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视角下高职名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9-01-21邓志辉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工科名师导师

吴 睿,邓志辉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一、新工科产生的背景

(一)新工科的时代特征

随着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的蓬勃发展,经济社会从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需要发展方式、生产方式、产业结构、驱动要素等方面的深刻转变。以“互联网+”、智能制造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创新。科学技术的创新需要不断突破原有知识体系的壁垒,寻求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催生着新工科的产生,一方面要建设和发展与新兴产业的相关新专业,另一方面要对传统的工科专业进行改革创新。

(二)新工科对高职教育的新要求

新兴产业和新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新工科人才,这对一流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供给侧,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的新工科人才指的是具有更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规模居世界第一位,新工科对高职院校的工科教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亟待改革。

二、高职名师工作室的内涵

(一)名师工作室的定义

高职名师工作室属于创新型杰出人才培养的途径之一,是以技能名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室为载体,选拔一批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学生,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拓展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名师工作室作为高职小班化教学、杰出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尝试。本文以高职名师工作室为缩影,探讨新工科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二)名师工作室的功能定位

高职名师工作室的设立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部分学有余力或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和指导。名师工作室的导师一般由企业技能名师和校内专任教师组成。工作室导师在了解学习对象的入学基础、学习情况、能力素质、兴趣特长等,及时掌握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研究方向。

名师工作室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挖掘学生在知识储备、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潜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高职名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导师团队的创新

对于名师工作室的学生,一支优秀的导师团队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与指引者,更是学生科研兴趣和创造能力的激发与促进者。新工科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对于作为教学一线的专任教师,更加迫切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变革教育模式。一是导师团队结构方面,应该更加科学合理,逐渐形成一支包括学历、职称、年龄、专业等结构多元化、复合型的导师团队。特别是导师的专业结构,应在专业群视角下打破专业间壁垒、注重专业的交叉融合。对于教师个体来说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导师团队来说应由行业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组建,注重团队之间的合作交流。二是导师教学理念方面,教学应该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道、授业、解惑”逐步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悟道、求业、生惑”的新境界。同时教师也要加强自身学习和提升,适应新工科的时代要求。三是团队协同育人方面,新工科对专业交叉融合的要求必然对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提出了新要求。教学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应加强同行之间的相互学习、讨论和交流。同时,校内外教师、行业企业教师的合作,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培养模式的创新

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名师工作室的培养模式应打破学科壁垒、越过专业藩篱、消除校企隔阂,以系统优化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为目标,形成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能力导向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模式的创新要以项目为载体,围绕项目进行知识点的讲授、自主学习与实践训练。首先,拓展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内容,为下一步开展专项技能训练进行知识储备。结合校内外指导教师的专业特长、本工作室的目标定位和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基础,进行拓展课程的选择与设计。其次,发挥大赛引领作用。依据校内外指导教师的专业特长,进行省级、国家级、国际级职业技能大赛的专项训练。专项训练是以校内教师为主、校外教师为辅的集中训练,在工作室形成学生梯队后,以新老衔接帮带的形式进行日常辅导和训练。再次,通过引入承接企业横向项目或科研纵向课题,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针对具体的项目或课题,由导师进行任务分解,将其中的部分子项目或某一环节交给工作室的学生完成,在完成过程中由导师团队成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之间进行研讨,利用各自的专业特长完成相应任务。最后,及时做好成果转化凝练。导师通过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期刊论文、专利等形式将研究过程中的创新要素总结凝练,将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进一步提升,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成果输出的创新

成果是检验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准。在新工科背景下,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培养,学生的成果输出应该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成果类型的多样化。名师工作室在设立之初的方向定位就应明确清晰,培养目标围绕成果拟定。为发展学生各项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工作室应以综合项目开发为培养模式,以高水平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技能大赛获奖、重点课题立项、专利申请、论文发表、项目研发展示为成果输出方式。二是成果内涵的丰富化。名师工作室的成果在类型多样的基础上,更要追求质量的稳步提升。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应覆盖考核难度高、获取率低、含金量高、行业企业认可度高的行业权威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大赛应覆盖权威机构组织的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各类技能竞赛;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国家、省、市级重大项目、重大课题的机会,接受更多科研实践的锻炼。三是成果内容的综合化。名师工作室的人才培养以项目为导向,项目的来源应为企业实际项目,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除了企业项目,还应包括导师设计的项目,用来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项目的性质也要综合多种专业知识。

(四)能力培养的创新

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新工科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更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与传统工科人才培养相比,新工科背景下的高职名师工作室培养更注重学生各项能力的创新。具体包括:一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竞争能力。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又要具备不断学习、不断发展、自主发展的能力;既要具备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又要持续学习与改进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可迁移能力。可迁移能力指的是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把知识技能灵活运用到不同的问题中;在今后的就业中,能够把技能从一份工作中转移运用到另一份工作中,从而完成多种类型工作。三是培养学生的跨专业学习能力。除了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知识和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去探索与尝试。四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名师工作室的培养主要以项目开发为载体,项目的完成需要团队合作的力量。导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搭配分组,组内成员进行分工,根据专业知识划分项目任务。学生通过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有利于提高交叉专业问题处理的能力,也更好地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猜你喜欢

工科名师导师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V eraW an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