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素养视角下大学生互联网信贷问题研究

2019-01-20焦成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信贷消费校园

焦成芳

(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互联网信贷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金融服务,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称为校园贷,具有门槛低、申请方便、金额小、放贷快、频率高的特点,越来越被广大学生接受。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贷的快速发展,校园贷业务急速发展起来,部分不良校园贷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严重影响,社会影响恶劣。2017年5月27日,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网贷业务。2017年9月6日,教育部发言人再次强调,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尽管如此,校园贷不断“变身”,部分校园出现回租贷、求职贷、培训贷、创业贷乱象。大学生深陷校园贷泥潭,既有时代因素,也有自身因素,更折射出了大学生网络素养没能同步提升的问题,从网络素养视角进行大学生互联网信贷研究也就成为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网络素养视角下大学生互联网信贷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一)复杂与多变:大学生互联网信贷问题产生的新时代背景

大学生互联网信贷问题产生于一个信息化程度高,互联网深度融合跨界发展之际,时代背景复杂多变。

1.网络社会发展迅猛。网络社会是指信息时代的社会,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我国自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网络以来共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第一次互联网浪潮(1994—2000年)标志是从四大门户到搜索引擎;第二次互联网浪潮(2001年—2008年)标志是从搜索引擎到社交化网络;第三次互联网浪潮(2009年—今)标志是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2018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占总体网民的98.3%;网络购物用户和网上支付用户占比均为71.0%,半年增长7.4%;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最大群体集中在20多岁;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4.25亿,使用率为53%。这一系列数字的背后,反映了当前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发展变化正影响着这一时代人的知识信息传递方式、生活工作方式,彻底动摇了以固定空间领域为基础的民族国家或组织的既有形式,打破了地域限制。

2.消费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互联网大大拓展了全社会沟通活动的空间,形成了新的“互联网+”消费模式。“互联网+”消费模式包括消费者消费内容、消费结构、消费形式、消费特征、消费趋势等方面,反映了经济社会生活的准则。消费内容丰富,注重提供个性化、创新性产品;消费形式涵盖了线下的实体店消费和线上的互联网+消费,微商、海淘、代购更是丰富了无缝的全渠道体验;前端消费互联网带动后端产业互联网发展,最大限度地扩大了消费增量、盘活了消费存量,供需结构更加匹配,消费体验更加舒适便捷,打破了时空限制,使消费具有无边界性。大学生作为一个文化水平高、接受能力强、消费需求多样的群体,更容易接受社会发展的最新事物,网购、外卖、共享单车等新经济形态在高校盛行。

3.互联网信贷应运而生。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信贷因势而变,互联网信贷应运而生,大学生作为一个数量巨大、消费力强大的特殊群体成为各类互联网信贷机构争相抢夺的资源。互联网信贷具有门槛低、申请方便、金额小、放贷快、频率高的特点,越来越被广大消费者接受,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因个人资质原因,传统信贷不能满足个体信贷需求情况下,转而寻找互联网信贷支持。互联网信贷在满足大学生消费需求的同时,一些不良校园贷也乘机而入,存在贷款人的信息泄露、维权意识薄弱等问题。大学生因为还款能力有限,使用互联网信贷而产生的不良后果大致可总结为以下四种结果:一是偿还高额本息;二是涉黄涉盗;三是失踪;四是自杀,影响非常恶劣。

(二)成长与迷茫,互联网信贷中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形成

1.网络下成长。当前,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维,“互联网+”理念已经跨界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随着高校2018级新生入校,高校学生主力的接力棒从“90”后交给“00”后,他们的一大共同特点就是享受着经济的富足与无忧,经历着整个社会的阶层结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的巨大变迁,当代青年具有务实、开放、网络化生存特征,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竞争驱动等属性伴随着当代青年的成长,他们思维活跃,具有国际化视野,在获取信息、认识社会、人际交往、商务活动、日常生活等方面无网不在。

2.成长中迷茫。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当前大学生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理想信念受到冲击,迷失在物质的海洋,存在消费异化的风险。

(1)消费自嘲。和以往相比,“借”以消费的心境与行为在大学生中已成为一种趋势和习惯,不同代际消费观念的流变在网络用语上的反映最直接,“隐形贫困人口”“价格敏感型患者”“新穷人”频频曝屏,自嘲中有自我肯定、自我吹嘘的意味,看起来很富有,实则消费不节制,超出现有水平。

(2)信用消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正在催生一个大众借贷时代。周小川表示,消费信贷发展非常快,甚至有一些是过分诱导年轻一代提前消费、借贷消费,这个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金融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人口现象。中国电子商务平台正在弥补青年大学生的需求空白,90后成为新兴消费群体,消费观念更加超前,借贷观念更易被接受。大学生的信用消费主要有消费分期、信用卡和校园贷,消费分期使用频率高达22%,信用卡使用频率为16%,校园贷为3%。

(3)盲目消费。从传播学角度看,互联网信贷的盛行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大学生对其的认可和从众行为,也反映了大学生消费观念片面,重物质欲望、轻精神锻炼,使得消费背离了它自身的本质;消费行为冲动,喜欢攀比炫耀,缺乏理智,异化了消费目的、消费心理,不能对自我的财务状况进行合理规划使用,负债的速度超过生活费增长的速度。

二、网络素养的缺失与不足是大学生互联网信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网络素养是运用电脑及网络资源的能力来定位、组织、理解、估价和分析信息,是一种适应网络时代的基本能力。2017年12月8日网络素养标准正式发布,共以下十条标准:认识网络——网络基本知识能力,理解网络——网络的特征和功能,安全触网——高度网络安全意识,善用网络——网络信息获取能力,从容对网——网络信息识别能力,理性上网——网络信息评价能力,高效用网——网络信息传播能力,智慧融网——创造性地使用网络,阳光用网——坚守网络道德底线,依法用网——熟悉常规网络法规。90后、00后被称为网络原居民,成长在互联网普及和社交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对网络的操作和使用比较频繁,具备一定的网络素养。但是大学生互联网信贷也暴露出网络素养不健全问题,分析如下:

(一)网络认知素养欠缺。网络认知素养主要包括关于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力,对网络特征和功能的理解等。大学生膨大的消费欲望与自我经济实力差距较大,互联网信贷的强大欲望与信贷常识缺乏形成鲜明对比。

一是从自身角度而言,大学生对互联网信贷认知不全面,缺乏定力和辨识力,易受身边群体和社会环境影响。比如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惜使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高档电子产品;大学生中整容、微整形的人越来越多,并且呈现低龄化趋势,00后成整容新生力量,容易陷入“美容贷”圈套等。

二是从网贷信息方面而言,互联网信贷的宣传具有片面性、迷惑性、诱惑性,极易落入陷阱;校园贷不断变异、升级,与学生的求职需求、技术技能考试培训相结合,穿上“分期”的马甲,隐身到各类培训机构和日常生活中,可辨识度低,防不胜防。

(二)网络安全素养较低。网络安全素养主要包括具有高度网络安全意识,具有网络信息识别能力、评价能力。互联网信贷问题反映出大学生安全防御能力有待提升。

一是网络法律安全素养欠缺。大学生的契约意识、诚信意识不强,对个人签约签字不谨慎,对协议内容不加辨别,不能明白这一行为背后将要承担的责任,面对巨额还款和无底线的催收时,不能采取有效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二是网络金融安全素养欠缺。大学生对网络金融安全方面的认知较少,接触不多,安全意识差。互联网信贷属于互联网金融的一种形式,一方面满足了大学生的消费和信贷需求,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新兴事物,互联网信贷规章制度不健全,容易被不法分子乘虚而入。

三是网络信息安全素养欠缺。面对多种多样的宣传信息,大学生信息收集、分辨提取信息能力有限,容易被诱导;大学生信息保护意识差,在申报贷款时,不能对个人、家人、朋友、老师等人的信息有效保护,存在泄露个人隐私和他人隐私问题。加之互联网信贷机构自身管理问题,大学生在申报互联网信贷后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存在信息泄露风险。

(三)网络行为素养不健全。网络行为是指人们依托互联网所做出的一种全新形态的现实行为活动,能够做到善用网络、智慧融网。网络媒介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行为,在互联网上购物学习、游戏娱乐、交谈交友等日常活动基本都能实现,这种便捷易得的模拟性的网络生活替代了真实的现实交往,存在与外界的脱离的风险和隐患。

网络消费行为素养方面,行之有效的约束减弱,自由度增强。网购不仅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普遍的消费形式,更是一种流行的消费文化,但是由于大学生自我约束力和辨别力有限,理财能力和金钱观念不强,极易受到购物网站、网贷平台的诱导,存在冲动消费、自我满足性消费、过度消费和攀比炫耀消费等非理性消费行为。

网络社交行为素养方面,极易受到圈层文化的消费影响。一些大学生之所以使用校园贷,一方面是因为受到接触圈层的影响,大学生的朋友圈、QQ群、抖音、微视、小红书等网络圈子盛行,朋辈之间、家庭影响比较多。另一方面,大学生互联网信贷具有门槛低、申请方便、金额小、放贷快、频率高的特点,越来越被在校大学生接受。

网络语言行为素养方面,社交媒体成为学生的“耳鼻喉舌”。在网络社会里,人们对网络媒介产生了两个极端现象:一方面,网络媒介的去中心化趋势明显,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都可以发声;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意见领袖”引导、暗示和影响。

网络暴力行为方面,大学生遭受暴力催收的危害。网络暴力是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一类在网络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语、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欠债人如若不能如期还款,网络金融机构便授权催缴团队进行催缴。催缴人采取激烈手段,对欠债人绑架,或是到家里喷漆、胶水锁门等,对欠债人故意伤害、非法拘禁、逼迫涉黄。

(四)网络道德素养失范。网络道德是信息网络社会的产物,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网上行为,调节网络中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它必须诉诸人的意志,即人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在互联网金融中,个体由于网络道德约束的缺乏、内部自律条件的缺失,导致个体与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相违背,造成网络道德失范。

一是网络言语失范。一旦不能如期还款,大学生就会遭受放贷人的逼债,遭受言语暴利。一方面,催款机构使用言语暴力骚扰,用“呼死你”软件电话轰炸,进行言语侮辱、恐吓、骚扰;另一方面,催款机构以图片视频形式进行威胁,将个人隐私以照片、视频的形式公布到网上、发送给亲朋好友,恐吓、损毁、攻击当事人。

二是网络价值异化。网络本来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工具和助手,但是人们现在的生活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网络,个体沉浸在虚拟世界里,网络消费、网络交际盛行,对现实社会的感知能力退化,被网络“绑架”。

三是网络诚信缺失。当前互联网信贷存在诚信问题,不良信息、虚假宣传充斥网络,真假难辨。不良校园贷本质上就是诈骗贷,层层陷阱触目惊心;有些还款平台(如704校花APP)存在一系列问题,还款后仍旧显示逾期、无法充值还款等。

四是网络侵权盛行。校园贷以“零利息”诱骗大学生入圈套,层层落入“多头贷”陷阱,借新还旧垒高欠债,如若不能按时还款,就开始暴力催缴,损毁当事人名誉,侵犯隐私,侵扰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损害人身权利,受害人和受害家庭苦不堪言。

三、重塑与提升:在网络素养视角下大学生互联网信贷问题的干预策略

大学生构建健全的网络素养对自身成长发展,对构建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态都具有重大意义。针对互联网信贷中网络素养的突出问题,大学生互联网信贷问题的干预策略可从“认知——观念——行为”的演进逻辑和梯度范式进行分析,以“育”为起点,以“导”为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网络素养体系。

(一)以“育”为起点,提升大学生网络认知和思想观念

高校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形成正确网络认知,补足大学生精神之“钙”,念好互联网信贷的“紧箍咒”。

1.灌输系统的互联网金融知识,提高认知能力。当前互联网金融潮起,发展到实质性金融业务发展阶段,互联网与信贷金融的融合使其包含了互联网操作安全风险,又包含了传统金融信贷风险。高校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个系统的教育,对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有个深刻的认知,树立风险意识,认识到互联网信贷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信息安全风险、法律法规风险等,教育大学生进行有效防控,规避风险。

2.加强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提升网络认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伦理道德素养是大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和根本,需要结合新时代发展特点,对传统道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通过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实践活动等途径进行灌输教育,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提升大学生伦理道德水平,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主动远离不法校园贷。

3.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培育正确的思想观念。大学生之所以选择互联网信贷,直接原因是有消费需求,根本原因是存在价值观念片面、消费观念异化、消费心理异常等问题,加之大学生的思想体系不完备,容易受各类思想观念影响,需要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构建全面的思想体系,学会正确的价值判断,培养大学生的比吃苦耐劳、比奋斗奉献的精神品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成长成才的全过程。

4.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提升法制观念。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网络主体的网络言行都应该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在法律保护的范围内行事。培育大学生契约精神,对契约自由、契约平等、契约信守、契约救济等精神内涵进行系统学习,教育学生悦纳契约、善用契约、用契约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完成认识契约、认可契约、应用契约的周期教育。教育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珍惜个人信用,规范个人行为,建立良好的个人征信系统,共同促进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

(二)以“导”为手段,多路径培育大学生网络素养

高校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互联网信贷教育的责任,及时纠正偏差,进行正确引导,筑牢互联网信贷的“防火墙”。

1.运用典型案例引导。针对大学生中出现的互联网信贷案例进行分门别类整理,指出存在的问题,引导大学生认清事件的实质——以网络信贷之名,行诈骗之实,有的以校园贷为名来发展下线,有的校园贷转型“美容贷”“培训贷”“分期贷”“求职贷”“创业贷”等,本质都是高利贷、新型黑恶势力;引导大学生珍惜信用,网络信贷平台,如京东白条、蚂蚁借呗、苏宁任性付、微粒贷、百度金融等常见产品都已接入了征信系统;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这类信贷的危害性。某商业银行推出新规,半年内有过2次以上小贷记录将不批贷,严重影响个人的贷款记录、贷款审批和贷款额度。

2.以法律法规引导。对学生进行相关政策法规的教育和学习,了解《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校园贷风险防范集中专项教育工作的通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了解国家大政方针,遇到危险或是被催缴人威胁恐吓时,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勇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避免被胁迫、被绑架、自杀、失踪的极端行为。

3.以正确行为引导。一方面,引导大学生认清网络消费、网络金融、网络社交中的不良行为,及时调整、纠正,强化自我约束,勤俭节约,理性消费,合理安排生活学习支出,摒弃超前消费、过度消费行为的诱惑,用正确的行为引导大学生。另一方面,培养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品学兼优的优秀大学生典型,支持成立金融理财类大学生社团,发挥朋辈群体的积极带动作用,认清不良校园贷的“陷阱”,以榜样的力量和朋辈群体的作用来引导大学生的正确言行,自觉与不良校园贷划清界限。

4.以舆论宣传引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高校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化、思政课程化的先锋作用,充分利用QQ群、微信等各种载体,开展正面宣传活动,加强舆论引导,对校园贷的本质、陷阱有个共识,营造崇尚节约、抵制过度消费、远离不良网贷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形成良好的风气。严格校园活动管理,及时清理校内网贷宣传广告,防止网贷机构通过招聘兼职、赞助活动等方式收集学生信息,禁止学生宣传、推荐、代理“校园贷”业务。开发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漫画、微视频、微电影等有关网络产品,线上线下两种渠道同步宣传,倡导理性、绿色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

猜你喜欢

信贷消费校园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40年消费流变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