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故事,学历史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19-01-19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思源实验学校付尚仁

天津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商鞅历史课堂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思源实验学校 付尚仁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穿插历史故事,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历史教学活动有效展开的重要保证。历史故事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还能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的热情。本文主要阐述了历史故事应用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以及历史故事应用在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的内容。

“读史使人知得失”,因此,对历史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积累历史事件,运用这些知识来考试,而且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对事物的发展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产生更深刻的情感,丰富其内心世界。

一、历史故事与历史教学相结合的意义

历史教学的初级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人类社会整个的发展历程。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主要运用言语描述,将知识描述出来,注重讲解历史结果,忽视了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这样的讲解过程无法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历史人物当时的心境和感受,无法做到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客观上,初中历史教材的设定,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并不大,即便有联系,以学生有限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难以建立起历史体系。历史故事贴近生活,虽然时空相距太远,但是故事本身具有的情节之间的戏剧冲突会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一定意义上可以可以直达学生内心,增强理解力。因此,借助历史故事开展历史教学活动,能够将教材中的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聆听或者观看相关视频时,对历史事件的意义有一个比较直观的理解,降低了历史意义的抽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最好的状态进入学习。在历史故事中,学生会听到关于仁义礼智信等各方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事迹,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德育,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确保学生在今后实现更好发展。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引入,吸引注意力

历史的学习,需要记住相关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教师如果不运用有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就会失去兴趣,课堂上没有状态,注意力不集中,这样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还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在进入新课之前,教师引用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为后续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名人轶事或者历史趣闻,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出教材上没有出现的问题,并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比如在学习“两汉经济的发展”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多媒体教案上先展示一张辛追夫人的照片,提问学生照片人物是谁?然后开始讲述辛追夫人的故事,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利用辛追夫人在古代长沙生活的故事,结合湖南上沙马王堆汉墓出图的文物,最大限度地还原汉朝的生活方式。通过展现汉朝人民生活,从侧面体现当时经济发展情况,让学生切实体会汉朝时期人民的生活细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在课前讲故事,并且设置悬念,顺其自然地进入新的课程内容学习中,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二)课堂中适量引用,增强课堂趣味性

教学过程的高效进行,不仅需要做好课前准备,在课堂教学进行的过程中,也需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学内容之上,所以,教师要让教学内容始终保持新鲜感,随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针对这个问题,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适当引入新的历史故事,转换学生思维,可以有效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达到保持教学内容新鲜感的目的。《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中介绍了很多青铜器的相关知识,最为典型的“司母戊鼎”在青铜史和文字史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加深学生对“司母戊鼎”的印象,改变课堂进行到中间时的沉闷气氛,教师可以将司母戊鼎被发现到实现保护过程中的艰难经历讲给学生听:司母戊鼎出土的时候,我国正处于混乱时期,在1939 年河南安阳农民吴培文在他家的祖坟力发现了司母戊鼎。为了不让日本人发现,吴培文用尽了各种办法来隐藏,甚至为了应和他挖出了宝物这一消息,他将自己的夜壶放入箱子中诱惑前来搜查的日本兵,最终也成功躲避了搜查,将司母戊鼎成功保存了下来。抗日战争结束后,司母戊鼎在南京进行了第一次展览,国共战争结束后,大鼎差点被运往台湾,后经努力交涉,才没有跟随蒋介石去台湾。新中国成立后,在1959年,司母戊鼎放入革命历史博物馆进项展览;后来郭沫若进行了文字考证,才确定了司母戊是大鼎的名字。这个故事不仅将司母戊鼎的坎坷经历展现了出来,还将青铜器的基本特征包含其中,加深了学生对青铜文化的理解。

(三)课后总结,以故事得出历史经验

学习要善于总结,在总结中能发现自己的薄弱点,找到可以突破的地方,从而实现深入学习的目的。教学结束后,如果教师没有进行整体总结就匆匆结束课程,长期下去,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结束后,教师依旧可以利用历史故事,或者历史经验再一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生营造一种意犹未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研究历史问题的兴趣。在结束商鞅变法相关内容后,再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商鞅变法,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一件变法后的故事:秦国采用商鞅的建议进行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在秦孝公去世后,被变法侵犯了利益的王公大臣们开始报复商鞅,失去后盾的商鞅只能逃跑,在逃亡魏国的途中要住店,却被驿站拒收。这个故事说明了商鞅变法有功有过。让学生在故事中体会当时社会背景下商鞅变法带来的正反面结果,对变法进行客观评价,加深对商鞅这一历史人物的印象。再比如,隋炀帝的西巡以及开凿大运河的举措,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因为这两项工程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空前巨大,让普通民众苦不堪言;但隋炀帝西巡后,举办了一次空前的万国朝拜会,极大地促进了河西走廊甚至中原的经济贸易发展,为日后唐帝国的繁盛奠定了基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使沿线城镇获得交通优势,取得发展,特别是扬州,成为隋唐时期江南经济中心,这得益于运河的开通。课后讲述小故事,引导以理性的思维去评判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利于培养学生客观理性的史学观念,在今后的历史学习过程中,能够对历史做到纵深了解。

三、历史故事应用在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为了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引用历史故事进行讲授课程内容,就需要教师勤加阅读,注重积累。历史教师要养成勤读书、读史书的好习惯,增强教学过程中所引用历史故事的含金量。比如,讲授中国古代史,教师必须读《史记》《资治通鉴》,史评类可以读一读钱穆先生的书,内容通俗易懂,在深刻了解历史内涵的同时,不会浪费教师太多的时间。同时,除了阅读历史类的书籍之外,教师也应广泛学习文学、地理、哲学、经济、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使教师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备,储备更加丰富,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出精准而又妙趣横生的教学效果。另外,要确保在教学中引入的故事是真实可信或者有一定依据,严禁戏说历史,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引导学生严肃地看待历史,纠正天马行空的穿越观念,学会尊重历史,尊重历史人物。因此,教师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慎重选择视频资料,影视资源可以选择史学价值较高的历史纪录片,不可直接选用历史电视剧作为课堂素材,因为历史剧中为了增强戏剧冲突,在人物刻画方面容易失真,无法起到帮助学生理性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比如《隋唐英雄传》中将历史上的隋炀帝刻画成了骄奢淫逸的昏君形象,而纪录片《河西走廊》中关于隋炀帝的演绎就比较客观公正,帮助学生理性看待隋炀帝的功与过。最后,故事的引入要注意时机,而且要掌握好故事量。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合理安排故事穿插的时机,控制好故事长度;不能本末倒置,过多讲历史故事反而让课堂失去重心,影响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让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首先要在课前引入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在课堂中引用故事,增强课堂趣味性;最后,课后总结引入故事,以故事得出历史经验。只有让历史课堂充满趣味性,使每一个教学过程都具有新鲜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索历史真相的欲望,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健全学生人格,思维得到发展。

猜你喜欢

商鞅历史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树敌太多商鞅
新历史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