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师流动问题与对策分析

2019-01-21赵杨银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学科

赵杨银涛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重庆 400031)

20世纪末,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典礼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大学是科教兴国的强大支撑力量,为了全面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建设并形成一定数量的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一流高等学府”。在“双一流”概念提出之前,我国就已经开始实施相应的战略措施。我国已经实施的“211工程”与“985工程”,就是为了更快地实现一流大学、高质量学科的建设步伐而做出的重要举措。2015年8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件由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并颁布。在国家层面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作出了统筹规划,是推进教育质量进步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决策,也是我国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双一流”概念提出之后,“双一流”建设方案、高校名单出炉之后,人才流动现象加剧,各大高校为了响应国家政策,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纷纷将人才的引进作为一个重要项目,间接或直接地对当今高校之间高层次人才的加速流动造成重大冲击。不少研究者与高校管理者发现在剧烈的人才流动现象中存在一定的迫切需要关注的消极问题,如某些高校恶意挖人,人才的职业性跳槽等。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双一流”院校与学科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需要对其原因与对策进行深入的探讨,从各个方面研究相应的对策,减少类似消极现象的产生,削弱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

一、一流师资对“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性

在“双一流”建设中,人才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院校与人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院校的办学质量、长远发展离不开各部门、各学科领域人才的奋斗与努力;人才的发展、成长离不开院校提供的资源与平台。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双一流”院校与学科建设效果评估中重要的指标之一。人才或师资队伍是一个学科、院校的灵魂,是保障教学质量、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中坚力量。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到了一流人才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建设“双一流”大学或学科,各领域的顶尖人才是建设的基石与保障,是院校、学科得以发展、完善的关键资源。各地方、各高校都已认识到人才在教育质量、院校建设、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纷纷出台了大量的人才引进措施与优惠政策,力图从战略的高度实现对师资队伍、人才队伍的吸引与掌控。如,黑龙江省审核通过了《黑龙江省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南京工业大学则建立了海外人才缓冲基地,将一流师资、人才的引进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力求在政策与环境完善的方面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做好人才引进之后的服务工作,以推动当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与发展。

其次,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世界一流学科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保障。学科、院校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如果没有素质过硬、质量过硬的一流师资队伍,就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就难以创造出具有突出贡献的科研成果,就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大学也就失去了其内在的精神与文化的传承。在努力成为“双一流”学科或院校的竞争中,人才队伍的质量与水平是竞争的重要内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师资队伍往往意味着众多潜在的、相关的资源。如科研的思想、艺术、精神、文化能够得到良好的形成并传承,能够获得更多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团队协作形成的合力与互补能够有效地提升科研效率。高水平的团队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隐性力量,并不是个人力量的简单相加,而是整体实力的飞跃。一流的师资力量,往往在学科与院校的发展与建设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它能够为学科与院校的发展注入活力,凝聚力量,找到未来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并带领一个学科、一所院校走向新的高度。师资力量成为“双一流”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也成为实现“双一流”的一个突破口。

二、高校教师流动问题分析

各大高校之间人才的有序流动具有多方面的益处,可以达到人力资源的更优配置、学科与学校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一方面,某些高校实力雄厚,资源富足,待遇较高,对人才的流动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对于流向这些高校的人才而言,可以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与成长。另一方面,高层次的优秀人才也能为高校带来大量的社会资源、社会声誉、科研成果等。这对高校的教育质量、发展水平具有直接且重大的促进作用。在“双一流”建设的政策大背景下以及基于各地方政府、高校对人才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大量引进各学科领域的顶尖人才,达到各项测评指标的要求,似乎是完成“双一流”建设的捷径。国内各高校之间的人才大战愈演愈烈,众多地方政府与高校都出台了大量引进高端人才的优惠政策,高校之间面临的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与洗牌。人才的有序流动,可以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与环境,可以为高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然而目前的“挖人大战”中,人才流动表现出诸多的失序现象,对人才自身的成长、对高校的稳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一)人才掠夺式竞争

“双一流”发展规划提出以来,各大院校之间的人才竞争十分激烈。引进人才成为各地方与高校人才政策的重点。闫丽雯与周海涛(2017)认为,高校挖人具有两方面的动因。首先是制度、环境方面的驱使。诸多强大的外部环境因素对挖人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双一流”规划的出炉与实施就是强大的外部因素之一,驱使不少高校为了自身能够更快地充实实力、提高科研与教学水平、满足各项考核指标,主动采取了见效快、效果好的挖人策略。同时,挖人大战在高校之间造成了人才竞争、流动的外部氛围。如果不加入,可能高校自身即将面临人才流失而又缺乏补充的困境,从而不得不被动加入挖人大战中。

王迪钊(2017)认为,这种“掠夺式”的人才引进带来流动失序,是一种非理性的人才竞争行为。有望成为“双一流”的高校,大多具有有利的地理位置以及良好的地方经济基础,大多处于长三角、珠三角或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的南方城市。为了在短期内达到相应的要求,进入建设名单,提高学校的实力与声誉,在经济基础的支撑下,在地方政策的鼓励下,采用优厚的薪资待遇以及科研资源试图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不少高校都试图在“双一流”建设的机遇下,进行自身的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与水平。然而,短时间内通过已有的人才或条件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抛出高价来吸引招募优秀人才成为了最为有效和普遍采用的手段。这种通过掠夺其他地区优秀人才的人才引进方式对人才流出院校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同时对于引进人才的院校来说,尽管提供了更多的科研资源给所引进的优秀人才,但实际上造成了人才所能利用的资源的减少,对人才自身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职业跳槽现象滋生

在高额利诱的政策下,在高校教师流动常态化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学者、专家教授逐渐演变为为了功利而频繁跳槽的职业跳槽者。这是当今人才流动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消极现象。一流人才跳槽到新的单位往往会获得丰厚的报酬以及大量的科研资源。在新单位提供的优裕条件下,这些人才能够迅速地拿到课题与经费,发表不少的学术成果,获得新的学术荣誉。职业跳槽者则在聘期结束后,立即为了获取高额的报酬而跳槽到另一个单位,而根本不顾及所在单位、所在学科的发展状况。如此循环往复,既创造出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又提高了升价,获得不菲的个人利益。实际上对学校、学科的发展弊大于利。受到利益驱使与政策制度的推动,类似的职业跳槽者越来越多。一流学科、一流高校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安于学术,潜心付出。功利、浮躁的科研心态与行为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害而无益。

三、高校教师流动对策与建议

在世界上广为公认的一流大学应该具有如下的特征:质量过硬、知名度高的师资队伍;完善并富有活力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在科研领域做出杰出的、标志性的贡献或成果;得以反映教学质量的大批优秀学生。前三个特征本质上都与高校的人才队伍密不可分。如何有序、稳定地引进人才、保有人才,避免人才流动失序带来的消极影响,成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需要再度思考的问题。

(一)科学规划合理引进

部分高校在人才大战中缺乏周密的思考与部署,没有制定出完善的人才引进、保留、培养的体制机制,规划布局方面存在欠缺,一味地追求一流人才的数量,而对本校、学科人才队伍的实际状况较为忽视,使得引进的人才不能很好地填补空白,导致重复引进,或引进人才后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现象既不利于人才的发展与成长,也带来学校、学科各种资源的挤占、低效利用。人才引进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人事部门需要在认清本校师资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人才队伍存在的优缺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方案与计划。人才引进是有目的,不是为了短时间内达到考核指标,而是为了更为长远地提升本校、本学科的教育水平、科研水平、学术声誉。引进合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科与学校的发展。

(二)完善人才考核制度

目前各高校的人才考核中都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重视学历背景、科研成果数量、荣誉称号等,而忽略了对人才各方面综合素质的考核。不可否认,科研方面的实力与成果是高校考核的重要内容,而且科研方面的考核较为简单易行、容易量化。教学也是高校运作的重要内容,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也是反应高校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由于教学方面的评价在指标设置、量化程度方面通常较为模糊,考核存在一定的困难。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在考核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同时,在科研的考核中,往往也较为重视人才个人创造的各项科研成果,而忽略了其对学科的贡献、对团队建设的贡献。郭明玉与宋丹(2018)认为,今后“团队型”的建设与考核将成为主流的方式,不仅应重视一流人才的个人能力与成果,也应重视其对团队、学科所产生的带动作用。

(三)完善服务保留人才

引进人才与保留人才是人才建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引进的高层次、高质量的人才需要留得住,长期服务于学校,才能做出更大的贡献,产生更好的带动作用。高校在科研、管理、教学等各方面的环境、氛围对保有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除了利用优厚的待遇留住人才外,还应注意文化留人、事业留人。情感的归属是人才留得住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院校需要为人才提供工作与生活方面的支持。在工作上,主动提供全方位的指引和协助,科研启动经费,帮助引进的人才尽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在生活上,热情、周到地为人才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解决待遇问题、户口问题、子女教育问题、配偶安置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另一方面,高校应重视文化、环境方面的软实力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崇尚科学、民主自由、开放包容的人文氛围,形成重视人才,重视知识的优良风气。

教师流动现象一直以来就存在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优秀人才的流动对高校的发展、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的提升具有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校提高自身实力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整体的科研实力,充实学科的发展,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劲与活力。各院校以及知名企业对人才的重要性都需要有深刻的认识,努力提高教师队伍保障,科学制定教师发展方略,方能更为行之有效地促进“双一流”背景下高校自身的发展。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超学科”来啦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