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学的“精、简、实”谈简约

2019-01-19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左旗阿二校郭月琨

天津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倒数一节课公开课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左旗阿二校 郭月琨

每位教师都在追求优质课堂的道路上努力着,有效、高效的教学是一节课成功的标尺。但我们总会发现备受关注的公开课中也总有拖堂或教学任务完不成的现象,在教师们精心准备的公开课中亦是如此,想一想若是在平日教学中更会如此,这也就难免会出现占课、要课的现象。我们是哪里出了问题,慕名学习了“简约数学”的理念,并将其立项成了自己的课题,现将课题开展以来的点滴体会反思如下:

“时间都到哪儿去了呢?”我们抓住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课例研究,发现有的教师在讲课时眉毛胡子一把抓,即所谓的面面俱到。更有为了要课堂气氛搞得课堂乱哄哄,我们课题组将一堂简约的好课标准定量为“精、简、实”。

一、精——教学的魂

精彩的课堂,固然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这是需要我们精心地锤炼自己,课堂中始终以教学目标为主线,用优秀的教学设计来服务教学目标并成就精品的课堂。

(一)教学目标要精准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抓手,所有的教学环节设计都要为教学目标服务,不可有半点的偏离。正如每次大小比赛或公开课的前后,评委教师们都会问上一个共同的问题“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重难点的确立又是怎样的?”可见目标的设定在一节课中的方向性。有的区市级教研中心将教学目标统一制定,发放至各学校,以便教师合理把握。我们暂不说这是否合理,但这足以证明目标的重要性。有了目标,教学就不会迷失了方向。

例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中,求一个数的倒数固然重要,但倒数的意义更为重要,即: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其他的知识都是围绕着意义而来的,如1 的倒数是1,因为1 乘1 才等于1。而0 乘任何数都得不到1,所以0没有倒数。再如求一个数的倒数时,也同样要保证两个数相乘的积是1 才可以。所以,目标锁定了,重点抓住了,对于小学数学课中仅有的一两句关键性语言挖掘好了,课堂便会清晰明朗。

(二)教学设计要精致

精致的总是美好的,教学设计的精致更是师生的享受,尤其是在数学这门纯粹的发展思维的学科里,更要体现精致的妙在,好的设计会让你回味无穷、记忆犹新。

《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中,有的教师直接利用班级的座位导入新课:请前后4人为小组牵牵手,我们班34 人一共可以分成这样的几个小组?发生了什么?剩下2人不够组成一个小组。在我们的数学中如何很简单表示这种情况呢?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理解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都依托着这个分组的情境展开。学生的理解、内化是那么自然而然,真应了一句好的课是“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简——教学的过程

简即是简约,简约是一种极致的追求,是干净、大气的共同特征,简约的事物都能让人条清清晰。同样这样的课堂也让人神清气爽。要想拥有这样的极致课堂,我们就要多做减法,缩减教学环节,同时注重教师简炼语言的表述。

(一)教学环节要简洁

以教学目标为主线,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追求教学中“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与学生课堂中的“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相匹配。课堂应是通透的。最好的课应由3~4 个环节组成即可,即从情境导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升应用,把握好这里的时间,便会使教学不再凌乱。

在一节公开课《公倍数》中,授课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蜜蜂王国发生了踩踏事件,原因是工蜂在回蜂巢时太过拥挤了,于是蜂王设计了一个有序回蜂巢的规定,将工蜂分为两个队伍,一个队伍每3小时回来一次,一个队伍每4小时回来一次,蜂王想这回我的子民们就不会发生踩踏事故了吧!学生们提出抗议,“还会再发生的”并明确指出“在12 小时后还会发生的”,教师诧异并继续道“如果侥幸躲过这一次,就安全了!”学生们思考片刻便又一次道出“还会再有的!”“在第24 小时”“在第36 小时”……这是为什么呢?你是怎样想的、算的?学生们开始动笔了,思考了,寻找出3、4公倍数的特征。最后教师还抛出了“蜂王该怎么办呢?”留给了爱思考的学生们。教师将书中用瓷砖铺地这一枯燥的内容用这么有趣的内容换掉了,并用这一情境贯穿了新课的始末,使课堂浑然一体,听者意犹未尽。

(二)教学语言要简炼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更注重思维的训练,所以我们在自己的教学语言运用时要更干净、更简明。不给学生太多累赘。

在听取《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时,在要求学生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时,教师一节课中使用了三种说法,“能围出来吗?”“拼成了吗?”“摆出来了吗?”学生也跟着随意说着“拼、摆、围”三个词,使课堂显得很不严谨,其实这三个词在数学中有着不同的妙用。最简单的学习就是模仿,而教师没有给出明朗的说法,才会有后面学生的跟随。

三、实——检验的标准

扎实的课堂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有教师真功实干后的喜悦,是学生经过探究学习获得新知后的满足,是不需要用延时来加工的课。这样的课堂有合理生成,有处理生成的机智,是一节最实在、最真实的教学。

(一)厚实的探究过程

一节课的40 分钟不能平均分摊,应有合理时间分配,应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环节处用上响鼓重锤的力量,有时简单的实践操作满足不了学生好奇好胜的心。这时我们可以延伸知识,直到学生豁然开朗。

六年级“圆的周长”一课中,让学生从猜想到验证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不到5 分钟,再简单介绍我国的伟大数学家祖冲之2000 年前就可以计算出的圆周率在3.1415926 与3.1415927 之间,而且比国外大约要早1000年,学生们在为中国的数学感到骄傲之余,也一定会为当今的自己只能用绕绳法、滚动法简单计算到小数点后一、两位不甘心。“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他也是这样实验的吗?”“他的测量就那么准确吗?”“那时的测量工具那么先进吗?”答案当然都不是,我们培养了会提问会质疑的学生,怎么可以再让好问题等他长大了学多了就知道了这样的语言搪塞我们的学生呢?我不会让学生止步于此,我让他们关注祖冲之是计算出圆周率的,然后利用课件展示他的割圆术,让他们相信数学的研究价值,对后续学习更有期待,也见证数学的功绩。

再有类似的“圆锥的体积”一课,学生也很不甘心就是通过简单的3次倾倒来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就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三分之一。何况水与砂都存在着洒落的现象,这对于六年级的孩子真的没有那么大的说服力,于是我同样用公式证明了它的真实存在,可能学生在这里有盲点,但他们确信了三分之一是经过计算得出的,而不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他们会多一分认真,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

有厚重感的课堂可以让学生有期待,敢想敢问,敢创新。

(二)扎实的备课功底

一节好的课不会让人感觉矫揉造作、花哨。反之切入的是那么自然,这是教师的功底,更是教师备课时的厚重。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定会充分挖掘教材的深度,然后深入浅出地让每个学生如拨云见日般清朗起来。

《找次品》一课作为数学广角中公认的最不好上的内容,我们数学组为其量身定做了一个教学方案,从“如何找(范围尽量缩小→分份)——分几份(天平两个盘加我们大脑推理一部分→共3 份)——怎么分(因为保证能找出次品就要考虑最不利因素即不要出最大值→尽可能均分)——最简便(列除法算式)”让学生对知识没有死角,教师多想想,学生少走弯路。切不可简单记忆公式。

练习中也应如此,如在体积这部分的练习中,总有一些诸如将一个圆锥形砂石平铺在长、宽已知的路面上,问题可以铺多厚,或反之可以铺多长。再或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们让学生紧紧抓住体积不变的重要信息列出方程,省去了逆向思维的麻烦。

再如对于教材的多次修订,我们一定不要拘于原有的知识,比的意义在原有课本中是这样定义的: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现在调整为: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其实仔细品鉴这两句话,真的有所不同,你也肯定会感叹修改的优点。

备课是要用心去思索的,只有你想到了,才不会领着学生走弯路,你也会更享受这成长的过程,面对课堂的生成也会从容应对,做为你的学生他们也是幸福的,激励他们走得更远。

简约是厚重下的浓缩,是去繁求简的蜕变。简约是学生最原生态下的教学,是提升教学的必由之路,我们会在追求简约的道路上一直向前。

猜你喜欢

倒数一节课公开课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惊喜倒数日历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巧用倒数 求异创新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