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变实体经济生存环境,破除过度金融化困局

2019-01-28许志勇

时代金融 2019年24期
关键词:非金融过度实体

● 许志勇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创新不断深入,金融抑制的不断解除,经济金融化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导动力趋势。从宏观层面来看,经济金融化是指经济发展的重心从生产领域逐步转移到金融领域,这一行为极大地改变了市场的运行方式和人们的生活形态。从微观角度讲,经济金融化使得企业逐步调整资本运作方式,通过将资产更多的运用于投资领域来获取增值利润,而非依赖传统产业获取的经营利润,即“企业金融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实体企业投资回报率低,实体经济生存环境不容乐观。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传统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为获取生存利润,实体经济开始大量涉足金融领域,已经开始表现出明显的金融化倾向。目前许多实体企业,偏离主营业务,片面追求金融利润,逐步造成了实体产业过度金融化问题。改变实体经济生存环境,防范实体经济金融化风险,破除过度金融化困局,合理引导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企业,已成为当前我国深化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时代议题。

二、实体企业的金融化倾向

经济金融化起源于美国,由于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导致许多企业产生了获利能力危机,是促使经济金融化产生的根源所在。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特别是非金融实体企业是经济生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经济金融化的影响下,许多实体企业将大部分资金用于金融化投资活动。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第一、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逐年降低,在2014年美国的债务规模已达到18.01万亿美元,首次超过GDP。

对我国而言,自20世纪90年代,受资本管制的放松以及国际经济金融化潮流的影响,加之货币政策的宽松与金融市场的逐步繁荣,实体经济纷纷涉足金融资本市场。同时由于我国的现实情况,金融受到严格监管,金融行业存在垄断与竞争不充分问题,而且政府往往承担了金融部门的风险,加上行业自身的高风险、高回报与杠杆收益特性,金融业与非金融实体企业盈利能力存在很大的差距。与实体经济相反的是,金融行业利润不断逐年稳步增长。在金融业高盈利的诱惑下,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饱和、疲软以及非金融实体企业利润的逐年持续下降,同时在资本逐利本质的驱动下,我国非金融实体企业开始大量的进行金融投资。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行业利润大幅下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明显。同时,实体企业又面临着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等困境。在此背景下,实体经济大量涉足金融领域,非金融实体企业资产负债表中金融资产所占比重日益上升。金融领域的高盈利吸引了大量实业资本的进入,然而短期的过度金融繁荣最终可能阻碍经济的长期增长。众多统计数据与研究案例表明,我国某些非金融实体企业已经开始表现出明显的金融化倾向,并且有过度金融化趋势。

三、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的问题

过度金融化引发了所有实体企业对投资金融会带来高利润的错觉,使得许多实体企业无心经营实业,加剧了社会盲目办金融的行为。实体企业金融化过度,挤占了大量用于研发创新的资金,偏离企业战略,盲目金融化,必然带来相关的金融风险。当前,我国必须警惕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问题。因为过度金融化使得许多实体企业偏离主营业务,片面追求金融利润,过分地偏重和扩大金融板块的经营比重,逐步造成了实体产业空心化的现象,从而且影响实体企业的长期发展。

目前,企业过度金融化趋势已开始出现,过度金融化助长实体经济的畸形化。一方面表现为各类企业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泛金融的现象,许多新金融、类金融等机构不断出现,非金融实体企业金融投资行为已出现过度的投机化,非金融企业过度泛金融现象堪忧。另一方面,部分金融企业在运营模式上存在体内循环、高杠杆、高覆盖等倾向,使得金融业资金错位、错配,失去了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原有的固有利益联系。此外,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背景下,金融投资和实体投资关系出现两极分化,也给非金融实体企业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负面效应,同时,过度金融化也带来了商业文化的扭曲和社会道德的缺失。

四、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风险的防范策略

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波动的情况来看,要防控过度金融化风险。目前我国实体企业正处于结构性转型调整期,金融杠杆比率偏高、系统性风险也持续增大,如何振兴实体企业经济,防范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风险,已成为党和人民所关注的重要问题。金融危机后德国的表现是很好的例证,只有提高实体经济的地位,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才能有效化解风险。目前企业金融化模式的发展趋向主要是“产融结合”模式,大量的资本先后进入金融领域,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还不完善,企业资本的进入确实会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但过度金融化会严重打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给实体经济带来严重的危害。当前应重点改变实体经济生存环境,防范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风险。

(一)坚持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金融始终支持实体经济

金融要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生为本,坚持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金融始终支持实体经济,这是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维护经济金融安全的重中之重。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要把握金融服务的本质,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以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重点解决非金融企业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非金融企业与金融企业经济失衡等问题。发展好实体经济,需要回归金融服务实体本源。实体产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主要是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需要突破解决。振兴实体经济、要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强化对金融机构的政策和引导,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支持,提升实体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效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二)改变实体经济生存环境,加大对企业研发、生产等投入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改善实体企业的营商环境,有效降低实体企业运营成本,改变实体经济生存环境。进行金融体制的创新,进一步改革完善金融服务、实体企业普惠性的减税降费等措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为破除过度金融化困局奠定坚实经济基础。同时,加大对企业研发、生产等实体经济的投入,促进实体产业结构优化和产能效率的提升。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必须推进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通过研发技术创新,提升实体经济价值。关键是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技术、提升质量、控制产能过剩,坚持创新驱动,加大金融教育普及力度,弘扬实业家精神,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全面推进“中国制造2025”。我国实体经济转型成功,资金才能“脱虚入实”,过度金融化也将消退。

(三)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过度金融化困局

有效改善金融供给,适当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并提高其业务比重,要破除无效的供给,把有限的金融信贷资源从产能过剩行业、僵尸企业逐步减少甚至退出。有效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要消除资金空转通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金融资产的配置效率。优化银行信贷结构,加强贷后管理,防范资金错配风险。找准金融服务重点,提供精准金融服务,以金融改革助力乡村振兴,金融创新推进精准扶贫,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改善实体企业融资通路,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降低融资成本。加大中小实体企业的融资担保力度,加快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运作,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技术先进、市场化程度高的实体企业。加快科创板的注册制落地、推进创业板、中小板的制度创新,激活新三板与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企业挂牌交易。推进小微企业创新税银合作模式 ,深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改变实体经济生存环境,破除过度金融化困局。

猜你喜欢

非金融过度实体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
非金融支付领域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