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助力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国际传播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之一

2019-01-27任鼎

中国传媒科技 2019年12期
关键词:智能内容

文/任鼎

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事务的不断增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人类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国自身发展需要,高瞻远瞩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来,我国的国际关注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而由于中西长期存在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让大家深刻意识到,舆论宣传,尤其是对外宣传,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尤为重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工作部署和理论阐述,并强调对外宣传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工作,这就为做好新形势下对外宣传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更高的要求。

1. 新时代媒体的国际化发展使命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媒体传播距离与效率得到爆发式的增长与提升,内容传播的时空界限被打破,服务用户可覆盖全球;同时,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快速融入世界,世界亟需了解中国,也给我国媒体对外传播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因此,媒体单位要以新媒体用户群体为基础,抓住发展机会,不断创新传播的内容、体裁、形式、手段等,就有希望成为国际化的大型主流媒体集团,获得国际传播体系中的话语权,做到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各级媒体单位不仅要大力推动媒体融合,做好对内新闻舆论的宣传引导工作,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更要放眼全球,牢记“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责任和使命,打造面向全球的立体化传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2.媒体如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在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媒体可以调整传播理念,从传播内容、技术平台、传播渠道和外宣人才四个方面进行全面建设:

2.1 传播内容

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以国际上听得懂、能接受、易理解的方式进行内容传播。全球传媒领域具有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使媒体传播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媒体领域,这就决定了我国媒体国际传播的内容需要转变话语视角,细分不同受众信息接收习惯和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以此为基础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创新表达方式;同时找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情感点、共鸣点和利益交汇点以讲故事的形式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

2.2 技术平台

无论是内容的生产、资源的整合还是传播渠道的全新打造都离不开技术平台的支撑,媒体单位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知识图谱、5G、AR/VR等新技术打造智能化的国际传播技术支撑平台,提供统一的数据、技术、应用服务,助力媒体生产由融合媒体向智能媒体

转型升级,实现媒体、平台和内容的互融互通,提高媒介产品的传播力。

2.3 传播渠道

建设强大的传播渠道基础以便向国际传达真实的中国信息,既是为了满足国际社会对中国信息的需求,也是为了让国际社会能够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传播渠道建设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与海外主流新媒体平台(以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为主)深度合作,基于国际主流新媒体平台的用户规模、产品影响力进行有效的话语输出,放大品牌效应。另一方面,打造自主可控的国际传播新平台,构建完善的国际传播矩阵,扩大国际舆论传播阵地,增强国际传播能力。

2.4 人才队伍

要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构建国际认同,需要一批熟练掌握新闻业务技能,灵活掌握各种外语并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和世界形势,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队伍,并培养其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适应变化驾驭变化的能力,学会运用新媒体时代不同的传播渠道,提高向海外终端受众进行广泛传播的能力。

3.技术辅助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深耕媒体行业20年,长期服务于中央、区域、行业媒体及大型政企单位,深度参与了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海南日报等媒体单位的国际传播项目的建设工作,对我国媒体单位如何打造国际传播技术支撑体系具有丰富的经验与深刻的认识。并以服务中央外宣单位建设国际传播能力的项目经验为基础开发了智能媒体融合服务平台4.0—国际传播版,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国际传播技术支撑体系,从传播思维、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等方面进行全面保障,致力于以优质的服务推动我国媒体行业持续不断的转型升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3.1 打造智能融合生产平台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先进技术为基础打造智能融合生产平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实现媒体、平台和内容的互融互通,提高媒介产品的传播力。平台通过重大议题设置、多样式内容智能制作、多渠道发布、资源协作管理等全流程业务体系的建设,提升内容生产发布的多元性、智能性和时效性,助力媒体抢占舆论引导先机,实现国际议题的首创首发首播,掌握国际话语主动权。为适应国际传播的需求,重点打造以下服务能力:

3.1.1 全球热点智能推荐

实现全球时政热点发现、热点人物发现、媒体头条发现、热门专题发现等,帮助媒体单位精准把握对外发声的时机、节奏,及时应对涉及国家形象和相关国际事务的热点问题,抢占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同时辅助媒体单位策划相关选题,实现事前制作话语和话题并加以引领的传播功能,引导国际舆论走向。全球热点智能推荐支持与编辑器深度融合,辅助编辑智能选题写稿。

3.1.2 多语言编辑器

平台集成文、图、音视频、H5、数据新闻等多种编辑器,实现全媒体内容创作。同时基于语言与社会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开发多语言编辑器,支持中文、英文、日文、法文、德文、俄文、韩文等语言的编辑,实现不同社会语境下的语言选择和使用,更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增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3.1.3 智能辅助翻译

打造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多语言智能翻译功能,与编辑器深度融合,编辑编写稿件时,可选择开启辅助翻译功能,在线支持多种语言互译,辅助进行多语种的外语产品生产,提升多语种传播内容的产能和质量,更好助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3.1.4 多语种智能勘误

基于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多语种的文本政治性错误的自动智能勘误,包括文字拼写错误、人物职务错误、职务名称匹配错误,并增加多种情况的自动识别、提示,辅助人工审稿,助力媒体单位实现内容统一管控、全程溯源、实时审查,保障国际传播内容的准确与安全。

3.2 打造国际传播矩阵

以多语言体系媒体内容为基础,建设多元的信息服务平台,涵盖新闻聚合、媒体深度报道平台、短视频、社交等不同内容,满足全球不同受众需求;发挥矩阵传播的放大效应、枢纽效应和联动效应,扩大国际舆论传播阵地,增强国际传播能力。

3.3 构建国际传播评估体系

一方面,平台以全球用户数据为基础,发现、甄选、分析符合各地区、各领域、各渠道的传播主体,建立传播主体及其粉丝的精细画像。按照重大事件、活动、议题设置等特定需求,圈定可用的传播主体,通过不同渠道进行内容推送和投放实现精准传播,形成传播影响力。

另一方面,平台建设权威的外宣多维效果评估体系,基于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实时获取多渠道、多维度的评估指标数据,对发布的新闻稿件传播效果进行量化评估,智能分析实际传播路径以及受众的综合反馈情况,并对国际传播的有效性和认同度等方面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总结。

4.展望

媒体传播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国家从政策环境、资金投入方面对重点媒体给予大力扶持,加快了重点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步伐,但从整体来看国际话语权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需要认识到,在国际传播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国家整体形象的构建不仅需要国家外交、主流媒体和政府外宣的努力,更需要走出去的企业、各地方媒体、公民个人共同努力,这也对我们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考和考验。

猜你喜欢

智能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智能制造 反思与期望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制造·AI未来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