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形成多元投入格局激发乡村振兴源头活水

2019-01-26郭丽霞陈百强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资金金融农业

郭丽霞 陈百强

(1.太原市迎泽区委党校,山西 太原 030002;2.山西省委党校,山西 太原 030006)

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充分激活“钱、地、人”三大要素活力,以要素促发展,以要素促振兴。真金白银的投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一、加大财政投入助力乡村振兴

(一)健全投入增长机制

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其中财政投入是一个重要手段。在扶持政策的落实过程中,应形成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系统性的良性机制,注重政府激励同市场驱动的紧密融合,加快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精准化相结合的专项资金扶持体系。如此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持续有效带动更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近两年来,山西省级财政持续大幅度增加资金用于支持乡村振兴,同时提出将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区域调剂形成的收益全部用于乡村振兴。财政投入的加大让广大农民吃了颗“定心丸”。

(二)突出支农投入重点

财政支农的投向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更加精准投入,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集中财力投向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打造生态宜居新环境、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兜底脱贫新举措等重点领域。围绕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优化财政投入供给结构,重点增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村环境治理、农村民生工程、脱贫攻坚、农村社保等方面的投入,支持实施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点项目,在每个产业中选择几个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培育一批能够带动一村一乡特色发展的产加销企业。

(三)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

近年来,在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背景下,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各地积极落实财政奖补政策,合力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取得了新成效,使广大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与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相比,农村基础设施仍显薄弱、公益事业建设明显滞后,这依然是影响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要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步伐,就必须以更为有力的财政支持为依托,通过不断扩大政策引导覆盖面,充分调动农村基层组织和群众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振兴发展。

(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解决涉农资金存在的多头管理、交叉重复、使用分散、投放不精准的问题,就必须建立覆盖各类涉农资金的“任务清单”管理模式,统筹整合各级次、各渠道、各领域涉农资金。完善涉农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推动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资金分配双挂钩。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要实现项目审批权下沉,扩大基层政府的主导权;要实现资金使用权下沉,强化村民自治的话事权。建立完善涉农资金公示公开制度,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推动县级建立统一的涉农资金信息公开网络平台,让财政资金在阳光下运行。要让惠农资金真正“落地生根”,就要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督跟着资金走”的原则,紧紧围绕涉农资金分配、使用、监督三个重点环节,构建行之有效、管理严密、监督有力的监管体系,加强对涉农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安全、高效运行。真正做到资金公开、使用透明、分配合理、群众满意,助力乡村振兴。

二、增加金融供给推动乡村振兴

财政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做好总量、存量文章,还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做好增量文章。近年来,根据“三农”工作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发金融产品,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但目前仍然有部分金融机构的金融资源向农业倾斜不够,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受自然条件制约,抵御风险能力不足。在缺少有效抵押物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贷款有顾虑,不愿放贷。导致信贷门槛高、增信难度大、申贷流程长、期限不匹配等问题,制约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发展。据《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发现,有的农民合作社申请贷款,一年多没贷下来;有的扶贫项目,因贷不到款,不能扩大生产规模,有订单不敢接;有的农户连跑几十家金融机构,没融到一分钱。金融的活水不往农村流,也是趋利避害的结果。所以说农村金融回归本源是使命所然。为此,要积极开展金融改革,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服务于乡村振兴。

(一)激发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的热情

制定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指导意见,明确总体目标、支持领域、服务创新、考核激励、机制保障等,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资源配置力度。把金融机构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力度与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支持相挂钩,将涉农贷款增量作为政府对涉农金融机构监管、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

(二)聚焦农业政策精准发力

根据农业“三去一补”和农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金融需求,实现信贷资金从投量到投向的转变,加大对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的资金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持续增加农业产业绿色供给,促进农村增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质量兴农。金融机构要精准发力,细分市场,为客户提供精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针对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周转快、需求急等特点,研发符合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信贷产品,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融资和产业集群融资,满足客户融资需求。不断扩大抵押担保特别是动产抵押的适应范围,加快担保方式创新,着力提升涉农信贷效率。

金融扶贫重在体现金融供给精准对接贫困地区现实需求,积极支持能吸收贫困人口就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的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特征。而扶贫小额信贷,核心要义是“5 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能有效破解了贫困农户贷款难、贷款贵这样一个难题。据《山西日报》报道,我省五台县灵境乡通过持续引入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用“精准滴灌”的办法大力发展种养业,使贫困户年收入突破1.2 万元,从而带动全乡消除贫困。扶贫小额信贷的“精准滴灌”的办法成为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三)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对涉农补贴发放、小额融资、保险保障、金融服务费用优惠、金融风险防范等金融知识,很多老百姓是不知不懂。因此,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讲解金融政策、信用工程和业务知识,解决农户和各类农村组织金融知识贫乏、理财意识淡薄、致富信息来源少、诚信意识差、法律知识匮乏等问题。开展信用农户和诚信企业的评定,将农户和企业评分结果与授信规模、利率定价挂钩。对诚实守信、按时还贷的农户和企业给予扩大授信规模和下调贷款利率等优惠政策,放宽、简化贷款手续;对失信严重的农户和企业,则限制贷款,甚至不允许贷款。这样才能让资金更放心地流入农村地区。

三、撬动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振兴

随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吸引社会资本下乡,并带动智力、技术和管理等下乡。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振兴,推动了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缓解了农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意味着第二、三产业积累的资本进入了第一产业领域,可在农村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可以说,社会资金下乡,乡村有需求、资本有动力、发挥作用有空间。

然而,资本下乡也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资本下乡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竞争力,完善和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有助于促进资本、技术、创意、市场、信息等现代要素在农业领域加快融合。但另一方面,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也在发生。一些社会资金进入乡村,大多是看到了国家农业政策的利好,但往往缺乏对农业投资长期性、复杂性和风险性的足够认识,盲目跟风。一旦事与愿违,就一走了之,如涉农项目“烂尾”“非农化”等就是非常典型的负面案例。因此,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要防范“热投资、冷农民”的现象,如何让两者实现双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进一步摸清底数、收集整理存在的问题和经验典型

对目前社会资金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进行全面深入调研,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与乡村振兴需求相匹配、与乡村资源优势相匹配的振兴规划,引导社会资本科学投向、合理倾斜,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推动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双赢”。

(二)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通过政府与社会资金合作、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财政奖补、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方式,“四两拨千斤”撬动社会资金大规模投向农业农村。

(三)规范社会资金流转土地行

建立健全租赁农地风险保障金制度,建立起企业与农民之间紧密的利益联系机制。关键还是要在设置好保护农民权益的防火墙前提下,尊重市场、搭好桥梁,既给下乡资本创造足够的发展空间,加强产权保护,稳定投资者预期;同时又最大程度地规避资本下乡带来的风险,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好农民的利益,防止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努力实现企业与农民共赢。

四、创新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乡村振兴

“互联网+农业+金融”,是在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的理念下为农业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农业互联网金融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培育农业新动能的重要支撑工具,成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缺口的有效补充。互联网金融与乡村振兴的契合体。现在,一方面随着农村互联网的普及,农民的消费习惯、支付习惯都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开始对金融的认知发生转变。新型农民以崭新姿态通过互联网进入经济社会系统,为农村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乡村振兴的巨大资金需求也为农村互联网金融提供了现实基础。在政策引导和市场利益的驱使下,互联网金融拓展“三农”市场必然是大势所趋。据测算,“三农”金融的缺口约为3.05万亿元,市场需求巨大。金融服务与农业产业和农户需求深度融合,吸引了很多互联网企业纷纷涉足农村金融业务。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要创新运作模式,打造出更适合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生活及农民特性的互联网金融产品。

目前各类新型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正在将农业电商平台、农业仓储物流、农业第三方支付平台等金融服务形式推广到农村和农民需要的领域,虽然涉足农业的互联网金融形式并不多,但互联网金融能有效解决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让更多的投资者看到农业产业投资的前景,帮助更多的农业企业进行“互联网+”深层次改革,推动我国农业智慧化进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呼声日益高涨,以及各路电商竞相涌入农村地区的热潮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能力一定会大大提升,形成一种农业现代化和互联网金融良性的互动,赋予农业新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资金金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央企金融权力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