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伴教育在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收实效性的作用探析

2019-01-21陈慧枫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同伴思政政治

陈慧枫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河源 517000)

在高职院校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素养。现如今,我国很多院校也在不断进行思政教育改革,不断开拓各种教育模式,但教育效果仍有重大提升空间。这是因为无论何种教育模式,仅重视教师、学校、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却忽视了同学、同伴之间的影响,而同伴教育模式的实施,能够成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走出传统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困境,让学生的综合素质稳步提升。

一、同伴教育的概念

同伴教育属于一种重要的教育行为,也被称作同辈群体教育或同龄群体教育。通常是指有着相近年龄、相似经历、相同背景的人,进行知识、信息、观念的共享以及情感、思想上的互通,由此激发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教育方式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规范个体行为、激人奋进的效果。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重点工作,但是教育效果却不理想。如果对学生进行媒体、社会、教师、家长影响的同时,加强同伴教育,让朝夕相处的同学、朋友之间互相影响,会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提升教育实效性和教育效果。

二、同伴教育的特性

(一)有着较高接受度

在传统教育中习惯于班主任、教师的敦敦教诲,不过对学生而言,与教师会存在一定距离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学生不会找教师帮助,会第一时间找寻同伴的帮助,对同伴的意见和建议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中不喜欢“外来者”干扰,更希望“自己人”的帮助,无论是热点话题引领还是思考讨论,会更加得融洽,在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下提升对各种问题的接受程度,并认真地落实,这也成为同伴教育和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

(二)有着较强的文化适应性

学生在成长中师长的教育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来自同伴的教育,这是因为同伴之间,无论经历、背景、年龄还是兴趣爱好等都极为相似,针对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有着更高的适应性。因此,在教育中提供与其群体文化特性相匹配的内容,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

(三)对行为有最大程度的影响

在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是灌输德育理念、讲授德育知识,对学生的影响仅停留在知识层面,难以从实际行动或是观念上发生改变,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通过教育指导和规范学生的实际行为,进而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进行正确引导。所以说,同伴教育能够弥补传统教育的这一不足,让同伴之间进行分享和交流,再通过团队的影响力,渐渐转变学生的态度和思想观念,纠正学生的各种行为。另外,高职生都存在从众心理,喜欢模仿,如果在同伴群体中塑造榜样,可以达到示范效果,最大程度地改变学生的行为。

(四)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职院校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价值就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塑造富含创造性、积极性、自觉性的成熟个体,而在同伴教育中,利用同伴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坦诚相待,对学生的思想品质进行纠正、培养和教育,将教育主体归还给学生,让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突显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地位。

三、利用同伴资源展开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转变思政教育观念

传统教学模式是中国教师一直主讲,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形式会扼杀学生的主动性,更加忽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造成学生无法发挥主体作用的后果,在教育中也难见成效。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下,让教育中主体和客体更加清晰。对学生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主体和客体,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自我塑造能力,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而同伴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学生之间的主动创造,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展开同伴教育,能够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更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规律,也是未来教育活动的发展方向。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自我教育的观念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在高职院校中教育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其中自我教育包括群体自我教育和个体自我教育,而同伴教育正是前者的集中体现。

(二)改变思政教育现状

在高职院校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力量薄弱,工作量大、教师少,工作实效性差,而且在思政教育中更重视外部教育,而忽视了学生本身,所以更多应用的说教式、灌输式教育,学生体验、自省等方面被忽视。另外,更多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缺少实践活动,所以思政教育缺乏实效性、生动性、时代性。总结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发现,要提高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尊重教育发展和教育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思政教育言行合一。而同伴教育本身的优势,就能弥补传统思政教育的各项不足,将其落实到实践中,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顺应学生身心发展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正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状态、生理发展等,这样才能制定出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方式,为同伴教育奠定基础。高职生和小学生、中学生相比较,在心理、生理、思想、情感、智力等方面均更加成熟,经历了多年的系统化教育,在思想观念中认为思政是枯燥乏味的内容,对其也存在较为强烈的排斥心理。为了更好地展开同伴教育,首要任务是掌握高职生的身心特点,对思政教育的改进和同伴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高职生的身心特点主要是:

1.较强的独立意识。高职生普遍存在独立欲望,不过还存在儿童时期留存的依附心理,在多方面都需要他人的帮助,所以会和有着类似心理的同学为伴。

2.渴望人际交往。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正式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的环境学习和生活,为了更快适应环境、解除孤独感,会对人际交往有更强的欲望,想要得到同龄人的帮助和关怀,所以喜欢和志同道合的同伴在一起。

3.志气高、积极向上、身体健康。高职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对世间万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也有着较强的开拓精神,对社会和自我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态度。他们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富有生机,对人生目标和追求较高,渴望实现自身价值,而且渴望在生活、学习中或是在同伴面前将自己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四)更快适应学习环境

高职生进入学校后,会减少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另外,由于教学的特点,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与辅导员、班主任之间的接触时间没有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时间多。即便学生和教师接触频繁,在背景、经历、年龄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下,也难以坦诚相待。现如今,我国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高职生的微观和宏观学习环境发生着转变,在新的学习环境中,除了会接触到常规的舍友、同学,还会因为兴趣、爱好接触各种社团伙伴,这样就可以利用同伴相似性、平等性以及在空间和时间上优势,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另外,与师长相比较,同伴的观点往往更容易被接受,而且同伴朝夕相处,对彼此的影响远远超过师长。所以说,为了提升思政教育的持续性和实效性,同伴教育有着更大的优势,能够对传统教育进行补充。

(五)推动未来发展

教育是推动学生发展的社会化活动,在教育中对学生价值取向、精神世界、思想道德进行引导,对正确的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社会价值观进行传递,让学生与同伴、同学、教师的交往中了解现实社会生存法则,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在儿童、青少年时期,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而走向青年以后没有了家庭的束缚和庇护,就要逐渐走向自我教育,从同伴交往中积累经验,为走入社会奠定基础。而高职阶段是学生从家庭、学校,过度到社会的重要时期,而且有着相对成熟的思想,能够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丰富经验。所以说,在思政教育中应用同伴教育方式,是同伴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对人生和社会的见习,能推动学生向着社会化发展。

四、思想政治教育中同伴教育的策略和作用

(一)组建同伴教育团队,提升教育自主性

教育学家曾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所以说,同伴教育就是自我教育的集中体现,通过同伴的示范效应对整个群体的态度、思想进行改变和内化,进行行为改变。因此,想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要有优质的同伴教育团队,利用其号召力和影响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1.团队建设。可以选择品性良好、威信力较高的学生,还要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主持能力,拥有较强的亲和力,善于倾听、值得信赖,如果有传播学、心理学相关知识背景者更佳,这样能让团队与学生之间关系融洽,推动同伴教育顺利展开。

2.团队培训。团队组建完成后,要展开有效的培训教育,这是因为在同伴教育实施中,难以单独依靠自身的基本素质,所以要通过专业培训,提升其专业性和针对性,掌握工作技巧和方法。在培训中要包含技能训练和理论知识,其中技能训练包括心理指导技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团体辅导活动展开、同伴教育组织和策划等,理论知识包括传播学、心理学基础常识,团队指导的基础知识,同伴教育概念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任务和目标等。

3.上岗准备。在同伴教育团队上岗之前,要有一段的适应和过度的时间,也就是实习和见习,在专业教师的领导下体会和感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其应变能力和实际问题处理能力。

(二)搭建互通平台,展开渗透式教育

1.可以在一线教师、班级、政教处、团委的组织下,打造以“宿舍—班级—学校”为轴线的同伴教育平台,围绕宿舍建立同伴互动小组,同伴教育团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相应的活动。这是因为宿舍对于学生来说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也是共识达成的重要场所,大部分学生本身就喜欢以宿舍为一个小集体进行各种活动,所以,将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设置在宿舍,能更好地落实同伴教育。

2.在常规性同伴互动平台基础上,还要组建非常态互动平台,比如公益性团体、社团组织、学生自制群体等,这些群体都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是学校文化的重要体现,在其中展开同伴教育,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在实施中,可以在这些群体中找寻核心人物或是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让整个群体都能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以便对常规平台进行补充。

3.开发新的思政教育平台,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校企合作基地、家庭服务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场所,或是在教学实践、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中渗透同伴思政教育。

4.灵活应用互联网工具,比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微信群、QQ群等,在上面传输积极性的、理性的思想观念,利用学生喜欢上网的特性,攻占网络教育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向着信息化、数字化发展。

(三)丰富活动形式,进行生活化教育

促进同伴教育实效性的重点是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特点为神圣、抽象、伟大、激情,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轨,这也是以往思政教育难见成效的原因之一。所以在落实同伴教育时,要弱化意识形态和政治性,尊重个体,组织符合学生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的思政教育活动。经过多年的同伴教育研究发现,如果制定过高的教育标准,学生会有距离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如果从生活出发,学生的接受程度更高。在教育活动形式上,要善于利用社团、团委、学生会等力量,灵活应用游戏法、角色扮演法、情景重现法、辩论法、示范法等,以思政教育为主题组织灵活多样的同伴教育活动,让思政教育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此外,还要重视网络、社会群体、朋友之间的同伴教育活。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摒弃传统课堂教育观念,对非正式活动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予以肯定,通过生活实践明确道德准则,通过同伴互动打造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逐渐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四)关注思政教育动态,打造过程式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需要依靠评价来体现,不过现如今很多高职院校在评价体系中更加关注定性分析,只注重结果,学生的努力过程和各种进步都被忽略。另外,在评价中教师是唯一且最权威的主体,仅依靠教师的主观意识进行评价,难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所以,为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体现学生的思政教育的动态发展,就要建立系统化的评价机制,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同伴教育的参与情况等进行记录,将评价从“一人说了算”转向多人、多角度评价,加强被评价者和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可以结合社团成员评价、同伴团队评价、同伴互评、个人自评等,打造一个具有综合性的评价机制。同时,通过成长档案的建设,能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还能让教育实施者实时追踪同伴教育的进度,也是学生成长的镜子,让学生明确自身和同伴之间的差距、自身思想品质的发展的轨迹,让自我塑造、自我约束和思政教育相融合。此外,还要制定思政教育的奖励制度,对学生的优异表现进行表彰,发挥榜样精神。另外在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中,要提高思政评价的比重,将学生各方面评优评奖、考核与思政评价相结合,发挥“德育为先”的教育宗旨,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

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应更加积极改变思政传统教育模式,积极推进和普及同伴教育,充分利用该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结合时代发展和教育发展趋势,合理利用同伴资源。积极建立各种同伴教育团队,发挥榜样和模范带头作用,让高职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规范的行为,从而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

猜你喜欢

同伴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