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辩正《四库全书总目》所录徽人籍贯两则

2019-01-20

图书馆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四库总目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9)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四库总目》)是研究中国传统学术的必备参考书,为无数学者“读书之门径”,但因书出众手,难免疏失。近代以来,涌现出很多专门对《四库总目》加以纠谬拾遗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卓越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今笔者择取《四库总目》所论《周易时义注》作者章佐圣的籍贯所属,以及《易学象数举隅》的作者是汪敬抑或汪思敬的问题,对此两事予以辨析正误,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1 章佐圣的籍贯辩正

章佐圣,明季徽州人,生卒年不详,著有《周易时义注》一书,列入《四库全书存目》中。《四库总目》载:“《周易时义注》(无卷数),明章佐圣撰。佐圣,字右臣,歙县人。”[1]133因《四库总目》的权威地位,后世研究者论述该书时多以《四库总目》所言为据,致使以讹传讹。如嵇璜《续文献通考》、杨家骆《四库全书大辞典》、黄开国《经学辞典》、徐芹庭《中国易经学史》等皆载录章佐圣的籍贯为歙县。

然而,我们稽查清道光《徽州府志》,却见其《人物志》和《艺文志》所载章氏籍贯竟不同,出现了两志“出尔反尔”之事。其《艺文志》著录章氏籍贯为歙县,与《四库总目》相同。《人物志》则云:“章佐圣,字右臣,祁门平里人,籍泰州,补邑诸生。甲申之变,遂归里,识者呼为章明经。”[2]99由此可见,府志的《艺文志》和《人物志》撰者不是一人,资料来源也不同。因此,关于章佐圣的籍贯属于歙县还是祁门,则需要慎重对待和细致考证。

上溯康熙年间由赵吉士等人编纂的《徽州府志》,其《人物志》云:“章佐圣,字右臣,祁门平里人。籍泰州,补邑诸生。甲申之变,遂归里,识者呼之章明经,弗应。戊子城破,卖卜于市。后稍稍授生徒,终非其志。所著有《麟经志在解》《大易时义注》《佛幻禅喜集》。未几,祝发岩栖,不知所终。”[3]1945可见,道光《徽州府志》的《人物志》的著录源自《(康熙)徽州府志》,以之为祁门人。而《艺文志》则是沿袭了《四库总目》的说法,以为歙县人。

再稽同治《祁门县志》可见,其《人物志》有章佐圣的传文曰:“章佐圣,字右臣,居平里,工诗文,善词曲,籍泰州。崇祯甲申之变,遂归里,识者呼为章明经,弗应。戊子城破,卖卜于市。后稍授生徒,终非其志。著有《麟经志在解》《大易时义注》《佛幻禅喜集》。(见府县旧志。)”[4]并在《艺文志》中也著录了章佐圣的三部著作。可见同治《祁门县志》将章氏归为祁门人,并参照以往的府、县志,已纠正了道光《徽州府志》中“人物”和“艺文”两志籍贯的矛盾之事。此外,光绪《重修安徽通志》中的《隐逸志》中,也有论及章氏行踪者:“章佐圣,字右臣,祁门人……同邑陈二典,字书始,亦弃帖括,杜门著书,以程朱为的。又汪文锡亦弃诸生,杜门不出。”[5]375由康熙《徽州府志》可知,章氏在入清后“祝发岩栖”,与“同邑”陈二典、汪文锡皆弃功名。那么,由陈、汪二人的籍贯,也可旁推出章氏籍贯。《祁门县志》卷五《人物志·隐逸》载:“陈二典,字书始,石墅人……值鼎革,弃贴括,窃理学,言行以程朱为的,杜门著书,不与显贵者通,会讲紫阳书院。”[6]道光《徽州府志·人物志》载:“汪文锡,字周侯,祁门查湾人。博览群书,过目成诵。明末,补博士弟子员,甚有声。鼎革,谢去高帽深衣,杜门不出。”[2]99施璜《紫阳书院志》载:“陈处士,名二典,字书始,祁门人。”[7]施璜与陈二典素有来往,也曾在紫阳书院中同席共事,对陈氏的记载自然无误。既然陈二典、汪文锡同为祁门人,而章佐圣与陈、汪为“同邑”,可证章氏为祁门人。

综上所述,章佐圣的生平行实如下:字右臣,祁门平里人,因祖父辈经商而寄籍泰州,补为邑诸生,人称章明经。适遭崇祯国变,回故里祁门设馆授徒,但“终非其志”。后削发为僧,悠游林下,至于“不知所终”。章氏一生潜心治学,尤深于《易》,清儒称其《周易时义注》颇有可道之处,依经训解,大旨主于言理。其书成于崇祯甲申正月,谓以明经获隽,行路艰阻,自为笺注,盖有托而为之。可见章氏身为朱明之臣,心系道统,亦为当时遗老之杰出者。《四库总目》评定其书有“经训”,重“义理”,但“征引芜杂,颇乏持择”,可谓中肯而公允。或因馆臣不明徽州府县之间的复杂关系,而误置其籍贯为歙县,有失其真,当以康熙《徽州府志》所载祁门为是。

2 两位汪敬的身份辨析

隋末歙人汪华,以吴王而归顺大唐。此后汪氏便成为徽州当地声名最大的世家大族。在明清徽商的四处经营队伍,及蟾宫折桂的科举士子群体中,自然不乏诸多的汪姓人物。但同时,因姓名相同或相近而造成混乱者,也不在少数。譬如,明代徽州学者汪敬(字益谦,婺源人)与汪敬(字思敬,祁门人)的事迹混淆和著述错置,即属此例。

《四库总目》“易类存目一”载:“《学易象数举隅》二卷,明汪敬撰。敬字思敬,一字益谦,婺源人,宣德癸丑进士,官户部主事,所著有《易传通释》及此书。《明史·艺文志》不著录,朱彝尊《经义考》载此书四卷,而《通释》则缺其卷数,《江南通志》载之,则均无卷数。此本二卷,似尚非完书也。”[1]99检阅《明清进士题名录》,确有直隶婺源人汪敬,为明宣德八年第三甲第四十七名同进士及第,后官户部主事。但此汪敬,字益谦,非“字思敬”,因走科举仕途,终生几无著述,更无《学易象数举隅》(又名《易学象数举隅》)之作。文中《学易象数举隅》的真实作者,当为其同时同郡的祁门隐士汪思敬。

关于婺源汪敬与祁门汪思敬的区别,生活在明代成化年间的休宁人程敏政的《新安文献志》已有记录,云:“汪益谦敬,婺源城西人,宣德八年进士,仕终户部主事。”[8]52又曰:“汪思敬,敬,祁门人,所著诗文曰《养浩斋集》。”[8]53在稍后的弘治《徽州府志》中,则有较为详细的分述。其卷九《人物志·隐逸》曰:“汪思敬,名敬,以字行,祁门人,幼孤,长从进士周昌遊,事母孝,及母殁,哀毁骨立。因曾祖时中查山书堂故址,重建以为藏修之所。平居潜心问学,无意仕进,杨宁尝以学行荐于朝,下有司,屡征不起,晚年闭户著书,率遵族曾祖克宽之说,卒年七十,所著有《易学象数举隅》四卷,《周易传通释》三卷,《学文管见》三卷,《养浩斋集》二十卷,藏于家。”[9]1224而该志卷八《人物志·宦业》则载:“汪敬,字益谦,婺源城西人,治《书经》,以儒学生领宣德己酉乡荐,登癸丑进士第,奉命往湖广纂修《宣宗实录》,竣事还,丁外艰,服阕,以母老求终养。家居十余年,部檄促起,授户部陕西司主事,监督通州等处马房粮料,以廉能著名。”[9]1075又该志卷六《选举》云:“宣德八年癸丑科,曹鼐榜汪敬,婺源人。”[9]774由此可见,祁门汪思敬,名敬,以字行。其曾祖汪时中(字天麟)与元末大儒汪克宽为同宗,且时相论学,后建楂山书堂,从学者甚众。思敬乃修葺曾祖所建书堂,潜心读书治学,工诗文,通儒术,曾有杨宁(1400—1458,字彦谧,歙县人,宣德进士)荐举于朝,但屡征不起,读书林下,著述丰硕。而婺源城西人汪敬,字益谦,宣德八年进士,尝奉诏与修《宣宗实录》,以廉能为世所称。

明代文献记载时人,因时代切近而大多无误,愈往后来,错讹愈多。从梳理汪氏二人生平的后世文献载录,即见趋势之大略。如嘉靖年间徽人戴廷明、程尚宽等所修《新安名族志》中“汪姓”人物文字,其中有关汪敬和汪思敬的记录分别如下:“祁门”一目载:“十八世曰思敬,著有《易学象数举隅》《养浩斋集》。”[10]232而“婺源”一目则载:“汪益谦敬,宣德癸丑进士,授户部主事。”[10]228又,凌迪知《万姓统谱》云:“汪敬,字益谦,婺源人,正统癸丑进士,奉命往湖广撰修《宣宗实录》,竣事还,丁外艰,服阕,以母老求终养,家居十余年。起授户部陕西司主事、监督通州等处马房粮料,以廉能著绩。”[11]789又,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亦云:“汪敬,婺源人,宣德癸丑进士,事亲尽孝,登第,以母老,不愿,就养,遂乞归,不赴选,后授户部主事,廉能丕著。”[12]明末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易类》也记载“汪思敬,《易学象数举隅》四卷,又《易传通释》□卷。名敬,以字行,祁门人,工诗文,□□中侍郎杨宁尝荐之朝”[13]。又,清初朱彝尊《经义考》卷五十三有言:“汪氏思敬,《易学象数举隅》四卷,《易传通释》阙卷,俱未见。黄虞稷曰思敬名敬,以字行,祁门人。”[14]可见祁门汪思敬,一生无甚功名,乃以坐馆授徒和潜心著述为生,著述甚多,有《周易传通释》《学文管见》《养浩斋集》等,《易学象数举隅》乃其代表作。而婺源汪敬,因学而优则仕,常年奔波于宦海,又“廉能丕著”,自然无暇著述,仅有奉敕参与《宣宗实录》的撰修而已。

或许是有意区分婺源汪敬(字益谦)与祁门汪敬(字思敬),上述方志所言汪思敬时,乃以字行;所言汪敬处,却以名见,由此可知编纂者的良苦用心。时至康熙《徽州府志》,还仍见其区别所在,但也显露了模糊之处。如卷十五《隐逸》载:“汪思敬,名敬,以字行,祁门西隅人,潜心问学,工诗文,侍郎杨宁荐于朝,征之,不起,所著有《易学象数举隅》《周易传通释》《学文管见》《养浩斋集》。”[3]1938而卷十四《宦业》载:“汪敬,字益谦,婺源城西人,宣德癸丑进士,召往湖广纂修《宣宗实录》,事竣,以母老求终养,家居十余年,部檄促起,授户部主事,以廉能著……晚而喜易,著《易解》。”[3]1842只是此处的“晚而喜易,著《易解》”,颇有些来路不明。稍后的乾隆《江南通志》所载徽州府人物志中,亦为二位汪氏列传,其《文苑》云:“汪思敬,字养浩,祁门人,潜心文学,练达时务,侍郎杨宁荐举,不赴召,著有《易学象数举隅》《周易博通释》《学史管见》。”[15]267而《宦绩》载:“汪敬,字益谦,婺源人,宣德癸丑进士。”[15]750另在卷一百九十《艺文志·经部》中记载了二人的书目,汪思敬有《养浩斋稿》,汪敬著有《易解》。可见康熙《徽州府志》人物志对汪氏二人的记载,沿袭了弘治府志。而乾隆《江南通志》承袭康熙府志,并新生出“养浩”二字,估计是据汪思敬《养浩斋稿》而衍生。同时沿用了府志中所言婺源汪敬著有《易解》,估计是因《易学象数举隅》的误置,而导致其“别有一种著作”。

可以说,两位汪氏之间的混淆,当是发生在康乾之际的志书编纂中,此后则相沿成习,每况愈下,渐至错乱。究其原因,可能是编纂者不能用心于辨明细事,也可能与《易学象数举隅》在流传过程中的版本署名有关。今考嘉靖十八年汪奎刻本《易学象数举隅》,其卷首所载为“《易学象数举隅》汪敬撰”,且在扉页刻有好友杨宁的赞语:“臣访得直隶徽州府祁门县儒士汪思敬,性资明敏,行宜端纯,读书三十余年,不求仕进……本儒才,堪任用,宜举荐。”[16]估计后人遇此刻本,见有“明 汪敬”字样,以为是进士出身的婺源汪敬,而忽视了隐士汪敬。至乾嘉时期,四库馆和三通馆的文臣,不知徽州“汪敬”实有二人,加之康熙《徽州府志》又有汪益谦《易解》一书挂名书中,而误将婺源汪敬当做《易学象数举隅》的原作者。此后的方志承袭而误。稽查递修本《续文献通考》可见:“汪敬,《学易象数举隅》二卷,敬,字思敬,一字益谦,婺源人,宣德进士,官户部主事,所著有《周易传通释》及此书。”[17]此处之误,与《四库总目》的错误相同,且发生在同一时段,且“嵇璜”既是四库馆的总裁,也是三通馆的总裁,其间关系,不得而知;其后文献,则相沿成习。至道光时期再修《徽州府志》时,纂修者对此颇有疑惑,却以讹传讹。故有卷十五《艺文志》载:“明婺源汪思敬,《易学象数举隅》四卷(一作两卷,《四库总目》《续通考》俱无思字,字思敬)。”[2]467同时,在该志卷十二《人物志·隐逸》中,却又出现“汪思敬,祁门人,幼孤长……所著有《易学象数举隅》《周易传通释》《学文管见》《养浩斋集》”之文[2]93。实际上,上述夹注文“《四库总目》《续通考》俱无思字,字思敬”一句,就已暴露出撰著者已对两位汪氏混淆不清,但未做深究。至光绪《重修安徽通志》时期,撰修者可能对《易学象数举隅》的作者为婺源汪敬产生了怀疑,故在《艺文志》中将汪敬与汪思敬都写于著作之后,云:“《学易象数举隅》二卷、《易传通释》三卷,汪敬著。按:二书又见汪思敬传。”[5]474此言可以揭示修撰者应付差事、懒于翻检的态度。可见文献在传承过程中,难免混淆讹误,愈往后来,人事愈繁,错误愈多。

综上考述可知,《四库全书总目》所收《周易时义注》的作者章佐圣,当为明末清初徽州祁门人;《易学象数举隅》的作者应为明代徽州祁门人汪思敬,而非婺源人汪益谦。尤其是汪氏二人的姓名字号极为相似,容易错乱和混淆,造成“张冠李戴”。这对后世修书者而言,也是个心细与否的直接考验:心细如丝者,能够辨析毫微;粗心大意,则贻误后学。本文对此三人籍贯和身份所作辨正,希望能对《四库总目》的疏失有所纠正,也为明代文献研究和徽学人物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猜你喜欢

四库全书总目四库总目
“四库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终南捷径,帝王心事
总目次
《皇帝的四库——乾隆朝晚期的学者和国家》简介
第36 卷总目次
四库学研究专辑
《四库全书总目》与音乐文献
2014年第1—6期总目次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提要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差异
2009年总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