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四个维度

2019-01-20赵子林程雅丽

天中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改革开放历史

赵子林,程雅丽



习近平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四个维度

赵子林,程雅丽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已然成为对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危害最大的错误政治思潮之一。历史虚无主义背离唯物史观,解构党史国史,诋毁英雄,亵渎庄严,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妄图从根本上动摇党的领导根基。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思考和实践中,深刻揭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对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任务和要求。习近平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是我们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侵蚀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唯物史观;历史虚无主义批判

历史虚无主义以唯心史观为指导,基于片面的方法论,使用失实或不完整的历史资料,歪曲、解构历史,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政治思潮。它以学术研究为包装,在“反思”“揭秘”历史的幌子下否定党的历史和国家发展史,错误地评价领袖和英雄人物,分割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阶段,其影响渗透于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中,并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社会危害甚巨。习近平对此洞若观火,明确指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要害。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的多种表现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判,为我们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通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笔者认为,习近平至少从四个维度对历史虚无主义展开了批判。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否定党的领导

历史是现实的根基,灭人之国先去其史。只是在现实生活中,历史虚无主义的这一政治本质往往被巧妙地掩盖起来,而美其名曰史实考证、历史揭秘,冠以学术研究之名蛊惑民众,制造思想混乱。对此,习近平同志一语道破:“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

(一)否定党史和国史必然会动摇党的领导根基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人民的选择;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历史的选择。前一个选择强调的是党领导地位的群众基础,后一个选择强调的是党领导地位的历史根基,两者共同诠释了党领导地位的现实必然性。

进一步推敲不难发现,上述两个选择又是内在相通的,人民群众之所以选择、拥护党的领导,并非基于什么纯理论的说教,也非来自何种外来力量的强制,而是在近现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自觉选择的结果。在近代史上,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而奋斗的仁人志士,他们历尽艰辛,尝试了一套又一套的救国方案,但始终不能根本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改变了中国近现代史的走向。自此,中国共产党就与中国革命和民族复兴伟业紧紧相连,党的领导地位正是在这一艰苦卓绝的历史实践中得以确立和巩固的。

历史虚无主义者清醒地知道,诬蔑乃至“搞臭”党的历史,是一条可能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途径。他们经常用中国革命的历史和新中国的历史做文章,尽一切可能攻击、污蔑和妖魔化中国革命的历史。他们惯以历史考证的假象示人,用一些所谓的“史实”和“细节”歪曲、放大党在历史上的过失和错误,误导不明真相的群众,在党群关系上制造情感障碍,破坏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笔下,“党的历史简直就是错误的堆积,给人总的印象是中国共产党什么好事都没有做”[2]。与此相应,对于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道路,历史虚无主义者都无一例外地诋毁和攻击,“革命破坏论”“偏离文明主流论”“社会主义早产论”等甚嚣尘上,妄图扰乱人们的思想,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对此,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依托和保障,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地“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3]。

(二)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已为前车之鉴

历史虚无主义并非中国独有,其在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中早已“大显身手”,留下了斑斑劣迹。殷鉴不远,其中的教训尤其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习近平深刻指出,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中由历史虚无主义泛滥所导致的思想混乱,“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4]113。而思想上的混乱必然导致党和国家组织上的软弱涣散,乃至最终丧失领导力。

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始于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秘密报告尽管有反对个人崇拜的积极意义,“揭了盖子”,但也“捅了篓子”,对斯大林全盘否定造成了巨大的思想混乱。“苏联的乱,实质是先把思想搞乱了,而思想的乱又是从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开始的。”[5]全盘否定斯大林打开了否定苏共和苏联社会主义的潘多拉魔盒,一股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在苏联蔓延开来。苏联历史虚无主义者起初通过文艺作品揭露苏联历史上的阴暗面,后来蔓延至史学界、理论界和舆论界,通过在媒体上大量揭露苏共历史上的各种错误,刻意曝光阴暗面,选择性地报道和抨击党和国家的缺陷,诋毁社会主义制度,进而攻击和否定十月革命,否定列宁,否定整个苏联共产党。在他们看来,社会主义非但毫无成就可言,而且给人们带来的“只是灾难”;社会主义是一部“不光彩的历史”,必须与之“一刀两断”“彻底决裂”[6]。不难发现,历史虚无主义在苏联的呈现路径与其在当今中国的拙劣表演何其相似!因此,我们必须引以为鉴,准确把握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实质,坚决批判其错误思想和言论。

二、以唯物史观评价领袖人物,不搞历史虚无主义

政党是执行政治任务的特殊组织,需要由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领袖人物来主持。由于领袖人物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对其所属政党的政策方针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而政党领袖的历史绝非只有单纯的个人意义,而是和政党的历史紧密相连。这就决定了对领袖人物的评价问题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历史虚无主义者否定共产党的历史,往往就是从否定党的领袖开始的。苏联曾经泛滥的历史虚无主义以斯大林为其集中攻击批判的对象,当代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对领袖人物的攻击和诋毁则集中体现在对毛泽东的评价上。

毛泽东逝世之后,在社会上出现了一种错误思潮,即借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来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种思潮从一开始就表现出鲜明的政治目的和险恶用心。改革开放40年来,“非毛化”思潮从未停止,近些年这一思潮在互联网等新媒体有泛滥演绎之势。这不仅损害了一代伟人的形象,也使人们对领导人产生了误解,消解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非毛化”思潮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分支。从历史观的角度看,这种思潮以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为借口,极力否定毛泽东本人,并进一步污损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是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联系和规律,是一种唯心史观。从方法论角度看,这种思潮在评价党的领袖和重大历史事件时,不是从既有事实出发予以全面辩证的评价,而是基于一些历史表面现象和零星的历史材料,使用“攻其一点或几点,尽量夸大,不及其余”的主观判断手法;不是在当时的具体环境下分析领导者,而是偏离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分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做出错误的判断,充满主观色彩;不把握主流和本质,而是抓住支流和现象就下结论,专挑细枝末节进行否定,这实际上是以偏概全,本末倒置,用片面、静止、孤立的方式看待历史的形而上学方法。如果任由“非毛化”泛滥,势必会妨碍中国各方面的建设,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消极后果。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非毛化”思潮一直有着高度的警惕和清醒的认识,主张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对领袖人物予以正确评价。关于毛泽东的评价,习近平多有论述。首先,肯定其历史功绩。针对社会上否定毛泽东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习近平指出:毛泽东同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解放和幸福,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4]691。他从中华民族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出发,总结回顾了毛泽东一生所经历的重大历史时刻,以及毛泽东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样一来,毛泽东的崇高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思想风范得到传承。其次,正视伟人错误。对于毛泽东晚年出现的错误,习近平主张从主客观条件、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复杂的社会背景分析其出现错误的原因,并提出重要论述:“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4]693习近平对毛泽东的评价表明一个事实,即我们要正确评价领袖人物,必须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实事求是、全面辩证、科学客观地评价其功绩与错误,使党内外、国内外人士能够更全面更正确地认识毛泽东。

三、坚持道路自信,不搞自我否定

道路自信是对国家未来发展方向和民族命运的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不断实践、历尽千辛万苦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和特点的正确道路。坚持道路自信,意味着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个道路走下去。

(一)历史虚无主义割裂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是错误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者除了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外,开始对中国所走的这条道路进行否定和歪曲。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国家,不具备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延续了一系列错误的“荒诞历史”,妄称新中国成立后实施的政策和计划只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乌托邦社会主义,过早建立社会主义导致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错误。他们以此来否定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各项事业发展良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在这40年的时间里中国事业也夹杂着各种缺陷和矛盾,并非十全十美。对此,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表面上奉行社会主义,实质上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他们认为,中国的首要任务其实是要“补资本主义的课”。他们把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归结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缺陷,把改革开放的发展描述为“近代文明主流”的回归。

历史虚无主义以“反思改革”为名,过分解读历史,一方面极力渲染革命的“弊病”,倡导改良,放大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错误,并将一切原因归结于领导者个人;另一方面极力否定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夸大失误和问题。这样,他们就割裂了改革开放前后的联系,扭曲了我们现在所走的道路,消解了人们的信心。

(二)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更好地坚持道路自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标志性节点。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习近平阐述道:“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7]22“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7]23这样的论述让我们从宏观视野方面对两个历史时期有了正确认识和把握,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

从新中国建立到三大改造完成,中国逐渐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我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这期间,我国快速恢复国民经济,实施计划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1956年到1966年,我国虽经历了“大跃进”运动、“反右斗争”扩大化的曲折,但全国工业、农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绩;从1966年到1976年,中国人民遭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长、最严重的挫折,但这一时期的中国已经建立了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外交工作也开辟了新局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汲取了深刻的教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迈入发展快车道,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取得了辉煌成就。4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革除体制机制中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简政放权,充分释放经济活力,调动全社会的智慧和创造力,中国社会因此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自信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展现出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充分自信。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相辅相成,不容割裂。改革开放前的一系列探索,为改革开放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则是在前一个历史时期所奠定的社会主义制度根基上的继往开来和开拓创新。坚持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辩证法来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既符合现实,也不会让历史虚无主义有机可乘。

四、清朗网络空间,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渗透

自媒体时代,“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8],成了各方思想角逐的主战场。

(一)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的表现特征

第一,采取迂回的手段,利用虚假、错误的材料和信息,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肆无忌惮地歪曲历史,戏谑英雄人物。比如:历史虚无主义主张对外妥协投降、阿谀奉承、美化侵略,对内抵制爱国主义、灌输奴化思想;污蔑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认为雷锋日记造假,其照片大多都是摆拍的,就连他的故事也是虚构的;质疑邱少云英雄壮举违背生物学原理,等等。

第二,呈现标题化、碎片化、隐匿化、欺骗性、迷惑性特征。互联网不受时间和空间局限,具有广泛传播和快速传播的特点,而且受众面大、受众年轻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历史虚无主义者用图文并茂的报道吸引眼球,以引起关注和热议;每逢特定的纪念日、诞辰日,用“回忆录”“独白”“揭秘”“真相”等诱惑性的字眼做标题博人注意,以引发猜测和不满;通过断章取义,用小细节、小故事别有用心地裁剪历史;篡改和编造我国与“一带一路”沿岸国家、地区历史上的关系,挑拨离间,混淆网民认知;更有甚者蓄意挑起民族和宗教等历史话题的争议,破坏民族团结。

驳斥历史虚无主义,除了要认识其本质,还要意识到它的危害性。互联网受众多,用户信息私密,受教育层次和辨别能力参差不齐。历史虚无主义者乘虚而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渗透,腐蚀党的生力军,企图使广大网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产生动摇。对此,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二)精准发力,多方出击,创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习近平指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对于利用网络宣传历史虚无主义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9]336。这就提出了反对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以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的重要任务。

1. 加强对国史和党史的研究教育,营造尊重历史、尊重英雄的氛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各级领导干部还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7]405除此之外,普通人民群众也应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党的历史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奋斗中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敬畏和尊重历史不仅有助于理解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来源,而且为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动力和支持。

首先,要利用大数据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梳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扩大了历史资料的存储空间和应用范围,除了传统的地面遗址、遗物之外,人类保存下来的所有纸质的、音频的、视频的和其他物质的、非物质的资料都可以被用来帮助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我们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党史和国史进行梳理、研究,精准科学地展现历史的发展过程,使专业学者能够根据真正的史实来反驳那些歪曲历史的言行,使普通民众能够通过自我阅读了解正确的历史知识,避免被历史虚无主义所误导。

其次,要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史、国史更好地宣传出去,并起到资政育人、教化人心的作用。学者们要将党史研究的优秀成果及时转化出去,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向人民群众普及历史,让他们能更多地与正史接触,从而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

2. 主动发声,抢先掌握话语权,在网络宣传中主动发挥作用

首先,要善于培养、使用一批具有丰富历史知识,敢于担当且熟悉网络传播的“网络大V”。“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9]333,当网络上出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苗头时,“意见领袖”们要做到立场坚定,态度鲜明,敢于发声,善于发声,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往正确的方向发展,将他们所依托的新兴媒体平台作为传播正史、反驳错误历史的新阵地,撕掉历史虚无主义的丑陋面具,并用历史事实和法律激浊扬清。

其次,互联网平台要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一方面,相关企业要严于律己,遵守法律法规,在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情况下培养和使用懂技术、有理想的人才,发挥主流媒体的积极作用,对在微博、微信、短视频App等受众量大的平台上发布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等信息进行全面监测、筛选,并对有关错误信息予以清除,从源头上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遏制;另一方面,这些平台要带头表达主流意识,尽到自己的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3. 完善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督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在公共空间发声理应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社会的监管。全面依法治国,就要依法治网,维护良好网络秩序。政府主管部门要依法处置危害巨大、违法违纪的网络谣言传播媒体和企业,绝不姑息纵容,高度警惕并严厉打击“网络操控”现象,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要掐断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途径,规范网民在网络上的言行举止,让历史虚无主义无隐藏空间,从而净化网络环境。

[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8.

[2] 龚云.谁是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与尹保云、马龙闪等学者商榷[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9):137―146.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

[4] 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 周新城.对世纪性悲剧的思考:苏联演变的性质、原因和教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1.

[6] 赵子林.从文化安全视角反思苏联解体的教训[J].天府新论,2010(2):120―124.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6.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On XI Jinping's Critiques of Historical Nihilism

ZHAO Zilin, CHEN Yali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In recent years, historical nihilism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harmful political trends to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It deviates from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deconstructs the Party history, insults the heroes, and dispels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t attempts to fundamentally shake the Party's leadership. In his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XI Jinping profoundly revealed the key points of historical nihilism. He clearly pointed out the tasks and requirements of opposing and criticizing historical nihilism. It is a powerful ideological weapon against the erosion of historical nihilism.

XI Jinping; history view of materialism; historical nihilism critique

2018-10-14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CKS019)

赵子林(1979―),男,湖南澧县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D61

A

1006–5261(2019)02–0001–06

〔责任编辑 叶厚隽〕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改革开放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