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学生有效性管理

2019-01-19丁学忠

天津教育 2019年28期
关键词:寄宿生寄宿制心理素质

丁学忠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小河学校,甘肃 张掖 734000)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中问题学生的成因

(一)心理方面价值观培育的缺失

由于寄宿制的教育模式,会使学生过早处于独立状态,相比走读生而言,其与学校和家庭的接触是对等的,同时走读生对于生活琐事不必花费过多的心思,而寄宿生需要强大的自我独立能力,这也就导致了部分寄宿生的心理方面价值观与实际年龄不符或心理方面价值观培育的缺失状态。当然,这一问题是农村寄宿制学校中较为常见的,也并非是完全弊端的,过早的自理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性格独立,同时对于成熟性格的培养也是有决定性作用的。由于实际中部分学校缺乏心理方面的教育,导致初中生在叛逆期产生价值观取向偏差的情况,而无法得到正确的教育引导,故心理方面的价值观培育缺失,也是导致问题学生出现的成因之一。

(二)缺乏家庭教育组成部分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是逆反心理极强的时期,对于学校的一些严格规定,学生会产生抵触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的缺失会导致学生的教育出现空缺,对于学生的性格养成也会缺乏规范作用。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极为重要,父母的行为会给学生带来价值观的影响,同时对于学生的处事方法和行为举止都会带来示范性的作用。农村的寄宿制学校的“问题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少年,在这种客观条件的约束下,缺乏家庭教育也情有可原,但不能因此就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同时更不能放任这种缺失长期存在。通过种种问题的叙述,可以得知,寄宿制学校中问题学生的产生部分原因也来自家庭教育缺失。

(三)社会冲击力造成的不良侵害

由于当下社会中的不良诱惑始终存在,而寄宿制学校中的学生独立性较强,对于诱惑的分辨能力也比较弱,在青春期的逆反情绪下,这种诱惑可能为学生带来一定的迷惑成因。故而部分初中寄宿生常受社会的不良因素遭受思想毒害,这种情况也与学校的监管不严有关,对此学校应避免不良侵害流入校园,对学生形成思想方面的有效保护。对于辨识能力尚浅又自我认知过高的青春期学生来讲,其缺乏正确的分辨信息能力,对于社会的期望过高都有可能无法抵制诱惑,故而部分农村的寄宿制学生的“问题学生”成因,也与社会不良侵害的冲击有关。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中问题学生的管理困境

(一)相关管理措施严苛造成的学生逆反心理

在当下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中,也常常出现适得其反的困境出现。例如相关管理条例过于严苛,也可能激发初中生的情绪逆反,其造成的后果反而与预想背道而驰,这就是由于学校管理制度不够人性化而造成的常见问题。面对这种管理困境,学校常常束手无策或者通过更严厉的方式去管理学生,不尊重学生的正常年龄阶段心理变化,而是一味通过强制措施去进行硬性管理,这样的方式往往会造成困境的严峻化,使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嫌隙加剧。

(二)对寄宿的问题学生缺乏心理素质培养

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忽略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或者过分追求对学业成绩的提高,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十分压抑,而导致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尤其是对于农村寄宿学校中留守学生过多的情况,这种压抑的管理会使学生缺乏青春期该有的正能量。

学校对学生的成绩提出要求是正确的,但学校更应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是全面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决定了我国未来社会上全面型人才的心理健康程度,不能达到正常心理健康的学生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隐患。结合实际来讲,部分缺乏心理素质培养的寄宿制学校,往往在对问题学生的管理方面更加难以提高效率,这也成为农村寄宿制学校中最常见的管理困境之一。

(三)心理承受能力弱与抗压能力差

由于农村教育的特殊性,许多寄宿生都存在心理承受能力弱的表现。例如在比赛中害怕失败、面对问题时不敢迎难而上、对待困境时缺乏勇气等,都属于心理承受能力过弱,对待这一方面,寄宿制学校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抗压能力应进行相应课程的教育。心理素质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在人生经历中的处事方法和心态,也间接决定了其是否能够成功。在青春期阶段,对于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勇敢精神,而且能够为学生的独立人格起到助益作用。

三、农村寄宿制学校对问题学生的管理策略

(一)强化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柔性教育

强化学校的管理制度不等于制定过于严苛的管理制度,所谓强化,是指对实际制度的科学化完善,其本质是更加合理和贴合人性。同时学校在进行日常的管理工作时,也要借鉴现代的“柔性教育”的相关理念。“柔性教育”是近几年来相关学者根据实际研究而得出的新型教育理念,其主旨在于“通过精神层次的柔性梳理,对问题学生进行人格纠正和品行改造”。对此,农村寄宿制学校更适合采用此种新时代的科学教育理念,应在尊重天性的立场上对学生采取柔性措施,使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这样的管理方式,才是正确解决问题的科学方略。柔性教育需要结合实际,不能一味纵容,盲目模仿,对此,学校应该深刻理解柔性教育的本质,并结合学校内部的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管理方案,这才是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中问题学生的正确办法。

(二)注重家庭与学校的教育配合

学校应与家长增加沟通,对学生的全面教育离不开家庭部分。许多疏于家庭教育的学生会出现“谎报学校、谎报家长”的恶劣现象,这都是由于家庭和学校沟通较少、教育配合不够而产生的。初中生处在青春期这一重要时期,往往容易被社会的其他诱惑所迷而步入歧途,对此,寄宿制学校作为监管的主体,更要在与家庭沟通中占据主动地位,增强沟通次数,保证沟通效率,确保家庭教育观念的正确。在“家”与“校”的沟通过程中,学校必须和家庭的教育理念达成一致,并对“问题学生”的全面教育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方案,不要为了“沟通”而“沟通”,切实将“家校沟通”贯彻到细处,才是从根本解决寄宿“问题学生”的有效方式。

(三)设置针对寄宿学生的心理教育课程

对寄宿生的心理培养要设立单独的教育课程,并抽调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进行独立人格的培养。农村教育往往忽略对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也是导致学生心理素质不强或认知观产生偏差的原因所在,针对这一需求,设置相关课程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途径。设置心理课程,学校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面子工程,要落到实处,面面俱到。所谓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未必是单一的理论教学,可以通过德育、体育、心理疏导等多重方式进行。比如课间操进行体育活动、心理辅导教师定期进行沟通和谈话,都是建设有效心理教育课程的步骤。相关心理教育课程的设立,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寄宿学校的问题学生,同时也是防范问题学生产生的有效办法。

四、结语

在注重全素质人才培养的当今社会,更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农村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相较城市教育而言,农村教育更容易造成寄宿生的成长矛盾。对此,农村寄宿类学校应及时采取措施,准确有效地帮助问题学生健康成长。对于学生的教育要耐心,对待科学的教育方式要虚心学习,这些都是农村寄宿学校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猜你喜欢

寄宿生寄宿制心理素质
农村寄宿生有效管理对策分析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初中寄宿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疏导
寄宿与非寄宿初中生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比较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初探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农村寄宿制初中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