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党员教育是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力的基础工作

2019-01-25周生宏

中国领导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农村党员农村基层党组织

◎周生宏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领导核心。农村党员教育状况一定程度上决定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好坏,决定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的高低。面对当前复杂的、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对党员的影响,如何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筑牢农村党员意识形态阵地,是新时代农村党的建设中一项重大的任务。

一、农村党员素质能力是基层党组织领导力的重要基础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的执政根基。农村党员是农村党组织的主体。加强农村党员意识形态和素质能力教育,对农村党组织建设和实现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农村党员教育是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的必然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神经末梢”,是党领导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改革、发展乡村经济的攻坚力量。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强不强,主要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而这与农村党员的教育状况紧密相关。只有用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武装好每一名党员,才能够通过党员个体影响力、基层党组织辐射力把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传递给群众,取得多数群众的认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党在基层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使党的领导力在基层深入扎根。

(二)加强农村党员教育是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的紧迫任务。近年来,通过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广大农村党员从思想上、精神上经历了一系列党性锻炼,党性修养明显提高。但党员教育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难题。例如,有的党员理想信念缺失、组织纪律意识淡薄;有的党员不信马列信鬼神,大搞封建迷信活动;有的党员信仰宗教、参加宗教活动,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党员自身的形象,而且直接弱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只有坚持问题导向,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破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难题,增强农村党员的党性,提升政治素质和能力,不断厚植党的执政基础。

(三)加强农村党员教育是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需要通过党员向广大群众宣传教育、解难释疑,从而为群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需要依靠党员去组织带动群众,把他们的力量凝聚起来、发挥出来,带领他们扎实奋斗。只有加强农村党员教育,才能够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恪守道德底线,以高度使命感与责任感做好乡村振兴的“答卷人”。

二、当前农村党员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从当前农村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党员教育在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下,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一)受外部环境影响,农村党员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面临消解淡化趋势。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日益开放的环境,客观上把农村党员置于一个十分复杂的大环境中。“窗口打开,苍蝇也会进来”。一些与党的基本思想有悖的意识形态乘虚而入,一些西方社会价值观随着信息网络化加剧渗透,一些消极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沉渣泛起,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及打着宗教名誉的歪理邪说开始滋生传播,代表正能量的道德舆论约束力减弱,金钱和权势在社会价值评价中的权重上升,对农村党员理想信念和思想作风带来新的冲击。同时,由于近年来农村思想文化的宣传教育管理乏力,农村党员对我们党在社会转型中的思想理论创新问题,学得不深、悟得不透、用得不好,以至于一些农村党员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逐步淡化,甚至出现信仰危机、政治立场松动、公德缺失等问题,给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在基层隐性发酵创造了条件。

(二)基层组织重视不够,农村党员意识形态教育流于形式。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农村党建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取得了重要成效。但一些地方重物质投入轻精神培育,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引领,仍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有的地方对农村党组织只有任务要求,缺乏具体操作和目标考核,造成“上热下冷”局面;有的党内教育一般只抓到村干部为止,普通党员很难涉及,从而影响教育质量。从教育内容和形式看,对农村党员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等方面的专题教育相对较少,多以读报、读文件的集中学习或以会代训的形式开展。教育缺少针对性,缺乏完整的教育工作机制,加之学习不能常态化、不够系统、缺乏深度等,无法保证农村党员意识形态教育有序进行、取得实效。

(三)农村党员素质有待提升,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大多数地方农村党员因为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水平的提升。当前,随着发展党员计划指标逐年压缩,年富力强和文化素质高的农村青年党员流动性较强。党员队伍老龄化趋势凸显,有的村甚至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农村党员队伍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对各种新事物的接受比较慢,很多人无法适应新的学习方式。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党员越来越多,且比较分散,流入地党组织不健全,流出地党组织只能借助农忙或过节党员返乡时集中教育,或者采取微信、视频等方式,教育的频率、效果都有欠缺。

三、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的思路和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农村基层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农村党员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各地在实践中也确实探索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一)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有人抓、有人管”。加强农村党员教育是思想建党的重要内容,必须紧紧扭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县乡村三级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县一级党委要把主体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抓好督导指导。要将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党建工作重要内容,旗帜鲜明站在农村党员教育工作的第一线。要把农村党员教育作为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准之一,纳入乡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并作为县委巡察的重要内容。县委主要负责人要带头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管阵地把导向强队伍,带头为农村党员讲党课。要及时发现、解决农村党员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乡镇一级党委要具体抓好落实,把加强农村党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驰而不息,长抓不懈,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坚持把农村党员教育作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乡镇经济发展、村级治理等工作相结合,始终做到同部署、同落实。要建立乡镇党委班子成员联系点制度,班子成员“一对一”联系农村党支部,手把手、面对面推动农村党员意识形态教育。

农村党组织要严格落实直接责任。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高组织力和领导力,突出政治功能、强化政治引领,真正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的职责。要随时掌握党员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实把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落到支部,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党员坚持不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建强基层组织,让“过硬”成为“标配”。

党支部是党组织的基本组成单元。强化农村党员教育阵地,村党支部是责无旁贷的基本单位。

一要村级班子过硬。在基层群众眼里,身边的村班子“不过硬”,就可能形成党的形象“不过硬”的认知,村干部说事没人听、干事没人跟、成事没人信。加强村级班子建设,要不断深化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以集中整顿为契机,全力攻克农村基层党支部中存在的“老大难”“硬骨头”问题,确保农村基层支部切实发挥作用。建设过硬村班子,人是关键要素。要提高农村党员的“政治福利”,注意把那些身体较好、热情较高、有一定责任感和领导工作经验的农民党员推选到村两委和其他村级组织中来。要提高发展党员工作质量,着力破解农村党员年龄老化、发展党员“唯亲戚唯家族”、优秀青年入党难等问题。要加大对年轻党员的培养和吸纳,对有意愿回乡创业的经济能人、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等,及时纳入后备干部管理,为村级班子输入新鲜“血液”,改善现有班子的知识结构。嘉祥县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双千培育计划”,计划利用3年时间,外部招引1000名左右的“归雁”型后备干部,内部挖掘1000名左右的“雏鹰”型后备干部,适时补充进入村班子。

二要组织生活过硬。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制度,为加强农村党员意识形态教育搭建政治学习的阵地、思想交流的平台、党性锻炼的熔炉。在这方面,嘉祥县进行了初步探索,系统梳理了党内组织生活有关规定,从党员活动、教育管理等6个方面,制定了《建设示范过硬支部15条标准》。配套制定了《加强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对组织生活的内容、流程等进行了细化。每月5号,559个农村党支部雷打不动组织党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这些都为严格基层组织生活,加强农村党员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载体。

三要服务能力过硬。农村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对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去宣传群众,以对群众的满腔热情去服务群众。村级党组织能不能把群众动员起来,使群众活跃起来、积极起来,并把群众科学地组织起来,关键看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愿望强不强、能力足不足、担当够不够。面对一些农村党员能力不足不会为、动力不足不愿为、担当不足不敢为等“本领恐慌”“为官不为”等突出问题,为激励广大农村党员和村级组织敢于担当、服务发展、积极作为,嘉祥县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密切联系农村党建工作实际,大力实施农村党组织“三力”提升工程。通过开展村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年、发展集体经济三年行动和村级大考核大排名等工作,全面激发了农村党组织引领发展能力、服务群众实力和干事创业动力,战斗堡垒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三)强化教育管理,做到抓在日常、严在经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管党治党一刻也不能松懈。农村党员教育要久久为功,强化日常监督管理,以常抓的韧劲、严抓的耐心,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抓长严。

一是坚持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转变。农村党员教育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必须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抓下去,在抓实集中性教育的同时,把工作做在平时,抓好经常性教育,常抓不懈、保持长效,使党员意识形态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去年,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嘉祥县开展了“双亮双争”活动。以“亮身份、亮作为,争做优秀党员、争当干事先锋”为内容,引导农村党员戴党徽亮身份,在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中,进一步深化意识形态教育。

二是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实践证明,农村党支部在党员意识形态教育中办法多、有创新,教育质量就比较高;反之如果机械地固守读书、看报、念文件等老套路、老办法,效果就不会很好。要搭建多样的平台、载体与渠道,结合农村党员生产生活实际,精心设计一些符合时代特色、切实可行的活动载体,通过宣传教育、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情感认同、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党员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树立正确价值观、积极向上心态。要丰富以文化人的活动载体、形式,既要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又要传承好革命文化中的红色基因,不忘初心;更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文化在农村“活”起来、“火”起来,使农村党员在富有乐趣的文化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积极参与中增强抵御错误思潮的自主性。要创新运用更接地气的群众语言,结合农村实际编写农村党员意识形态教育读本等“乡土教材”,确保“入耳、入脑、入心”,党员想听、爱听。要切实增强互联网思维,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抓住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将抽象深奥的理论语言融入网络用语。借助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传播工具,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开展农村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让互联网成为农村党员意识形态教育的第二课堂。

三是强化日常管理监督。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是党组织战斗力的来源。加强党员日常管理监督是防止战斗力衰减的重要保障。去年以来,嘉祥县持续不断抓实党员量化记分管理,利用《济宁市基层党组织活动记录簿》、嘉祥智慧党建云平台等载体,对党员进行写实性管理,实行党员年度考核登记。定期开展党员“党性体检”,对照先锋党员标准、党员负面清单,结合党员量化记分结果,开出“体检报告单”。对得分高、“体检”健康的党员,优先作为参加各类党内评先表彰、各级党代会代表人选的推荐对象;对得分低、“体检”不健康、党员群众意见大的党员,纳入镇街帮教支部或明确专人帮扶整改;经帮促整改仍无明显改进的,认定为不合格党员,稳慎进行处置。

四是加强纪律规矩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必须将党规党纪教育作为农村党员教育的重要内容,让纪律规矩成为农村党员为人处世的尺子、不可逾越的底线。使党员熟知党的纪律和规矩的内容,记牢“纪律和规矩清单”。对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该大力践行、哪些该坚决反对等等,始终做到心中有数,不做糊涂事,不做违纪事,不做违规事。增强纪律规矩意识主要靠党员自身学习、修养和党组织教育引导,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和惩戒机制。对那些在党不言党、不爱党、不护党、不为党的党员要依纪处理;对在农村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作用好的党员,在待遇、工作岗位的调整上予以着重考虑,激励广大农村党员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猜你喜欢

农村党员农村基层党组织
清华党组织公开
云南省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法治化路径探析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80名农村党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多措并举调动农村党员积极性
富裕县 设立农村党员创业扶助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