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价双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2019-01-24苑兆引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2期
关键词:脑组织螺旋动力学

苑兆引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陈集镇中心卫生院 山东 菏泽 274108)

脑梗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病症机理十分复杂,容易诱导多种并发症,相关研究发现,近年来其发病率正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1]。因此,选择一种有效的诊断方式,在改善临床诊断效果,降低致死率等方面具有较为积极的临床价值[2]。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CT脑灌注成像技术在临床上得到有效普及,其能够真实反映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精确的参考依据,本次研究选择30例疑似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30例疑似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双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技术,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36~80岁,平均年龄(59.5±6.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h~18h,所有患者均已通过相关检测,无CT检测不适者,其中6例存在肢体偏瘫,8例存在构音不清,10例存在不完全运动性失语,6例存在轻度意识障碍,CT检测时间均为30min以上。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接受相关检测,给予全程生命体征监测,并记录相关数据;选择仪器;美国GE Brivo CT325(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生产),执行常规CT平扫,设置层厚为5mm,设置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160mA,5mm/2i。随后给予CT脑灌注成像技术,经肘静脉团注,给予静脉非离子对比剂,选择药物为370mgI/L碘海醇,4mL/s,总量共计50ml,需延迟5s后给予注射操作。选择Cine full为扫描方式,设置层厚5mm,电流为200mA,电压维持80kV,间隔时间为1s/r,同时对2层进行扫描,覆盖范围达到5mm×2,持续时间为30s。

1.3 观察指标

观察CTP与CT平扫之间检测指标差异,包括CBV、CBF及MTT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描述采用(±s)或%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I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所有患者CT平扫、CTP与复查结果对比

30例疑似脑梗死患者经检测后发现,其确诊为脑梗死患者为26例,4例表现为暂时性缺血,CT平扫发现,10例存在低密度灶,检出率为86.7%,CTP检测发现,29例存在灌注异常,检出率为96.7%,CTP检出率显著优于平扫检出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CTP灌注异常者参数对比

通过CBV、CBF及MTT各参数之间的差异,发现其两侧参数值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表。

表 CTP灌注异常者与对侧参数指标对比(±s)

表 CTP灌注异常者与对侧参数指标对比(±s)

灌注参数 患侧 对侧 I P CBF 26.75±9.16 48.65±15.64 -6.654 0.008 CBV 2.35±1.01 4.25±1.16 -7.045 0.005 MTT 11.16±3.08 6.75±1.76 7.315 0.009

3 讨论

脑梗死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属于高发性神经科危急重症,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升,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该症起病紧急,病情发展迅速,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与致残率,现已成为危害国民安全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因此选择一种行之有效的诊断方式,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加精确有效的参考数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脑梗死在临床上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部病变。因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骤停,引起血管供血区内存在的脑组织发生缺血反应、继而导致脑组织发生坏死与软化,同时伴随有不同程度的临床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3]。临床研究得知,经脑CT扫描可见相应部位的低密度灶,边界欠清晰,可有一定的占位效应。其病因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上根据常规把脑血管病按病因分类分为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致病因素主要来自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等等,同时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血脂和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动力学异常及栓塞性脑梗死等等[4]。CT脑灌注成像技术是在静脉进行快速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对选定目标进行动态扫描的综合诊断技术,其能够通过CBF、CBV及TTP等指标之间的差异,评价其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在此过程中,选择双排螺旋结构,能够有效提升单排螺旋的扫描劣势,避免因扫描曾厚、速度慢、成像质量不佳等因素所造成的诊断失误,能够进一步提升诊断价值,更加精确的反映脑组织血流动力学状态,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达到更加客观、准确的诊断效果[5]。本次研究发现,两侧脑实质血流动力学改变存在明显差异,CTP能够早期发现脑缺血病灶部位,同时TTP相较于对侧延迟能够准确反映血流动力学衰竭指标,可作为显示器灌注异常的敏感指标,当CBF、CBV发生正常或轻度下降时,可通过小动脉扩张维持血流量,代偿CBF水平降低;同时通过观察CBF、CBV持续性下降时,可直接判定其为脑梗死症状,脑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更加敏感,综合分析发现双排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其诊断率与诊断效果较为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双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脑梗死诊断过程中拥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能够准确观察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敏感度更高,有助于临床上进行早期治疗选择,值得深入研究与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脑组织螺旋动力学
《空气动力学学报》征稿简则
具有Markov切换的非线性随机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旋风“螺旋丸”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奇妙的螺旋
山楂叶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
基于随机-动力学模型的非均匀推移质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