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中国哲学在高校教书育人中的应用

2019-01-21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教育教师学生

张 涛

(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巴中 636600)

一、师师、生生

《论语·颜渊》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做君主的要有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君臣父子要做到有礼数、守规范,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前提。教师要有教师的“样子”,学生要有学生的“样子”,即:“师师、生生”。

(一)“师师、生生”,要求教师和学生应该准守相关行为准则及道德规范

“师师、生生”,要求教师和学生应当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教师应该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坚持言行雅正、遵守学术规范、秉持公平诚信、坚守廉洁自律、积极奉献社会”等相关要求。培育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应该遵守《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所在学校对学生的相关要求。

(二)“师师、生生”要求教师、学生做到“仁”

“仁”在教师的教书育人、学生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仁”是教师行使神圣使命的内驱力,是高尚师德师风的外在表现,“仁”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是做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必备品质。

1.“仁”是“爱人”(《论语·颜渊》)

“爱人”是孔子“仁”思想的主要方面,教师爱学生,则把“教书育人”当做神圣使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这种“爱”督促教师不断地成长,并为学生的成长尽心尽力,为教育事业尽职尽责。学生爱老师,则“亲其师,信其道”(《礼记·学记》),学生爱学生,则团结友爱。这种“仁”在师生间弥漫扩散,则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是师生成长的“沃土”。

2.“仁”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教师应当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是一个以“博施济众”(《论语·雍也》)为己任的人,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向学生无私地传授自己的知识,并以此为己任、为乐。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应当适时站在学生角度去思考问题,这需要教师带着相关问题深入学生去调研。例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有没考虑过学生现在总的作业量是否超负荷?布置的作业是否起到应有作用?还是成了学生应付“差事”,或是成了学生焦头烂额情形下丢之大吉的负担?避免学生在上不同的课时写不同课目的作业。学生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例如,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训任务,再由一人陈述小组观点,此人的成绩即小组每位成员的成绩,小组成员须做到“立人”与“达人”,为陈述观点的组员献策献力。教师与学生做到“立人”与“达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成长氛围,能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加成作用。

3.“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自身不能做到辛勤工作,又怎能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刻苦学习?教师不能做到认真备课,准备教案敷衍了事,又怎能要求学生认真做作业?教师不能与时俱进地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又怎能要求学生博学多闻?教师讲课出纰漏后加以粉饰,或找理由搪塞,又怎能要求学生实事求是?

4.学生的“仁”,须“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学生在明白“仁”的意义后,凡是不合乎“仁”的言行,学生要敢于发声,敢于据理力争,就算与教师意见不一致,或是受教师阻挠,也不迁就退让。“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左传·宣公二年》),教师也有出错的地方,例如,所讲的某个知识点有误。教师要为学生树立“当仁不让于师”的意识,培养敢于扶正祛邪、敢于抵制歪风邪气,弘扬正能量的高尚道德情操,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的一种表现。

5.“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

“五者”,即“恭”“宽”“信”“敏”“惠”。“恭”为“恭敬、庄重”;“宽”为“宽宏大量”;“信”为“讲诚信”;“敏”为“勤劳”;“惠”为“施恩惠”。

6.“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克己复礼为仁”的“礼”,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冯友兰加了一个“非礼勿思”。高校教师与学生须遵守的“礼”,即上文中教师与学生须践行和遵守的规范准则。“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离娄章句下》)。用礼来教导、约束人,人们便能知耻辱,能够尊敬他人,能够自我检点,遵守制度、纪律。

二、中庸之道

(一)中庸之道在于把握好“度”

“超过相当程度,即是太过……未达到相当程度,即是不及。此种要求的满足,若到一恰好的程度,既不与别种要求冲突,亦不受不必要的压抑,无太过亦无不及,则其满足即是得中,即是中节”。中庸之道体现在把握好“度”,一是适时做到公正,在执行规章制度时不偏不倚,不逾矩;二是审时度势,处理问题不极端,避免事态的恶性发展。例如,连着的两节课课间,有一名男生向任课教师请假,事由是考驾照,教师须对此事进行分析:一是该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向教师请假,教师若批准,则可能出现学生接二连三请假的情况;二是教师结合下节课的重要程度,分析请假学生水准是否可以轻松补上课堂内容,若是学生考驾照一事相对更为重要,则教师可以批准,但此决定跟第一条分析有冲突。教师的做法可以是:一是让请假学生自己做抉择;二是教师做全面分析后,决定是否予以批假,若有必要,批假时可避开班级学生。“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道德经》),“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周易·丰》),事物是发展变化着的,对立面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教师在表扬或批评学生时,应当把握好“度”,进行客观评价,考虑“表扬”或“评价”可能带来的后果,注意“对立面”相互转化的道理,避免事物的良性发展转为恶性发展。例如,因成绩排名第一而表扬一个学生,用到了很多夸赞该生的词如:“出类拔萃”“你是老师的骄傲”等,该生随后出现自满情绪,进而学习又有所退步,或该生因此而产生功利心理,执于成绩独占鳌头,而忽视其他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因素,如人际交往或兴趣爱好等。这看似教育的成绩,实则教育的失败。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时或批评后,可适当进行“表扬”与“鼓励”,对学生表扬时或表扬后,可适当点明其“缺点”,“和则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不能一昧地表扬或批评。

有则教学案例:教师在组织学生模拟企业员工离职面谈,一组学生扮演公司领导,被赋予了“CEO”“营销总监”“财务总监”“后勤主管”等职位,在模拟面谈前,“公司领导”熟悉了企业概况、文化、经营状况等信息,且已经历了招聘“员工”(学生扮演)环节。现由已招聘的“员工”模拟离职者甲,而“公司领导”的任务是挽留离职者,“公司CEO”乙在模拟中,没有回答或敷衍“员工”甲的问题:“工作中,CEO不能很好地处理领导与职工间的关系”,造成甲的更加不满。“公司CEO”乙同学在学习生活中,沟通交流能力有所欠缺,而“员工”甲同学沟通交流能力较强,专业知识扎实。教师令甲与乙角色互换,再进行一次模拟面谈,结果同样的离职问题,现任“CEO”成功说服离职“员工”留下。此教学案例,甲同学身临其境,通过与乙的对比,发现自身的不足,此时教师对该生进行表扬、鼓励,表扬则侧重于该生的优点,避免该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受到打击。

“公司CEO”乙是校学生会干部,国家级奖学金的获得者,字迹优美,一表人才,颇受学生欢迎,近来其一直有自傲的情绪,表现在上课不认真听讲,教师在“企业员工离职面谈”实训课上高度表扬了他,“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道德经》)。教师观其随后的学习状态,学生乙出现了上课迟到的现象,第一次迟到,教师只是向乙陈述了校规校纪,乙依旧不改旧习,且迟到后,在进教室前于走廊内大声喧哗。此时,到了“歙”其锐气、“弱”其自满、“废”其缺点的时机,下等教育靠制度,中等教育靠理,上等教育靠心,“制度”可以靠“理”来阐释,制度具有处罚性,是人为定制,可能具有不合理性。理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教师应该先指出学生乙的缺点,用“心”教育,体现在所陈述的“理”上加了教师爱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教育是出于“仁”,即对学生的“爱”,并且让学生明白教育是利于其成长的。“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道德经》),教师向学生乙例举古今“高官厚禄”者行事恭敬、谨慎而避“祸”的例子,通过正面、反面举例,使学生乙明白事理,并诚恳地向教师致歉并道谢,自此,学生乙严格遵守考勤制度。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或亲近,或疏远,要把握好“度”,关系过于亲密或疏远,都会妨碍制度的实施,妨碍教育教学方法的实施。过于亲密,教师在处理教学问题时不易做到公平公正。过于疏远,则无法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礼记·学记》),无法发现并解决学生中较深层次的问题。

(二)中庸之道在于“别宥”

“接万物以别宥为始”(《庄子·天下》),“别宥”即摒弃偏见。“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吕氏春秋·去宥》)。“偏见”来自于人对事物的认知,人的认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成长经历、知识阅历等,“偏见”的产生源于:一是认知是动态性的,可变的。且受自身与环境因素的影响;二是“人”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对事物的认知相对相同,非绝对相同;三是人们易受“见闻之知”(《正蒙·大心》)的蒙蔽,“冥冥而行者,见寝石以为伏虎也,见植林以为后人也,冥冥蔽其明也”(《荀子·解蔽》),“故从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牵也,远蔽其大也”(《荀子·解蔽》);四是“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人们常蒙蔽于事物的“局部”,而无法掌握全面、正确的道理,则须“别宥”。

大学生是容易产生“偏见”的群体,一是学生原有观念的根深蒂固,这些观念可能来自于错误的认知;二是自身的知识储备的不断增加,对新事物的接触逐渐增多,造成新旧观念的冲突,或“管中窥豹”,因狭窄、片面的视角和知识而看不清事实;三是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渐渐脱离父母的管控,面临学习及生活上的一些问题,需要学生自主做判断,做抉择。这个时期,很多学生的认知会重建或重组,容易产生“偏见”。例如,有学生不听课,上课玩手机,见到个别同学不认真听讲,则认为没学生在听课;有学生见到个别素质不好的学生随地吐痰,则认为学校校风差;老师偶尔有个知识点没有立即阐明,有学生则认为此教师知识面不广,甚至认为此教师不称职。教师须及时给予其教育,帮其“去宥”。例如,有些同学课目成绩优秀,瞧不起常逃课、不认真学习的同学,甚至当着老师和同学们的面,不称呼同学的姓名,而代之以“垃圾”。教师“去宥”一是阐明事物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道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着重强调年轻人的可塑性。二是适当举例,如播放“马云愿意用全部财产换青春”视频。三是立即向学生们说明被唤作“垃圾”学生的优点。“别宥”防以偏概全,避免学生:“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

要使教师与学生不被事物的某一个局部所蒙蔽而产生偏见,沟通非常重要,教师和学生的缺点错误“利明不利幽,利宣不利周”(《荀子·正论》)。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别宥”时,应当开诚布公地沟通,以公开为有利而以隐蔽为不利。教师在指出学生问题之处时,可以借助“情景”,以“情景”造势,上文中播放“马云愿意用全部财产换青春”视频即是“造势”,在“别宥”时,可运用“捭阖”术,“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鬼谷子·捭阖第一》)。适时沉默以与学生产生共情,以倾听学生心声,适时与其交流,给予其开导。

(三)中庸之道在于反躬自省

教师须经常反省自己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是否正确;反省自己言行是否符合教师的标准;反省自身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教师在慷慨“给予”知识的同时须努力“汲取”知识,如荀子所说:“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教师应该使自己的学识跟得上这个知识日新月异、推陈出新的时代,结合前沿的科研成果,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须反省自己是否“日有所长”,反省自己是否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而努力学习成长。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礼记·乐记》)。教师和学生要做到“反躬自省”,需要有契机。契机一是教师和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例如教师和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学生对于未来美好前程的憧憬等,有“爱”便能积极投身于所做之事,不畏艰难险阻,克服不利因素,奋发向上,进而有所成长。二是“照镜子”,通过与身边人的沟通交流,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见贤思齐,取长补短。

三、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道德经》),水利万物,教师和学生要做到“利人”,有上文提到的“仁爱”之心。教师与学生能否“善假于物”“四面逢源”,不能只有“利己”之心,还须有“利人”之心。与身边有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的人相处和谐融洽,形成合力,是教有所“成”、学有所“成”的重要因素。

像水一样附着衣物,渗透衣物,才能涤除污渍。向水一样“顺势而为”(《道德经》),教师与学生交流时,教师应当欢迎有想法的学生主动与自己谈心,不应该对其产生排斥心理,在交流中出现了问题,当顺势解决问题。教师若要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教育学生弃“恶”从“良”,则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学生“亲密接触”,深入学生群体,通过共事或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洞察学生心声,进而顺势而为,药到病除。例如,《企业行政工作实训》课程,教师为了提升学生面试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前三分钟抽学生上台进行模拟面试,教师为面试官,学生为应聘者,当教师问到一男生丙(班干部)“你最崇拜的人是谁?”男生丙在回答“父母”后失声痛哭。教师在把他挽下台时,可给其安慰鼓励。进行顺势教育,一是教育全班学生以正确的态度看待男生丙在台上哭泣一事,避免男生丙被有的同学嘲笑。二是教育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珍惜当下优良的教育环境,以实际行动努力学习,成为祖国栋梁之才,适时进行爱国教育。“爱国是一种道德。要想教一个人能爱国,不但需要教他知道他应该爱国,而且需使他有爱国的性格”。为避免“面试哭泣”一事对男生丙造成心理阴影,课后,教师与男生丙进行深谈,了解到男生丙是觉得自己不够“争气”,不是父母的骄傲。教师在沟通时给其肯定与鼓励,并约定时间再次让其上台模拟面试,可给其适当面试辅导,在面试结束后点评其答题优点。在随后的课上,教师以“成长”为主题教育全班学生,阐明“年轻是财富”“青年人的可塑性强”等能鼓励学生的观点。

“顺势而为”地教育学生,有时教师不须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或指明发展方向,只需客观地陈述事实,注重引导,让学生自主作出判断。例如,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课内实训,每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完成实训任务后,由小组长为组员进行考核评分。教师发现有三个小组的组员的分数相同,教师不明确指出这种评分方式是“正确”还是“错误”,而是给学生例举现实中的有关绩效考核中出现的类似案例,由学生去思考,发散其思维,培养了学生面对不同问题进行差异化分析的能力。“顺势”教育学生,还体现在“以力借力,以力打力”。上文中模拟离职面谈,甲乙同学互换角色,即是教师“顺势”对学生进行教育。

四、阴阳之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系辞上》),“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易传·系辞下》),“阴”与“阳”表示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图说》)。“阴”与“阳”可以互相转化,二者又相互依存。教师在教学中,可“动”与“静”相结合,“难”与“易”相结合,“劳”与“逸”结合,严肃与活泼结合。例如,在讲“企业安全管理”课程时,为树立学生“防患于未然”的安全管理意识,教育学生明白“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社会竞争压力”课题时,强调某地区就业形势严峻,竞争压力加剧,此内容使学生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带来“阴”面的效果,“阴”可以使学生产生消极、懈怠的情绪。此时,教师应当进行以“社会生活多姿多彩”“年轻人潜力无限”为主题的教育,为学生带来“阳”面的效果,“阳”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以“阴”促“阳”,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