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库全书总目》杂史类提要辨正十三则

2019-01-20

图书馆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四库总目

(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是中国古代目录集大成之作。针对其失疏之处,已有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李裕民《四库提要订误》、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杨武泉《四库全书总目辨误》、魏小虎《四库全书总目汇订》等专著及大量论文,蔚为大观。本文就《总目》杂史类部分提要加以辨正,冀能有所补益。

1 卷五十一“《国语补音》三卷”条

提要云:“唐人旧本,宋宋庠补葺。庠字公序,……谥文宪。”[1]147

按:《宋史·宋庠传》载其谥号作“元献”[2],然其文集名《宋元宪集》,宋人记其谥号作“元献”“元宪”者皆有。提要误“元”作“文”。

2 卷五十二“《左逸》一卷《短长》一卷”条

提要云:“前题‘延陵蒋谨手次’及‘子世枋重订’,又冠以世枋序,称二帙为其先人手录,贮箧中者四十年,未详作者谁氏,并所序峄阳、齐野二说亦不知何人,惟是纪事用意,笔法遒古,非秦汉以下所能道只字云云。漆书竹简岂能阅二千年而不毁?其伪殊不足辨也。”[1]162

按:依《总目》义例,著者首见时,当详述字号、籍贯并仕履等。本条提要未对蒋氏父子加以介绍,今补之。《(崇祯)江阴县志》卷四:“蒋谨,字钦之,夙有文誉。万历壬辰选贡入南雍,甲午举应天亚魁,丁未成进士,寻丁外艰,服阙除中书舍人。三奉使,却交际馈仪,有清望。当考选,以门户位置,量移工曹。七年晋都水郎,治河淮徐,以旷工银补工费,锸畚云集。夏镇河使章谟任故,谨兼摄,籍公费三千金遣赠其子,不入一锾。九载绩成,擢江西参政,备兵南瑞,省讼蠲赎,四署司道篆俱如之。乙丑冬,奉表入贺,不通贽谒,逆党曹钦程希珰旨,嗾田景新疏劾之,摘其姻知高缪为邪党,作诗及时政为讪谤,矫旨削夺归。灌园南郭之外,恤族赈贫,施糜掩胳,多为德于乡。遇今上登极,谨疏讼冤,奉温旨,复职起用,即以其年腊杪一夕卒。谨廉隅自饬,门无杂宾,历仕二十余年未尝通书政府,盖宁落落如石者。诗文俱出匠心,未肯依世博名,有《紫薇省》《绿漪轩》诸稿藏于家。”[3]谨子世枋,字叔方。

又,二书实截抄自王世贞《弇州四部稿》,文字亦时有讹脱。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疑其为蒋谨抄录王书而不署著者姓名,其子不查,以为真秦汉人所作[4]291。今细核其文,一者蒋氏径改原序所计条目总数,二者《左逸》文末别缀《左传》成公十一年传文“五月丁亥晋师以诸侯之师及秦师战于麻隧秦师败绩”凡二十二字,造伪之迹甚明。《弇州四部稿》提要称:“自世贞之集出,学者遂剽窃世贞。”[5]此书即一例证。

3 卷五十二“《战国策谭棷》十卷”条

提要云:“是书全用吴师道补正鲍彪之本。惟增入李斯《谏逐客书》、《楚人以弱弓微缴说顷襄王》《中山君飨都士大夫》三章,为吴本所无。注中国名、人名或间补数言。余皆采诸家评语书之简端,冗杂特甚。”[1]162

按:提要所云增补《中山君飨都士大夫》章,实为吴本《战国策校注》原文。《四库提要著录丛书》所收元至正二十五年平江路儒学刻明修本《战国策校注》有二页脱漏,《四部丛刊》景元至正本抄配之,内容为《中山君飨都士大夫》《魏文侯欲残中山》二章。盖刻印之时即已脱漏,故四库馆臣据纪昀家藏元本抄录之《战国策校注》亦脱此二页。

又,书中诸家评语,基本节自穆文熙《战国策评苑》,而尽去穆氏自评,余者间有增删。

4 卷五十二“《七雄策纂》八卷”条

提要云:“明穆文熙编。文熙字敬止,东明人,嘉靖壬戌进士,官吏部员外郎。是编取《战国策》之文,加以评语,并集诸家议论附于上阑。大抵剿袭陈因,无所考证。”[1]162

按:穆文熙,字敬甫。提要误作“敬止”。明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十:“穆文熙,东明人,嘉靖进士。少颖悟,经籍无所不窥,尤尚节义。庄庙初给事,石公星以言忤,廷杖几毙,文熙奋不顾身,周旋医药,得不死。解官归,士论高之。后历官宪副,浩然而归。所居有逍遥园,坐起一编,文藻蔚然,为一代名家所著。有《逍遥园集》、《左》《史》《战国纂评》诸书行于世。”[6]

又,穆文熙另有《四史鸿裁》、《左传》《国语》《国策评苑》为《总目》所著录。《战国策评苑》“用鲍彪注,参以吴师道之补正,均略有所删补,非其原文。”[7]《四史鸿裁》中《战国策》部分即本书也,由《战国策评苑》节选而来,并删去鲍、吴注文,改用自作简注。

5 卷五十二“《青溪寇轨》一卷”条

提要云:“宋方勺撰。勺字仁声,婺州人。元祐中,苏轼知杭州,值省试,尝荐送之。《浙江通志》载潘良贵之言,称其‘超然遐举,神情散朗,如晋、宋间高士’,似以隐遁终身者。而所作《泊宅编》中,记虔州安远、龙南二县有瘴,因自述其管勾常平季点到邑事,则亦曾官于江右也。是编记宣和二年青溪妖寇方腊作乱,童贯、谭稹等讨平之事,原载勺《泊宅编》中。曹溶摘入《学海类编》,因改题此名。所述睦州之陷,及谭稹之为两浙制置使,刘延庆、王禀、王涣、杨维忠之功,皆与《宋史》不合,盖传闻异词。”[1]163-164

按:《宋史翼》卷三十六《方勺传》:“方勺,字仁声,金华人。潘良贵称其‘超然遐举,神情散朗,如晋宋间高士。其诗文雄深,雅健追古作者。’(《(万历)金华府志》)喜交当世名士,士亦乐从之游。(《建康集》)寓乌程泊宅村,阅金石遗文。昔张志和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此乃志和泊舟之所也。(《泊宅编》)号泊宅翁,扁舟苕霅之上,兴之所至,辄悠然忘归,著《泊宅编》。(洪兴祖《泊宅编序》)徙西溪,因诵杜子美诗至‘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欣然以为与其意合,乃名其居曰云茅庵。因东冈为小亭,号茅墩,欲傍溪开水槛,久无资,会郡守有馈之酒五十壶,不饮,亟易之,乃克成。平生诗文甚多,随手散去,著有《云茅漫录》。(《建康集》)”[8]

又,本书正文出自《泊宅编》三卷本,较十卷本所记为详,“于县令陈光之玩寇,提刑张苑、通判叶居中之失抚,知州赵霆之弃城,皆详著之。”[9]《宋史·方腊传》语句与此篇多有相同[10],盖据方勺所著修改而成。提要所云与《宋史》不合者,实仅记载详略有差而已,并非传闻异词。

6 卷五十二“《避戎夜话》一卷”条

提要云:“宋石茂良撰。案陈振孙《书录解题》载茂良字太初,其爵里则振孙亦未详,无可考也……知为删节不全之本矣……晁公武《读书志》列《金人背盟录》七卷、《围城杂记》一卷、《避戎夜话》一卷、《金国行程》十卷、《南归录》一卷、《朝野佥言》一卷,总注曰:‘皇朝汪藻编。记金人叛契丹,迄于宣和乙巳犯京城。’《围城杂记》等五书,皆记靖康时事。其意盖谓《金人背盟录》以下六书,皆靖康时人所作,藻合而编之耳。而其文义混淆,似乎六书皆出于藻,故有引是书为汪藻作者。其实《书录解题》载《朝野佥言》为夏少曾作,《南归录》为直秘阁沈琯作,此书为茂良作,各有主名也。况汪藻未从北行,安得有《金国行程》乎?”[1]164

按:李裕民《四库提要订误》考证石茂良为吴兴人,建炎二年进士[11]。另,程俱建炎三年《辟官奏状》载:“又华亭县尉见阙,未曾差人。窃见迪功郎新宣州旌德县尉石茂良,虽是书生,尝游西北,亦有心力,乞差充华亭县尉,并填见阙。”[12]

又,提要指出现存《避戎夜话》为删节本。今人韩淑华有辑本[13],其未收佚文一条,见日本京都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藏清抄本杭世骏《金史补》,录之如下:

《避戎夜话》曰:“初,驾幸虏寨,使回言元帅请与上皇相见,上曰:‘晚当自往耳。’金人自攻太原以来,即以讲和割地为言,宋之君臣往往惑于和议而战守不固也。十二月癸亥,钦宗往青城与粘罕议和,索金一千万锭、银二千万锭、缣帛如银之数,自御马而下在京共七千疋皆归之。”

又,《(万历)开封府志》卷二六著录“围藻《围城杂记》一卷”[14],或即汪藻编录者。

7 卷五十二“《孤臣泣血录》一卷”条

提要云:“旧本题宋太学丁特起撰……《文献通考》载其书三卷,又《补遗》一卷。此本仅存一卷。然首尾完具,年月联贯,不似有所阙佚者,殆后人所合并耶?”[1]165

按:《通志·艺文略》载:“《孤臣泣血录》一卷,丁时起撰。”[15](“时”当为“特”之讹误。)则本书宋时已有一卷本。

又,是书宋时别名《靖康录》,至清代又有名曰《靖康纪闻》(1)宋、元、明三朝书目及著作引用,多称《孤臣泣血录》,惟《爱日斋丛抄》卷一作“丁特起《靖康录》”。至钱谦益《绛云楼书目》,始以《靖康纪闻》为名著录。。《文献通考》所载《补遗》一卷,即《总目》卷五十二著录之《靖康纪闻拾遗》一卷。张海鹏《学津讨原》、曹溶《学海类编》收有《靖康纪闻》并《拾遗》,是为足本。本书以二名传世,在流传过程中亦渐生差异。如序文所记时间、数字彼此多有不同,正文词句亦时有别异、互有脱漏,《孤臣泣血录》书末别载宋高宗诏书三则但不存《拾遗》等等。今人许沛藻有《靖康纪闻》整理本[16],惜其于校勘中未曾注意此种差异。

8 卷五十二“《靖康纪闻拾遗》一卷”条

提要云:“不著撰人名氏。案《文献通考》载‘《靖康拾遗录》一卷,何烈撰。又名《靖康小史》,又名《草史》’,疑即是书也。”[1]165-166

按:《(嘉靖)长沙府志》卷六:“何烈,湘乡人。金人入寇,烈叩关乞赐对陈御戎之策,即日召对至东阁,报免,烈曰:‘誓把愚衷毕此生。’”[17]《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十三:“初京城未陷时,有进士何烈者为监察御史张所谋于朝廷,遣吕刚中、时中兄弟二人溃围出城,赍蜡书往河北招效用。”[18]55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始城中传金人以张灯留上驾,燕罢即归,至是不还。揆与诸生丁特起、汪若海、何烈等各为书,欲遗二帅,留守司不许。”[19]《皇朝中兴纪事本末》卷四:“时四方荐士皆试于中书后省,潭州布衣何烈对策用廷试体称臣,(建炎二年)壬申,谏官李处逊请黜烈并劾考官,于是降烈充末名而中书舍人汪藻、滕康、卫肤敏并罢。”[20]

又,是书实非何烈《靖康小史》。《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十六“丁特起《孤臣泣血录拾遗》曰:‘靖康元年春,金人退兵之后’”[18]708-709云云,正此书文字也。烈书至晚见于光绪十九年刻李有棠《金史纪事本末》引用书目,盖亡于近代。

9 卷五十二“《炀王江上录》一卷”条

提要云:“故虞允文拒守之事,略不一言也。”[1]171

按: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已指出《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三所引《炀王江上录》具载虞允文拒守之事[4]296。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三朝北盟会编》,正脱虞允文拒守一段文字。据邓广铭、刘浦江《〈三朝北盟会编〉研究》,四库馆臣初以编修张若溎家藏本《会编》作底本径直抄缮,后于复校时改用彭元瑞家藏本为底本[21]。光绪三十四年许涵度刻本即以彭本作底本,检核其文,亦不缺此七十五字。由此知张若溎家藏本原即脱漏此事,馆臣复校时亦未完全以彭元瑞家藏本作底本。

10 卷五十二“《洪武圣政记》二卷”条

提要云:“明宋濂撰。濂有《篇海类编》,已著录。是书略仿《贞观政要》之例,标题分记。分《严祀事》《正大本》《肃军政》《绝幸位》《定民志》《新旧俗》六类……据其所云,则此书在成化间已无传本,不知何以得存于今。然勘验文义,实非赝托。或纯偶未见,遽以为佚欤?然是书之不行于明代,亦可见矣。”[1]176

按:本书实分《严祀事》《正大本》《昭大分》《肃军政》《绝幸位》《定民志》《新旧俗》共七类,提要脱记《昭大分》。

又,本书明代官方有藏。《文渊阁书目》卷一著录“《洪武圣政记》一部一册”[22]凡两次;弘治五年邱濬《请访求遗书奏》载:“若夫所谓《大明帝纪》《皇明宝训》《大明宝训》《洪武圣政记》《大明日历》等书,则又当时儒臣纂成卷帙者也,今皆藏在内阁,天下人无由得见。”[23]缪昌期《第一问》载:“当时道德博闻之臣日侍禁严如宋濓其人者,盖亦尝见而知之矣。今其所撰《皇明日历》《洪武圣政记》诸书具在也。”[24]胡缵宗又有《读〈洪武圣政记〉》一文,胡氏曾任翰林院检讨,其所见或亦内阁藏本。

11 卷五十三“《奉天刑赏录》一卷”条

提要云:“自题懒生袁子,不著其名。以《千顷堂书目》考之,盖袁褧所撰也。”[1]195

按:《(同治)苏州府志》卷八十:“袁褧,字尚之,袠仲兄。吴县学生屡试辄第一,七赴应天试不利,循例入太学。博学善属文,凡有司至吴者,闻其名辄折节与交。性亢洁,尤长于诗,绘花鸟有逸趣,书法入米元章之室。晩耕谢湖之上,自号谢湖。”[25]

12 卷五十四“《明祖四大法》十二卷”条

提要云:“明陈栋如撰。”[1]202

按:明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目》著录“何栋如《皇祖四大法》十二卷十册”[26],提要误其姓氏。

13 卷五十四“《使琉球录》二卷”条

提要云:“明萧崇业、谢杰同撰。崇业,云南临安卫人,隆庆辛未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杰,长乐人,万历甲戌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总督仓场。万历七年,崇业为户科给事中,杰为行人司行人,奉使往封琉球国世子尚永为中山王。是年六月,渡海抵其国,十月还闽。因记其行事仪节及琉球山川风俗为此书。”[1]203

按:《(康熙)建水州志》卷十四:“萧崇业,字允修,号乾养。隆庆辛未进士,以庶常授兵科给事中,历工、户二垣。先后封事数十,上《禁士习之侈靡》《开泇河之支流》《劾安庆之欺弊》《调驿传之苛刻》。册封琉球,当以给事中一人往,旨下,久未有应者。公慨然航海,往归报命,晋兵科都给事中,移太仆太常少卿、南太仆正卿,晋南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易将领、严干楯、加意禁戢,江防萧然。以念母陈情,予告归。未几,廷推内台,寻卒,赐祭葬。公识度宏远,蕴抱渊邃,生平无疾言遽色,人又相忤者,当前即化绝,无忮懻。自通籍以迄休卧,杜门扫轨绝迹。公府有造其卢者,亦鲜得见焉。所著有奏议及《使琉球录》《南游漫稿》共若干卷。”[27]谢杰,字汉甫,事见《明史》本传。

又,《千顷堂书目》卷八分别著录有“萧崇业《使琉球录》二卷”“谢杰《使琉球录》六卷”[28],则萧、谢二人各有著书记其出使事迹,并非同撰一书。

猜你喜欢

四库全书总目四库总目
“四库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终南捷径,帝王心事
总目次
《皇帝的四库——乾隆朝晚期的学者和国家》简介
第36 卷总目次
四库学研究专辑
《四库全书总目》与音乐文献
2014年第1—6期总目次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提要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差异
2009年总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