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生理性弱势学生体育教育的改革诉求与优化路径研究

2019-01-27朱海莲

浙江体育科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生理性弱势体育教师

朱海莲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体育军事部,浙江 杭州 310018)

1 问题的提出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教育重点支点之一。生理性弱势学生与健康学生相比存在生理上、心理上和运动能力上的短板。在体育教育改革实践中给这些弱势学生适当的关怀与帮助,是一个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对生理性弱势学生的运动进行研究不仅是出于当前这一块研究的匮乏,还出于确保高校体育教育人人都有享受运动参与机会的政治和政策压力驱使[1]。

目前,高校的体育教育改革处在攻坚阶段,在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的理念下,体育教育改革不能只针对健全学生,应惠及包含生理性弱势学生在内的每一位学生。生理性弱势学生的体育教育问题则是体育教育改革的软肋之一。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和谐健康校园的建立。因此,我们应积极顺应时代要求对生理性弱势学生的体育教育方法进行优化,构建出系统、实效的方法体系,以适应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需要。

2 弱势群体与生理性弱势群体及特征

2.1 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首次出现在2002年3月时任总理朱镕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和同等条件下,根据现有情况失去或减弱本应享有的某种权利或能力的机会,或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没有回应能力人群集合的统称[2]。在学校体育中,主要指有运动障碍导致经常处于边缘地位的学生构成的群体。包括: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本文所指的是生理性弱势群体。

2.2 生理性弱势学生的特征

由于体育教育特别强调身体的运动负荷和运动技术。它对身体练习的要求特别明显。生理性弱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以下特征:①运动能力低下,不适合参与激烈的体育项目;②身体条件参差不齐,体育教学内容无法统一;③体质虚弱,心理自卑,参加体育运动勉为其难;④特殊体育教育资源匮乏,声音微弱,利益表达不畅。

3 生理性弱势学生的体育教育诉求

3.1 体育教育与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健康校园的基石。党的十七大强调,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发展重要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可见,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体现在学校应该指每位学生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待遇[3]。包括受教育的权利义务、受教育的机会条件和教育成功机会及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等。如果高校体育教育只针对健全学生,而对生理性弱势学生仍然采用勉为其难的随班就读、免修等做法,无疑是受教育权利不公平的体现。体育教育针对生理性弱势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可以通过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来实现教学过程的公平;最后,教育公平追求的结果应该不是指每个学生必须平均发展,而是注重个性潜能的开发,实现学生个人的发展程度与自身发展潜能差异的最小化。

3.2 体育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就教育对象而言,指的是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包括生理性弱势学生,只有实现了个体的全面发展,最终才能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就教育的内容而言,应考虑到德、知、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任何方面不可或缺,显然,没有体育的发展也就谈不上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竞争的意识和同学间相互协调的沟通能力等。生理性弱势学生和健全学生一起锻炼可以体会体育教育带来的益处,最后获得双赢。

3.3 体育教育与构建和谐健康校园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由此可见,建设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如果只重视健全学生的体育教育,而疏忽生理性弱势学生的教育,那么对建设“和谐健康校园”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调查访谈得知:高校至今对由生理性弱势学生组成的特殊体育课的具体做法:仍延用由普通体育教师兼任,绝大部分教师又没有经过特殊教育的上岗培训,特殊体育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教材设计没有明确的个体学习目标,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出现严重的随意性。生理性弱势学生一直勉为其难地进行体育学习,久而久之对体育学习会持消极、回避的态度,影响和谐健康校园的建设。

3.4 体育教育与赋权增能保障

“赋权增能”一般是指帮助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提高个人的、人际的、社会经济的和政治的能力,从而达到改善自身状况的目的的过程[3]。延伸到生理性弱势学生的体育教育,就是要求管理部门、教育部门、教师、学生家长等应依托资源保障与服务体系,建设一个充满能量的特殊场所让生理性弱势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对特殊体育教师、生理性弱势学生的赋权,激发他们的权利意识、参与能力,注重体育教育结果的公平。可以让生理性弱势学生充分利用权利享受、运用、监督公共资源。还可以让体育教师在课程设计、教材安排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开发贴近弱势学生的需要,体育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原本丧失的机体功能,而且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身价值。通过体育教育的赋权,达到弱势学生增能的目的。

3.5 体育教育与特殊体育师资队伍问题

经过几年的发展,多数高校已经设置了特殊体育或体育保健等课程,虽然各校的叫法不一,但至少证明生理性弱势学生的体育课有了雏形。但由于政策尚未对特殊体育课程教师的性质、待遇、权利、义务做出明确规定,特殊体育教师在具体开展工作中积极性总是不高,缺乏必要的资源条件,导致特殊体育师资隐性流失现象严重。高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多数高校采用由其他教师临时凑数或者采用所有体育教师轮转授课方式或者干脆让年长的老教师代劳等途径解决特殊体育师资紧缺的问题。说明学校对特殊体育教育工作重视的程度不高,特殊体育教师配置不足,专业素养存在欠缺。作者认为:这样的特殊体育师资要面对一个身体条件参差不齐、连基本的一个上下肢活动都无法统一完成的受教群体的教学情况下,如何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只能造成教学流于形式、得过且过的局面,助长学生抑郁等心理障碍。因此,如何提升特殊体育教师的执教能力,更好地指导生理性弱势学生的体育活动,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培训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4 实现生理性弱势学生体育教育的优化路径

4.1 转变观念,让“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落地

树立正确的生理性弱势学生教育观,是开展体育教育的基础。对高校特殊体育课程建设而言,应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一切”为理念加强政策调控,加强对生理性弱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补偿性政策研究,如体育课程资源的扶持、课外体育活动的援助体系和特殊体育课程个性化评价措施等,并应使政策具有约束力。建议残联、教育、体育等部门协同做出努力,真正帮助生理性弱势学生走出自己的生理心理阴影,更健康、更有质量地在高校学习和生活。

4.2 完善制度,保障生理性弱势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

接受体育教育是每一个学生应有的权利[5]。即每个学生都有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同时每个学生都有接受适应其身心发展需要的权利。体育教育不应该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桎梏,教育有关部门应立足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应不同学生需要的普适性特殊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在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设计上应重点考虑几个方面:第一,应考虑生理性弱势学生与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协调发展以求平衡;第二,应从生理性弱势学生的具体实情出发以求循环;第三,应加强社会各阶层力量的开放发展以求支持;第四,应定位生理性弱势学生与健全学生共享发展以求公平;第五,应致力于制度创新以提高治理。从诸多方面考虑到生理性弱势学生的需要,保障生理性弱势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

4.3 整合资源开发特定器材,营造共同参与氛围

整合资源可以将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各高校在体育场馆、运动场地的建设上要求有关部门通过政府的强制力量来对校园公共资源进行二次分配,根据生理性弱势学生身体的特殊性来进行解剖、补齐。比如体育馆的楼梯、坡度甚至洗手间的设计都要符合生理性弱势学生以最少限制的原则。在配置器材时应提倡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向生理性弱势学生倾斜,购置或开发方便生理性弱势学生运动的产品。建立多部门密切配合的协同机制,共同为生理性弱势学生提供专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场馆与器材服务,缩短资源供给链条,减少途中蒸发与截留风险,营造与健全学生一起锻炼的氛围。

4.4 根据需求定向培养师资,助力专业授课能力

从访谈中可知,目前高校的特殊体育课程教师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与日益增长的生理性弱势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不相匹配。建议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精准设计人才的培养:第一,利用假期、休息天进行在职培训进修,学习不同的培训课程并要求不同的实践。第二,采取多部门联合培训的做法,利用体育部门的行政资源、医疗部门的专业资源、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等,共同参与培训。第三,打破一劳永逸的认证资格,还要执行继续教育。这样,在高校特殊体育教师的培养上,多层次、多渠道、多模式培训特殊体育教师是缓解目前特殊体育师资紧缺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培训,要求重视特殊教育的体育教师能根据生理性弱势学生的特殊情况做到因材施教,保证特殊课程的高质量教育效果。

4.5 畅通诉求通道,倾听生理性弱势学生的利益表达

学生是受教育主体。学校任何政策的制定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都是有问题的[6]。而高校一直以来,教学中教育对象的限定,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任课教师任意自定,显而易见已经折射出教育存在的弊端,体育教学变成了教师的“独脚戏”。生理性弱势学生利益表达受损难以得到应有的关注。体育教育部门应该打开弱势学生的话语通道,沉下来认真倾听生理性弱势学生对体育教育改革的诉求。建议生理性弱势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可以了解教师的资质,也可以要求教师让他了解自己个别化的教育计划、学习内容和动态的评价标准,让他知道自己可以通过如何努力能够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5 结论与建议

特殊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高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关怀与被关怀的举措。生理性弱势学生属于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其数量之多已成为和谐健康校园中的绊脚石;亟需加强科学组织和促进机制、路径和载体的研究,以更好地适应和谐社会对大学体育的新要求。我们只有与体育弱势学生共生、共建、共融,才有可能让平等、参与、共享不再是蓝图规划,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共同进步。

猜你喜欢

生理性弱势体育教师
黄瓜15种生理性病害
壳样钙化子宫肌瘤悬吊式改良单孔腹腔镜手术1例并文献复习
全球尿素市场弱势运行
刍议临床检验中血液生理性
动力煤市场或将弱势运行
生理性缺血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信息弱势者程序权益保障的法理阐释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