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2019-01-18陈虹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40期
关键词:路径创新立德树人

陈虹

摘要:立德是育人的根本,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立德和树人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无论是在教育根本、教育内容、教育规律方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具有的必然性。为此要不断在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科学化建设方面巩固突破,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

关键词:立德树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

立德树人关乎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1]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围绕立什么“德”树什么“人”以及“如何树人”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培养出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层复合型人才。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和高校立德树人在价值目标层面“不谋而合”。同时,研究生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培养方式的差异性;思想政治道德状况、学术研究素养要求的特殊性,为保障构建中国特色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就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 立德树人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阐释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阐释

从教育的本质、实现路径、环节地位、价值维度等方面多次论述“立德树人”,关于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学界已有过深入的探讨。从“立德树人”字面解,关于“立德”与“树人”学者围绕德是树人的根本,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内涵发展的关键,在中国古典经史子集中大量收集立德树人的词源依据。从立德树人的地位和重要性的等层面,学者普遍认为“立德树人”对于涵养主流价值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身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效用。[2]从立德树人遵循的基本原则看来,高校“立德树人”有三个基本点:以人为根,尊道贵德;大德为主,兼顾理想价值;知行合一,实践育人。从立德树人的价值归宿来看,学者从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方式进行了内涵的剖析和价值内核的解构。主要的探讨都围绕“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开展,因此,立德树人的内涵包含两个层面的概念,首先就“立什么德”而言,主要指的取的是培育和践行之意,“德”从中国传统古代经典文集中挖掘深意,主要包括国家之德、社会之德、公民之德、公共之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立”与“德”融入起来,就是在高等教育办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培养有德性的人。其次,就“树什么人”而言,事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和任务,“树什么人”,要结合人的发展目标、时代目标和奋斗目标,可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既与时俱进,又兼具个人导向和社会需求。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阐释

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关系维度密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对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研究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从而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对象以及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其学生质数量、思想内在需求、思想道德水平有明显的区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方式、途径机制也具有特殊性,如现阶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需要根据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目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要求进一步扩展,逐步从注重外在教育到注重内外教育结合转变, [3]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除了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法治观、道德观教育,还特别注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思想和道德层面的思想内容。教育方式上,要将科学实践和人文素养相结合。

二、 高校立人树人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立德在于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德行培养层面,形成符合社会规范和国家发展的伦理道德规范。立德是育人的根本,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以立德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在理顺立德树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探讨高校立德树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要着眼于两者的基本关系问题。

第一,“培养有德行的人”是立德树人的育人灵魂,也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根本。“人无德不立,國无德不兴”,德行是一个人所具有的道德修养、理想信念和人格品质的总称。[4]培养有德行的人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构建良好道德规范的同时,构建科学的道德品行内容,其中就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在于做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不仅贯穿在专业课,还要涉及通识教育、研究生专业教育、研究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立德树人坚持“立德”与“树人”相结合,也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中国古代到近现代教育实践都主要都围绕培养德性修养和能力知识进行的,中国古代社会强调“立德”,以德性教化为根本;近代社会偏向于“树人”,以知识能力为首要。但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主要提倡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引导德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相结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仅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而且也关注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和身心健康的养成,注重突破非主流价值观念侵蚀思想和诱导不良行为的困境。

第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的教书育人规律,也是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秉承的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把握是对思想政治工作内在本质的遵循,陈秉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要充分适应社会环境,注重主、客体要素协调、注重过程充足有效。[5]张耀灿、陈万柏认为在各种思想观念冲突中不能忽视定向引导的规律,要注意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需求之间具有一定张力。[6]由此可见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和规定了明确的特性。总书记在谈到思想政治教育教书育人规律时,认为教书育人规律要坚持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因此,立德树人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标准化建设路径

加强以道德建设为根本的研究生学术伦理规范标准化。首先要坚持立德树人融入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各个环节,以形式多樣的宣传、教育、引领等方式引导学术诚信。其次,在考核、约束、监督方面,不仅要从制度上进行完善,还要应该上升到法律层面,达到净化学术土壤和环境的功效。最后,学风道德和学术伦理规范标准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为保障我国学术科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要以道德建设为根本,以“双一流”建设为平台,力争培养卓越高端严谨的科研人才。

加强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前提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标准化。要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前提,“以德为先”不仅是教育原则,更是教师的自身品质的内在要求。研究生导师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时,要理想信念坚定、要道德情操高尚、要学生作风严谨,要以“德”为先、为准、为道。只有广大教师以德性要求自己,才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德性的人才。这就需要设立标准化的目标标准,即要坚持四个“统一”: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7]这是新时代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也是提升高校教师素质的必然要求。

(二)信息化建设路径

抓住信息化方式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资源的整合。信息化路径的价值体现在立德树人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在线上平台展现出来的丰富的内容,可以激发师生主动加深对主流价值观的深入学习,主体认同欲望被激发。在虚拟化、数字化、信息化的环境中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更为自由和便捷,观点更为活跃、尖锐并有针对性。不断加深技术与课程融合,打造现实科研实践的辅助与结合版本。

优化新媒体信息化平台为研究生人才培养营造良好条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入头脑”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紧紧围绕“内容为王”,进行具有互动性、新颖性、现实性、前沿性,可实现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变革发展。以专业化、精准化、思想化为原则;以新媒体的特征优势加强研究生人才培养平台建设,集科研资源、讨论互动、考评跟踪一体化;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三)科学化建设路径

系统化的科学思维创造立德树人与思想政治教育耦合的条件。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人的行为方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同样影响着教育者的行为方式。[8]首先,必须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弄清楚高校立德树人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运行机制的基本内容,实现制度理念的科学化。其次,要充分考虑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的特点,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立德树人在社会实践、教育管理中结合起来,实现制度实施的科学化。

协同运用发展的科学理论支撑立德树人与思想政治教育耦合。首先是理念的科学化,积极培养出顺应新时代发展的人才,贯彻“育人为本”、“科学指导”等的理念。其次,理论是根,理论要扎根于实践过程中,扎根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研究生科学的理论支撑是关系到立德树人与思想政治教育耦合的基础和方向等重要问题。面临的是对象、互动方式以及构成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等特殊性问题,有效促进立德树人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EB/OL].(2016-12-13).http://www.moe.edu.cn

[2]李玲.论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的三个基本着力点[J].教育探索,2018(02):90-93

[3]余晚霞,杜杰.高校转型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嬗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0):37-39.

[4] 李晓华,袁晓萍.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03):70-73.

[5]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152-178.

[6]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6.

[7]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

[8]周举坤,周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推进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8(02):126-129.

猜你喜欢

路径创新立德树人
网络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
从“南海仲裁案”看我国对外传播的路径创新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精准扶贫创新路径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地方高校社区志愿服务一体化实践路径创新问题研究
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管理创新探讨