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实践的调查与分析*

2019-01-20

图书馆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图书

(1.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大学图书馆,安徽 合肥 230601)

1 引言

2018年11月1日至2日,改革开放与中国扶贫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其主题是“国际减贫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将动员全社会参与,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2]。文化扶贫作为扶贫的重要方式、重要任务,在扶贫攻坚战略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早在1992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摆脱贫困》[3]中明确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并在脱贫攻坚战略中进一步明确文化扶贫的定位和作用。1993年文化扶贫委员会的成立,更是标志着文化扶贫概念上升为国家意识。紧接着,1994年国家颁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4],提出“改变教育文化卫生的任务”,开展相应扶贫专项活动,标志着全国性文化扶贫实践工作的正式开始;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5]强调公共文化的建设,基本实现每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有图书馆、文化馆,明确了图书馆的作用。而高校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参与其中,尤其是有着自身独特优势的“双一流”高校图书馆。

就我国现有研究来看,关于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研究较少,笔者将其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作用研究。彭爱琴[6]提出高校图书馆在知识扶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唐美荣、冯永财[7]则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在国家文化扶贫攻坚战中的作用;二是问题及对策研究。大多数学者多从精准扶贫的视角切入,结合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优势、可行性、偏差成因等分析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整体现状,提出问题与对策;化秀玲[8]在分析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内涵及优势的基础上论述了高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三是案例研究。冯永财[9]基于项目管理理论探讨了陕西省高校图书馆与基层图书馆的结对帮扶机制;丁明霞[10]以喀什大学为例,提出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是区域文化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四是模式研究。郭利伟、冯永财[11]44从我国文化扶贫制度体系建设出发总结出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的三种模式:智力支持、拓展服务、校地共建图书馆。通过上述研究可发现,不同学者对于文化扶贫的研究视角不同,所得出的思考与建议不同,研究所带来的影响与作用也不同。但除案例研究外,研究主体基本为高校图书馆整体,较为泛化。本文从“双一流”特定视角切入,采用网络调查与文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截至2019年2月,对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本文以下简称为双一流高校馆)的文化扶贫具体工作展开调查,在了解双一流高校馆扶贫举措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性建议,以期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实践的开展提供借鉴。

2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现有条件

在“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过程中,文献信息资源是文化扶贫的基础,技术是文化扶贫的手段,人才是文化扶贫的动力源泉。

2.1 文献信息资源——文化扶贫基础

高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资料中心,具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双一流高校馆尤甚,在馆藏文献(包括纸质图书和电子资源)的数量和类型上都有独特优势。从数量上来说,双一流高校馆拥有丰厚的馆藏资源。查询双一流高校馆官方网站介绍可发现,截至2017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纸质藏书近800余万册,有大量引进和自建的国内外数字资源[12];截至2018年12月,武汉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总量达1 743万余册,其中印刷型文献共666万册,中外文电子书刊达1 077万册,其中电子图书872万册;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山大学图书馆纸质馆藏总量达685.14万册(件),中外文电子期刊合计120 498种,中外文电子图书合计210.35万册,多媒体光盘资源1.66万片。从种类来说,纸质图书具有多学科多语种的特点,包括中西文、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种类较为齐全;而电子资源不仅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静态资源,还多配有音视频等动态资源。同时,就采购情况来看,据2017年“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显示,大部分“双一流”高校图书馆购书经费达到千万元,文献资源配置的费用基本呈上升趋势[13]38。再配有高校图书馆自建的特色数据库、CALIS等共享数据库等电子资源。可见,双一流高校馆资源配置一直在扩充,更新速度较快。图书馆扩充资源过程中富余的纸质文献资源可以针对性地输送给贫困人群,部分电子资源可以与贫困区图书馆或贫困区院校共享。

2.2 技术——文化扶贫手段

高校图书馆主要服务高校师生的特征且作为研究基地的属性决定了其具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技术水平。结合北上广、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地域优势,双一流高校馆的技术水平基本处于图书馆业内领先地位。技术不仅包括理论性技术,如科学分析技术、信息检索等科学方法,还包括文献数字化、数据挖掘、数据管理、知识发现等更偏重实践运用的技术。打开双一流高校馆的官方网站,可见阅读推荐、新书通报、推荐购买等基本功能,科研数据服务和学科服务等特色功能。北京大学图书馆更支持信息素养手机游戏这样兼具学习与娱乐的创新培训类功能。双一流高校馆不断创新发展新技术的同时,可以将一些基础技术通过讲座或网课的形式传授给被帮扶对象,做到“扶智”。而针性对性地将这些技术手段应用于文化扶贫中,则能更精准、高效、高质地发挥双一流高校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作用。如可以建立扶贫数据库、交互数字平台精准识别人们信息需求,以便针对性做出帮扶措施并适时调整。

2.3 人才——文化扶贫动力源泉

就双一流高校馆来说,人才不仅指向在编馆员,还指向教师学者、在校学生。对于在编馆员,2017年“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中800多所高校填写的关于在编人员相关数据显示,286所高校图书馆共有获得博士学位的馆员总人数为870人;748所高校图书馆共有在编硕士学位馆员总人数为8 512人[13]42,高校图书馆员学历结构正在提升,学科背景逐渐强大。同时,双一流高校馆注重引进新人才,重视馆员培训。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甚至为馆员专门设有一系列课程的培训网站。对于在校学生,双一流高校馆一般会设置学生自主管理之类的团体或是招募相关志愿者成立团队,学生的参与等于服务对象参与,更有利于图书馆了解学生需求,开展创意活动;在文化扶贫中,优秀的馆员作为主要力量对接培训贫困地区图书馆馆员,学生以志愿团队或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或社团等组织形式直接或间接通过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活动;老师则是通过申请相关项目或自主调查对文化扶贫进行研究,期间会检索图书馆相关电子文献。

3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实践

进入双一流高校馆官方网站,查找文化扶贫相关新闻公告,同时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文化扶贫+各双一流高校馆名”的检索表达式,进行网络调查。并在中国知网中限定主题为“扶贫+高校图书馆”,进行文献调查,对双一流高校馆的文化扶贫实践做补充。截至2019年2月,从整体的文化扶贫项目到具体的文化扶贫实践活动,总结分析双一流高校馆的实践。本文所指的文化扶贫项目不仅包括由政府主导的项目,还包括其他诸如志愿等的各种民间组织项目,具体分为结对帮扶基层图书馆、对口帮扶贫困区院校、校地共建三类模式。文化扶贫实践活动则主要是指双一流高校馆已开展的与文化扶贫相关的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归为图书捐赠活动、文化志愿活动、精准化的文化下乡活动三个方面。

3.1 文化扶贫项目发展

(1)结对帮扶基层图书馆。结对帮扶主张以先进带动后进,以优势带动劣势,采取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的形式,推动弱势一方的发展,以达到帮扶的目的。基层图书馆目前仍存在文献、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配备不足的问题,发展受到限制,满足文化需求有限[14],难以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传播、教育的功能,难以有效起到扶智、扶志作用。通过结对帮扶的形式,在文献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对基层图书馆开展教育、科技、信息等各类文化帮扶的措施,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典型案例为2010年西安高校图书馆和省内县级图书馆的帮扶活动,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等11所高校图书馆与宝鸡市岐山县图书馆、西安市灞桥区图书馆等11个县级图书馆进行结对帮扶[15]。其中,自西安交通大学结对帮扶岐山县图书馆建立帮扶关系后,西安交大图书馆先后为岐山县图书馆捐赠书刊4 000余册,开展各类业务交流和指导活动10余次[16],有力地促进了岐山县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新发展。

(2)对口帮扶贫困区院校。与结对帮扶相区别的是,对口帮扶更加强调互惠互利、合作发展,且帮扶主体与被帮扶对象之间具有相对应的关系,形式主要为一对一。对口帮扶贫困区院校是指高校图书馆利用特色资源共享,科普知识讲座等手段,通过教育帮扶作用于人才的孵化,从而使得贫困区中小学或者贫困区高等院校获得长足发展的动力源泉。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在对口帮扶项目中积极扮演帮扶角色,通过交流沟通,一般会选择签订协议的方式作为项目的保障与指导。2012年武汉大学图书馆与乐山师范学院图书馆签署《武汉大学图书馆对口援助乐山师范学院图书馆协议书》和《武汉大学图书馆与乐山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协议》的对口援助协议,确定每年举行一次交流工作会议,互相提供数字资源的远程服务、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服务,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等[17];紧接着,2015年,武汉大学图书馆馆员就赴乐山师范学院分享MOOC建设经验[18]。而继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西藏农牧学院图书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之后,2018年4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到西藏农牧学院图书馆开展座谈会,确定安排西藏农牧学院图书馆职工到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进行学习交流;提供馆际资源服务和科技查新等委托服务[19]。

(3)校地共建。校地共建项目在国内比较早期的实践可追溯到2001年聊城大学与聊城市图书馆的落成及投入使用[20]。主要表现为高校与地方政府、乡村、社区[11]48以及社会其他组织合作共建图书馆、图书室以及农家书屋等机构。这种合作共建的方式借助了第三方力量,有效整合了信息资源,优化了资源配置,极大程度发挥了学校资源的作用。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工作中,清华大学图书馆通过志愿活动帮助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第一中学建立图书室[21];湖南大学图书馆先后在武警湖南总队长沙队建立湖南大学“流动图书室”、在益阳安化(国家级贫困县)捐建4个爱心图书室[22],合作共建体现并不明显。最具典型性和创新性的为厦门大学图书馆与南强乡村学社(厦门大学学生社团)合作的共建模式。2007年起,厦门大学图书馆以组织志愿团队的形式,全力支持厦门大学南强乡村学社,通过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指导、技术培训等,建成多个图书馆乡村项目,并打造了品牌效应[23]。

3.2 文化扶贫实践活动开展

(1)图书捐赠。捐赠图书(室)是指高校图书馆主动或与组织合作对受帮扶对象捐赠文献信息资源、基础设施等。捐赠文献信息资源,包括捐赠有价值的纸质图书和输送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主要是针对基层图书馆以及贫困区中小学等组织捐赠图书。根据图书来源,可分为两种不同举措:一是合理利用图书馆现有文献信息资源包括下架图书和受赠图书中图书馆不予以收藏的图书等富余资源以及馆藏精品的复印件等副本资源。如华中科技大学图书接受捐赠条例中明确提出对于接受捐赠不收藏的图书可优先转赠贫困地区高校图书馆[24];2017年9月,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将一千余册下架期刊捐赠给辽宁省朝阳县乌兰河硕蒙古族乡中学以及青海省同仁县民族中学[25];2018年9月,四川大学图书馆同时向岳池县图书馆和广安市邓小平图书馆捐赠馆藏精品《清初四川通省山川形胜全图》仿真复制件一套[26]。二是与组织合作开展面向全校师生的捐书活动,对收集的零散图书分类整理后打包输送。学校选择合作的组织有校内和校外不同来源。如郑州大学图书馆与校内学生组织合作,于2018年联合校读书会面向全校师生募集图书,十天搜集5 600多册,为当地河南省兰考县谷营镇程庄村的公共阅览室送去文化资源[27];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则选择了与校外出版机构合作,于2018年12月联合英国Emerald出版社校内开展“大爱图情·馨墨传书”赠书活动,对青海芒拉小学、新疆木什乡中心小学等西部小学输送课外读物[28]。这种动员师生参与文化扶贫的做法更具有主动性,发挥了群体力量。同时活动中宣传了文化扶贫理念,增强了师生的扶贫意识,为以后其他扶贫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基础。两种选择各有优势,与学生组织合作更能清楚学生意愿,与校外机构合作资金储备更充足。捐赠基础设施则主要是指高校图书馆主动为乡村提供建设用品或联合其他机构直接建设阅览室。如2018年天津大学图书馆主动为天津市静海区静海镇付家村提供书架等建设用品[29];2016年中南大学图书馆同学校学工会联系北京蔚蓝公益基金会,在湖南省永州江华县大圩镇捐赠图书资料,建立图书室[30]。

(2)文化志愿。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增加,文化志愿服务在全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文化扶贫亦是如此。志愿公益的公益性和无偿性使得开展文化实践活动的成本降低,同时志愿者也得到了自身的锻炼和精神的愉悦。这样双赢的结果决定了志愿公益是“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的重要方式。针对特定人群比如弱势群体、贫困人群、基层图书馆员等,高校图书馆组成专门的志愿团队,或是组织志愿者定期进行相对应的志愿服务。一方面,就基层图书馆员而言,主要是业务的交流与指导,基层图书馆员来高校馆进行参观、学习、交流或高校图书馆组成志愿团队去基层图书馆对基层图书馆馆员进行相应的指导与培训。早在2011年,兰州大学图书馆就联合其他图书馆连续三年开展“志愿者行-基层图书馆培训活动”[31],进行业务的讨论与交流。另一方面,就弱势群体而言,主要是针对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举办特定志愿活动进行相关服务。如2018年4至6月,云南大学图书馆针对老年人组织开展朗读志愿活动,志愿者给老人录制音频或利用空余时间到敬老院为老人现场读报唱歌[32]。同时,高校图书馆会作为参与者的角色辅助服务国家组织的志愿活动。如四川大学图书馆迎接了由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机关党委组建从帮扶地区选取的10余名小学生组建的“央行大爱,点亮希望”志愿团队,带领小学生们参观并介绍四川大学文理图书馆[33]。与文化志愿服务紧密关联的公益活动微区别于志愿服务,强调完成特定的目标,一般依托于特定公益组织机构,有利于扶贫活动持续性、专门性、有效性、精准性开展。武汉大学图书馆专门成立“小布爱心”微公益组织,开展一系列微公益活动,比如对大一藏族女生普布卓玛进行一对一帮扶、和西藏墨脱县加热萨乡中心小学共建校园图书角[34]。

(3)精准化的文化下乡。传统的文化下乡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服务对象一般为贫困地区,输送的内容一般是图书、期刊、戏剧、影视等等,输送手段为直接输送,属于“喷灌式”。而精准化的文化下乡是指高校图书馆在进行文化扶贫时精准识别服务对象,运用多样化文化手段,针对性做出不同扶贫举措,真正送去服务对象所需的文化。“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一般是结合学校脱贫攻坚发展工作及党建工作需求,开展精准帮扶的文化下乡活动。如2018年南开大学图书馆前往天津市武清区大王古镇韩指挥营村开展“文化下乡、精准扶贫”主题党日活动,不同部门各司其职。读者一部向韩指挥营村捐赠图书、期刊五百余册;读者二部向韩指挥营村小朋友赠送特制书签;古籍部老师现场演示线状图书的装帧方法,并带着生活物资拜访韩指挥营村五保户老人[35],活动内容丰富,针对不同人群有不同扶贫举措,精准地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真正做到了“文化扶人”。2018年10月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开展对口精准帮扶和党建主题活动,通过座谈交流,表示将依托图书馆“传统文化体验中心”的研究去梳理孔美村“一村一俗”文史文献,弘扬发掘其优秀历史文化[36]。活动精准对接受帮扶对象,挖掘当地特色文化,为后期旅游业等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做到了文化扶贫的输出。

4 启示与思考

关于文化扶贫,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其智力资源优势,构建文化扶贫精准识别体系、促进社会力量协同参与其文化扶贫项目、创新其文化扶贫活动形式,深化文化扶贫内容。

4.1 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智力资源优势,构建文化扶贫精准识别体系

区别于“大水漫灌”的粗放式文化扶贫,目前越来越强调具有针对性的文化精准扶贫。要达到文化精准扶贫的效果,第一步要做到对文化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构建文化扶贫精准识别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已有的人才、技术等智力资源优势。首先,教师、学者、学生可以合作研究,建立一套统一的、量化的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有效识别指标体系[37],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对比,以此判断确定真正的文化扶贫群体。其次,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等数字技术建立有关扶贫对象发展以及需求的档案数据库,并通过实践调查及时更新数据,合理分析数据,精确需求,以便能因时因地制宜,精准输送文化资源。具体实施时,需要注意“扶人”与“扶组织”的区别,不仅要零散地通过捐赠图书、举办专题讲座、馆员培训与交流等多样化手段直接对贫困人群以及弱势群体等给予一定的关注与帮扶,还需要采取结对帮扶、对口帮扶、校地共建的方式针对敬老院、社区街道、基层图书馆、贫困边疆地区院校等组织进行间接帮扶。得到帮扶的组织文化软实力得以提升,再反过来造福于当地人民,可以真正做到文化扶志、文化扶智。如云南大学图书馆针对老人开展朗读志愿活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对西藏农牧学院图书馆的管理和业务工作进行指导。

4.2 促进社会力量协同参与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项目

文化扶贫是一项具有社会性质的工作。胡铭焓[38]基于社会协同的理论,提出将文化扶贫的帮扶主体分为图书情报系统内部的力量和图书情报系统外部的力量以及政府。就政府创建的文化扶贫项目来说,在政策与资金上具有很大优势,同时政府起到主导、监督、评价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这点,积极主动申报参与相关课题项目。如陕西高校图书馆与贫困县图书馆的结对帮扶项目,形成了一对一或一对二的结对帮扶机制;就图书情报系统内部力量来说,高校图书馆应该在对口帮扶贫困区院校中充分发挥教育扶贫的作用,在提供数字资源的远程服务、创新性开展线上线下互动课堂项目的同时,注重与学生社团的合作,发挥大学生这一人才力量,组织下乡、支教等公益实践项目。就图书情报系统外部力量来说,高校图书馆与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公益倾向的企业、有专业知识背景的行业协会、公益机构、扶贫基金会等合作发展扶贫项目,更容易获得基金、技术、人力等的补充支持。文化扶贫项目重要的一个输出点在于合作开发,高校图书馆可以结合自己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与出版社机构合作,开展赠书的项目;与数据商合作开发数字文化扶贫项目;同时,结合技术优势,可以与旅游业开发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形成长久的发展机制。

4.3 创新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活动形式,深化文化扶贫内容

对于文化扶贫的活动,最主要的就是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深化。要做到这两点,离不开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一是多样化发展,拓展扶贫外延,创新文化扶贫活动形式。高校图书馆应该注重文化扶贫活动的多样化形式以及扶贫活动中扶贫手段的多样化。从整体而言,除了图书捐赠、志愿等常见活动形式,还可以参考借鉴领域内其他实践方式,如真人图书馆。就个体而言,扶贫实践的活动内容也应具体展开。就捐赠图书来说,双一流高校馆在捐赠时对于富余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大型活动与校内社团、校外机构合作的选择,做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值得借鉴。同时,也可以看到双一流高校馆在文化扶贫中还是整体偏向纸质文献资源的捐赠,在数字资源方面应该加强。比如共享数据库资源、多媒体信息资源。二是持续化发展,当前很多高校文化扶贫活动仍存在浮于表面的现象,缺乏深度和可持续性。高校图书馆有能力跳出简单的一次性活动,可以发展形成系列性活动、专题性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持续性的、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就文化志愿活动来说,武汉大学图书馆专门成立“小布爱心”微公益组织,开展一系列扶贫微公益活动,保证了活动的持续性,值得借鉴。三是个性化发展,在数字化浪潮下,可以结合学校专业优势整合农业、医学行业等数据资源,打造统一云数据平台,利用移动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实现订阅、推送、热点、咨询等功能,以此来满足不同扶贫对象的需求。

5 结语

调查发现,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很多优秀文化举措,但就参与情况来看,仍存在部分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工作缺失的情况;就具体实践来看,科技培训、文化讲座等举措相对较少,扶贫数据库建设、特色资源开发基本还停留在书面,双一流高校馆对于自身智力资源优势的运用并不是特别明显。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下,作为高校图书馆“领头羊”的双一流高校馆应该做好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文化扶贫意识;充分发挥自身智力资源特色优势,在制定文化扶贫识别指标、文化扶贫评估机制等方法层面做出努力,投身于扶贫数字图书馆、扶贫检索系统等文化扶贫相关知识产品的开发,为我国的减贫事业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图书
关注一流学科
图书推荐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班里有个图书角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