom是一家英国沃达丰公司控股的私营公司,2018年度M-PESA手续费收入达62.91亿肯尼亚先令,占Safaricom公司营业收入的28%,是沃达丰在非洲最大的“现金牛”。

M-PESA特别适合只会使用功能手机、不会上网的低素质人群,这点与我国农村地区的情况高度相似,特别值得借鉴。我国已有的移动支付工具,从支付宝、微信支付到各家银行的App,功能都过于复杂,而真正高频的功能不超过5个。有必要调整技术路线,化繁为简,开发一款类似M-PESA的低端移动支付工具,供农村地区的老人、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使用。

三、国内普惠金融亟待创新,移动支付是破题的关键

(一)农户贷款难是我国普惠金融的痛点

虽然我国普惠金融事业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农村地区信贷供给不足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农户贷款难仍是我国普惠金融的痛点。

中国社科院预测,自2014年起,农村地区至少有3万亿元以上的信贷缺口;调查数据显示,56.8%的农户表示资金很紧张,认为贷款不便利的农户达69.6%。中国农业银行通过调研发现,只有27%的农户能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有金融需求的农户中仍有40%以上无法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农户贷款难问题还反映在存贷比这个宏观指标上,以湖北省为例,该省县域地区存贷比只有40.2%,最低的县只有11.3%。农村地区的存款没有就地转化为贷款支持当地经济,而是流向了收益较高的城市发达地区,银行成了农村资金的“抽水机”。

(二)信息不对称是银行对农户惜贷的主要原因

从表面上看,农户贷款高成本、低收益使银行不愿放贷,但其背后的原因是银行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使银行对农户的违约风险不可控,直接推高了农户贷款的成本。

银行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农户征信数据严重缺失。有数据显示,目前只有25%的农民能在人行查到征信,而进行过信用评定的只有18%。二是银行对农户的生产经营情况缺乏了解,农户几乎没有任何量化数据向银行证明自己的生产经营情况。为了控制风险,银行只能派客户经理做上门调查,面对广袤的农村,这些调查不可能做到随时随地进行,因此不但贷前调查成本高,贷后管理也非常困难。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农户贷款的贷后管理只能做到打电话回访,往往是逾期后银行才能发觉,造成农户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

只有解决了银行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才能降低农户贷款成本和违约率,银行才有对农户放贷的动力。

(三)移动支付是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的关键

目前农村地区仍有超过70%的线下交易通过现金完成,无论是银行还是互联网金融公司都无法获取这些交易数据。解决农户贷款难的关键是加速发展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尽快提升移动支付渗透率。只有通过移动支付大数据的积累解决了农村地区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等贷款机构才能根据大数据产生客户授信评级结果实现高效、精准、低风险的贷款投放,及时满足最需要小额贷款的农村小农户、小商户、小批发商的资金需求。

四、农村移动支付发展缓慢,“非网民”是最大的难点

(一)“非网民”是农村移动支付发展的最大难点,移动支付工具是关键

福建漳州人行通过对农村地区移动支付调研发现,在农村地区使用移动支付的C端客户以返乡农民工为主,他们从城里带回了使用移动支付的习惯,也带动了农村的广大B端商户接收移动支付这种模式,目前漳州农村地区已有83.26%的商户支持移动支付,B端商户已不再是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发展的阻力。但在互联网之外的大部分农民尚未形成使用移动支付的习惯,他们的手机应用仍以语音通话为主,机型多为百元级功能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不具备上网功能,因此也不能使用微信支付这类移动支付工具。这些游离在互联网之外的“非网民”是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发展的最大难点,为这些“非网民”提供一款在低端功能机上使用的移动支付工具,需要更多技术上的创新。只要实现了技术上突破,在非网民群体中推广移动支付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农村地区发展移动支付的有利条件

虽然农村地区移动支付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但也已具备全面推广的条件。一是银行个人账户的全面普及。二是移动互联网的全面覆盖,实现了村村通。三是智能手机的廉价化,华为、红米、Oppo针对农村市场都推出500元级的廉价智能手机,大批城里人淘汰的二手智能机在农村售价不足200元,为移动支付提供了物美价廉的终端。四是电商下乡来势迅猛,以团购模式起家的拼多多将网购从城市推广到农村,电商业务正向乡镇、农村蔓延,同时带动了农村地区亿级用户的移动支付业务需求。五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公司强大的技术实力,腾讯、阿里都是世界级的科技公司,开发一款适合老人、低素质人群使用的简版支付宝、微信支付是举手之劳,推出在功能机上使用的、类似M-PESA的移动支付工具也并不困难。

五、政策建议及措施

(一)将移动支付覆盖率纳入普惠金融指标体系

目前人行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包含使用情况、可得性、质量3个维度21类51项指标,重点是银行网点覆盖率、ATM密度、银行卡人均持卡量等传统金融业务,对移动支付渗透率这个能有效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的指标并没有涉及。目前移动支付在我国已是全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特征,建议监管部门跳出传统思维,将农村地区移动支付渗透率纳入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更加客观地评价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程度。

(二)将互联网金融公司纳入落实普惠金融的责任主体

财付通、支付宝两家公司已占据了国内移动支付市场93%的份额,形成了“双寡头”垄断的局面,在业务推广过程中不但“消灭了”现金,也挤占了1万元以下的银行卡收单市场,是支付去现金化最大的受益者,理应担负起普惠金融的义务,在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业务,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的同时积累交易大数据。但这些私营公司以盈利为目的,缺乏践行普惠金融的主观愿望。

(三)化解“数据霸权”,互联网金融公司向商业银行开放移动支付大数据,为农户贷款提供数据支撑

商业银行作为落实普惠金融的骨干力量,也在不断尝试通过大数据手段、运用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涉农贷款。而互联网金融公司在移动支付大数据方面与银行具有互补性。移动支付大数据真实反映了商户、消费者的经营、消费情况,是互联网金融公司最有价值的资产。

在微粒贷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微众银行已经与北京银行、华夏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合作,建立了同业合作模式下的联贷平台,按照微众银行提供客户数据、批量获客,合作银行提供信贷资金的模式,拉动小银行一起做普惠金融。目前微粒贷的合作银行已超过40家,80%的微粒贷资金由合作银行提供,为小银行提供了一个对接个人消费者市场、切入互联网长尾效应的契机。但目前纯商业化运作的微粒贷年化利率达7.3%-18.25%,其利率下限与商业银行农户贷款的上限持平,虽然仍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但对贷款人仍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在互联网时代,数据是资源、更是资产,有交易的价值,但只有合理利用,才能及时变现。互联网金融公司向商业银行开放移动支付大数据,为农户贷款提供数据支撑是全社会共同推进普惠金融的有效手段。

建议由人行牵头,财付通、支付宝等互联网金融公司参股,建设一个类似人行征信中心的移动支付大数据交易中心。各大商业银行与交易中心数据对接后,可以像查询客户征信信息一样,有偿获取经脱敏处理的目标客户移动支付大数据,支付更多费用后,甚至可以获取经互联网金融公司处理后的用户画像信息、客户实时交易信息,从而实现和微粒贷同一个级别的大数据支持。

在监管部门撮合下,只要合理定价,掌握移动支付大数据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和掌握廉价信贷资金的商业银行就一定能找到结合点,互联网金融公司可以及时将大数据变现获利、商业银行可以实现精准放贷、农户可以及时获得急需的低成本贷款,实现三方共赢,共同将我国的普惠金融事业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猜你喜欢

金融公司普惠贷款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
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
我国消费金融公司法律制度的现状与缺陷
还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