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言”与贾樟柯的纪实美学

2019-01-28徐玉卉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曲阜273165

名作欣赏 2019年29期
关键词:樟柯纪实方言

⊙徐玉卉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曲阜 273165]

贾樟柯的作品把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作为其纪实美学的表现对象,融入底层人物的生活,关注平凡生命的价值,注重个体生存状态的体验。“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到的人,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贾樟柯坚持从“日常生活中孕育的美”来思考个体的生命体验,所以他不断地探访世俗的环境,以饱含真诚的目光观察生活,努力从日常细节中寻找题材,他惊喜地发现了地域差异培育出来的迥异“众生相”,他在这些地域的差异里借取了语言的原始形态,即方言。他将这种天然的语言融入纪实美学里,开拓了话语空间的新探索,方言的“人情味”也为他的纪实创作倾注了更多的情感。

一、方言意识的觉醒

方言是由“乡土”凝聚而成的产物,是地域的显性因素,也是地方特有的文化符号。贾樟柯的这种方言意识的觉醒,绝不是偶然获得的,而是他在生活阅历中堆积而成的结果。山西这片土地几乎承载了贾樟柯的整个青年时代,受山西方言的耳濡目染,贾樟柯在方言的亲近性里找到了生活的归属感,启发了他方言意识的觉醒,开拓了纪实美学的新领域。贾樟柯坚定地探索生活自身的表现力,相信日常生活孕育着美,所以他真诚地信任方言,力图用方言在电影中营造出一种洋溢着地域气息、情绪以及习俗的氛围,听似嘈杂的方言却透露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加之粗糙的影像,这就是贾樟柯电影对生活原貌最真实的再现。

“越是在最原始的简单语言中,这种有灵论的倾向就越能显示出来。电影的语言,在其常用语和概念方面还很原始,其原始的程度是无须说明的;所以就无怪乎这种电影的语言能够赋予他所要描写的那些最没有生命的物象以一种最强烈的生命力了”。

方言是贾樟柯电影中配合他“粗糙”影像的最佳搭档,贾樟柯在电影中排除了所有对方言进行画蛇添足的可能性,着力于发掘方言本身的“璞玉”特质。山西方言是贾樟柯语言意识觉醒的启蒙,但他不限于环境的拘束,而是不断延伸到其他地域,对方言的无限潜能进行开掘。因而,他的作品是以山西方言为主辐射式地混合了其他地方的方言,例如:《小武》中主要是山西方言与河南方言的交映、《三峡好人》是山西方言与四川方言的并行、《二十四城记》是成都方言和北方方言的共存、《世界》是山西方言和温州方言的合奏。这些作品里的方言运用,足以说明贾樟柯方言意识的成熟,“天然去雕饰”的语言表达也成为贾樟柯电影话语空间中的一道亮色。

二、方言与纪实美学

贾樟柯曾经说过:“我是比较偏爱纪实美学,这不是说我们这个时代只能用纪实的方法才能表现,也不是说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只能用纪实才能表达。我一直觉得纪实是最贴近电影本体的方法,透过纪实的方法能够看到真正的电影之美。所谓电影之美,就是电影本体透露出来的美感,就好像绘画要研究材料一样,电影这种材料最有特点的就是纪实性,巴赞、克拉考尔几十年前就这样说过,但是具体到每一位导演需要一个选择的过程,而我选择了纪实。”

方言是贾樟柯对纪实美学不断探索与发展的延续。方言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质朴清新的格调帮助贾樟柯展现了一幅幅地方风俗画,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生活最本真的还原,承担了还以生活“真声”的重担。贾樟柯十分看重方言浑然天成的朴实感,在制作过程中拒绝对方言进行二次创作,保留了方言的地方“人情味”,这也说明了贾樟柯最关注的还是方言自身的显实本质。贾樟柯对方言的运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中国电影过于在乎画面视觉的观感,而忽略了话语空间的建构。贾樟柯在自己的电影里弥补了这一缺憾,方言的地域化、本土化在电影话语空间的建构中被充分显现,与他镜头下粗糙的生活影像相辅相成、交相辉映,让电影真正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

方言拓展了贾樟柯纪实美学的新领域,各区域间的方言差异性造就的生活面貌又是不尽相同的,贾樟柯有效地利用了这种差异性表现出生活的多元化,对裹挟其中的群体命运的绘述也更为贴切,对个体成长和时代变迁的展露也更为生动。《二十四城记》是贾樟柯电影里方言与纪实美学交融最为典型的例子,一个国有工厂的断代史在大片段的人物讲述里被拼凑出来,主人公重述了那段早已被时代遗忘了的社会经济的历史记忆。五位真实经历者皆采取方言讲述,侧面反映了地域语言对他们的深刻影响,他们的讲述完全抛弃了事先的策划,而是向自身的记忆寻找文本。贾樟柯把方言同讲述者的表情、动作等其他传达信息交流的形式结合起来,更有生活气息,更好地表达了那代人对于成长感受的清晰记忆与微妙表达。碎片化的讲述绘制成最富有象征性的社会变迁的真实写照,那些岁月中的社会生活都随着时代转型的浪潮而变化,方言的贴切运用也让他们的讲述流露出更多的真情实感。

三、方言与乡土中国

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频频获得国际的关注和认可,追本溯源就在于贾樟柯建构的始终是一个淳朴的乡土中国,“我在拍《小武》之前,看了无数的中国电影,我有非常不满足的地方,从这些影像里面我们看不到当下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也看不到当下中国社会的状态,几乎所有的人都回避这个问题。我想十年以来,一百年以后,当人们在看中国电影的时候,他们看不到这个时代真实的面貌。”贾樟柯抱着这种还原生活原貌的真诚态度,不遗余力地寻找反映中国时代面貌的有效符号。他惊喜地发现了方言,并把方言作为建构话语空间的最佳手段运用到他的纪实性写作中,方言本身的粗糙感、生活化与贾樟柯所要绘制的乡土中国的影像不谋而合,方言也成为“他者”从贾樟柯作品中窥听与理解中国的一种特殊方式。

贾樟柯用地域去拼凑乡土中国的图景,他在纵向的“寻找特质”与横向的“寻找认同”中捕捉二者的交叉契合点,然后以自己的方式客观地呈现中国社会的原貌,致力于反映当下的现实,着力打造一个真实的影像中国。方言作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交流的有效手段,自然承担了乡土中国的叙说功能。同时,在贾樟柯的电影中,方言又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而是作为中国独有的民间文化形象而存在。贾樟柯的第一部青年实验电影《小山回家》,故事里的主人公小山操着一口地道的家乡话,在异乡寻访着身份、职业各不相同的老乡,熟悉的乡音让受众即便在粗糙的声响里,也能辨别他们的地缘关系,这种方言自带的“寻根性”,让贾樟柯建构的影像中国更具本土化,也更能彰显乡土中国的淳朴气质。

方言是中国土壤里孕育出来的语言文化,具有自然、朴实的特质,方言营造的话语空间与贾樟柯建构的乡土中国的影像空间是藕断丝连一脉相承的。贾樟柯借助方言表达了一个真实的中国,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而这种乡土气息承载的正是中国人民淳厚、质朴的优良品质。贾樟柯利用最本真的影像对“西方读者”讲述“中国”,他将方言与乡土中国合构而成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为“他者”理解中国的一种新体式,西方受众能够在贾樟柯的电影中发现一个他眼中的中国,亦在诠释贾樟柯电影的纪实美学。

结语

方言是贾樟柯开拓纪实美学的新领域,在他的电影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方言自身的纪实潜能被有效地运用到贾樟柯的电影写作中,方言所建构的话语空间与贾樟柯所绘制的乡土中国的影像进行了完美的嫁接,正在逐步成为“他者”窥视与理解中国的一种特殊体式,亦诠释了贾樟柯电影的纪实美学的底蕴。

①贾樟柯:《贾樟柯电影手记:贾想1996—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31页。

②〔法〕让·爱泼斯坦:《电影的本质》,沙地译,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85页。

③孙宏吉、路金辉:《贾樟柯电影中方言的意义与价值分析》,《当代电影》2016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樟柯纪实方言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法国电影资料馆举办贾樟柯作品回顾展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情义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第二届青葱计划启动
郑州擂台赛纪实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