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策略构建

2019-01-21王海云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隐性高校教师高校学生

王海云

(淮阴工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界定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含义

20世纪70年代末,“潜在课堂”这个概念首次被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提出。直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隐性教育才被引入国内。它不同于传统的显性教育,传统的显性教育是一种以知识、理论、记忆、纪律为重,并利用诸多公开手段强制给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属于单方面教学。实际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十分丰富,显性教育资源仅仅是冰山一角,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依附的载体更多。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看似隐而不露,实则非常重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高校将隐性课程理论运用于生活。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教师会着重关注并挖掘隐性思想政治的潜在教育资源,并利用这些潜在资源,使受教者在潜意识的状态下吸收知识、经验。与传统的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与空间。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首先,它具有灵活性和隐蔽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将教学重点分散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整个教学过程看似重点涣散、不好控制。实际上,这才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优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地方。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教学时间和地点,而这些独有的特点往往使得书本知识以及思想教育能够渗入到生活之中,使得高校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言传身教”一词不仅代表着那些流于表面、有意识的行为,更是施教者无意识下的言行举止。人是具有独立思想的生物,受教者也具有独立的意识、情感和人格。与强迫受教者接受裸露的知识相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够让受教对象在无意识中接受知识,脱离“要我学”的重重压力。

其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致性。在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方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被强行灌输知识,忍受着“要我学”的压力。然而,高校学生正处于主观意识加强的阶段,他们更加关心如何证明自己的价值、如何实现自我利益,更想追求一种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在被施加重重学习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会萌生逆反心理,抵制外来的、强制“入侵”的思想和知识,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进度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步调。柏拉图曾表示,只有当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的时候,才会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相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与支配权交给学生,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调整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的步调,有效地降低受教者的抵触情绪。只有二者的步调一致,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滞后思想,导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难以立足

意大利学者但丁认为,人是一种不像走兽那样活着,而是会追求知识和美德的生物。知识决定了一个人的能力,而美德决定了一个人的品行。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长久以来,人格教育一直是整个教育过程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创新,滞缓了现代社会发展的步调,这无疑给思想政治教育设了一层难关。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社会所渴求的是创新型人才。而当今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对自身已经掌握的技术进行改良,给社会、国家带来更大的利益,从而达到推动社会、国家发展的目的。然而,当下很多教师依旧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刻板地将书上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入,最终造成高校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脱节的现象。这种保守的思想限制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立足。

(二)错误认知,导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开展

认知是一个人肯定事物的存在并对该事物的存在形式进行构建的过程。作为思想观念的起始点,认知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对人的思想道德观念而言,认知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枢纽,一个合格的接班人至少具备德、智、体、美四个品德。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智”一跃成为筛选人才的主要条件,而“德”成为挑选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次要条件,最终导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作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领路人,高校的教师团队自身都不切实做好马克思主义的发扬工作,只是为了考试而教学,学生又何谈传承。施教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知,必然导致马克思主义难以发扬,导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开展。

高校是一个试炼场,大学学习期间是学生提高自身技能和完善理智的重要阶段。国内大多数高校学生已经习惯利用书本知识应付测试,然而他们却缺乏实际经验,不擅长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生活,面对底线的问题,他们往往很难抉择。虽然高校学生具备了对事物的初步判断能力,遇见问题时也不再只是冲动鲁莽、意气用事,但是在西方思想不断轰炸中国本土思想的现状下,他们未成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影响,会盲目地以不成熟的想法处理事情,甚至做出崇洋媚外、有损国家荣誉的举动。由此可见,对于一个理智尚未成熟的高校学生而言,一名言传身教的引领人是必不可少的。一名普通的高校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校园生活是高校学生最为重要的一段经历。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很巧妙地将校园生活利用了起来,将主流的思想知识和生活融于一体,在生活中传输积极向上的思想、正确地判断事物的标准。但是,高校的教师团队却忽视了这个条件,未能向高校学生展示如何运用正确的政治思想理性地处理问题,没有做好表率作用。

(三)载体问题,导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落实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具有改造学生的能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生活,学生日常生活环境成为了新教育模式下的重要载体。先进的教学设施条件、良好的社会风气会对学生起到积极作用。很多高校与教师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都有一定的误解,他们往往只看重有形的、可视的物体。其实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备隐蔽性,其载体也同样具备隐蔽性。每个学校都有其独有的发展史,这也是一个学校的珍贵的精神文化资源,更是独一无二的精神根源。一个学校的发展史往往诞生了这个学校独有的校训、校徽。例如,“求实创造为人师表”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校训……这些校训并不是空口白话,它是对高校学生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塑造成熟稳重、积极向上的人格,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然而,网上之前曾出现恶搞校训的事件,许多高校成为学生恶搞的对象,例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被恶搞成“提出恐龙、美化校园”。这种行为无论是出于搞笑还是恶意,都是对高校的一种侮辱。忽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神载体必然会给高校以及社会带来恶性的结局,若不及时关注这类现象,利用好传播载体,最终只会落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四)务虚教育,导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深入

就传统的显性教育而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内运用范围较狭隘。马云曾说:“很多人一生输就输在对新生事物上,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在传统教育勉强适应当前社会的形势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新事物,有很多教师依旧抱着“看不见”甚至是“看不起”的心态对待它。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时间不长,人们对于其影响力、影响范围的印象不深刻,对其存在的认可度也不高。即使高校存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仅仅只是一些个别的试验;即便有教师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大都也只是流于形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时间短,暂时并不存在系统的、科学的教学体系,导致无法对施教者进行系统的、有效的培训。在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高校教师也只是依靠他们片面的理解以及自己尚不完善的教学设计对高校学生进行教学,这就难以发现、改正实践中的错误,最后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当今大部分高校老师只是学生课堂的“参与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着重点不仅在于学习,还在于生活。纵使教师完善了上课的教学模式,这对于教育新模式而言依旧是不够的。“上课现身,下课无影”的教学现象会拉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导致教师对于高校学生缺乏了解。这种务虚的教学方式将难以验证教师对于教学新模式的理解是否满足当代高校学生的需求、生活,致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深入。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策略

(一)做好思想工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夯实基础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施教者首先要树立教育生活化的教学理念。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从而作用于生活,服务于人类社会。因而,教育与生活本不可分割。但当今社会求贤若渴,高校又急于塑造人才,导致高校教师将教育书本化,理论知识脱离生活实践,教育趋于专门化。虽然专门化的教育更加直接地传输了基本的思政知识,但是思政知识的传输效率以及实际应用率缺乏保障,高校学生接收思政知识的层次趋于表面化,最终沦为左耳进右耳出的下场。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正好弥补了这一点。所以,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要摒弃单一性的教育,推崇生活化教育,摒弃理论上的条条框框,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走下道德说教的“神坛”,将知识真正带入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为青年高校学生的发展服务,避免心理上的不适。其次,施教者要强调“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显性教育属于“师本”教育,教师作为教学的核心,拥有绝对的权威。在传统思政教育下,施教者往往处于道德的高点,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地位神圣而不可侵犯,学生却处于低处,只是一味地接受上级传输下来的道德理论知识。然而,“生本”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苏霍姆林斯基曾表示珍视思想的人,必然珍视自己的尊严。在新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中心,拥有更多选择权和话语权,而高校教师也不再是权威、说教、灌输的主体,教学重点也不再是单方面传输,而会依据高校学生的需求而变化,这样高校学生才更加有效地接收知识。

(二)做好建设工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氛围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施教者将教育的内容融于生活的点滴,将教育目的隐藏在生活的深层,通过激发受教者的兴趣,使得受教者自主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学方式。做好相关的建设工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好氛围,教育效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所有建设中最寻常的建设是物质环境建设。物质环境是客观存在的,是可视的、可触碰的、可深入了解的,给予高校学生的影响也是最直观的。人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首先会运用外在感官接收事物的基本信息,再由后天形成的、每个人独有的认知模式对该事物是否应该存在进行判定,从而对其存在形式进行构建、加工,并与已有的事物进行链接,最后变成我们自己能够理解的形态,然后被我们保存在大脑中。为了有效地被高校学生认可、做好物质环境的建设,要对高校校园的物质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包括绿化、文化宣传报等,达到布局和校园主题同步且不突兀的效果,从而起到正确引导高校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作用,净化高校学生内在的世界。在保障环境优美、和谐的前提下,适当地摆放与思想政治有关的、思想积极向上的艺术品也是必要的。校舍里也可以张贴属于学生自己的、正能量的励志标语、道路上摆放名人雕塑及其励志话语等。

2.在所有建设中最重要的建设是精神环境建设。精神环境是主观的,是虚拟的、无形的、因人而异的。相较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的影响力更为强烈。一个人精神世界扭曲,会导致他做出超出道德底线的行为,甚至紊乱社会秩序,阻碍社会发展。与此同时,一个人精神环境的可塑性也是很强的,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影响。高校学生正处于理智趋于成熟、精神世界成形的重要阶段。拥有一个好的精神环境建设,对高校学生而言是百益而无一害的。为此,高校要强化校风校纪、重视班风学风考核,确保高校学生思想与社会的主流思想同步,本着诚实诚信的意识,养成积极向上、追求更好的精神风貌。高校管理者应该要立足于高位,统筹兼顾,履行管理者应尽的义务,掌控好学校的教学方向。与此同时,高校管理者更要放下身段,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了解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学生为本,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规章制度张弛适宜,给予高校学生更好的精神导向,有效地引导高校学生的思想,而不是以强硬的态度强迫高校学生遵守多年前的规定,打压高校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为了施教者能更好地履行义务、做好高校学生的精神导向作用,高校要对高校教师进行思政方面的专题培训,协同高校教师去参观其余多所高校思政方面的建设,并以身作则,用模范的言行教育带动高校学生养成优良的品格。高校学生精神环境的建设离不开高校教师,而高校教师作为学校制度的实施者,要将制定好的规章制度落实到位。求异心理在高校学生身上尤为强烈,这也是导致其个人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规矩不成方圆”,失去限制的发展会日后造成负面影响,这违背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初衷。所以,贴切学生生活的高校制度是高校学生精神环境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改进教学方式,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搭好桥梁

虽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生活,但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课堂。课堂的利用率也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重点,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更集中,接受能力更强。课堂上,高校教师能利用有序的教学模式系统地对学生传输知识。在教师的安排下,教学内容从简入深、由易到难,更易使学生接受。但是长久以来,教师在其教学内容方面有一定的误区,认为自己的职责仅仅是传授与自己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生精神世界的塑形只是班主任的工作。其实不然,思想政治教育不限学校、专业、课程,是每位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更是每一位教师必须传授的课程。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基本的职责是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其他的教学内容必须建立在此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的引导,高校教师要舍弃一味地传输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专业课,不具备专业指向性,它的渗透性更强。而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政治教育具有主导人全面发展的力量,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政治思想作为保障,专业能力再强的人才也很难最大化地对社会作出贡献。因而,高校教师在传输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努力挖掘与思想政治相关的资源,开展有效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以自己积极的政治思想带动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念。课堂上,高校教师的言行也是高校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和谈吐不仅能体现出这个人的性格,更能体现出这个人的人格、价值观等。所以,要做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要高校教师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政治思想觉悟,做好表率作用,以己为教,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相对存在的两种教育模式,但是又是相辅相成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以创新为主题的现代教育的产物,但是它的出现不是为了推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是为了完善当今的教育模式。唯有将显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才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细化,辅助高校学生更好地吸收、运用,而不能放大其中任何一方的重要性,也不可以完全对任何一方持视而不见的态度,这都是缺乏科学依据的。脱离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显得过于呆板、强势,学生会潜意识筑起围墙,难以吸收思政知识;脱离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会让高校学生难以抓到思想政治教育重点,毫无重点地学习会加大高校学生的学习压力,最终事与愿违。

(四)运用网络技术,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加固根基

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7年12月我国使用互联网的人数已经达到7.72亿人,互联网的影响力已经无法预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主席也对新世纪网络发展发表了精彩的开幕式演讲。互联网的初衷不是为了扰乱人类的生活秩序,也不是妨碍社会进步,而是为了方便人类的生活。现代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智能手机、网络电视等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会使一个人荒度一生,但是合理地运用网络会让绝大部分事简便化、更有效化,所以我们要加大网络的利用率,在网络世界里为思政教育留下一席之地。

网络,作为一种宣传手段,能有效地将教育者的意图隐蔽起来,在高校学生无意间浏览的时候吸取思政相关知识。一方面,要想真正发挥网络的作用,首要任务是弱化网站的目的性,从而加强网站的吸引力。网站要想吸引高校学生点击查看,就必须对部分板块进行特色化、个性化的改进,例如网站名称、板块设计等。另一方面,在网页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兴趣所在,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所以,学生是建立网站前必不可少的成员。团队有了学生的加入,网站才会有“新鲜的血液”注入,内容才会更符合高校学生的兴趣取向,达成建立网站的初衷。同时,网站要做好内容实时更新的工作,确保教育的持续性。除了网站,我们还需要深入微博、微信等其他网络媒体中去,发挥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将思政知识渗入高校学生的网络生活,使其在娱乐放松的时候也进行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

猜你喜欢

隐性高校教师高校学生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基于主观幸福感的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提升策略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