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伴囊性变 1 例报告

2019-01-22曹卫刚杨振林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性腺腋窝上皮

曹卫刚,杨振林

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malignant adenomyoepithelioma,MAME)是一种临床罕见的乳腺癌病例,其发病率极低,不足原发性乳腺癌的1%,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多为个案报道。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的诊断需要极其谨慎,而术后病理诊断是确诊的“金标准”。因此,该病确诊一般需要至少两家不同医院病理科共同诊断,其病理学特点是腺上皮和肌上皮的双向分化。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疾病的首选方法,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笔者总结收治的1 例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的临床资料和诊疗经过,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徐某某,女,62 岁,因“右侧乳房肿块2月”于2016-04-19 入院。患者2 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侧乳腺肿物,大小约1 cm×1 cm,质硬,感疼痛,无皮肤红肿,无乳头溢液,患者未在意且未正规诊治。此后肿物逐渐增大,伴疼痛加重,伴局部皮肤红肿,无乳头溢液。为进一步诊治,前往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门诊就诊,遂收入院治疗。患者否认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史,否认“乙肝、结核”等传染病病史。无冶游史。

1.2 查体 双侧乳房大致对称,右侧乳房局部皮肤红肿,乳晕下方可触及4 cm×4 cm 肿物,质硬,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触痛明显,乳头稍内陷,无乳头溢液,皮肤局部橘皮样改变;右侧腋窝可触及肿大淋巴结,边界尚清,质韧,无压痛,可活动。左侧乳房未触及肿块,皮肤无红肿,乳头无内陷;左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1.3 辅助检查 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双侧乳腺组织内回声不均匀,结构较紊乱,右侧乳腺乳晕区6 点钟方位距乳头1 cm 处探及3.5 cm×2.1 cm 的低回声团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可见无回声区,考虑乳腺癌伴液化坏死(BIRADS 4C 类);右侧腋窝淋巴结可见肿大淋巴结。心电图及胸片检查提示未见明显异常。

1.4 治疗方法 术前诊断:右侧乳腺肿瘤。于2016-04-22在全麻气管插管下行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中先行右侧乳腺肿物切除活检,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提示恶性肿瘤,待石蜡病理检进一步诊断。与患者家属沟通病情后同意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1.5 术后病理 (右侧乳腺)送检乳腺组织囊壁内见增生的乳腺组织,部分呈乳头状瘤样结构,导管上皮及肌上皮增生,符合腺肌上皮瘤,细胞生长活跃,核分裂易见,部分区可见坏死,结合免疫表型,考虑为恶性腺肌上皮瘤伴囊性变,建议外院会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瘤细胞CD117(-)、EMA(部分+)、ER(-)、PR(-)、Cer-Bb-2(-)、CAM5.2(部分+)、p53(弱+)CK5/6(部分+)、p63(+)、calponin(部分+)、ki-67(+,约10%)。腋窝淋巴结未见癌转移(0/9)。经两家三甲医院病理科会诊后诊断:右乳恶性肌上皮瘤,伴囊性变。

1.6 治疗与随访 术后辅助行6 次TEC 化疗方案(多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未行内分泌治疗及放射治疗,术后患者每3~6 个月至门诊随访,检查乳房局部复发情况、影像学检查和骨扫描等检查。随访31 个月,患者未见复发。

2 讨 论

MAME 是一种伴有癌的腺肌上皮瘤, 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更罕见[1]。以“恶性腺肌上皮瘤”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检索2003—2018 收录文献,共检索出24 篇,均为个案报道,报道1~5 例不等。2012 年世界卫生组织乳腺肿瘤分类将伴有癌的腺肌上皮瘤分为[2]:腺腔上皮来源的癌、肌上皮来源的癌和上皮-肌上皮癌(同时来源于腺腔上皮和肌上皮的癌)。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病理组织特点为腺上皮和肌上皮的双向分化,尤其是肌上皮细胞成分的分化。由于肿瘤非来源于乳腺的腺管或腺泡上皮细胞,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大多呈现阴性反应,本例患者ER(-)、PR(-),与文献报道一致[3]。

乳腺 MAME 文献报道均发生于女性,多见于老年人,临床多以无痛性肿块首诊,多发生于乳晕区,乳腺超声及钼靶无明显特征性,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4]。 本例患者因乳腺疼痛肿块入院,术前彩超检查提示乳腺实性包块伴有液化坏死,患者因乳腺疼痛较重,未行乳腺钼靶检查。患者临床症状与相关文献报道不一致,不排除本例患者存在炎症反应的可能。本例患者术中病理检查结果为乳腺恶性肿瘤,类型待定,因恶性腺肌上皮瘤临床罕见,需经外院病理科会诊后共同诊断。乳腺MAME病理特点为具有腺肌上皮瘤(adenomyoepithelioma,AME)特点。鉴别恶性AME 形态学指标:(1)核分裂明显增多,一般>3/10 HPF;(2)细胞学异型性;(3)浸润性恶性肌上皮成分;(4)周围肌上皮细胞增生,肿瘤可有坏死[5]。恶性AME 具有腺腔上皮与肌上皮双向表达免疫表型。腺腔上皮表达如,CK8/18、AE1/AE3和上皮膜抗原(Epidermal membrane antigen,EMA)等;肌上皮表 达SMA、SMMHC、p63、CD10 和calponin 等 及CK7。恶 性AME 和ER、PR 和Her-2 均不表达,具有乳腺基底细胞样的表型特点。本病例患者免疫组化检:Cer-Bb-2(-)、ER(-)、PR(-)、EMA(部分+)、p63(+)、CD117(-),与文献报道相似[6]。鉴别诊断主要考虑:(1)化生性癌,恶性AME 会有软骨或骨等成分,二者都有基底样细胞癌的免疫表型特点,但MAME 具有AME 背景特点。(2)乳腺肉瘤:乳腺肉瘤少见,肉瘤不表达腺腔上皮及肌上皮标记物,MAME 腺腔上皮与肌上皮双表达免疫表型。MAME 侵袭性强,以血行转移常见[7]。Ahmed 等[8]报道了12 例MAME 病例,其中肺转移3 例,脑转移2 例,无淋巴结转移病例。目前,对于 MAME 的治疗方式尚未明确[9],国内苑著等建议单纯乳房切除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为首选手术方式,术后根据病理结果进行局部放射治疗或全身化疗[10]。

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因病理组织学类型少见[11,12],超声及乳腺钼靶等检查鉴别困难[13],临床发病率极低,从而在治疗上没有临床指南可参考。以“恶性腺肌上皮瘤”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2000—2019 相关文献,共有22 篇,其中临床类报道6 篇,病理类报道13 篇,影像类报道3 篇,多为个案报道,报道以病理组织学报道为主,临床经验报道少。因此,临床医生治疗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时,首选按照乳腺癌治疗原则手术处理,对于术后辅助治疗多参考相关报道[14,15]。告知患者疾病的病程和预后,向患者充分沟通该疾病的特点及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总之,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病例罕见,肿瘤侵袭性强、易复发和转移,目前缺乏成熟的临床经验供借鉴。手术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方法,术后可辅助化疗或放疗,腋窝淋巴结转移是预后的主要指标。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患者自己意愿选择手术方式,结合本地区的情况,笔者认为手术以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为宜。

猜你喜欢

性腺腋窝上皮
男性腰太粗 性腺功能差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分析
miR-490-3p调控SW1990胰腺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
三七总皂苷对A549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
葛洲坝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性腺退化严重吗?*
腋下广告
乳腺硬化性腺病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和误诊分析
50例面颈部钙化上皮瘤误诊分析
乳腺癌中DLL4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真两性畸形性腺恶变—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