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

2019-01-19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古城镇文峰小学丁洪良

天津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文课堂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古城镇文峰小学 丁洪良

从教数年,曾看过听过也上过许多成功的课,每每这时,总会有种幸福的感觉充盈心中,如花儿样瓣瓣绽放,那是一种源自内心的真实感动,无论是听课者还是授课者本人都会深深陶醉其中,甚至若干年后还会回味无穷,历数这样的课堂,不难看出,授课者除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外,还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角色定位:亦师亦友,平等交流

现代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专制方,教师角色有了多重定位,而最基本的定位是教师应该具有师长和朋友双重身份,师生间的交流是平等的、和谐的。

学完了《陋室铬》和《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文章后,学生们陶醉在作者那种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安贫乐道的怡然与自得里,这时候有学生提出:退隐江湖这不是在逃避吗?对古人这种消极思想,我们是否也要照单全收?是啊,桃源福地,陋室洞天,更有“戴月荷锄归”“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意趣,是多么让人留恋啊!但经这学生一问,其他孩子也会产生类似的疑问:难道作者真的就这么不求上进,安于农夫、山泉、有点田的简朴生活吗?难道从此后他真的再没有更高的人生追求了吗?

在我们看来,用这样的日子来调剂紧张的生活未尝不可。但若自甘平庸、退隐田园,甚至情愿沦为农夫,这势必违背几千年来人们为摆脱蒙昧而进行教育和接受教育的初衷,这将是教育最大的悲哀,也将是对教育的莫大讽刺。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证明他确实思考了,作为教师对此应予以充分肯定。之后不妨与学生进行平等深入地交流,也不妨将所知道的学术界和思想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说给学生听。如一位著名评论家在《舍不退的官场,隐不去的田园》一文中对陶渊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当时的无奈心理做了深入剖析,充分论证了陶公于退隐江湖的超然达观之外的忧戚与怅然。范仲淹的那句话说得好极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概括的正是古往今来无数读书人所特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谓“齐家,治国,安天下”是所有知识分子的梦想。“进退由时,行藏在我”,苏轼的行藏进退看似可以由自己把握,其实黄州、惠州、儋州的变迁哪一次能由他自己说了算呢?所有的不舍都明白地告诉我们,在他内心深处沉淀的依然是一份浓烈的赤子情怀。胸怀报国之志,是所有读书人所共有的理想。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也有一腔为国为民的热情。但当打击到来的时候,作为一个受了多年教育的人,必须学会自我开解,即要有正确地对待打击和挫折的态度。也许有人会认为学生年纪尚小,还不明白。实际上,我们的学生心智健全,通过引导,他们都能够理解文字背后隐藏的深意。所以说,我们首先要把学生当作与我们平等的受教育个体,真正俯下身来,对文本进行必要的解释,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一起探讨,让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二、课前准备:广博见闻,知己知彼

教师应有广博的学识,并且应该不断更新。圣人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这样的古训似乎可以成为我们不渊博的借口。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教师已经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

很多时候,“师不贤于弟子”令我们异常惭愧,所以无论要给学生一杯水还是一桶水,都要求我们首先是泉眼或者干脆就是海洋。博览群书是必须的,精通网络是必须的,了解时事,知道社会流行趋势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在现代社会民主的开放的课堂上,我们才不至于被“胆大包天”的学生问到瞠目结舌,哑口无言。才不会因为不懂得“拍砖”“雷人”“驴友”“灌水”,而不知今夕何夕。试想,如果语文课堂上,无论联系到政治、经济、军事还是影视新人、体育明星,我们都能够滔滔不绝、如数家珍,那么瞠目结舌的可能就是学生了。这样的课必然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愉悦学生的精神。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推崇孔融让梨、黄香暖席的美德故事,想依靠道德约束的力量让孩子变得谦让,孝敬。可是多元文化冲击下,今天人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太多的改变。自我意识的觉醒使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观念,若人人谦让如小孔融,这梨子岂不是要烂掉了?若人人尊老爱幼如小黄香,试问谁又舍得让别人为自己温席,这席子岂不也要长久地凉下去吗?双赢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有必要给学生们补上这样的一课:有位妈妈给两个孩子准备了一张饼,叫孩子们分着吃,若分开肯定会有大小的差异,而两个孩子都要吃大的。母亲很聪明,她拿来一把刀,交给老大,让老大把饼分开,然后告诉他们,分开后老二先拿。如此巧妙的分法确实令我们耳目一新。道德约束毕竟是外在的力量,只是让人被动地遵守,而换种办法来分饼,人被当作人而不是道德监督的对象被尊重被关注,以人为本的互利互惠就开始彰显出时代特征。开放的课堂上,试着让学生接触这样的观点,对于解决道德与自我冲突问题是很有效的。只有当个体利益受到充分尊重,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社会理想。承认人性,尊重人性,少用或不用过分苛刻的道德绳索去束缚孩子,消除他们与教师、与社会的距离感,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尺度内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所有这些都有赖于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思想素质的不断提高,要求教师能够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三、课堂语言:亦庄亦谐,字字珠玑

中华汉语博大精深,语文课堂是传承母语文化的主要阵地,自然应该与其他课堂有所不同,特别是课堂语言要求应更加严格。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及语文教师应有的专业素养决定了语文课堂语言必须在准确、规范、严密的基础上,糅合中国汉语的华美,让学生充分体会祖国语言的魅力。作为语文教师,作为传承千年中华语言文明的使者,语文课堂语言的锤炼及推敲显得尤为重要。

字字如珠玑,句句如锦绣是所有语文教师应努力达到的高度。如刘心武先生解读《红楼梦》,如易中天教授《品三国》,那是真正的锦心绣口,其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令人叹服,我们不得不被吸引,不得不拍案称奇!这样娓娓道来,逼退了所有的厌倦,烦躁和磕睡,令听讲者如遇甘霖,如沐春风。也许我们暂时还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即使不能将课堂处理得像大师讲学一样美仑美奂,起码我们可以尽自己所能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见识中华汉语的丰富与准确,让学生在我们语言所营造的教学氛围中感觉轻松愉悦。

对于意境优美的文章,如果我们能用优美的文字来解读,那么,我们的解读便会与文本相映成趣。事实上,在每篇课文之前,我们的教材中都有一段文字提示,很多这样的文字是解析也是欣赏,它本身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如“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他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如果我们暂时还不具备这样的表达能力,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借用这现成的导语来导入新课,一样可以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

再或者我们可以依照这样的文字,给其他课文设计类似的导语,选择具有不同表现力的词语,用于解释“在什么地方,一个什么人在干什么,他给人什么印象”,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文章的几大要素用文学语言表述出来,这样的表达,因为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会比直白的介绍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想象,久而久之,师生的文学素养都会在这样的坚持中得到提高。

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也是很重要的。作为语文教师,有了明确的角色意识和广博的学识积累,如果能够走下讲台,与学生打成一片,再不时制造几个包袱搞笑一下,会让学生有愉悦的身心感受,从而有更好的学习状态。幽默是智慧的外在表现,某种意义上讲,拥有了渊博的学识我们就具有了幽默的潜质,这个过程也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会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和飞跃。

古人说“行之苟恒,久久自芬芳”,也有人说“十年磨一剑”,日积月累,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一样会变得生机勃勃,并成为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大舞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予生好课,教师自然也会齿颊生香,打动别人也打动自己。如此一来,教师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惠及自身,师生一起享受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从而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理想。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