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优秀齐鲁文化融入山东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2019-01-21陈显捷朱洪霞黄东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齐鲁心理健康心理

陈显捷,韩 影,朱洪霞,黄东辰

(泰山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文化是理解人类行为、社会支持、问题解决、积极情感、身体健康和精神幸福的源泉。互联网信息的多元化泛滥,让深处社会转型期的当代大学生易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一些与自身成长深化和内心深处的文化影响不一致的思潮影响着他们的心理成长,在抵触和适应、转变和应对的过程中,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人际交往和思想观念,多种文化共存、冲突。在社会发展的时间轴上,传统的思维习惯和发展变化中没有及时引导和纠正的心理特质要素,就会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紊乱、人格偏差、缺陷甚至扭曲,心理问题呈增多态势。

齐鲁文化经过历史长河历经千年的“大浪淘沙”和历史沉淀,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尤其是出生在齐鲁大地的山东人,促成了山东人独特的心理特质和人格特征。新形势下探究齐鲁文化融入山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对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优秀齐鲁文化融入山东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体现

(一)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象所处的地域文化,有助于因地制宜、富有针对性地推进工作

学者博厄斯曾提出“文化决定人格”理论,林顿与卡丁纳也提出了“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理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并就文化对人格形成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展开研究,注重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探索。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也会不同,盲目地借鉴西方社会基于其文化认同和价值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然严重脱离中国国情和中国实际,造成“水土不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充分考量、分析工作对象所在的地域文化的特点和由此所产生的行为方式、心理影响和价值理念,需要研判工作对象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工作,注重工作实效,方可“接地气”、可持续。探讨齐鲁文化融入山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必将在山东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文化育人作用和影响。

(二)深厚的齐鲁文化内涵,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齐鲁文化以其中华民族人文圣地的特殊地位,以“礼仪之邦”的独特区域形象,在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中,发挥了无法比拟的文化影响力。齐鲁文化孕育、发展、成熟于山东大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广泛渗透、作用于齐鲁大地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和个性人格之中,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山东人共有的思想认同和文化认同。山东人无论是家庭理念,还是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理念,都深受齐鲁文化的影响,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等细节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必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山东省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和心理发展。齐鲁文化的“外化于形,内化于心”,达到了与大学生心理共鸣的效果,非常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正确价值观。齐鲁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正本清源、自我完善。齐鲁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融合,有利于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开辟新的途径,提供新的工作思路。

(三)齐鲁文化融入山东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孔府同有关专家学者代表座谈时表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优秀齐鲁文化的精髓倡导和教诲如何做人,无论道德规范还是人格修养要求,在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中总能找到经典名句,优秀的齐鲁文化资源就像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它不断地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赋予新的时代精神,这也正是齐鲁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新时代,新问题,需要充分挖掘新形势下优秀齐鲁文化的时代价值,并应用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与现代化建设相伴而生的社会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杨朝明表示,在传承和弘扬齐鲁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其“时代融入性”创造性地进行现代价值转换。新时代,充分挖掘齐鲁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把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培育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优秀齐鲁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契合

齐鲁文化紧密契合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需要,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当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诸多契合点。

(一)齐鲁文化与人际心理

齐鲁文化强调“仁”“义”“信”“礼”,“仁爱”和“和谐”是齐鲁文化的重要思想,讲究“大和”,认为作为自然人,要能与人和谐,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主张“和为贵”“和而不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和谐理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彰显了对人际关系的高度重视。在人际交往中,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强调人与人之间,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做人的根本,维系人际和谐的根本。这些仁者爱仁、诚信为本的思想精髓,正是当前我们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所要固守的交往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社会交换理论和自我表露理论、交换分析理论所倡导的。

(二)齐鲁文化与情绪调适

情绪情感反映着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良好的情绪调适能力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知和疏导情绪情感,利于学习和生活。齐鲁文化主张修身修心修性,“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齐鲁文化主张在处事时要讲求中庸之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过犹不及”(《论语·先进》),主张处事平和,强调心理平和,情绪情感要不愠不火。“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凡语治而待寡欲者,无以节欲而困于多欲者也”(《荀子·正名》)。从这些名句中我们能够体会到,齐鲁文化主张向上向善,守住“仁爱之心”,认为内心平和才是调节心态的利器,才能平复情绪的巨大波动,达到修身修心之目的,心怀大志,不拘泥于小得小失的斤斤计较。这些处事哲学和经典名言警句,能让我们在浮躁的社会中疏导自身躁动的心智,平和骚动的情绪,维系身心健康。

(三)齐鲁文化与挫折心理

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不如意的事情,如何以积极的心态正确面对,锤炼大学生的意志,提升抗挫折能力,在当今社会来看是非常重要的。齐鲁文化讲“安身立命,乐天知命”,倡导珍惜生命,提升生命层次。认为作为人,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物质欲望,淡泊名利,“饭疏食,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提倡追求精神上的快乐,忽略物质的享受。“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希望人们要正确面对困难,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齐鲁文化强调锻炼意志,树立远大理想,并持之以恒,不怕生活苦难,敢于提升能力和境界,为将来的发展带来新的应对方式,积蓄发展的能量准备。克服现实中的困难要有人生目标追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论语·为政》),是说要树立远大理想,“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这些齐鲁文化的经典语句强调要有积极心态和抗“击打”能力,并要有持久的恒心和足够的信心。只有这样,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才能处之坦然,临危不惧,克服一切困难。将齐鲁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耐受力,提高抗挫折能力,提升心理品质。

(四)齐鲁文化与人格心理

人格是伴随人的一生不断成长和完善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齐鲁文化在人的发展中提出内外兼修人格,外在修为强调“仁”和“礼”,要与人为善,诚信为本,知行合一;内在修养强调“慎独”,主张修身养性,“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上》),齐鲁文化讲求内在外在美和善的统一,认为具有完美人格的人,一定具有仁义道德的高尚品质,并彰显充盈于外在形式,其内在是统一和谐、知行合一的。这对我们培养和谐的健全人格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理念。

三、优秀齐鲁文化融入山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优秀的齐鲁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开发好、利用好优秀齐鲁文化的心理教育思想,并将其融于山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古为今用,创新新形势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提升心理育人效果。

(一)积极营造齐鲁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人具有社会属性,在日常生活中,社会生活方式、文化层次、思想境界和人际关系的好坏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念的形成。总体来看,环境氛围的熏陶对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和价值理念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山东高校在齐鲁文化进校园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因地制宜,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融入齐鲁文化,找到着力点、切入点,将优秀的齐鲁文化与心理育人的契合内容凝练形成继承和传播的重点。齐鲁文化进校园由来已久,但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学生更多的是看热闹,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一方面,我们要构建良好的运营机制,创设齐鲁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好校园环境,拓展学习齐鲁文化的载体和平台,发动学生进行齐鲁文化教育,深化学生对优秀齐鲁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从制度上、项目化运作上提升优秀齐鲁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好学生组织、社团等群体的作用,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层面以学生视角策划、推进齐鲁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品活动。齐鲁文化良好的融入氛围,能形成有效的传播力、影响力,进而推动形成“潜移默化”的熏染“气场”。

(二)打造优秀齐鲁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课程体系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学科。心理学科要具有中国特色,就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接地气”,不能盲目照搬照用西方的一系列理论,盲目尊崇西方心理学理论。需要因地制宜地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富有特色的课程设计,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实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以齐鲁文化的经典案例为鉴,针对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要求,就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在教与学中融入齐鲁文化与心理育人的契合内容,注重优秀齐鲁文化中心理育人资源的转型更新和继承发扬。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有齐鲁文化融入的心理素质教育的通识课程,又要探索创新融入齐鲁文化,适合山东高校“本土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心理素质拓展课程,强化教学互动的融入过程,将齐鲁文化中蕴育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融合与学生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内化为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需要。

(三)搭建齐鲁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平台

学用相融,理论联系实际,齐鲁文化融入山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能具体化、生活化。齐鲁文化盛行于齐鲁大地,在山东省境内有多处文化遗迹,这些可视可感的人文景观,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齐鲁文化的魅力,增进学生对优秀齐鲁文化的沉浸性心理体验,在历史的穿越连接中体会和感悟容易入脑、入心,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齐鲁文化人文景观,具有极大的塑造功能,能够使得学生在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方面受到“润物无声”的影响,耳濡目染就能继承优秀齐鲁文化的精髓,深化对齐鲁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研学旅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山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在生动的实践中融入平台和载体建设,建立校内校外联动机制,与校内融入氛围相呼应,借助齐鲁文化遗址遗迹,完善校外的学习基地、学习项目开发和拓展平台,深化齐鲁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拓展载体,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获得美好的心理体验,锤炼有着优秀文化底蕴的特色鲜明的心理特质。

(四)创新“互联网+”齐鲁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多元文化正是通过网络平台侵蚀大学生的心智,混淆了大学生的视听,扭曲了大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认同。良莠不齐的信息大量存在于网络空间。同样,互联网技术也为齐鲁文化提供了新平台、新载体、新手段。为荡涤这些网络糟粕文化,为广大学子提供优良的“精神食粮”,就需要让优秀的齐鲁文化占据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帮助大学生在网络浩瀚的信息中正本清源,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在“互联网+”齐鲁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网络习惯,开发系列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短视频、网络影视、“网红”景观等具有吸引力、传播力的精品项目,使其真正成为广泛传播的“网红”文化,让齐鲁文化总能出现在山东高校学子眼光所及之处,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汲取优秀齐鲁文化的营养,提升心理品质。

猜你喜欢

齐鲁心理健康心理
齐鲁声音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