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深化理论自信的路径选择

2019-01-20张天勇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特色理论发展

张天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210044)

回首百年中国的沧桑巨变,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中国并主导中国理论的变革,开启了百年中国的新起点、新征程、新面貌。在坚持“中国化”的基本立场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引领中国实现了革命的胜利,建设的成功,创造了中国奇迹,引领中国从“五四”走进新时代,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百年历史昭示着,科学的理论引领科学的行动,科学的行动产生伟大的奇迹。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离不开理论强国建设,离不开理论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理论自信的深化。只有建设理论强国,深化理论自信,才能为引领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提供理论保障。建设理论强国,深化理论自信,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要立足新时代不断创新发展和学习贯彻,既要深入阐释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要大力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既要正面宣传,又要与错误思潮作斗争;既要强化指导中国实践,实现理论到现实的转化,又要走出去,在影响世界中树立我们强国理论的理论形象。

一、深度阐释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1]这一思想的产生有深刻的现实基础、历史基础、理论基础,是在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引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理论指南。

从现实基础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正确认识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党的发展大势和党情变化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从理论基础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历史基础和历史根据。它“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意愿和期盼,凝聚着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和实践,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2]它有着中华民族5000 多年的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500 年的发展史,中国近代170余年的浴血奋战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新中国成立70 年、改革开放40 年的深厚的历史基础,正是这一深厚的历史基础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更坚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从理论基础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作为新时代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是马克思主义开放发展的内在本性使然,更是中国蓬勃发展的现实使然,尤其是未来发展的远大目标和崇高追求使然。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发挥理论的威力,“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9增强理论自信,需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深刻领会,广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有得到最大多数人的认同,并化为他们自觉的实践,新思想才能落地生根。

首先,要学懂弄通把握精髓要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内涵丰富、结构完整的思想体系,只有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的深入系统学习,抓好学习培训,才能首先使广大青年学生、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学懂弄通,并进而影响社会大众,以达到全社会广泛认同的效果,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

其次,要认真组织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新时代新问题深刻洞察的理论体系、思想体系。只有精心组织精干的专家团队深入研究,在学理上贯通,在认识上系统,才能说服人,也才能为深度理论宣传提供理论支撑。通过深入研究提升理论深度,增进人们的情感认同、政治认同、思想认同。要广泛组织成果交流、思想交流和经验交流,并对错误的观点和倾向及时纠正,明辨是非,解惑释疑。

再次,要开展集中宣讲活动,精心组织新闻宣传。理论宣传是理论掌握群众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理论才能为大众知晓,大众才可能接受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理论不能停留在书斋中,尤其是指导人民群众实践的党的理论更是如此。只有通过多途径、多层次、全覆盖的宣传才能造就理论广为人知的局面。理论宣传要做到“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要走进海岛边疆、社区学校、寻常百姓家。尤其要注重网络宣传,走好理论网络群众路线,积极开展网络宣传,运用好网络阵地。要积极主动开展外宣,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展示我党和国家的理论形象。

二、深入批判各种怀疑论

中国百年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思想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进步思想与反动思想斗争的历史。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三次大论战”、五十年代的批判梁漱溟新儒学、六十年代的批判实用主义、七八十年代的批判“左”倾主义、九十年代的批判新自由主义等等,都是这一思想理论斗争的历史体现。正面树典与反面遏制是辩证统一的,大力批判各种错误思潮是学习宣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的重要维度。

对各种错误理论、歪曲理论、质疑理论的批判,不仅是彰显理论自信的重要尺度,更是强化理论自信的重要途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历程中,新理论的产生都会遭受到质疑、批判甚至否定等种种诘难。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市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终结论等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需要直面这些怀疑论、否定论,并旗帜鲜明地批判其错误倾向。

首先,要大力批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市场社会主义的错误论断。市场社会主义以“兰格模式”为代表,旨在试图引入市场机制提高经济效率,主张社会主义的计划能够按照市场的要求配置资源。市场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似之处在于,都主张社会主义与市场相结合,把市场看成是资源调节的中性手段。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都经历了一个计划和市场长期较量、市场最终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市场社会主义从“兰格模式”“市场经济中性机制论”到“联姻论”等就是市场不断走向主导地位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走向主导地位也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从“主辅论”(市场经济为主、计划经济为辅)、“结合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主辅论”或曰“市场经济确立论”(市场经济为辅、计划经济为主),再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到“决定性地位”的转变,等等。但与市场社会主义的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外部”结合而暂时促进经济发展最终难以逃脱失败的厄运不同。那种简单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市场社会主义,或者认为是市场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的论断,本质上是默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的结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怀疑。

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市场社会主义有着本质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总体上超越了市场社会主义,从一开始就注重避免市场社会主义的缺陷,超越市场社会主义实现的市场与所有制的外在结合,在形式结合的层面实现了本质层次的结合、内在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优势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特别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有机结合。看到这些不同点,特别是看到与市场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才能真正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挥市场优势的同时,本质上保证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能摆脱所有市场社会主义衰败的命运,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更深刻地相信其科学性。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市场社会主义道路,将二者混为一谈并由此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同于市场社会主义的论断是错的,有害的。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不是“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等其他什么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僵化地排斥资本,而是要辩证地对待,既要发挥资本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优势,又要防止其易于造成贫富差别等的不足。也正是我们对待资本的辩证态度,至少没有回避资本的态度被说成是“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如果不是故意污蔑,就是认识的以偏概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同,与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也不同,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也吸收了资本主义的优势长处。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在理论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行动上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坚持以工人阶级为物质实现力量,以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起来的、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不是贫穷、平均主义或两极分化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坚持尊重规律、分阶段发展的原则等等。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以中国特色,是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从实践过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当代中国国情基础上由中国人民自己建设起来的社会主义,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典型的“中国创造”,是“中国特点”突出、“中国特色”明显、“中国味道”十足的社会主义。从内容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是从道路、理论还是制度上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中国人民艰难曲折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建立起来的既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又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社会主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4]这个判断不仅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充分的根据。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建立在当代中国现实基础之上的,是扎根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再次,对社会主义终结论的批判。以弗朗西斯·福山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长期宣扬“历史终结论”,这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失败论。其在《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中通过“三段论”阐释了历史何以终结,终结于何处,福山认为历史遵循着特定方向的普遍逻辑,在目的达到时,历史也就完成了即终结了;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目的;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是实现公民自由和个人价值最好的形式,历史已经完成和终结。在这种终结论的狂欢中,“资本主义万岁”“市场经济万岁”“马克思主义死了”等怪论在西方甚嚣尘上。

福山的错误是在看到社会主义发展曲折和处于低潮的同时,没有看到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尤其是一开始的发展都是曲折的,甚至是反复的,走“回头路”的现象并非罕见,包括资本主义也是在长期的曲折反复中才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的,在资本主义建立的过程中,封建复辟时有发生,但最终都未能改变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历史大势。同样也不能因为资本主义在与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暂时占了优势和上风就认为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定也是曲折的,不能因一时的曲折就认定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社会主义失败了,正如邓小平所言:“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5]

福山的错误还在于,他眼中的那个所谓的“终点”本身就是在不断变动和优化的,反之,这也证明了他那个所谓的终点本身就是不存在的。福山眼中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的无可匹敌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崛起的光芒遮住了眼睛。的确,二战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大放异彩、“无可匹敌”,但这是特殊历史环境和历史阶段中的产物。此时,面对社会主义的强大压力,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普遍干预,是在与社会主义的斗争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社会主义积极因素的结果。但暂时的繁荣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难免陷入新的危机和萧条。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不可改变的,是客观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阶段,“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3]405但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福山认为人类社会终结的地方,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历史尚未开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但民族特点、历史传统、基本国情等不同,不同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路会不同,会表现出自己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立足我国国情、民族特点选择的科学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模式,相对于我们而言是科学的理论、道路和模式,是我们应该自觉坚持的理论、道路和模式。同样,我们从来都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是走上社会主义的唯一道路,我们也从来不去向世界灌输我们的价值观和发展模式。

“国家资本主义”“历史终结论”“市场社会主义”是当前错误思潮的代表,是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反对和批判的,但错误思潮不仅仅是这些,还有新自由主义等,随着社会的变化还会有新的变种注定会出来,因此,自觉地反对和批判错误思潮任重道远。

三、在指导强国实践中增强理论自信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夙愿。在实现百年夙愿的道路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行动指南,任何科学的行动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任何科学的理论只有在科学的行动中才能证明自己的科学性、时效性。理论自信,最终和最根本的来源是成功的实践,实践出真知!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面进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过去五年,我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精神面貌更加积极向上。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已举足轻重,中华民族处在“三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方位,即“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伟大的成功实践,一方面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让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深的理论情感和理论依赖感,科学性、理论情感和理论依赖感后面体现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充分认知、充分认可、充分信任,体现了强烈的理论自信。

理论的自信来源于成功的实践,来源于实践的不断成功。在新时代深化理论自信,要注重理论引领实践,在实践的进步中强化理论自信。要结合实际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和稳定器,维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也是首要的。要结合实际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促进政治发展,提高人民当家做主的水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提高人民的政治参与水平,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水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彰显自身优势的重要方面。要结合实际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提升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关乎整个国家的精气神,关乎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加强文化理论建设以此推动文化建设是社会全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结合实际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论,创新社会治理水平,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社会发展直接关系着大众的幸福指数,关系着千家万户,大力促进社会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体现。要结合实际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促进美丽中国建设,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直接关系着大众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事关社会全局的大战略。

通过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理论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社会发展面临的大问题和硬骨头,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一步一个台阶迈向预期的目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扎实的脚步中,我们更能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任和信心。在现代化强国路上,每一个成功的脚印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验证和强化。

四、在走向世界中建树理论强国形象

一个真正的大国、强国影响世界最主要的是理论、思想和文化,理论越具有比较优势就越能增强人们的理论信心,在中国走向世界、影响世界的过程中要让我们的理论走出去,让世界看到中国产品奇迹的同时,更要让世界看到中国理论创造的奇迹。从客观上讲,没有理论创造就没有实践创新,在实践不断深刻影响世界的同时,要让中国的理论更深层次地影响世界。做得好,更要说得好。做好中国的事,更要讲好中国的故事。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身先士卒,身体力行,竭力把中国的声音、看法、见解传到世界去,中国的看法、见解和方案正在越来越多地被世界所认可和接受,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世界。

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习近平在2014年11月29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我国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要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坚持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特别是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说话”。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审时度势,就外交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这个时期外交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参与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事实证明,“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要加强外宣工作,讲好中国故事,提高理论、文化的影响力,提升理论、文化的比较优势。理论、文化的比较优势与理论强国的国际认可度是成正比例的,注重理论外宣,提升理论、文化的比较优势是理论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其重要标志。

猜你喜欢

特色理论发展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